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軸

(地球自轉軸)

鎖定
地軸,就是地球斜軸,也被稱為地球自轉軸。具體是指地球自轉所繞的軸,其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其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 [1] 
中文名
地軸
外文名
tilt of axis
解    釋
地球自轉所繞的軸
地軸空間指向
其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軸簡要介紹

地軸通過地心,連接南、北兩極,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地軸 地軸
地軸空間指向:其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軸傾斜成因

不管地球在軌道的哪裏,其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南極也一樣。

地軸地軸假想

①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地球始終不停地繞着這個假想的軸運轉。故又稱地球自轉軸。這個軸通過地心,連接南、北兩極,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為66°34′。地軸正對着北極星。通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稱赤道面
地軸在地球中的位置並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動,造成“極移”。其延長線為“天軸”。地軸同地面的兩個交點為“地極”。天軸同天球的兩個交點為“天極”。
地軸 地軸
②地質學上的地軸位於地台邊緣的線狀隆起帶,是地台內部相對活動性較強的正向二級構造單元。“地軸”一詞,1945年由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提出。褶皺基底出露較廣,沉積蓋層缺失或發育不全。斷裂、岩漿活動比較強烈,內生礦產亦較豐富,蓋層褶皺平緩。地軸常是兩個不同性質沉積區的界限,如中國的內蒙地軸秦嶺地軸等。

地軸地震影響

地球自轉 地球自轉
日本東北部海岸日前遭遇千年不遇大地震襲擊,科學家稱,這場地震威力如此巨大,以至於整個地球都被移動了25釐米。此外,這場大地震還改變了地球的旋轉速度,導致日長髮生變化。 意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和火山研究所的專家稱,日本里氏9.0級的大地震釋放的能量驚人,它使地球的地軸移動了25釐米,改變了地球的自轉速度,對日長和季節長度造成微弱影響。但事實上對於巨大的地球來説,這種改變非常小。多倫多大學教授安德魯·邁爾説:“如果看看你面前的尺子,25釐米可能顯得很長。但在整個地球面前,25釐米卻非常微小。這種移動會改變日長,也會改變地球傾斜度,影響到季節的長短,但這些影響會非常非常微小。”
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地震學家丹尼爾·邁克那馬拉説,由於海底出現巨大裂縫,這場災難還改變了日本的海岸線,使本州島移動了2.4米。他還警告稱,地震還導致日本部分領土下沉,很多陸地將永久沉入海平面以下,“我們過去看到過很多水下城市,那就是下沉的結果” 。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筑波大學的專家稱,這種威力的地震每隔千年可能才會遇到一次。它很可能引發更多地震,因此必須更加警惕,東京居民應該為更大地震襲擊做好準備。

地軸地軸的進動

赤道面與黃道面並不相合,其間有23.5°的交角。天赤道與黃道相交於兩點,當一年中太陽過這兩點時分別為春分和秋分,在這兩天全球各地晝夜等長。黃道上的春分點和秋分點統稱“二分點”。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沿黃道運行一週回到春分點時,為一“迴歸年”。如果地軸不改變方向,二分點不動,迴歸年與恆星年相等。
古代的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就已發現二分點由西向東緩慢漂移(也稱為“進動”)。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是歲差現象的最早發現者。略後,西漢末年的劉歆與後漢的賈逵也發現了二分點的進動。此現象在中國稱為“歲差”。公元4世紀,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首先確定了歲差的數值為每50年一度(相當於每年72角秒)。南朝梁代何承天、祖沖之加以證實。
歲差的根源是地軸的進動。地軸的進動,已為人類幾千年的天文觀測所證實。牛頓第一個指出了地軸的進動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因為地球並不是理想的球體,其赤道部分稍有隆起(潮汐在這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受到太陽和月亮給它的外力矩。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繞着黃道面的垂直軸旋轉,在空間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週約需26 000年。因此,在天球上天極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半徑約為23.5°(黃赤交角)的小圓,即春分點每26 000年旋轉一週。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日月歲差。 [2] 
參考資料
  • 1.    明道主編.地理常識速查速用大全集: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 2.    姚乾凱 梁富增主編.河南省“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高等院校理工科專業教材 大學物理教程 (上冊):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05月第1版: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