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戚姓

鎖定
戚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於姬姓,在《百家姓》中排33位。前源是戚氏始源於顓頊帝之八子仲容為遠祖世系一世祖。
中文名
戚姓
外文名
qi
源    流
出自姬姓
始    祖
衞國大夫
遷徙分佈
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207位。
名    人
戚繼光

戚姓簡介

戚姓 戚姓
戚,讀音作qī

戚姓歷史發展

戚姓姓氏起源

1、戚氏源於姬姓。
其源流分為前源與後繼兩個時期,前源是戚氏始源於高陽氏顓頊帝之八子仲容為遠祖世系一世祖,傳至三世祖清迎賜姓姚又以姚姓傳世,至三十六世姚輔國之子玉星配姫壽昌之女騰英又被賜姓姫,以姫姓傳世,至四十二世康公楚宋交戰桐柏山衞侯命公往説,兵罷和平20年。公有功,衞侯以戚邑之地為封地於大夫康公,戚邑是一個繁華小鎮是衞國北大門户,是各諸侯國交通要衝,封邑之後建戚邑城(據北京大學李仰松教授考查論證此戚邑地始建於西周末春秋初)。戚邑城建成後衞桓公就派其堂弟姫耳去管理戚城,在戚城收糧納税上貢食採於戚。姫耳之子姫乙為紀念其祖父公子惠孫衞武公之子),賜姓為孫氏,即孫乙為孫氏一世祖。從此孫氏和戚氏先祖就有戚城之糾紛!也是衞晉兩國爭奪之城邑,在晉國稱霸期間,由於戚城地理位置重要,晉總是通過控制戚來控制衞國,並通過控制衞國來駕馭東方諸侯,分別在魯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魯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先後四次奪取戚地。
公元前629年衞成公遷都帝丘(戚城附近),公元前626 年晉國攻打衞國並俘虜了在戚城的守臣孫昭子,戚城變成了晉國城邑,當年秋,因戚城與魯國相鄰,魯國的大夫公孫敖會見晉侯,雙方簽定了盟約。戚城地處黃河東南岸,東有齊、魯,西有秦、晉,南有宋、曹、鄭、陳、吳、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被各諸侯國定為會盟聖地。據我國最早的史書《春秋》《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中,各國諸侯及卿大夫,在戚城舉行會盟就有七次。可以説戚城是當時各諸侯國的國際性都會,被稱為小聯合國。
衞成公遷都後按周王嫡系傳姓制,衞穆公時周王以戚邑之封地賜姓和公為戚,戚氏誕生,和公為戚氏一世祖,配衞氏育三子,未幾十載,定公時孫良父因病早逝,把爵位和權力交給兒子孫林父。衞國權臣孫林父是個專橫之人,欺君壓下,公元前584年與衞定公不合,叛衞歸晉,強大的晉國迫使衞定公復位於孫林父,孫林父也成了晉國在衞的代理人,孫林父在衞國很不得人心。公元前576年衞獻公立君(在衞獻公33年中衞殤公12年),孫林父從衞獻公做太子時就不合,孫林父怕衞獻上台後整他,就把家中貴重物品從帝丘孫府搬到戚城。公元前559年,孫林父和衞獻公矛盾更加激化,孫林父發動政變驅獻立殤,迫使殤公封戚邑於他並割衞轄區60多個城邑(這是戚邑第二次封邑)。孫使尹公佗誅殺戚氏,逼和公自頸花園,二子被殺,逃出少子玉奔山東定陶孝義村(今戚姫寺漢稱戚家寨)。公元前546年,衞大夫寧喜進攻帝丘孫府,殺死孫林父三兒子孫襄及孫氏家人,迎回獻公君,孫林父又一次在戚城宣佈叛衞歸晉。公元前535年,襄公去世,晉弔唁同時把戚城歸還給衞國,襄公26年後孫林父大兒子歸晉,二兒子奔齊,三兒子被殺,在《春秋經傳》中顯赫的孫氏早已變的無影無蹤,孫氏因驕淫而被晉國逐步瓦解,退出了歷史舞台。公元前517年衞靈公將戚邑城改封於他的外孫孔悝,戚邑這是第三次封邑。
二世祖戚玉逃到定陶後,以耕種為業,育二子英、瑞。三世祖瑞以“不立宗派何以善後”,立十字為字輩“先正建宏才玉鳳鳴春苔”,一直延續到十三世。到十六世時,劉邦愛妃戚夫人(家名叫戚金貴)被呂后篡權殺害,並誅殺戚氏族人,戚氏逃往各地。逃往東海郡之多,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戚氏在東海郡發展成望族(稱東海望),又經歷代戰爭後繁衍至今,自始祖“和”公誕生之日起世襲有序主幹未能斷代,形成全國戚氏。
和公派下到二十六七世奇章(東漢明帝公元58年),公思祖宗多,恐後代子孫莫識歸宗立派雲:“山基開章、孝義賢良、文明蔚起、世代流芳”十六字輩,從東漢傳世到南北朝初。時隔十載,到唐代宗2年(公元147年),和公派下五十三世敬堂公任歸德縣令,念先人多難譜碟失守,因題派覆宗派曰:“大道正家邦、俊傑登朝堂、德化光天日、世代保榮昌”二十字輩。傳至南宋理宗。以上三次字輩在續修全國大統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依據,也為各地尋根求源有了依據。如五十六世正國公傳七代孫六十三世同文公,凡是戚同文後裔按六十三世戚同文往後排世為準。六十五世化龍傳十七代孫八十一世景通(戚繼光之父),凡是戚的後裔和戚繼光有關的支脈,按戚繼光八十二世排世為準。從南宋至今,各地支派各自撰修家譜,各自規定字輩等等不一。從“和公”派下至今,最晚世系現已統計為104世,以上世系是修全國大統譜的主幹世系,請查看“中華戚氏宗親聯誼總會網站”戚氏源流圖以便理清各地支系對接總支世系統譜。
2、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戚衞的後裔子孫中,又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為姓氏者,稱戚氏,世代相傳。
3、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1] 
⑴.滿族尼沙氏,亦稱倪沙氏、尼察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盍散部,以姓為氏,滿語為Nisa Hala,漢義“結實”,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尼沙(今遼寧開原)、烏蘇裏綏分(今黑龍江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戚氏、倪氏等。
⑵.滿族齊達哷氏,亦稱戚代勒氏,滿語為Cida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戚氏、齊氏。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戚氏,世代相傳。

戚姓得姓始祖

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衞大夫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衞國,以封地為姓,後來,成為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説是衞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説:“戚,衞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着古戚城的遺址。
各支始祖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遷臨安,後落業蘇州城外酒坊。是為包山戚氏始祖。

戚姓遷徙分佈

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八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十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十三位,人口約四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5%左右。
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豔麗,嫋嫋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説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后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后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格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后嫉恨戚姬及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后為皇太后,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髮,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呂后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后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后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燻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裏,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餘不能起,使人對母后説:“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后之子太后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陸和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衞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為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戚姓傳統文化

戚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東海郡:又名郯郡、東晦郡。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郯城)。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南部與江蘇省東北部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魏置東海國。西晉復置郡。
  •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海州堂。

戚姓家譜文獻

江蘇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民國)戚穩壽編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餘姚戚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維高主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四卷,(清)戚茂燦、戚茂源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東陽戚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懷魯鄉八字牆村。
浙江温嶺澤國戚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今僅存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温嶺澤國戚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戚明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間有石印本頁,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山東黃縣戚氏宗譜不分卷,(民國)戚才等四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上虞虞東戚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戚孔懷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吳縣包山戚氏宗譜六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堅索山房鉛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婺州東海戚氏宗譜六卷,(清)戚啓道纂,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婺州東海戚氏宗譜六卷,(清)戚茂梁纂,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城戚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戚茂珊等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四卷,(清)戚昌烈纂,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暨陽東海戚氏宗譜三十二卷,(民國)戚顯甫纂,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今僅存第二~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暨陽東海戚氏宗譜,(清)戚丙炎等纂,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餘姚戚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 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戚姓字輩排行

  • 江蘇沭陽戚氏字輩:“世文永東鍾佩隆常宏業延啓繼緒恆昌”。
  • 浙江諸暨戚氏字輩:“享成淇彬九魯仁才正端澄和美垣鈺厚彰尊漢林泮秀榮封鎮 泰來煥型鑑浩業熙嘉鈞永標照堂銘”。
  • 江蘇宿遷戚氏字輩:“秉守家法品緒典章恆敦恭敬肇啓修祥”。
  • 江蘇沭陽青伊湖戚氏字輩:“汝開甫春鳳玉耀振士長”。
  • 江蘇沛縣戚氏字輩:“文熙尚良起開孝俊自全鳳天延世長大道文明興尊聖敬孟曾守德慶平青”。
  • 江蘇盱眙、泗洪戚氏字輩:“芸應源(卿)彥(士)繼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寶(茂)德”。
  • 江蘇鹽都戚氏字輩:“恆清太思龍舉”。
  • 江蘇淮安戚氏字輩:“同加善寶德”。
  • 江蘇蘇州戚氏字輩:“朝芝登瑤通疇時培嶽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 山東新泰戚氏字輩:“元吉在尚,大友榮昌,國恩家慶,福壽平康。“
  • 山東郯城戚氏字輩:“家傳思源聖錦永彥允慶士守庭煥光忠恆久遠大振興昌鴻念先勤祖開祥瑞文敏誠維孝禮敬善榮”。
  • 山東沂水、費縣、莒縣戚氏字輩:“興家立業德厚澤長恭寬信敏儉讓温良文理密察中正齊莊承先啓後福祿禎祥”。
  • 山東龍口、黃縣戚氏字輩:“仁景相世良延兆祖舉中元德善慶長髮克大永昌培基廣厚誠乃用章家承洪緒天錫安詳同思貽憲紹裕傳芳”。
  • 山東威海戚氏字輩:“志道務其本居由習正傳敬身斯可貴立德方為賢”。
  • 山東梁山戚氏字輩:“廣井佃成萬甫一元”。
  • 山東陽信戚氏字輩:“芳金殿德元秀洪仙天”。
  • 山東膠州戚氏字輩:“恕先寶永昌振德秀”。
  • 山東棗莊戚氏字輩:“開文學建廣 成敬貴宜昌”。
  • 浙江蕭山戚氏字輩:“寬信敏惠鎬清純世裕昌廣恩繼仁德寰和華盛煌”。
  • 浙江浦江云溪戚氏字輩:“枸晉豫悦和志明華伯慎敬德清澄酬侃尙知賢義忠信廉勤禮廣盈餘福緣善慶鑑桂泮煒垣鈺林潤耀坊”。
  • 浙江浦江浦陽戚氏字輩:“爾正家維德興隆永可期學成名望重朝寧奉為儀”。
  • 浙江鄞東梅江戚氏字輩:“欽守聖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顯和康敬念爾祖謨訓丕彰賢俊繼美以觀國光”。
  • 浙江蒼南戚氏字輩:“華士世忠承登可煥德觀孔孟興必從風”。
  • 浙江海甯戚氏字輩:“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注:民族英雄戚繼光為該支“繼”字輩。
  • 浙江永嘉戚氏字輩:“悦禮世士奎佰常守宗興學用智元夢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賜有增榮志國開咱耀星益景德昭
  • 安徽六安金安區戚氏字輩:先仁功德遠 知子克紹前 忠厚傳家寶 詩書萬永年”。
  • 安徽碭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輩:“忠孝立國本仁愛樹繼昌先賢明訓久承守務永長”。
  • 安徽戚樓戚氏字輩:“文泰安邦聖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恆鳳永學開良慶德玉純英”。
  • 安徽霍山戚氏字輩:“永大功如敬學”。
  • 安徽戚氏一支字輩:“開萬永天興玉長”。
  • 河南商丘戚老家戚氏字輩:“百世克昌興大業,長髮其祥振家聲”。
  • 河南新鄉戚氏字輩:“培朝三學大來殿久紹世德長髮祥”。
  • 河南鞏義戚氏字輩:“廣國隆吉玉進有宗君福廷明興宏德建作應多篤”。
  • 河南駐馬店戚氏字輩:“玉榮明新政中華大國成人閒開世續□□□明清”。
  • 遼寧瓦房店戚氏字輩:“丕基維瑞盛世允芳宗德廣厚家慶乃昌”。
  • 遼寧大連戚氏字輩:“善慶長髮克大永昌培季廣厚”。
  • 湖南華容戚氏字輩:“文運肇世思文應承國選永慶明良繼宗登朝佐聖修德貽賢家聲遠振祖澤長綿”。
  • 湖北武漢戚氏字輩:“子忠庭世開秉熙培學元正大維克明國家定永傳”。
  • 河南原陽戚氏字輩:“裴朝三學大來殿九紹世德常發祥”。
  • 黑龍江寶清戚氏字輩:“明翠金繼興軒”。
  • 福建戚氏一支字輩:“悦禮世士奎佰常守宗興學用智元夢兆嘉盈邦朝
  • 雲南文山戚氏字輩:“闌元登向萬國清正家興順朝方應海兆進”。
  • 安徽淮南市壽縣隱賢南戚氏南門字輩;“應世方大 修為本克 賢辰遠澤 心作良田 ”
  • 安徽淮南市壽縣隱賢南戚氏北門字輩:“先仁功德遠 知子克紹前 忠厚傳家寶 詩書萬有年”
  • 貴州岑鞏縣戚氏字輩:“本枝萬世元遠澤長修德吉福永興中光”。
  • 河南永城市戚氏字輩:“廣松懷佔傳家寶學為運世才”
  • 安徽六安範庵戚氏字輩:“億繼宏業克振興邦家道永昌”。
  • 湖南常德市澧縣戚氏字輩:“德作正方定”(有待完善)

戚姓宗祠對聯

  • 四言
望出東海;源自周姬。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東海世澤;武毅家聲。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戚氏望居東海郡。下聯典指明·戚繼光,抗倭英雄,卒諡武毅。
系承林父;源始濮陽。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衞大夫孫林父食邑於戚,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揚堅素;惠及困窮。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字同文幼年喪父,以孝聞名。因五代戰亂,他無意做官。好施捨,尚信義,喜讀書,能作詩,著有《孟諸集》。死後,他的弟子私諡為“堅素先生”。下聯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字世佐,任撫州知州時,惠及窮苦百姓,又毀壞淫祠(濫建的祠廟)。後官虞郎中。
練兵紀效;妙舞折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人。出身武將家庭,世襲登州衞指揮僉事嘉靖年間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招募義烏的農民、礦工,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經嚴格訓練,能征善戰,成為抗倭主力,首先在台州大勝,繼而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後再援福建,升任總兵。經多年奮戰,終於解除了東南的倭寇。隆慶年間,以都督同知調鎮薊州,加強戰備,因功進左都督。對練兵、治械、陣圖等方面都有創見,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記》、《止止堂集》。下聯典指西漢高祖的寵姬戚夫人,生子如意,封趙王,曾與呂后爭立太子。祖死後,呂后專權,她被囚禁在永巷,受命舂米,因處境困苦,唱《永巷歌》(又名《戚夫人歌》、《舂歌》)。呂后聽説大怒,將她斬去四肢,剜去雙眼,燻聾耳朵,用啞藥灌她,最後扔進廁所,呼為人“人彘”。她善於鼓瑟擊築,喜歡跳折腰舞。
家藏三禮;國裨一心。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梁·戚袞
榮封七代;禮義十篇。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戚勰,封侯傳七代。下聯典指晉·戚壽,著《雜禮義問》十卷。
  • 五言
抗倭盛名遠;防海功德高。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7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嘉靖中,任參將,召募金華義烏兵,數敗倭寇,號“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建大破倭軍,破其巢穴。翌年,又會兵大敗倭寇於平海衞。邊備修飭,為九邊之冠。
  • 七言
筆長五丈宜畫水;室有千冊好描圖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畫家戚文秀,善畫水,嘗畫《清濟灌河圖》,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于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下聯典指元代道學家戚崇僧,字仲鹹,永康人。從許謙講道,同門推為高弟。清苦自處。常默坐一室,環書數百卷,匾其室曰:“朝陽”,有《歷代指掌圖》等。
孟諸詩集尚信義;婺賢文軌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戚同文,楚丘人。幼孤,以孝聞。性好施與,尚信義。好為詩,有《孟主集》。下聯典指明代監察御史戚雄,字世英,金華人。正德進士。知建陽縣,平易近民,鋤惡扶善。有《婺賢文軌》等。
  • 八言
侯拜臨轅,榮傳七葉;
官知撫境,善政三條。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都尉戚鰓,初從高祖為郎,以都尉守靳城,後以中尉侯封臨轅侯,卒諡堅。下聯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呂,字世佐,楚丘人。知撫州,惠窮困、扶善類、毀淫祠,被譽為“善政三條”。
討虜備倭,功勳屢建;
好施睦裏,教諭鹹遵。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下聯典指宋代詩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葉七侯,簪組臨轅之盛;
雄風百勝,韜鈐定遠之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戚勰,下聯典指明·戚繼光。

戚姓姓氏名人

戚勰:漢代時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為表臨侯,顯赫多年,他的爵位一連傳了七代。
戚袞:字公文,南北朝時吳郡(今江蘇省)鹽官人。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戚袞於梁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著有《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戚仲:宋代畫家,畫院祗候。畫山水平遠頗工,常於畫上反手題其名字。
戚夫人:漢高祖的寵姬,故又稱戚姬,山東菏澤人,生趙王如意。高祖屢欲立為儲君,不果。高祖崩,呂后酖趙王;殺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廁所中,稱為“人彘”。
戚逍遙:唐代冀州南宮(女子)人。傳説幼好道,父以女誡授逍遙,逍遙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經誦之。年二十餘,適同邑蒯潯。不為塵俗事,惟獨居一室,絕食靜想,作歌云云。人悉以為妖。一夜,聞室內有人語聲。又三日,忽聞屋裂聲如雷,仰視天半,逍遙與仙眾俱在雲中,歷歷聞分別語。觀望無不驚歎。
戚同文:北宋初與范仲淹所創高平學派。戚同文幼年父母雙亡,由祖母帶着投奔外祖父之家。來到學舍,見到《禮記》,過目成誦,楊葱十分驚異,即收留為徒,不到一年,畢誦五經,很快即遠近聞名。當時正值晉末喪亂,他絕意仕進,思見天下統一,因取名為同文。後來依將軍趙直,築室聚徒,講學於眼陽(今河南省商丘),求學之人,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高平范仲淹亦聞名而至,依之為學,繼而授徒傳業,其學更為繁盛,遂形成高平學派。
戚文秀:宋代畫家,善畫水,史稱畫水名家。嘗畫《清濟灌河圖》,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于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
戚繼光 戚繼光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萬曆十五年1587年),定遠(現山東半島一帶)人。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其祖為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終病逝,授世襲明威將軍。
戚延齡明萬曆年間考中歲貢後,任順天府薊州平谷縣知縣。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國留學,人加利福尼亞斯但福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回國後自民國16年(1927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廈大學、安徽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赴浙江大學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
戚慶隆:當代著名書法家。曾任淮安市書協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書相當精彩。耿立軍,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書法名家,現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書得力於王鐸、傅山大氣、拙重。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3歲。
戚薇:1984年10月26日生於四川成都,中國女演員、歌手。
戚跡:1982年12月30日出生於遼寧大連沙河口區,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1級。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復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戚姓名字數

通常為 兩字 一輩,下輩 則 三字 一輩。同輩 的字數相同。用字上通常 上下 五代 內 不用 重字。
參考資料
  • 1.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沙氏,亦稱倪沙氏、尼察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盍散部,以姓為氏,滿語為Nisa Hala,漢義“結實”,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尼沙(今遼寧開原)、烏蘇裏綏分(今黑龍江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戚氏、倪氏等。   ⑵.滿族齊達哷氏,亦稱戚代勒氏,滿語為Cida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戚氏、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