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復

(明初將領、黔國威毅公)

鎖定
吳復(1330年 [2]  ―1383年),字伯起,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朝開國名將、安陸侯,死後追封黔國公,諡威毅。
別    名
伯起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廬州合肥(今屬安徽)
出生日期
1330年
逝世日期
1383年
本    名
吳復
官    職
千户→萬户→管軍總管→統軍元帥→振武衞指揮同知→安陸衞指揮同知大都督府都督僉事
散    階
懷遠大將軍→鎮國將軍→昭勇將軍榮祿大夫
勳    階
柱國
功臣號
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
爵    位
安陸侯→黔國公
諡    號
威毅

吳復人物生平

吳復參加義軍

吳復,字伯起,1330年生於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 [2]  生而沉鷙少言笑,勇略過人, [1] 
元末,吳復因集裏中子弟謂曰:「今世亂兵起,所在皆被寇掠,我等豈能安處?當與眾團結立寨,庶可保障鄉里,」眾皆曰,於是團鄉民,編部伍,吳復為千户,結寨以自固。 [15] 
1354年,以勢孤不能自立,自合肥梁縣歸附朱元璋,朱元璋察其底裏無他,使其率領先頭部隊,克滁州,下湯泉、六合等寨。 [1]  [15] 

吳復從龍渡江

龍鳳元年(1355年)夏六月,從朱元璋渡江,取採石鎮、太平路,累功升至萬户 [1]  [15] 
六月十日,隨徐達攻克溧水州,繼而攻克句容 [1]  [26] 
龍鳳二年(1356年)春二月,朱元璋率常遇春、吳復等擊蠻子海牙採石磯,時敵舟聯絡江上,勢甚盛,朱元璋乃命常遇春設疑兵以分敵勢,而以大兵薄近之,及戰,常遇春率舟師衝其中,敵舟分為二,我師左右縱擊,飛礟中敵舟輒糜碎,自辰至午,戰益急,敵大敗,俘獲萬計,盡得其舟艦,蠻子海牙率餘眾逃往集慶路(今南京)。 [1]  [27] 
三月十日,隨朱元璋攻集慶路台城,攻先諸將,授管軍總管。 [1]  [28] 
三月十六日,隨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路,三月十七日克鎮江,繼而克丹陽 [1]  [29] 
四月十五日,攻克金壇縣 [1]  [30] 
龍鳳三年(1357年)六月十六日,隨長春樞密分院判官趙繼祖、元帥郭天祿、鎮撫吳良江陰張士誠兵據秦望山,以拒我師,趙繼祖引兵攻之,會大風雨,其兵奔潰,我師據其山,翌日進攻州之西門,克其城,吳良良鎮守之。在此之前,張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長興、江陰二邑,皆其要害,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得長興則張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得江陰則張士誠舟師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併為我有,士誠侵軼路絕。 [31]  [1] 
七月九日,朱元璋以元帥鄧愈為行樞密院判官,管軍總管郭子興為統軍元帥,都先鋒陳德為帳前大元帥,萬户吳復為統軍元帥,康茂才為秦淮翼水軍元帥。 [1]  [3]  [31] 

吳復鎮守常州

吳復還守常州 [1] 
龍鳳四年(1358年)夏四月,姑蘇張士誠奄至,致死力爭,吳復躍馬持矛,追奔之。 [1] 
龍鳳五年(1359年)四月二十五日,張士誠軍來犯常州,隨湯和擊敗之。 [1]  [32]  、九月、十月,連攻張士誠軍於太湖、於常州 [1] 
龍鳳六年(1360年)夏五月,破常熟西門。 [1] 
龍鳳七年(1361年)夏四月,張士誠盛氣取償所喪,敗於太湖。冬十有一月,又敗於長興,俘斬五千餘,張士誠憤屢釁。 [1] 
龍鳳八年(1362年),以元帥吳復為振武衞指揮同知 [4] 

吳復從徵士誠

龍鳳九年(1363年)春三月,張士誠悉眾圍劉福通安豐,吳復隨朱元璋往擊,率先陷陣,大崩其軍,俘獲士馬資仗無算,繼此張士誠為之奪氣矣。 [1] 
龍鳳十年(1364年)春二月,率領戰艦江,敗敵於黃山,殺傷過當。 [1] 
三月,以指揮同知吳復鎮沔陽。 [34] 
徐達廬州,五閲月未下,手鎗大呼先登,挫敵樓兒張前鋭,擒其渠帥連士馬,遂克之,時五月十八日。 [5]  [1] 
龍鳳十一年(1365年)五月十八日,隨常遇春攻克安陸,吳復率領先鋒,自沔陽倍道徑詣安陸,州兵大潰,生縛任亮 [1]  [5]  吳王朱元璋命吳復留鎮安陸,威憺德懷,欵附日至,薙荊蓁宇,公私舍棲,堞隍塹糧,儲甲仗無不畢具,兵民胥賴焉。 [2] 

吳復北伐蒙元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七月十四日,新寨麻張等叛,征戍將軍鄧愈遣安陸衞指揮同知吳復等討平之,拔麻張寨於洪山 [2]  [6] 
冬十月,克汝州、魯山,以功直授懷遠大將軍,同知安陸衞指揮。 [2] 
洪武二年(1369年)春正月,取勳縣、均州、房州,諸柵險以自豪者悉就削平。 [2] 
六月四日,功臣廟成,命論次諸功臣之功,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鄧愈,次湯和,次沐英,次胡大海,次馮國用,次趙德勝,次耿再成,次華高,次丁德興,次俞通海,次張德勝,次吳良,次吳禎,次曹良臣,次康茂才,次吳復,次茅成,次孫興祖,凡二十有一人。於是命死者塑其像於廟祀之,仍虛生者之位。當時,參政胡大海等歿於王事,明太祖念其功,命塑其像於卞壼蔣子文之廟以祀,至此復塑像於新廟。 [7] 

吳復西征南討

洪武三年(1370年)春正月,易文通寨,擄偽官及寇三百餘。二月,調徵陝西定安州,蒙元大將擴廓帖木兒迎戰,擊逃之,禽李、區二平章政事等官兵士七百餘,駝馬七百二十蹄。 [2] 
夏五月二十三日,徵吐蕃,同鄧愈臨洮進克河州 [33]  ,襲蒙元豫王卜納王馬速,院使底西黃河黑松林,敗阿散禿於窮荒,乃還。 [2] 
秋八月,拔南鄭,回安陸 [2] 
冬十有一月,受世襲之命。 [2] 
洪武四年(1371年),吳復跟隨潁川侯、徵虜前將軍傅友德平四川明夏 [2] 
洪武五年(1372年)夏四月,吳復跟隨衞國公、徵南將軍鄧愈平定九溪、柿溪、辰州諸蠻,俘峒酋沒則,蝩蠻三百餘。
秋八月,帥各衞兵會王都督夾擊散毛峒。 [2] 
九月,回本衞,進官鎮國將軍,僉大都督府事。 [2] 
洪武七年(1374年)十二月十八日,召安陸衞指揮使吳復入京師應天府(今南京) [8]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四日,中書省臣奏「大都督府僉事吳復、曹興、謝成例應給公田一千石,吳復先任指揮,已賜公田二百石,今請以八百石益之。」 明太祖以曹興居大同時多不循軌度,調福建又受王駙馬賂賄,謝成在山西擅奪民利,惟吳復祿秩如請,興、成二人不給。 [9] 
洪武十年(1377年),授世襲昭勇將軍指揮使 [2] 
吳復 吳復
洪武十一年(1378年),吳復跟隨西平侯、徵西將軍沐英征討西番 [2] 
洪武十二年(1379年)五月十三日,明太祖遣使敕陝西都指揮使司曰:「爾等將校,若候與大軍同還,恐誤調。遣還至河州、洮州,即以書示都督張温曹興周武金朝興、吳復、張龍,令馳驛赴闕。」 [10] 
十一月一日,以徵西有功,賜鐵券,號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勳柱國,爵安陸侯,食祿二千石。文曰:「昔者,聖君定賞以報功,惟賢能受之。朕觀古制,漢封為多,然侯之名則同,其食祿世守者各有等差,由其功有先後,業有巨微,所以食祿有等,階資有序,以辨重輕也。去歲命將西征,以平羌戎,今歲獲功以歸,雖首惡未擒,其部落已經剪除,勢孤力弱,將自殄滅,朕念爾勞,宜加封爵,特封爾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安陸侯、食祿二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其餘死罪免二次,以報爾功爾。其益加恭慎,以保祿位延於永久,豈不偉歟!」 [2]  [11]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從鎮北平 [2] 
洪武十四年(1381年),吳復跟隨傅友德征討雲南,冬十一月破阿賈榜土者月等寨。十二月,取普安,且築城。 [2]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吳復破西保阿驢等寨,築城於水西,鎮守之。 [2] 
二月二十二日,明太祖冊封安陸侯吳復女兒為齊王朱榑 [12] 
夏五月,吳復破客裏硬華楚、硬本岡硬等寨。 [2] 
六月十四日,明太祖遣使諭安陸侯吳復、平涼侯費聚曰:「符到,可疾報徵南三將軍,凡烏撒、烏蒙、東川、芒部、盤江、關索嶺諸蠻,悉除蕩之。爾安陸、平涼二侯,會兵攻擊砦柵,安陸總兵,平涼副之,若通關索嶺,路慎勿與蠻人戰,於嶺上當分兵,直擣賊巢,以掩襲之,使彼各救其家,不能紏合以抗吾師。其傍土寨,即未能下,俟三將軍師至,合力攻之,必克也。」 [13] 
七月二十二日,明太祖遣使諭安陸侯吳復、平涼侯費聚曰:「都督郭英及張、王二都督之兵,如已會,慎勿軽分,且屯駐左右,隨機調用。其水西衞兵,急宜調出,止留一千或四五百足矣。靄翠之民,今必不敢為亂,盤江路通西堡,既克則普定亦止可留兵千人守禦,餘皆令於烏撒之地就糧自贍。」 [14] 
秋八月,吳復取關索嶺 [2] 
九月,吳復赴援盤江 [2] 

吳復病逝普定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春正月,攻克墨定苗寨。 [2] 
秋八月,克比納寨,而舊病金瘡復作,驛聞,派遣醫生前往治療,已來不及了。 [2] 
十月,病逝於水西。享年五十有三。聞,明太祖為之震悼輟朝。勑有司輿喪還。 [2]  [15]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正月柩車龍江,明太祖遣官祭奠,賜宅兆於鐘山(今南京紫金山)之陰,翼日禮曹定議,追封黔國公,諡威毅。 [1] 
二月二十二日,明太祖車駕出太平門,高崗望祭 [1] 
洪武十九年(1386年)四月,命黔國公吳復子吳傑襲封安陸侯,宣德侯金朝興金鎮襲封宣德侯。 [17] 
洪武之二十年(1387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明太祖御奉天門,以工部奏吳復碑已具,惟文未有,敕詞臣劉三吾等文之之於石。 [1]  [18]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六日, 明太祖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在此之前,  明太祖思勳臣開國之功,雖加封爵,未足以盡報功之典,乃命翰林院侍講學士葛鈞等考古制以聞,葛鈞等奏「宋制,功臣韓琦生封魏國公,歿後追封魏王。韓世忠生封鹹安郡王,歿後追封蘄王,考其光世止封公爵,王及三代別無定製。本朝開平王常遇春,三代俱封王爵,出自特恩,難為定例。其達等三代,追贈合依宋制。」 明太祖謂:「中山、岐陽,皆開國大勳,宜如開平王例,三代俱封王爵。自今凡開國功臣,死後俱追封三代,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者,生死止依本爵,著為令。」於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岐陽王曾祖、祖父、父俱封岐陽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岐陽王夫人。潁國公傅友德、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鄆國公韓政、黔國公吳復、皖國公仇成、樂浪公濮英、虢國公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全寧侯孫恪、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温、崇山侯李新、長興侯耿炳文等三代皆封侯爵。 [19] 

吳復歷史評價

劉三吾:公自結髮從軍三十餘年,馬蹄所至,由淮而浙沔漢,窮梁雍以西,前後俘馘諸蠻峒七百四十有五,招捕華楚硬等寨三百有一户,四千七百有九。往往冒險矢石,體無完膚,平居同輩中語及征戰事,一不自口,其能至臨陣對敵,則氣機橫發,是故所至無堅不潰,無攻不克,斯其樹立之俊偉者也。嗚呼!天以我皇上大是一統,再造斯世,則必篤生名將,為之恢廓,徐常兩王開之於前,黔國諸賢佐之於其間,此其事業相望,忠義所貫,豈不與我國家河山帶礪同萬億年無疆之休也哉! [2] 

吳復家庭成員

曾祖父
吳伯七
初追封句吳子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追封黔國公 [19] 
曾祖母
嚴氏
初追封句吳子夫人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追封黔國公夫人 [19] 
祖父
吳虎
初追贈昭勇將軍、親軍指揮使,追封保信伯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追封黔國公 [19] 
祖母
朱氏
追封保信伯夫人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追封黔國公夫人 [19] 
吳海
初追贈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追封安陸侯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追封黔國公 [19] 
耿氏
追封安陸侯夫人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追封黔國公夫人 [19] 
採氏
封安陸侯夫人 [2] 
楊氏
雲南普定人。吳復死後,當公時,慟哭,已即沐浴更衣自經以死,右軍都督府以聞,明太祖嘆異久之,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贈安陸侯吳復妾楊氏為貞烈淑人。誥曰:「以身徇義,古烈丈夫猶難,今房帷之內乃有斯人,豈不偉歟!宜加褒顯,以慰幽冥,故安陸侯吳復以疾殞於黔中,爾楊氏身處偏微,灼知大義,慨然自縊,以從侯於地下,其志操雖秋霜勁栢何以加!茲特贈為貞烈淑人,錫此徽名,匪為溢美。」覆命旌表其父母家 [2]  [16] 
洪武十八年(1385),嗣爵安陸侯。屢出山、陝、河南、北平,練兵從徵。洪武二十八年(1395),有罪,與吳高跟隨楊文從徵龍州,建功自贖建文年間,率師援真定白溝河之戰失律,謫南寧指揮使 [25]  [35] 
吳佑
[12] 
吳儀
[12] 
吳偉
[12] 
吳倫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以吳倫為宗人府儀賓,尚皇孫女蒲城郡主 [12]  [23] 
吳重喜 [24] 

吳氏
長女,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二十二日,冊封安陸侯吳復女兒為齊王朱榑 [12]  [2] 
吳氏
納贅譚信
吳氏
昌樂侯丘廣之子丘智 [2] 
吳氏
前軍都督子謹 [2] 
吳氏
[12] 
吳氏
[12] 
吳璟
吳傑之子。永樂元年(1403),乞嗣爵位。正統年間,再三乞嗣,皆不許。 [36] 
永樂九年(1411年)十月二十二日,命吳瑜為中奉大夫,宗人府儀賓,以蜀王朱椿第三女遂寧郡主配瑜。 [24] 
孫女
吳氏
永樂二年(1404年) 八月九日,冊封黔國威毅公吳復孫女為唐王朱桱 妃。 [20] 
吳氏
永樂九年(1411年)十二月四日。冊封黔國威毅公吳復孫女為通山王朱孟爚妃。 [21] 
玄孫
吳鐸
吳璟之孫。弘治六年(1493),援詔乞嗣,不許。 [22] 
吳江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月八日,錄開國功臣蘄國公康茂才五世孫康永為正千户,安陸侯吳復五世孫吳江為副千户,俱世襲。當初,康茂才之子康鐸襲蘄春侯,康鐸卒,子康淵僅二歲,優給賜誥券,洪武二十六年收誥券,停其祿。吳復之子吳傑襲侯,以事降廣西南寧衞指揮使,吳傑之子吳璟以後失襲,弘治間給事中戴銑請錄功臣後,勿絕其祀,有司訪送永、江至,乃有是命。 [22] 
參考資料
  • 1.    劉三吾《坦齋先生文集卷二·大明敕賜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安陸侯追封黔國公謚威毅吳公神道碑銘有序》:上之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安陸侯吳公薨於雲南軍中,訃聞,上為之震悼輟朝。明年春正月晦,𠥬車至龍江,遣官祭奠,賜宅兆鐘山之陰,翼日詔禮曹定議,追封黔國公,謚威毅。其葬之二月二十二日,駕出太平門,高崗望祭。既襄事之三年,洪武之三十年冬十月乙亥,皇上御奉天門,以工部奏公碑已具,惟文未有,敕詞臣臣三吾等文之鑱諸石焉。臣職在揚厲,不敢控詞,謹按狀敍而銘之。 公諱復,字伯起,姓吳氏,世廬州合肥人,貴由公始,曾大夫伯七公追封句吳子,妣嚴氏句吳子夫人;大父省三公諱虎,贈昭勇將軍、親軍指揮使,追封保信伯,妣朱氏保信伯夫人;父萬一公諱海,贈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追封安陸侯,妣耿氏安陸侯夫人。 公生而沈鷙少言咲,勇畧過人,當元季宇內幅裂,羣雄蠭起,念不能坐受魚肉,必有真主方得拔跡。至正甲午,自梁縣伏剱謁今 上於淮右,上察其底裏無他,俾領前驅,克滁州,下湯泉、六合等寨。乙未夏六月,從 龍濟江,取採石、太平,繼當句容、潥水。丙申春二月,破台中丞蠻子海牙水寨,進攻台城,攻先諸將,授管軍總管,調之鎮江、丹陽、金壇,兵至既下。丁酉三月,授元帥,擊江陰、無錫,下之,還守常州。戊戌夏四月,姑蘇張士誠軍奄至,致死力爭,公躍馬手矛,追奔之。己亥四月、九月、十月,連攻士誠軍於太湖、於常州。庚子夏五月,破常熟西門。辛丑夏四月,張盛氣取償所喪,敗於太湖。冬十有一月,又敗於長興,俘斬五千餘,張憤屢釁,癸卯春三月,悉眾圍劉福通於安豐,公隨 駕往擊,率先陷陣,大崩其軍,俘獲士馬資仗無算,嗣是張為之奪氣矣。甲辰春二月,領戰艦哨江,敗敵於黃山,殺傷過當。三月,從徐公今中山王圍廬州,五閲月未下,手鎗大呼先登,挫敵樓児張前鋭,擒其渠帥連士馬,遂克之,時常公今開平王已南定荊湖,有旨授公指揮同知振武衞,鎮沔陽,元同僉人亮者柵安陸,擁兵肆虣。五月,開平總大軍復襄漢,公將其先鋒,自沔倍道徑詣安陸,州兵大潰,生縛亮以歸,
  • 2.    劉三吾《坦齋先生文集卷二》:上命留鎮其地,威憺德懷,欵附日至,薙荊蓁宇,公私舍棲,堞隍塹糧,儲甲仗無不畢具,兵民胥賴焉。戊申春正月,上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其秋拔麻張寨洪山。冬十月,克汝州魯山,以功直授懷遠大將軍,同知安陸衞指揮。二年春正月,取勛縣、均州、房州,諸柵險以自豪者悉就削平。三年春正月,踣易文通寨,擄偽官及寇三百餘。二月,調徵陜西定安州,元大將擴廓帖木兒逆戰,走之,禽李區二平章等官兵士七百餘,駝馬七百二十蹄。夏五月,徵吐蕃,克河州,襲元豫王卜納王馬速,院使底西黃河黑松林,敗阿散禿於窮荒,乃還。秋八月,拔南鄭,回安陸。冬十有一月,受世襲之命。四年夏五月,從潁川侯平西蜀。五年夏四月,從衞國公平九溪、柿溪、辰州諸蠻,俘峒酋沒則,蝩蠻三百餘。秋八月,帥各衞兵會王都督夾擊散毛峒。九月,回本衞,進官鎮國將軍,僉大都督府事。十年,授世襲昭勇將軍、指揮使。十一年,從西平侯再徵吐蕃。十二年,振旅京師,賜鐵券,號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勛柱國,爵安陸侯,食祿二千石。十三年,從鎮北平。十四年,從潁國公徵雲南,冬十一月破阿賈榜土者月等寨。十二月,得普安,城之。十五年春正月,破西保阿驢等寨,城水西,守之。夏五月,破客裏硬華楚、硬本岡硬等寨。秋八月,取關索嶺。九月,赴援盤江。十六年春正月,克墨定苗寨。秋八月,克比納寨,而舊病金創復作,馹聞,亟遣尚醫醫之,已無及,竟薨於水西矣。公自結發從軍三十餘年,馬蹄所至,由淮而浙沔漢,窮梁雍以西,前後俘馘諸蠻峒七百四十有五,招捕華楚硬等寨三百有一户,四千七百有九。往往冒險矢石,體無完膚,平居同輩中語及徵戰事,一不自口,其能至臨陣對敵,則氣機橫發,是故所至無堅不潰,無攻不克,斯其樹立之俊偉者也。嗚呼!天以我皇上大是一統,再造斯世,則必篤生名將,為之恢廓,徐常兩王開之於前,黔國諸賢佐之於其間,此其事業相望,忠義所貫,豈不與我國家河山帶礪同萬億年無疆之休也哉!公生至順辛未某月某日,薨之年春秋五十有三,室採氏,從封安陸侯夫人。男六人,長曰傑,試驍騎右衞指揮使,襲封安陸侯;次曰佑,曰儀,曰偉,曰倫,曰重喜。女六人,長為齊王妃,次納贅譚信;次適昌樂侯子智;次適前軍都督子謹,餘尚幼。公在普定,買妾楊氏,年甫十七,當公殮時,慟哭,已即沐浴更衣自經以死,事聞,上嘆異久之,錫封貞烈淑人,從公葬墓下,仍旌異其門。
  • 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七月 九日》:○壬午,以元帥鄧愈為行樞密院判官,管軍總管郭子興為統軍元帥,都先鋒陳德為帳前大元帥,萬户吳復為統軍元帥,康茂才為秦淮翼水軍元帥。
  • 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一 壬寅歲 十二月 二十一日》:○是歲,以元帥吳復為振武衞指揮同知。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七 乙巳年 五月 十八日》:○乙亥,平章常遇春攻安陸,克之。先是 上命遇春往取安陸及襄陽諭之曰:安陸、襄陽,橫據上流,跨連巴蜀,控扼南北,自古所必爭之地,今置不取,將貽後憂,汝往取之。夫堅城之下,難以猝攻,緩之則頓三軍之鋭氣,急之恐驅人以冒矢石,宜相機招徠,以輯安其民。復調江西行省右丞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領兵繼其後,使人謂愈曰:今遣遇春取安陸、襄陽,汝當以兵繼之,凡得州郡,汝宜駐兵以撫降附近,聞王保保集兵汝寧,彼之所為,如築堤壅水,惟恐滲漏,汝之往也,能愛軍恤民則仁聲義聞被於遠邇,人心之歸猶水就下,正如穿穴,其堤使所聚之水洩漏,用力少而成功多。若襄陽未下,則令遇春分兵半集沔陽,半集景陵,汝居湖廣,使聲援相應,以遏寇之奔軼。愈奉命遂行,至是遇春攻安陸,其守將僉院任亮出拒戰,遇春擊敗亮,執之,遂克其城,以沔陽衞指揮吳復守之。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洪武元年 七月 十四日》:○壬午,新寨麻張等叛,征戍將軍鄧愈遣安陸衞指揮同知吳復等討平之。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 六月 四日》:○丙寅,功臣廟成,命論次諸功臣之功,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鄧愈,次湯和,次沐英,次胡大海,次馮國用,次趙德勝,次耿再成,次華高,次丁德興,次俞通海,次張德勝,次吳良,次吳禎,次曹良臣,次康茂才,次吳復,次茅成,次孫興祖,凡二十有一人。於是命死者塑其像於廟祀之,仍虛生者之位。初,參政胡大海等歿於王事,上念其功,已命塑其像於卞壼蔣子文之廟以祀。至是,復塑像於新廟。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五 洪武七年 十二月 十八日》:○己酉,召安陸衞指揮吳復入京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八 洪武八年 三月 四日》:○甲子,中書省臣奏「大都督府僉事吳復、曹興、謝成例應給公田一千石,吳復先任指揮,已賜公田二百石,今請以八百石益之。」 上以曹興居大同時多不循軌度,調福建又受王駙馬賂賄,謝成在山西擅奪民利,惟吳復祿秩如請,興、成二人不給。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四 洪武十二年 五月 十三日》:○己卯,遣使敕陜西都指揮使司曰:爾等將校,若候與大軍同還,恐誤調。遣還至河州、洮州,即以書示都督張温、曹興、周武、金朝興、吳復、張龍,令馳驛赴闕。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七 洪武十二年 十一月 一日》:○封大都督府僉事仇成為安慶侯,藍玉為永昌侯,謝成為永平侯,張龍為鳳翔侯,吳復為安陸侯,金朝興為宣德侯,曹興為懷遠侯,葉昇為靖寧侯,曹震為景川侯,張温為會寧侯,周武為雄武侯,王弼為定遠侯,皆賜鐵券。仇成文曰:「昔者,聖君定賞以報功,惟賢能受之。朕觀古制,漢封為多,然侯之名則同,其食祿世守者各有等差,由其功有先後,業有巨微,所以食祿有等,階資有序,以辨重輕也。爾都督僉事仇成,從朕渡江,遇敵奮勇,不以眾寡,所向必克,彭蠡之戰爾功居多,今已年邁,朕思往日之勞,特封爾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安慶侯、食祿二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其餘死罪免二次,以報爾功爾。其益加恭慎,以保祿位延於永久,豈不偉歟!」玉等皆以徵西有功,券文前後與成同,其中曰:「去歲命將西征,以平羌戎,今歲獲功以歸,雖首惡未擒,其部落已經剪除,勢孤力弱,將自殄滅,朕念爾勞,宜加封爵。」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 二月 二十二日》:○壬申,冊安陸侯吳復女為齊王榑妃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六月 十四日》:○辛卯,遣使諭安陸侯吳復、平涼侯費聚曰:「符到,可疾報徵南三將軍,凡烏撒、烏蒙、東川、芒部、盤江、關索嶺諸蠻,悉除蕩之。爾安陸、平涼二侯,會兵攻擊砦柵,安陸總兵,平涼副之,若通關索嶺,路慎勿與蠻人戰,於嶺上當分兵,直擣賊巢,以掩襲之,使彼各救其家,不能紏合以抗吾師。其傍土寨,即未能下,俟三將軍師至,合力攻之,必克也。」
  • 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七月 二十二日》:○遣使諭安陸侯吳復、平涼侯費聚曰:都督郭英及張、王二都督之兵,如已會,慎勿軽分,且屯駐左右,隨機調用。其水西衞兵,急宜調出,止留一千或四五百足矣。靄翠之民,今必不敢為亂,盤江路通西堡,既克則普定亦止可留兵千人守禦,餘皆令於烏撒之地就糧自贍。
  • 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七 洪武十六年 十月 二十九日》:○是月,安陸侯吳復卒於雲南之普定府。復,廬州合肥人,少負勇畧,元季四方兵起,復因集裏中子弟謂曰:今世亂兵起,所在皆被寇掠,我等豈能安處?當與眾團結立寨,庶可保障鄉裏,眾皆諾眾,於是團鄉民編部伍,復為千户,結寨以自固,久之,以勢孤不能自立,歲甲午率眾自梁縣來歸,從 上克滁州,授千户,又克和州,從渡江,克採石及太平,陞萬户,取溧水溧陽。歲丙申,破蠻子海牙水寨,定建康,克鎮江,下丹陽、金壇。丁酉,克常州,陞元帥。戊戌,拔江陰,破無錫陽山諸寨,敗偽吳張士誠兵於長興。壬寅,又敗偽吳兵於安豊,移軍攻廬州,克之。甲辰,從克陳理於武昌,下漢沔荊州諸郡,乃授復鎮武衞指揮同知,守沔陽。乙巳,從常遇春下襄陽,克安陸,改安陸衞指揮同知。洪武元年,取均房等州,破七十八寨,陞懷遠將軍,安陸衞指揮使。四年,伐蜀。五年,克辰州四十八洞。七年,授鎮國將軍大都督府都督僉事。十一年,徵吐蕃。十二年,師還,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安陸侯,食祿二千石。十四年,徵普定,攻破諸路山寨及廣西泗城州蠻寨,前後殺獲諸蠻甚眾。至是,以疾卒。勑有司輿喪還,賜葬鍾山之陰,追封黔國公,謚威毅,以其子傑襲侯爵。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九 洪武十七年 正月 十三日》:○辛亥,贈安陸侯吳復妾楊氏為貞烈淑人。誥曰:以身徇義,古烈丈夫猶難,今房帷之內乃有斯人,豈不偉歟!宜加褒顯,以慰幽冥,故安陸侯吳復以疾殞於黔中,爾楊氏身處偏微,灼知大義,慨然自縊,以從侯於地下,其志操雖秋霜勁栢何以加!茲特贈為貞烈淑人,錫此徽名,匪為溢美。時復卒於普定楊氏號哭誓以身徇即自經死右軍都督府以聞故褒贈之復命旌表其父母家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 四月 二十八日》:○是月,命黔國公吳復子傑襲封安陸侯,宣德侯金朝興子鎮襲封宣德侯。
  • 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七 洪武二十年 十一月 二十五日》;○辛丑,命禮部立故鞏昌侯郭子興、永城侯薛顯、六安侯王志、安陸侯吳復墓碑,仍命翰林院製文刻石。
  • 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 洪武二十三年 九月 六日》:○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先是, 上思勳臣開國之功,雖加封爵,未足以盡報功之典,乃命翰林院侍講學士葛鈞等考古制以聞。鈞等奏宋制,功臣韓琦生封魏國公,歿後追封魏王。韓世忠生封鹹安郡王,歿後追封蘄王。考其光世,止封公爵,王及三代別無定製。本朝開平王常遇春三代俱封王爵,出自特恩,難為定例。其達等三代追贈,合依宋制。 上謂:中山、岐陽,皆開國大勳,宜如開平王例,三代俱封王爵。自今凡開國功臣,死後俱追封三代,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者,生死止依本爵,著為令。於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岐陽王曾祖、祖父、父俱封岐陽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岐陽王夫人。潁國公傅友德、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鄆國公韓政、黔國公吳復、皖國公仇成、樂浪公濮英、虢國公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全寧侯孫恪、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温、崇山侯李新、長興侯耿炳文等三代皆封侯爵。
  • 20.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永樂二年 八月 九日》:○戊寅○祭 太社太稷 封晉恭王第四子濟煥為寧化王,周王橚第三女為信陽郡主, 冊黔國威毅公吳復孫女為唐王桱妃, 命盛瑜為中奉大夫、宗人府儀賓,以信陽郡主配之。瑜,英武衞指揮震之子也。
  • 2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二 永樂九年 十二月 四日》:庚寅,冊黔國公沐晟女為趙王高燧妃,黔國威毅公吳復孫女為通山王孟爚妃。
  • 22.    《武宗毅皇帝實錄 卷四 弘治十八年 八月 八日》:○錄開國功臣蘄國公康茂才五世孫永為正千户,安陸侯吳復五世孫江為副千户,俱世襲。初,茂才之子鐸襲蘄春侯,鐸卒,子淵甫二歲,優給賜誥券,洪武二十六年收誥券,停其祿。復之子傑襲侯,以事降廣西南寧衞指揮使,傑子璟以後失襲,弘治間給事中戴銑請錄功臣後,勿絕其祀,有司訪送永、江至,乃有是命。
  • 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五 洪武二十七年 十一月 二十二日》:○戊午,以吳倫為宗人府儀賓,尚皇孫女蒲城郡主。郡主,秦王長女;倫,安陸侯傑之弟也。
  • 24.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 永樂九年 十月 二十二日》:○庚戌,命顧瞻、吳瑜皆為中奉大夫,宗人府儀賓,以蜀王椿第二女富順郡主配瞻,第三女遂寧郡主配瑜。瞻,鎮遠侯成之從子;瑜,黔國威毅公復之孫。
  • 25.    《(萬曆)合肥縣志》:子傑襲安陸侯,永樂初奪爵,子孫世襲南寧指揮使。
  • 2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六月 十日》:○甲子,徐達克溧水州。
  • 2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二月 二十五日》:○丙子, 上率常遇春等擊蠻子海牙於採石,時敵舟聯絡江上,勢甚盛,乃命遇春設疑兵以分敵勢,而以大兵薄之,及戰,遇春率舟師衝其中,敵舟分為二,我師左右縱擊,飛礟中敵舟輒糜碎,自辰至午,戰益急,敵大敗,俘獲萬計,盡得其舟艦,蠻子海牙以餘眾走集慶。
  • 2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日》:○庚寅, 上進兵集慶,未及城五里,諸軍鼓譟而進,元兵皆破膽,行台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戰,我師擊敗之,福壽閉城拒守,大軍傅城下,將士以雲梯登城,城中莫能支,遂克之。
  • 2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六日》○丙申,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丁酉克之,苗軍元帥完者圖出走,守將叚武平章定定戰死,達等自仁和門入,號令嚴肅,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
  • 3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四月 十五日》:○乙丑克金壇縣
  • 3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六月 十六日》:○己未,命長春樞密分院判官趙繼祖、元帥郭天祿、鎮撫吳良取江陰。張士誠兵據秦望山,以拒我師,繼祖引兵攻之,會大風雨,其兵奔潰,我師據其山,翌日進攻州之西門,克其城,命良守之。先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長興、江陰二邑,皆其要害,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泝大江,上金焦。至是,並為我有,士誠侵軼路絕。
  • 3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四月 十八日》:○張士誠復遣兵爭建德,據分水縣親軍左副都指揮朱文忠遣元帥何世明擊之,破其營,斬首五百級,餘眾悉潰。 丁亥,張士誠兵寇常州,守將湯和擊敗之,擒卒千餘人,獲船四十餘艘,馬三千餘疋。
  • 3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二 洪武三年 五月 二十三日》:○左副副將軍鄧愈自臨洮進克河州,遣人招諭吐蕃諸酋。
  • 34.    《沔陽州志·卷十二·兵戎》:國初甲辰春三月,以指揮同知吳復鎮沔陽,明年改鎮安陸,冬十月以指揮同知代之。
  • 35.    《明史卷四十八》:子傑嗣。屢出山、陜、河南、北平,練兵從徵。二十八年,有罪,從徵龍州,建功自贖。建文中,帥師援真定,戰白溝河,失律,謫南寧衞指揮使。
  • 36.    《明史卷四十八》:永樂元年,子璟乞嗣。正統間,再三乞,皆不許。弘治六年,璟孫鐸援詔乞嗣,亦不許。十八年錄復子孫世職千户。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