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郎

(神話傳説中的人物)

鎖定
牛郎織女是流傳在中國民間最優秀的愛情傳説之一,那牛郎與織女純樸的愛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而忠厚、勤奮的牛兒,又代表着人們對勞動的熱愛和和平生活的期望……天上人間的生離死別,鵲橋相會的幸福團圓,演繹着古老的愛情,丹陽據傳為“牛郎與織女”傳説的起源之地,因此,丹陽早年便在香草河畔建起羣雕,供人們追思傳統文化,又紡織現代動人的一幕幕喜劇——據説,每年都有無數熱戀中的少男少女,來“牛郎與織女”身邊相會和喜結連理。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堅貞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中文名
牛郎
外文名
Cowboy
民    族
配    偶
織女
星    座
牽牛星
生    肖
象    徵
愛情
注    音
ㄋㄧㄡˊ ㄌㄤˊ
性    別
拼    音
niú láng [1] 

牛郎古籍記載

牛郎織女相會圖 牛郎織女相會圖
中國易經協會主席陳帥佛認為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漢族民間傳説,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裏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裏的天帝不是玉皇大帝,因為織女傳説遠比宋時玉帝信仰要早) [2] 
織女是鬥牛宮中第七位仙女,系玉帝之婿張天君所生,俗呼做張七姐,玉帝之外孫女。玉皇駕前之金童調戲織女,玉帝欲斬金童。國師太上老君求情,將金童貶下凡塵,織女獨居河東工織數年。金童在牛家莊牛員外家出生,七歲時父母雙亡,遭大嫂虐待。太白金星哀愍,啓奏玉帝命金牛星下凡,託附牛身,和金童作伴。大嫂叫金童白天放牛,夜裏與牛同睡,並欲毒死金童,幸而被牛搭救。大哥為防止金童再遭毒手,決定分家,金童在牛的建議下只領走耕牛。玉帝同意成全牛郎織女,十三年期滿命太白金星領回金童和牛,大嫂遭報應而死。牛郎在天河岸邊,看見幾位仙女在洗浴,牛郎偷取織女衣服。織女正在着急,牛郎向前送上衣服,彼此感念舊情。玉帝下旨二人成親,二人卻不去拜謝瑤池聖母玉成之德,忘卻了應盡之天職。經聖母上奏玉帝,玉帝大怒,派托塔天王捉拿,二人反抗,玉帝下令處死。太上老君再次求情,令彼二仙永遠分別。後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上奏玉帝准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逢一次,世稱牛女二星。 [3] 

牛郎相關傳説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出謀劃策,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天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相傳,每逢農曆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説。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説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牛郎牛郎文化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説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説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説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另外,在楚地漢族民間,常將牽牛星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羣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藴,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説的重要條件之一。
牛郎織女傳説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在漢代,伴隨着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説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併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裏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説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説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説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説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着淵源的關係。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乞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民間傳説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説,在漢族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説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説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説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説,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説: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説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説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黃牛的悠久歷史
牛郎織女傳説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説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説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2] 
參考資料
  • 1.    牛郎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9]
  • 2.    徐傑舜:《漢族風俗史》第一卷,321頁,學林出版社,2004年。 聞一多撰,田兆元導讀:《伏羲考》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3.    牛郎織女傳-明·朱名世  .吳江詩詞網[引用日期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