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夏

(元明之際割據政權之一)

鎖定
明夏(1363年—1371年),是元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
元朝末年,紅巾軍統軍元帥明玉珍領兵西征,由巫峽,佔領重慶,並接着擊敗川內元朝官軍,基本上平定了川蜀。1363年,明玉珍稱帝,建都重慶,國號“大夏”。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繼位。1371年,明太祖派兵攻蜀,夏兵不敵,明升投降,夏亡,四川歸明朝統治。
洪武五年(1372年),明升全家被流放朝鮮半島,後被朝鮮王朝開國國王李成桂封為華蜀君,享受“忠勳世祿”,定居開城的興國寺。彭皇后去世後,安葬在松都的萬壽山,號“肅陵”,並建有祠宇。
中文名
大夏
外文名
Xia Country
別    名
明夏
時間範圍
1363年 至 1371年
都    城
重慶
主要城市
重慶成都
貨    幣
天統通寶,天統元寶
開創者
明玉珍
人口數量
八萬四千餘户(明洪武四年1371年)

明夏國號

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之後,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重慶

明夏歷史

明夏元末民變

明玉珍,隨州(今湖北省隨縣)人,生於元天曆二年九月九日(1329年10月2日),世代務農為業,“身長八尺餘,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義為鄉黨所服”。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兵,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徐壽輝稱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明玉珍引眾歸降徐壽輝,任統兵徵虜大元帥,隸屬於倪文俊部,駐守沔陽。 [1]  與元將哈麻禿戰湖中,右眼被流矢射中,傷愈後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稱為“明眼子”。
至正十五年(1355年),倪文俊再次攻佔沔陽,沔陽連年遭受洪澇災害,軍糧不濟,於是命明玉珍率領萬餘人,船50艘,朔江而上,到巫峽一帶籌糧。明玉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以軍功升奉國上將軍、統兵都元帥。

明夏攻略巴蜀

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攻克峽州(今湖北宜昌),命明玉珍率領水軍(船五十艘)劫掠糧川、峽間,準備引兵歸還。時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在重慶募兵,義兵元帥楊漢率部五千人自西平寨(今湖北松滋)來投,屯兵江北,完者都假意置酒招待, 卻於席間殺之, 欲兼併其部眾。 楊漢部下“將士皆怒, 遂放船下峽”。楊漢所部出走峽區,嚮明玉珍進言:“重慶無重兵,完者都與四川行省左丞哈麻禿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襲之,可取而有也。”明玉珍猶豫不決,部將戴壽建議機不可失,説“攻重慶,事濟據蜀,不濟歸,無損也”,可將水軍分為兩隊,一隊貯糧歸沔陽,一隊匯合楊漢的部隊攻取重慶,不成功則掠財物而還。
明玉珍聽從了戴壽的建議,決定親率大軍從巫峽出發, 攻克夔州( 今重慶奉節) 、萬州,進而襲擊重慶,擊敗完者都,生擒哈麻禿獻給徐壽輝。明玉珍首先在普州(今四川安嶽)擊潰李喜喜率領的青巾軍,乘勢佔領瀘州、敍南( 今四川宜賓) ,徐壽輝先後任命他為廣西兩江道宣慰使、隴蜀四川行省參政
至正十八年(1358年),完者都在果州(今四川南充)整合軍隊,會同四川行事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屯嘉定(今四川樂山)大佛寺,謀取重慶,明玉珍派部將萬勝前往抵擋。萬勝圍攻嘉定,半年沒有攻克,明玉珍於是親自率軍來打。明玉珍派萬勝輕兵襲取四川成都,又分兵出擊龍州(今四川江油)、興元(今四川漢中)、鞏昌(今陝西隴西)。萬勝在成都生擒元將朗革歹及趙資妻子,朗革歹妻自沉於江,萬勝將趙資妻子帶到嘉定城下,想用來招降趙資,但趙資用箭將妻子射死。明玉珍將嘉定城攻破後,將完者都、朗革歹、趙資等押回重慶,囚禁在治平寺(今重慶羅漢寺),欲使為己用。三人誓不投降,乃斬於市,以禮葬之,蜀人謂之“三忠”。於是四川諸郡縣相繼來附。路過瀘州,訪得元進士劉禎,大喜説:“吾得一孔明也。”

明夏建國稱帝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與陳友諒斷絕關係,命部將莫仁壽駐守夔門,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以劉楨為參謀,立徐壽輝廟於重慶城南,四時致祭,並追尊他為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明玉珍黃袍 明玉珍黃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與大理總管段功合兵攻擊萬勝,萬勝孤立無援,於是退還。同年三月三日(3月29日)明玉珍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建元天統,都重慶。明玉珍立妻彭氏為皇后,子明升為太子。效周制,設六卿,以劉楨為宗伯,分蜀地為上川西道、 下川西道、 上川北道、 下川北道、 上川東道、下川東道、 上川南道、 下川南道共八道,更置府州縣官名。萬勝從興元(今陝西漢中)進兵剌踏坎, 大敗元軍,俘獲人馬萬餘,擊退元平章侯普顏達失。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派萬勝由敍南(今四川宜賓)界首,鄒興由建昌(今四川西昌),芝麻李從八番(貴州惠水)分三路進攻雲南。萬勝孤軍深入,攻佔雲南首府中慶路 ( 今雲南昆明) ,迫使梁王逃到金馬山。逾年,梁王挾大理兵擊萬勝,萬勝以孤軍無繼引還。復遣鄒興取巴州(今四川巴中)。久之,復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改冢宰戴壽、司馬萬勝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張文炳知樞密院事,司徒鄒興鎮成都,司徒吳友仁鎮保寧(今四川閬中),司寇莫仁壽鎮夔關,平章鄧元亨鎮守通州(今四川通江),平章竇英鎮守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使荊玉, 鎮守永寧 ( 今四川敍永),宣慰使商希孟,鎮守黔南。這年冬,原徐壽輝部下參政姜珏來重慶朝貢, 明玉珍命他駐守夷陵( 今湖北宜昌) 。
明玉珍派遣參政江儼與朱元璋交好,太祖遣都事孫養浩報聘,遺玉珍書曰:“足下處西蜀,予處江左,蓋與漢季孫(孫權)、劉(劉備)相類。近者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荀攸)、彧(荀彧),猛將如遼(張遼)、郃(張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予與足下實唇齒邦,願以孫劉相吞噬為鑑。”自後信使往返不絕。

明夏國勢衰弱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升的父親明玉珍去世,明升即位,改年號為開熙,將明玉珍安葬於今重慶江北區江北嘴,稱其陵墓為永昌陵,廟號太祖。明升尊奉母親彭氏為皇太后,共同聽政。
明升德行性純雅,通《孝經》《論語》。他在當年秋主持廷試時曾寫過一首《桂花詩》賜給新科進士龐百里等人,詩曰:“萬物凋殘我獨芳,花心金粟帶微黃。莫言些小難堪玩,露冷風清大地香。”
明升即位時年僅十歲,各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居於他人之下。而右丞相萬勝與知院張文炳之間存有隔閡,萬勝暗中派人殺死張文炳。張文炳與明玉珍的養子、內府舍人明昭友善,所以明昭又假託太后彭氏旨意,召萬勝入宮議事,縊殺萬勝於崇文樓下。萬勝為明氏立功最多,他被吊死,巴、蜀人大多同情他。
吳友仁以清君側為名,從保寧傳來檄文聲討明昭。明升命戴壽前去討伐。吳友仁給戴壽寫信説道:“不殺明昭,國家不安,眾心不服。如果明昭早晨被處死,我傍晚將會趕到。”戴壽於是奏請處死明昭,吳友仁則入朝謝罪。於是諸大臣各司其職,而吳友仁更加專橫放縱,致使國權旁落,國勢日益不振。萬勝死後,劉楨為右丞相,三年之後也去世。這一年,明升派使者告哀於朱元璋,不久,又派使者前去問候。朱元璋也派侍御史蔡哲回訪。

明夏書信勸降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明升送信祝賀。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使臣前來徵求木材。明升便將巴、蜀兩地特產一併獻上。朱元璋以璽書作答。同年冬天,朱元璋派平章楊璟諭示明升回京覆命,明升拒不聽從。楊璟寫信給明升説:“古之從政治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故而能身家兩全,流芳百世,反之則敗。足下如此年幼,便繼承先人功業,佔據巴、蜀,卻不考慮長遠之計,而聽從羣屬之言,認為有了瞿塘劍閣之險,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都是他們不懂時勢變化,將使足下蒙受傷害的言論啊。昔日佔據巴、蜀兩地最強大者,莫過於蜀漢昭烈帝劉備。而且有諸葛武侯輔佐,考核守官,訓練士卒,物資不足,均取於南詔。但是仍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而已。而今足下的疆域,南不過播州,北不過漢中,以此求彼,相隔萬里,而想憑藉一隅之地,延長頃刻壽命,可以説這是明智嗎?我主上仁聖威武,神明感動,對於順從歸附者無不施以恩惠,而對於頑固背棄者才出兵征討。因為足下的先人曾通好我主上的緣故,而不忍用兵,屢次派人向你諭示此意。又因足下年紀尚幼,從未經歷事變,惟恐你受狂言迷惑,喪失長遠之計,又派楊璟前去面諭禍福。我主上仁德深厚,待明氏實在不薄,足下難道能不深念於心?而且以往陳、張之輩,竊據吳、楚,造船堵塞江河,糧食堆積如山,又有強將勁兵,因此自謂無敵。但是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被殺,我軍隨即東征,張氏投降。此非人力所為,實乃天命所歸啊。足下是怎樣看待此事的呢?陳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前往征伐,陳友諒之子走投無路,被迫投降。我主上寬恕其罪,並剖符賜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未犯像他那樣的過錯,如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則必定可以享受土地之封,保住先人之祀,世代不絕,這麼做豈不是明智之舉嗎?如果你一定要逞強一隅,苟延頃刻,就好像魚兒浮游於沸騰的鼎水,燕子在危險的帷幕上築巢一樣,大難將至,而恬不自知。楊某惟恐大兵一到,凡是為足下出謀劃策之人,他日也許會為自身打算,各自求取富貴。到了那時,你們老母弱子,何處才能安身呢?其中的禍福利害,一目瞭然,足下好好想想吧。”明升最終還是沒有聽從楊璟的勸告。

明夏投降封侯

洪武三年(1370年),興元守將獻城投降。吳友仁幾次前往進攻,都未能攻克。同年,朱元璋為征伐雲南,派遣使者前往借路,明升拒不遵從詔令。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徵西將軍、中山侯湯和統率左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右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等率領京衞、荊襄水師由瞿塘峽直趨重慶,進攻巴地。徵虜前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統率副將軍顧時等率領河南、陝西步兵、騎兵由秦、隴直趨四川成都,攻打蜀地。
當初,戴壽對明升説:“以王保保李思齊的強大,仍不能與明軍對抗,何況我們巴、蜀兩地呢?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我們怎麼去應付呢?”吳友仁則説:“你説得不對,我們巴、蜀兩地依山傍水,非中原能比,不如對外結交友邦,對內則修整軍備。”於是便派莫仁壽用鐵索橫斷瞿塘峽口。而今又命戴壽、吳友仁、鄒興等增兵援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鑿穿兩岸石壁,牽引鐵索成為鐵橋,使用木板安置炮彈來抵禦敵軍。營陽侯楊璟率軍首先抵達大溪口(今重慶巫山縣大溪鄉),與莫仁壽爭奪瞿塘天險。楊璟派指揮韋權出長江北岸赤甲山,進攻夔州(今重慶奉節),指揮李某出南岸白鹽山,進攻南城寨,自統軍出大溪口。進攻瞿塘峽守軍,各路俱被夏兵阻扼,楊璟初戰不利,退還歸州(今湖北秭歸)。湯和大軍繼進,數攻瞿塘關,皆因江水暴漲,舟行困難,只好駐兵大溪口,等待戰機。
傅友德偵察到階州(今甘肅武都)、文州(今甘肅文縣)沒有防備,暗渡陳倉(今陝西南鄭),攀山援谷,晝夜兼行,進軍將其攻破,又攻克江油、綿州(今四川綿陽),並刳制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月日,投之於江,順流而下,既將軍情通知湯和,配合行動,又瓦解夏軍鬥志。蜀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戴壽於是留下鄒興等防守瞿塘,而自己則與吳友仁返回,會合向大亨軍援救漢州(今四川廣漢)。幾次交戰均遭大敗,戴壽、向大亨逃往四川成都,吳友仁逃往保寧。
當時廖永忠也已攻破瞿塘關。飛橋鐵索均被燒斷,鄒興中箭而死,夏軍皆潰。明軍然後攻下重慶夔州,駐紮銅鑼峽。明升大為恐懼,右丞劉仁勸他逃奔四川成都。 明升的母親彭氏哭着説:“我們可以去四川成都,但這也只能延長旦夕壽命。因為大軍所過,勢如破竹,我們不如早一點投降,以挽救百姓的性命。”於是派遣使者攜帶奏章前去乞降。明升反綁雙手、車載棺材,與母親彭氏及官屬前往軍門投降。
湯和接受璧玉,廖永忠則為他解開綁繩,秉承朱元璋旨意,對其加以撫慰,並下令諸將對他們不得有所侵擾。而戴壽、向大亨也以成都降於傅友德。明升等全被押送京城,禮臣奏道:“皇帝御臨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於午門外,有關官員宣讀赦免詔令,就像從前孟昶降宋一樣。”朱元璋説道:“明升年幼弱小,凡事聽由臣下,與孟昶不同,所以應當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儀。”當日,朱元璋封明升為歸義侯,並賜居京城。

明夏遷徙高麗

明升投降明朝後,有一次和紅巾軍另一起義軍首領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經常會面發牢騷。這二人雖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們受人蠱惑,日後危及大明政權,就派太監將他們遠遠地送到高麗國安置。
洪武五年(1372年),將明升遷徙到高麗。明升娶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為妻,後育有四子,從此在朝鮮半島代代相傳。
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明升、陳理一行二十七人抵達高麗,收到高麗恭愍王的接見,並被賜給布匹等物品。時年十八歲。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鮮李成桂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升的長子明義向朝鮮李成桂“告其父歿”。

明夏疆域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正式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都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疆域最盛時,東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雲南中慶(今雲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北至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
新置有珙州和綦江縣、石羊縣。復置有資州和雒、江源、永康、保寧、江油、安嶽、井研、昌寧、大足、墊江、樂温等縣及永寧鎮邊都元帥府。省並的縣有:省小溪縣入遂寧州,省石照縣入合州,省滎經縣入嚴道縣,省佛鄉洞長官司入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等。改動的縣有:改樂温縣為長壽縣,改龍州為龍州宣慰司,改永寧路為永寧鎮邊都元帥府,改瀘州為瀘州路都元帥府等。明升降時,明王朝所得的大夏的地方政區,據文獻記載尚有“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司、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

明夏政治

其官制設六卿,分屬地為八道,頒佈曆法為先天曆,奉彌勒教為國教。

明夏經濟

該政權還鑄銅錢流通。

明夏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年號及在位時間
陵墓
宣祖
欽憲皇帝
明郎 [2] 
-
-
烈祖
莊惠皇帝
明子成 [2] 
-
-
世祖
昭順皇帝
明如海 [2] 
-
-
高祖
宣武皇帝
明學文 [2] 
-
-
太祖
欽文昭武皇帝
明玉珍 [1] 
天啓1361年-1362年(沿用徐宋年號)
天統1363年-1366年
叡陵 [3] 
太宗
穆武帝
明升
開熙1367年-1371年六月
松都萬壽山肅陵
參考資料
  • 1.    《玄宮之碑》:生於己巳九月九日,崩於丙午二月六日。諡曰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壽三十八。
  • 2.    《玄宮之碑》:追諡顯考郎曰欽憲,顯考妣魯氏曰衍慶,皇考子成曰莊惠,皇考妣郭氏曰恭懿,王考如海曰昭順,王考妣朱氏曰慈寧;考學文曰宣武,妣趙氏曰貞淑;皆追王曰皇帝、皇后。
  • 3.    位於江北嘴的睿陵陳列館:揭秘大夏國皇帝明玉珍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