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治

(高麗成宗)

鎖定
王治(960年—997年),温古,高麗王朝第六任君主(981年—997年在位)。他是高麗太祖王建之孫,戴宗王旭次子,早年受封開寧君,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繼承堂兄景宗王伷之位,被宋朝冊封為高麗國王
他在位時仰慕華風,敦崇儒學,奉行“以儒治國”的政策,按照中國唐宋模式全面改造高麗的典章制度。
淳化四年(993年)遭遇契丹入侵,他派徐熙與契丹議和,結果契丹撤兵,高麗拓地至鴨綠江口,但同時約定向契丹稱臣納貢,與宋斷交,王治也在統和十四年(996年)接受了契丹的冊封。
統和十五年(997年),王治薨逝,臨終前傳位於堂侄王誦。死後廟號成宗諡號文懿,葬於康陵
全    名
王治
温古
諡    號
文懿
廟    號
成宗
所處時代
高麗
民族族羣
高麗人
出生日期
峻豐元年(96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逝世日期
統和十五年(997年)十月二十七日
陵    墓
康陵
在位時間
981年 至 997年
前    任
高麗景宗王伷
繼    任
高麗穆宗王誦
主要成就
以儒治國,改造高麗典章制度;獲江東六州

王治人物生平

王治早年生涯

王治生於高麗光宗峻豐元年(96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的父親王旭和母親柳氏都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子女。他八歲喪母,十歲喪父,由祖母神靜太后皇甫氏撫養長大。 [1]  王治早年受封為開寧君,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七月九日高麗景宗王伷臨終前將王位傳給堂弟王治而不是自己的兒子王誦,兩天後便撒手人寰了。王治即位後,就追崇父母為戴宗大王和宣義王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獲宗主國宋朝冊封為高麗國王 [2] 

王治以儒治國

高麗成宗(崔宇革飾) 高麗成宗(崔宇革飾)
王治即位以前,就與出身慶州的儒臣崔亮交好。 [3]  到了繼位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行“以儒治國”的方針,積極引進中原文化,着手強化中央集權,對高麗的典章制度進行全面的改革。他剛繼位時,就下詔求言,儒臣崔承老上時務二十八條,並評述高麗開國以來的五朝政化善惡,王治顯然對崔承老的上疏相當滿意,不久後就任命他為宰相。 [4]  端拱元年(988年)左補闕李陽奏請按《禮記·月令》和《周禮·內宰》的相關規定行事,淳化元年(990年)右補闕金審言奏請將《説苑》所載“六正六邪”和漢朝刺史六條問事書寫在中央和地方各官衙的堂壁上,王治都予以採納。 [2]  [5]  但由於王治過於沉浸中華文化,導致很多高麗人的不滿。 [6] 

王治契丹入侵

王治重視文治,而對高麗北部的邊防及與女真的關係有所疏忽。當時的契丹(遼)正致力於經略遼東,高麗與契丹之間的女真定安國等緩衝區都被收入契丹囊中,高麗藩籬盡撤,到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契丹東京留守蕭恆德(蕭遜寧)率領號稱80萬的大軍征討高麗,引發了第一次高麗契丹戰爭,於是高麗遭遇了開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外患。王治以侍中樸良柔為上軍使,內史侍郎徐熙為中軍使,門下侍郎崔亮為下軍使,駐軍北界,抵禦契丹,隨即他本人也親赴前線督師。 [2] 
江東六州 江東六州
閏十月三日,王治來到西京平壤並前往安北府(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市),這時傳來高麗軍在蓬山郡(今朝鮮平安北道龜城市)戰敗的消息,因此不得不折返西京。蕭恆德聲稱契丹出兵的理由是高麗“不恤民事”並侵佔了高句麗故地,要求高麗歸順契丹。有的大臣建議投降,有的建議割地,王治打算聽從割地之議,拋棄岊嶺(今朝鮮黃海北道慈悲嶺)以北的疆域,於是打開西京倉庫,任由百姓拿走糧食,但還剩下很多糧食,王治又想把剩下的糧食全部丟入大同江,以免資敵,被徐熙勸阻。 [7] 
王治一行返回開京。不久後,契丹軍在安戎鎮(今朝鮮平安南道文德郡)被大道秀、庾方率領的高麗軍挫敗,但蕭恆德繼續要求高麗投降,王治派閤門舍人張瑩去契丹軍營議和,蕭恆德以其官職卑微而拒之門外,大臣中只有徐熙主動請纓談判,王治在禮成江邊親執其手餞行。面對蕭恆德的割地要求,徐熙宣稱高麗本來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復地之理,無割地之説,而且打出女真牌來請求契丹幫助高麗“逐女真、還我舊地”,作為交換,高麗同意向契丹稱臣。契丹朝廷批准了高麗提出的條件,撤出軍隊,翌年將鴨綠江以東二百八十里土地移交高麗,高麗在此地設立“江東六州”。 [2]  [7]  由於宋朝不肯援助高麗,王治便斷絕與宋朝的關係,開始向契丹朝貢,使用契丹年號,並在統和十四年(996年)三月被契丹冊封為高麗國王 [2]  [8] 

王治無嗣而薨

王治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所以在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將自己即位前的封號“開寧君”授予景宗之子王誦,實際上就是以他為儲君。 [2] 
統和十五年(997年)八月,王治率羣臣南巡東京慶州,途中身體不適。 [9]  返回開京後,王治於十月二十七日病危,召來開寧君王誦,親降誓言傳位,然後移駕內天王寺。平章事王融請求頒赦,王治不允,説:“死生在天,為什麼要釋放有罪的人來枉求續命呢?況且繼承我的人又將怎麼來布達新恩呢?”當天王治薨逝,廟號成宗諡號文懿,葬於康陵,後經累朝加諡為“康威章憲廣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 [2] 

王治為政舉措

王治政治

  • 官制改革
成宗劃分的十道 成宗劃分的十道
王治即位以前,高麗的典章制度仍舊處於華風、土俗糅雜的狀態。王治在位時期,以儒家為原則,以唐宋為藍本,對高麗的政治架構展開全面的改造。他即位的次年即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三月,就下令改革中央官制,將內議省改為內史門下省,廣評省改為御事都省。淳化二年(991年),王治接受從宋朝歸國的謝恩使韓彥恭的建議,模仿宋朝樞密院而設立中樞院(高麗肅宗時改稱樞密院),與內史門下省(高麗文宗時改稱中書門下省)合稱“宰樞”。 [10]  統和十三年(995年)將御事都省改為尚書都省,六官御事改為十二部尚書(吏、户、禮、兵、刑、工、庫、金、倉、祠、虞、水),司憲台改為御史台,並將高麗原來不分文武的大匡、正匡、佐丞、大相等官階改為中國式的文散階和武散階。 [11]  至此高麗大致具備了依據《唐六典》並導入宋朝二府的中央官制。
除此之外,王治還改革了地方官制。高麗前期雖然也有州郡縣之號,但地方制度紊亂,往往徒有其名,朝廷甚至不能派駐地方官,而聽任鄉吏豪族稱霸一方,因此崔承老向王治條陳時務時專門請求設置外官。 [12]  王治乃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附會《虞書》制度,設立十二州牧 [13]  雍熙四年(987年)改慶州為東京,置留守。統和十三年(995年)改十二牧為十二節度使,並設置關內、中原、河南、江南、嶺南、嶺東、山南、海陽、朔方、浿西十道。 [14]  與此同時,王治還打壓地方豪強勢力,將他們僭越中央的兵部、倉部等官名一律降格,並將高麗原有的大匡、正匡等官階貶為鄉職 [15]  ,又沒收州郡兵器改鑄農器。 [16]  通過王治在位時期的官制改革,高麗的中央集權得到極大的鞏固。史稱:“成宗大新制作,定內外之官,內有省、部、台、院、寺、司、館、局,外有牧、府、州、縣,官有常守,位有定員,於是一代之制始大備。文宗、睿宗雖少加增損,大抵皆襲成宗之舊。” [10] 
  • 禮制改革
王治在位時期還參酌宋制對高麗禮制進行改革。他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築圜丘壇,並初行祈谷籍田之禮。端拱元年(988年)定五廟之制,翌年營建太廟,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竣工,王治親行禘祭祫祭。此外王治還在淳化二年(991年)立社稷壇 [2]  這些舉措都是他“以儒治國”政策的具體反映。
  • 科舉改革
王治還調整了高麗草創未久的科舉制度。他在位時每年舉行科舉考試,並將錄取人數翻一番。他還首次舉行覆試,由國王親臨監考,但不是常制。 [17] 

王治經濟

王治在位時,勸課農桑,體恤百姓,其經濟方面的建樹有:
  • 剛繼位時,王治就下令免除全國百姓三年徭役,蠲免一半賦税,遇到國家大事和災年也會蠲免賦役。 [18] 
  •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六月,王治釐定各地方官衙的公廨田,以維持其運營。 [19] 
  •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王治下令實行義倉制度,淳化四年(993年)二月置常平倉於兩京十二牧,以調控物價,救恤百姓。 [18] 
  • 淳化三年(992年),王治確立公田、水田、旱田的租税,各分上、中、下等徵收。 [19] 
  • 統和十四年(996年),王治命令全國使用鐵錢 [20] 

王治文化

高麗成宗(金明洙飾) 高麗成宗(金明洙飾)
王治在位時,崇尚儒學,大興文教,表示“欲興周孔之風,冀致唐虞之理”。他命令各州縣選拔子弟入學開京,雍熙四年(987年)向十二牧派遣經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各一員,淳化元年(990年)開修書院於西京,命儒生抄寫典籍,淳化三年(992年)設國子監,給田莊,立文廟,作為高麗的最高學府。 [21] 
王治注意以儒家思想教化民眾,於淳化元年(990年)九月下令旌表孫順興等義夫節婦、孝子順孫。統和十五年(997年)又在東京進行旌表。 [2] 
由於王治崇尚儒學,所以燃燈、八關、仙郎等官方宗教活動均被廢除,王治也曾下達禁止“舍家為寺”的命令。 [2]  但是佛教是高麗的國教,王治依然對佛教非常重視。他即位後便迎僧如哲,受到崔承老的批評 [22]  ;每逢太祖和父母的忌日,他都會親自到寺院上香,並禁斷屠宰和肉膳。 [23]  另外,他還派僧侶如可向宋朝請求賜予雕版《大藏經》(開寶藏 [24]  ,並於淳化二年(991年)由謝恩使韓彥恭帶回高麗,王治將《大藏經》迎入內殿,邀請高僧開讀,並頒佈赦命。 [2]  王治所引進的開寶藏成為高麗顯宗時雕刻高麗藏的基礎。

王治外交

  • 對宋朝
王治即位以後,與中國的北宋王朝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聯繫。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王治派人到宋朝告嗣位、貢方物,宋太宗趙炅派遣監察御史李巨源、禮記博士孔維出使高麗,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二十二日冊封王治為“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充大順軍使、上柱國、食邑二千户、高麗國王”,受封后王治大赦高麗。雍熙二年(985年),宋朝加冊王治為檢校太傅,端拱元年(988年)加冊檢校太尉,淳化元年(990年)授推誠順化功臣,淳化四年(993年)加冊檢校太師。除了不斷遣使朝貢外,王治還與宋朝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比如求得宋朝太廟、社稷、文廟等圖樣及請賜大藏經九經,還派留學生崔罕、王彬進入宋朝國子監讀書。 [2]  [24] 
高麗成宗(崔宇革飾) 高麗成宗(崔宇革飾)
然而,隨着東亞國際形勢的變化,宋朝和高麗的關係很快發生轉折。先是遼朝掃蕩女真,女真懷疑高麗與遼朝串通一氣,便向宋朝控告高麗。雍熙元年(984年)十一月高麗使臣韓遂齡朝貢宋朝時,宋太宗將女真的告急木契出示於韓遂齡,並要求高麗歸還其俘獲的女真人口,宋麗關係因而產生裂痕。 [24]  雍熙三年(986年)二月,宋太宗出師北伐契丹,欲利用高麗與契丹的矛盾要求高麗出兵夾攻,乃派監察御史韓國華齎詔出使高麗。 [25]  五月,韓國華來到高麗宣詔,王治不願招惹契丹,一面對宋使虛與委蛇,一面繼續辯誣女真人所言不實。 [2]  韓國華致函王治,嚴厲斥責其怠慢遷延,並稱“朝廷威德之盛,諸僭偽悉已擒滅,遂欲北取故疆,以雪晉恥,而委王以方面者,其意不已重乎?王惟中國是賴,可以得志。諸部雖暫勤而眾,實王長世之利也。今若不勉,天子怒,一日大兵東出,先誅不用命者,如決海灌爝火,王其無悔!”王治迫於韓國華的壓力,不得不派大相韓光、元甫趙抗(一作杭)等領兵25000人北上進攻契丹,韓國華又屢次移書督促,並在客館中向高麗諸將“指畫方略,銜勒而慰遣之”,等王治回覆高麗軍已深入契丹境內時,韓國華才離開高麗,回國覆命。 [26-27]  不過,此時宋軍主力已敗於岐溝關,高麗軍北上已無意義,而且王治未必對韓國華説了真話。結合翌年六月高麗沒收州郡兵器改鑄為農器的情況來看,高麗未必與契丹軍衝突,因為一旦發生衝突必然會造成局勢緊張,王治就不可能有這種舉措。 [28] 
第一次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於統和十二年(994年)六月派使臣元鬱到宋朝求援,宋太宗認為“夷狄相攻蓋常事,而北邊甫寧,不可輕動干戈” [29]  ,於是僅厚待使節,優詔答覆,但拒絕出兵相助,隨後王治斷絕了同宋朝的關係。 [2] 
  • 對契丹(遼)
徐熙與蕭恆德談判 徐熙與蕭恆德談判
高麗自太祖王建開國以來,就對契丹(遼)採取敵視態度,拒絕與之交往。高麗的“越海事宋”令契丹不安,雍熙二年(985年)七月,契丹就預備東征高麗,但由於“遼澤沮洳”而作罷。 [8]  翌年(亦有可能為雍熙四年即987年,理由如前文所言,雍熙三年高麗在宋使韓國華的要求下發兵契丹,而《高麗史》所載年份被上移一年)正月,請求和好的契丹使者厥烈來到高麗,高麗不予答應。 [30-31]  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契丹再次計劃出兵高麗。 [32]  淳化四年(993年)五月,女真向高麗通告此情報,然而王治及其臣下不信任女真,以為是女真人在詐騙,所以沒當回事。 [33]  八月,女真再次通報,高麗朝廷這才認真起來,準備禦敵,可為時已晚,契丹東京留守蕭恆德於當年十月大舉南下,鋭不可當,連王治都打算割地求和,因徐熙、李知白等大臣勸阻而打消了這個念頭。 [7]  在高麗軍小挫契丹軍後,王治派徐熙前往契丹軍營談判,説服契丹撤兵,以高麗稱臣契丹為代價換取了鴨綠江以東的土地,這可以説是高麗的一次外交勝利。王治聞訊大喜,當即派樸良柔出使契丹,奉表請罪,徐熙還想繼續談判以爭取鴨綠江以西的土地,勸諫緩派使臣,但王治不聽。 [34]  翌年,契丹把鴨綠江以東二百八十里土地移交高麗,徐熙在那裏修築城鎮,其主要城鎮被稱為“江東六州”。 [7] 
因為高麗的求救被宋朝拒絕,所以王治與宋朝絕交,投入契丹懷抱。他遵奉契丹正朔,頻繁進貢,並向契丹上表求婚,契丹將蕭恆德的女兒(契丹皇帝耶律隆緒的外甥女)下嫁給王治,這樁婚事後因王治薨逝而作罷。 [35]  統和十四年(996年)三月,契丹派遣的使臣翰林學士張幹、忠正軍節度使蕭熟葛來高麗冊封王治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高麗國王”,標誌着契丹和高麗正式建立了宗藩關係 [2]  [8] 
  • 對女真
王治在位時期,高麗與女真關係緊張。當時鴨綠江流域的定安國和女真人不斷與宋朝往來並騷擾契丹,令契丹人很是頭疼,便用兵討伐女真,使高麗捲入糾紛中。據王治事後所言,先是女真向高麗求救,高麗懷疑其言真偽而袖手旁觀,隨後契丹大破女真,大批女真人逃到高麗境內,契丹追兵進入高麗抓捕女真人,猶有2000多名女真人被高麗收留。女真由此認為高麗和契丹合謀,於是利用向宋朝進貢馬匹的機會向宋控訴高麗“與契丹結好,倚為勢援,剽略其民”。 [24]  雍熙元年(984年)十一月高麗使臣韓遂齡朝貢宋廷時,宋太宗將女真的告急木契出示於韓遂齡,並要求高麗歸還其俘獲的女真人口。與此同時,高麗在鴨綠江邊築城的軍民也遭到女真人襲擊,刑官御事李謙宜被俘。 [36]  到淳化二年(991年),高麗才把鴨綠江流域的女真人驅逐到白頭山以外。後來契丹入侵高麗時,高麗方面採取聯合契丹驅逐女真的外交策略,以確保西北面的安全。

王治歷史評價

  • 高麗史節要》:天資嚴正,器宇寬洪,立法定製,崇獎節義,求賢恤民,政治有可觀者。 [37] 
  • 李齊賢:成王立宗廟、定社稷,贍學以養士,覆試以求賢,勵守令恤其民,賚孝節美其俗。每下手札,詞旨懇惻,而以移風易俗為務。及乎契丹意在吞噬,遣將來侵,夙駕西都,進兵安北,即寇準澶淵之策也。其欲移關防於岊嶺,棄委積於大同,當時庸臣之議耳,必非成王之本意也。向若觀承老此書,悦而繹之,去浮誇,務篤實,以好古之心,求新民之理,行之無倦而戒其欲速,躬行心得而推己及人,齊變至魯,魯變至道,可冀也。蕭遜寧(恆德)爭能誣不恤民事以興無名之師、李智伯(知白)安敢援不革土風以為卻敵之策乎?然其未老而樹繼嗣,為國家之慮長矣;臨絕而惜肆赦,達死生之理明矣。所謂有志而可與有為者非耶?嗚呼賢哉! [38] 
  • 崔溥:成宗勵政兢惕,立宗社,耕籍田,設學校,勵賢才,崇尚節義,矜恤民隱,製作一新,可謂守成之良主。 [39] 
  • 李丙燾:成宗在高麗歷代諸王中,可稱為重儒仿華主義的代表,其下又有如崔承老等巨儒以為輔弼,故在政治方面以儒教思想為其規範,在制度方面也幾乎完全採用中國尤其是唐宋之制。 [40] 
  • 《適用初等學生的人物韓國史》:成宗難道不是一位好王嗎?就是在歷史上成宗也通常被視為高麗時代最傑出的王。但是成宗的政策也不全是對的。凡事有好有壞,以儒教為基礎治理國家就會過多地受到中國的影響,並且只優待儒學者而把武將排斥於政治之外,這也會造成削弱高麗軍事力的後果。雖然有好處也有缺憾,但不可否認的是成宗的政策為鞏固高麗的根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41] 

王治軼事典故

王治宋使問答

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朝使節來高麗冊封王治時,王治向副使禮記博士孔維問禮,孔維將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序詳細答覆給王治,王治聽了後十分高興,説:“今日復見中國之夫子也!” [44] 
後來劉式陳靖出使高麗,王治又向其詢問中國是否還像唐朝那樣有崔、盧、李、鄭等高門大姓,劉式等回答“但以賢才進用,亦不論族姓。”王治説:“何姓呂者多君子也?”王治所指的是出使過高麗的呂端呂文仲、呂禧之等,以此來提醒使者。 [46] 

王治南巡慶州

統和十五年(997年)八月,王治南巡東京慶州,這是高麗開國以來君主首次臨幸此地,一時傳為盛事。王治在東京頒赦,並命官員尋訪有奇才異能的隱逸之士,還旌表義夫節婦、孝子順孫。有一位曾目睹新羅敬順王入朝的九十多歲老人獻詩兩首稱頌道:“九天光動轉星辰,日旆龍旗並海巡。黃葉雞林曾索漠,煙花今覆上園春。”“閭閻光彩旌忠孝,丘壑喧傳訪隱淪。縱昔未隨周老往,幸今親睹漢儀新。”然後王治從東京返回開京,途經興禮府(今韓國蔚山廣域市),在海中捕撈大魚,並登上太和樓,大宴羣臣,酬唱詩歌,可惜詩歌未能流傳下來,王治也在巡遊中樂極生悲,染上疾病,回京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2]  [45] 

王治獻禮勝尾寺

相傳王治有一個很美貌的愛妃(可能出身百濟區域),但美中不足的是頭髮很早就白了,不管吃藥還是做佛事都不管用。王治為此十分憂慮。有一天,這位愛妃夢見日本國勝尾寺的千手觀音“靈感無比”,醒來後便朝日本方向“作禮祈求”。其後又夢見日本的一座山放着光,照耀高麗宮廷,醒來後她的頭髮又恢復黑色。於是王治委託兩名浙江宋商周文德、楊仁紹赴日本,於淳化元年(990年)將聖觀世音菩薩像、閼伽器、金鼓、金鐘、白心樹等物施捨給勝尾寺。 [47] 

王治人際關係

關係
封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父親
高麗戴宗
王旭

母親
柳氏

兄弟姐妹
孝德太子
不詳

敬章太子
不詳

皇甫氏
即“千秋太后”
皇甫氏

妻妾
王后
劉氏
高麗光宗之女,原嫁弘德院君王圭
金氏
金元崇之女
嬪妃
崔氏
崔行言之女
女兒
金氏
文和王后出,嫁高麗顯宗
崔氏
延昌宮夫人出,嫁高麗顯宗
(上表資料來源 [42-43] 

王治史料索引

  • 《高麗史 卷三 成宗世家》
  • 《宋史 卷四八七 列傳第二四六 外國傳 高麗》

王治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神靜王太后皇甫氏》:成宗早喪宣義太后, 長於後, 故哀慕盡禮, 率百僚, 臨於殯殿, 上諡曰神靜大王太后. 冊文曰, “……顧惟眇質, 早遘閔凶, 才當齠齕之年, 旣違慈母, 比及幼衝之歲, 又喪嚴親, 便歸祖妣之懷中, 似接高堂之膝下. 旨甘輟口, 每加吐哺之恩, 軟暖附身, 幾沐字孤之惠. 蓋因撫養, 以至長成……”
  • 2.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
  • 3.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崔亮》:崔亮, 慶州人, 性寬厚, 能屬文. 光宗朝登第, 為攻文博士, 成宗在潛邸, 引為師友
  • 4.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崔承老》。
  • 5.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金審言》。
  • 6.    《高麗史》卷九四,列傳第七,《諸臣傳·徐熙》:時成宗樂慕華風, 國人不喜……
  • 7.    《高麗史》卷九四,列傳第七,《諸臣傳·徐熙》。
  • 8.    《遼史》卷一一五,列傳第四五,《二國外記·高麗》。
  • 9.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十六年 秋八月 乙未 幸東京, 宴羣臣, 扈從臣僚軍士, 賜物有差. 中外官各加勳階, 義夫·節婦·孝子·順孫, 旌門賜物. 遂頒赦. 九月 遂幸興禮府, 御太和樓, 宴羣臣. 捕大魚於海中. 王不豫.
  • 10.    《高麗史》卷七六,志第三〇,《百官志一》。
  • 11.    《高麗史》卷七七,志第三一,《百官志二》。
  • 12.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崔承老》:王者之理民, 非家至而日見之. 故分遣守令, 往察百姓利害. 我聖祖統合之後, 欲置外官, 蓋因草創, 事煩未遑. 今竊見鄕豪每假公務, 侵暴百姓, 民不堪命, 請置外官. 雖不得一時盡遣, 先於十數州縣, 幷置一官, 官各設兩三員, 以委撫字.
  • 13.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二月 戊子 始置十二牧, 詔曰 “天高為大, 分象緯以著明, 地厚無彊, 列山川而播氣. 庶望首天之類, 鹹悉樂生, 足地之流, 無不遂性. 見一夫之冒罪, 則意甚泣辜, 聞百姓之居貧, 則情深責己. 雖身居宮禁, 而心遍蒸黎. 旰食宵衣, 每求啓沃. 聽卑視遠, 冀籍賢良. 爰憑方伯之功, 允協閭閻之望, 効虞書之十二牧, 延周祚之八百年.”
  • 14.    《高麗史》卷五六,志第一〇,《地理志一》。
  • 15.    《高麗史》卷七五,志第二九,《選舉志三》。
  • 16.    《高麗史》卷七九,志第三三,《食貨志二》:六年六月 收州郡兵, 鑄農器.
  • 17.    《高麗史》卷七三,志第二七,《選舉志一》。
  • 18.    《高麗史》卷八〇,志第三四,《食貨志三》。
  • 19.    《高麗史》卷七八,志第三二,《食貨志一》。
  • 20.    《高麗史》卷七九,志第三三,《食貨志二》。
  • 21.    《高麗史》卷七四,志第二八,《選舉志二》。
  • 22.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崔承老》:伏見聖上遣使, 迎屈山僧如哲入內. 臣愚以為, 哲果能福人者, 其所居水土, 亦是聖上之有, 朝夕飮食, 亦是聖上之賜, 必有圖報之心, 每以祝釐為事. 何煩迎致, 然後敢施福耶? 曩者, 有善會者. 規避徭役, 出家居山. 光宗致敬盡禮. 卒之善會, 暴死道傍, 曝露其屍. 如彼凡僧, 身且取禍, 何暇福人? 請放哲還山, 免致善會之譏.
  • 23.    《高麗史節要》卷二:冬十二月. 敎曰, “昔, 唐太宗每於皇考妣忌月, 禁屠殺, 勑僧寺, 限五日, 焚修轉念. 況寡人幼而卽閔, 長又早孤, 未酬罔極之恩. 每軫追思之念, 盍遵往轍, 以伸予懷. 可自今, 太祖忌齋先考忌齋期五日, 先妣忌齋期三日, 焚修轉念, 仍於是月, 禁屠殺, 斷肉膳.” 自後, 遇太祖及考妣忌晨, 必親詣寺行香, 世以為常.
  • 24.    《宋史》卷四八七,列傳第二四六,《外國傳·高麗》。
  • 25.    《宋太宗實錄》、《韓國華墓誌銘》、《宋史》均將此事繫於雍熙三年即986年,惟《高麗史》繫於雍熙二年即985年。鑑於最原始的史料《宋太宗實錄》明確記載宋太宗下詔遣使的時間為雍熙三年(986年)二月癸卯日(初四日),故取雍熙三年為是。
  • 26.    富弼:〈大宋故太中大夫行右諫議大夫上柱國南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韓公神道碑銘並序〉,《全宋文》卷六〇九。
  • 27.    尹洙:《河南集》卷一六,〈故大中大夫右諫議大夫上柱國南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太傅韓公墓誌銘並序〉。
  • 28.    《高麗史》卷七九,志第三三,《食貨志二》:(成宗)六年六月 收州郡兵鑄農器.
  • 2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六。
  • 30.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五年 春正月 契丹遣厥烈來請和.
  • 31.    高麗成宗如何應對厥烈的請和,不得而知,但高麗睿宗時金朝與高麗約為兄弟之國時,御史中丞金富轍(金富儀)建議接受金朝要求的上疏中有言:“昔成宗之世,御邊失策,以速遼人之入寇,誠為可鑑。”(《高麗史》卷九七,列傳第一〇,《諸臣傳·金富儀》)由此可推測成宗時很可能拒絕了契丹的請和要求。
  • 32.    《遼史》卷一三,本紀第一三,《聖宗紀四》:是月(十二月),以東京留守蕭恆德等伐高麗。
  • 33.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夏五月 西北界女眞報, 契丹謀擧兵來侵, 朝議謂其紿我, 不以為備.
  • 34.    《高麗史》卷九四,列傳第七,《諸臣傳·徐熙》:熙留契丹營七日而還, 遜寧贈以駝十首·馬百匹·羊千頭·錦綺羅紈五百匹. 成宗大喜, 出迎江頭, 卽遣良柔為禮幣使入覲. 熙復奏曰, “臣與遜寧約, 湯平女眞, 收復舊地, 然後朝覲可通, 今才收江內, 請俟得江外, 修聘未晩.” 成宗曰, “久不修聘, 恐有後患.” 遂遣之.
  • 35.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是月契丹以前王薨, 勑還納幣之物.
  • 36.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命刑官御事李謙宜, 城鴨綠江岸, 以為關城, 女眞以兵遏之, 虜謙宜而去, 軍潰不克城, 還者三之一.
  • 37.    《高麗史節要》卷二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8-22]
  • 38.    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九,〈史贊·成王〉。
  • 39.    崔溥:《錦南集》卷二,〈東國通鑑論·高麗亡〉。
  • 40.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正中書局,1979年:第157—158頁
  • 41.    尹喜珍.《適用初等學生的人物韓國史》2:gilbutschool,2014年:第62頁
  • 42.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
  • 43.    《高麗史》卷九十,列傳第三,《宗室傳》。
  • 44.    《宋史》卷四三一,列傳第一九○,《儒林傳·孔維》。
  • 45.    崔滋:《補閒集》捲上。
  • 46.    楊億:《楊文公談苑》:高麗自五代以來,朝貢不絕,朝廷每加爵命,必遣使以獎之。故呂相國端、呂侍郎文仲、禧之,皆相繼為使。三人者,皆寬厚文雅,有賢者之風。如孔維輩,或樸魯,舉措為其所哂,或貪猥,不能無求索,甚辱朝命。後劉式、陳靖至其國,國王王治者,因語及中國族望,必有高下,如唐之崔、盧、李、鄭。式等言:“但以賢才進用,亦不論族姓。”治曰:“何姓呂者多君子也?”蓋斥言三呂,亦因以警使者。
  • 47.    《應頂山勝尾寺緣起》下:正曆元年庚寅(大宋淳化元年)。宋商二人來。一台州人,名周文德,一婺州人,名楊仁紹。二商雲,百濟國后妃有美姿,國主愛重,未邁壯齡,其發早白。後愁之,服靈藥求法驗,二事無效,王尤切憂之。一夕後夢,日本國勝尾寺千手大悲,靈感無比,你其祈之。覺後,後悦甚,便向日本國,作禮祈求。夢日本國一山放光,照掖庭。夢覺,後發紺碧過始,以是寄我等二人,以聖觀世音菩薩像並閼伽器、金鼓、金鐘等什物,白心樹(樹已枯矣,株杌屹,尚在荒神廟後),上獻彼像,未知勝尾寺為何處。大宰府君遂令使者送到寺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