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豐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

鎖定
北宋末年,閩西蒲山紅(北宋汀州民變首領)倡亂,汀州土寇猖獗,上杭遍地拋荒。迨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天下初定,魏晉南北朝江南高門士族(一流僑姓門閥士族濟陽江氏嫡傳後裔江百四郎公(古稱江百念四郎公),憑官招募,挈家以行,從原籍汀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村棉村社),落籍本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甲屬下地名土號寨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開荒墾田,蕃衍生息,愈衍而愈蕃。宋元時期,子孫昌盛,分衍汀、漳、潮等閩粵諸州;明清以來,蕃息族大,蔓延天下,而人文蔚起,該家族史稱濟陽江氏金豐祖派。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長源遠系,是東晉南北朝高門士族濟陽江氏嫡傳分支;在石壁(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及其周邊地區)起基,在九磜(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村棉村社內)綿延,在金豐(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發祥。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以淮陽(即淮水之陽,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東南淮河北岸,為古江國所在地)為江姓發源地,以濟陽僑郡,治揚州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為江姓郡望,初始堂號為淮陽堂濟陽堂夢筆堂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堂號夢筆堂,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古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寨上)。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早期祖先以司鐵為業,故世稱鐵匠世家;而開基始祖江百四郎公,古稱江百念四郎公,世稱九磜公。
族羣名稱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
開基始祖
江百四郎公(古稱江百念四郎公)
開基時間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
族羣祠堂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夢筆堂
發源地點
石壁(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
發祥地點
金豐(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
祖居地點
九磜(今福建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村棉村)
家族郡望
濟陽郡
家族世稱
鐵匠世家
傳世祖訓
金豐祖訓格言
上溯族源
濟陽江氏(東晉南北朝
初始堂號
淮陽堂濟陽堂夢筆堂
代表人物
江東峯、江丙坤江一平江宜樺江啓臣
姓氏起源
淮陽(淮水之陽,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部淮河北岸)

金豐金豐概述

金豐金豐地望

金豐,今屬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金豐片區,包含大溪鄉古竹鄉陳東鄉高頭鎮湖坑鎮下洋鎮歧嶺鄉湖山鄉等八個鄉鎮。夏商周時,屬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三國時,屬吳國的建安郡。東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揚州晉安郡新置新羅縣,金豐隸屬揚州晉安郡新羅縣;大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 742 年),新羅縣(什羅縣)改稱龍巖縣,金豐隸屬臨汀郡龍巖縣湖雷下堡。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 年),析汀州龍巖縣湖雷下堡設上杭場,金豐隸屬汀州上杭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汀州上杭場為汀州上杭縣,金豐隸屬汀州上杭縣。大明朝憲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析汀州上杭縣,由金豐裏等五里十九圖新置永定縣,金豐裏改隸汀州永定縣 [1]  。其後越明、清,至民國,俱為汀州永定縣金豐裏(民間亦作:永定縣金鳳裏、金風裏、錦豐裏、金峯裏、金鋒裏等);解放後,金豐片區,隸屬龍巖市(前期稱龍巖專區永定縣;至 2014 年12月13日,撤消福建省永定縣,設立龍巖市永定區,金豐片區隸屬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

金豐金豐名望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乃東晉南北朝高門士族濟陽江氏嫡傳分支,知名先人如下:江蕤(西晉譙郡太守)、江祚(西晉南安太守)、江統西晉散騎常侍、太子洗馬)、江虨(東晉簡文帝相)、江敳東晉驃騎諮議)、江恆東晉西中郎長史)、江法成南朝梁奉朝請)、江子一南朝梁烈將)、江採萍(唐玄宗朝名妃)等。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乃濟陽華胄,一葉雲礽,一脈相承,遺落閩粵崇山峻嶺間,蟄伏千年。然景行靡替,累仁積德,愈衍愈蕃。祖德之培植,厚然期間,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後緄,有如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者,社稷之哲人,名鐫青史。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部分傑出裔孫代表,開列於後:江國禎(大明嘉靖朝浙江寧海教諭、候任縣令)、江環(大明萬曆十四年進士、貴州道監察御史)、江南金(南明隆武二年舉人)、江東峯(清代閩西著名鄉紳義勇、閩台神化人物)、江浩然(清代民俗學者)、江大川(大清乾隆甲辰科進士及第)、江阿仗(清末白扇會女首領)、江巖(福建省龍巖地區中級法院原院長)、江宏真(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原副主席)、江棣章(福建省龍巖市原常務副市長)、江國鈺(藝名宮雪花,著名影視演員)、江子華(福建省龍巖市市委原常委、市紀委書記)、江一平(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醫學專家、福建省政協原常委)、江岷欽(台灣學者、政論名嘴)、江振順(泰國路政廳原副廳長)、江宜樺(台灣當局行政部門原負責人)、江炳思江學錄江啓臣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等等,不勝枚舉,名留史冊。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一脈兒女,不論固守桑梓,還是遠徙異鄉,俱各自強不息,秉承祖訓,睿智創業,流傳瓜瓞,守護金豐薪火。

金豐族源追溯

金豐溯厥江姓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相冊(一)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相冊(一)(3張)
上古時期,在古老的亞洲大陸東部,有一條直通浩瀚滄海的大河,名曰江水。江水,乃上古四瀆之一,為四瀆之東瀆。《史記· 殷本紀》引《湯浩》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 ”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上古四瀆與後世四瀆的變化。由於歲月變遷,日月星移,滄海桑田,古江水早已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而古江水作為四瀆之一的地位,也被大江(長江)所取代。唐代始稱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即大淮(淮河)接替古江水,由南瀆變為東瀆;而大江(長江)則接替大淮(淮河),成為新的南瀆。其後,歷朝歷代襲之。
江氏源於古江水,而始自玄囂。《史記 · 五帝本紀》雲: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而《國語.晉語 . 四 . 重耳婚媾懷嬴》雲: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又《帝王世紀》雲: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生少昊,是為玄囂。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地在魯城北。《史記索引》雲:降,下也,言帝子為諸侯。降居江水……即所封國也。綜上所述,華夏民族人文初祖黃帝之嫡長子玄囂,降居江水,始有江氏,乃古江國(江水之國)之開創者,以及江氏之得姓始祖。

金豐淮陽起基

嬴姓,出自玄囂部落,即玄囂部落其中一個氏族——江氏,因發展壯大而成為獨立的嬴姓部落。上古時期,玄囂之孫、蟜極之子業父,娶顓頊帝部落之女為妻,名女修女修因食玄鳥(燕子)之蛋而懷孕,併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生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使其脱離原來的玄囂部落,成立獨立的嬴姓部落。因此,伯益就成了上古時期嬴姓部落各氏族(含江氏)的共同祖先。伯益第三子元仲,是嬴姓部落江人(氏族)的首領。江元仲下傳數十代,歷經夏商,至西周初期,江人(氏族)再次受封諸侯,重建江國淮水之陽(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東南部淮河北岸地區)。周襄王廿九年戊戌(即公元前623 年),楚人滅江,江人以國為姓,即以氏為姓,稱為江姓。因江國地處淮水之陽,故有“江為淮陽氏”之説。
江國楚國破滅之後,江姓族人紛紛北逃,湧入陳境,休生養息。秦於陳國故地置陳郡,漢於陳地屢置淮陽國,又屢除為淮陽郡。後漢復置淮陽國,後改陳國,厥後復為陳郡。越三國以至兩晉,陳地或為淮陽郡,或為陳郡(含北陳郡)。自失國以迄秦漢,淮陽(陳地)乃江姓之主要棲息地域,亦為其蓄以復興之地。秦漢以降,江姓繼續北上,終抵故陳之留地(陳留)。西晉時期,陳留江姓初顯興盛之勢,湧現出譙郡太守江蕤、南安太守江祚、散騎常侍江統等官宦士人,使得陳留江氏家族,躋身門閥士族,為東晉南北朝時期濟陽江氏的隆盛,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

金豐濟陽隆盛

西晉(公元 266 ~ 316年)時期,譙郡太守江蕤、南安太守江祚、散騎常侍江統等,祖孫三代相繼出士,使得陳留郡江氏家族,躋身門閥士族(從而獲得僑遷江南的資格)。西晉末年,衣冠南渡,陳留江氏家族誓奉華夏正朔,不事北朝胡人,是以追隨晉室,舉族僑遷江南,落籍南兗州濟陽郡僑郡,治揚州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考城縣。厥後,江氏家族迅速崛起,鼎立高門,史稱濟陽江氏濟陽江氏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高門士族(即江南門閥僑姓士族),厚學篤文,文風頗盛,人才濟濟,秉文經武,鼎立高門,貴顯與世,長盛不衰,持續二三百年之久。
東晉南北朝時期,是江氏歷史上最隆盛時期。以東晉簡文帝江虨為核心人物、以南朝梁醴陵侯江淹為標誌性人物的濟陽江氏,創造和演繹了氏族的輝煌。濟陽江氏彬彬濟濟,先後湧現出江淹江子一江夷江智淵江簡珪江謐江祏江泌江革江湛江斆江式江秉之江蒨江德藻江悦之江紑江總等十八位華夏正史立傳者,或以德昭行天下,或以功彪炳青史,或以藝卓行史冊,或以貴閃耀汗青。而正史附傳者,如江虨江惇江敳江僧安江恁江恆、江槩、江軻、江文遙等歷史人物,達數十人之眾。矧自正史之外,功德昭著一方者,必當蔚然大觀。濟陽江氏,燦若星河,難盡其事;濟陽芳躅,播揚千古,光昭萬世。

金豐繼而入閩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相冊(二)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相冊(二)(3張)
相傳,南北朝侯景之亂時,西晉散騎常侍江統之七世孫、南朝梁烈將江子一,與弟江子四江子五及次男等,壯烈殉國。江子一(公元 489 ~ 548 年)長男江現,避難南逃新寧郡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挈家隱匿於一慈悲娘娘廟內。而追兵東衙三將,見蛛絲籠罩廟門,頓生疑惑,而祈於神,願去官職,與江祖結義,救其不得於君之難,並保其入閩,同尋樂土以居。厥後,東衙三將,乃胥宇閩州崇安縣(今福建省武夷山市);而江氏一家,棲身閩州邵武縣(今福建省邵武市),為感念濟陽先世,卜築濟陽堂居焉。
譜載,紀江氏先祖自汀州寧化石壁(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及其周邊地區),帶來東衙三將神像、香火,一姓宮、一姓劉、一姓楊,官為光祿大夫,救江祖不得於君之難,故刻像於龕中,並附祀於祖廟之內,永世與江祖,配享血食,共祝千秋。願子孫春秋二祭,並祖考忌辰,言請配祭,毋可忘耶。茲附錄其贈聯於後:祖有福緣叨得三將開氣脈,堂記祿位常教萬孫識公恩。江祖念茲在茲,江氏一脈血統以續,苗裔茲茲,乃神力庇護之恩,為三將不殺之義。永世附祀慈悲娘娘與東衙三將恩人神位,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一族知恩報恩之曠世情懷,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一族最顯著之標誌。因此,古譜雲:一脈以來之人丁,所記在家,上必有恩人,在香火上,有三個香爐,即系一脈所來。

金豐宗支朔成

金豐石壁開基

大唐憲宗元和(公元 806-820 年)年間,緣因寇擾,江氏從建州邵武縣(今福建省邵武市濟陽堂,遷居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及周邊地區),致家立業,子孫聚族而居。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及周邊地區),地處閩西,毗鄰江西石城縣,土地狹隘貧瘠,農業異常勤苦,詩書禮樂之化邈焉寡儔。歷五代(公元907 ~ 960年)至北宋(公元960 ~ 1127 年),江氏一族延綿不絕如線,然亦未聞有振興者。

金豐九磜綿延

北宋(公元960 ~ 1127年)初期,皇權伸張,治道置立,普天泰寧,江祖遂與族人謀擇地而居之,而族人安土重遷,不願遷離。江祖因挈家從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及周邊地區),自移於本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民間亦作勝運裏原緜村九磜、綿村九磜、棉花村九磜等,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村棉村社內),安家置業,流傳嗣息。大抵九磜與石壁二處,俱崇山峻嶺,僻壤遐陬,不聞弦誦之聲,但見木石之景而已,則文運不興有由來哉。

金豐金豐發祥

北宋末年,汴京(北宋都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失守,閩西蒲山紅(北宋末汀州民變首領)倡亂,汀州土寇猖獗,上杭遍地拋荒。迨南宋高宗紹興(公元 1131 ~ 1162 年)年間,天下初定,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高祖元君江百四郎(古稱江百念四郎公),憑官招募,挈家以行,從原籍汀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村棉村社),落籍本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屬下地名土號寨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開荒墾田,蕃衍生息。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開基始祖江百四郎,古稱江百念四郎,世稱九磜公,妣邱氏六娘孺人,傳下三男,派分三房,俱居上杭縣金豐鄉(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金豐片區),然古譜不載次房、三房後事,厥後不詳。只載,自宋室南渡(指南宋王朝的建立)至明初,三大房共傳下三百餘家。九磜公長男江百五郎,妣馬氏四娘孺人,生下一男江百七郎,世稱金豐公,妣戴氏八娘孺人,傳下七男,俗稱金豐七子。七子後事,開列於後: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11張)
金豐公長男江百八郎,妣周氏二孃孺人,傳下二男:江千五郎、江千十郎。宋元鼎革之際,江百八郎公率弟、子、侄等,遠赴漳州,卜居漳州漳浦縣三都象頭村(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橋東鎮仙塘村象頭江)。後來江百八郎公重返金豐故地,攜妣周氏二孃與次男江千十郎,溯金豐溪而上,居於上杭縣金豐鄉刀頭村半徑甲東山大路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東村)。自茲厥後,象頭江氏與高頭江氏,各自蕃昌。金豐公次男江百九郎,妣黃氏三娘孺人,分遷廣東潮州海陽縣灤洲都小靖村龍堀坪(今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太寧村龍骨坪,後遷城內)居住。
金豐公第三男江百十郎,妣何氏七娘孺人(繼曹氏),遷在廣東潮州海陽縣清遠都胡廖村(今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屬下地名不詳,據傳卜居今湖寮鎮河腰村,傳有後),後查其因行商遷往廣東嘉應程鄉梅花(廣東省梅花小區)居住。金豐公第四男江百十一郎,妣胡氏九娘孺人,分遷廣東潮州饒平縣絃歌都三饒村葛藤坳(今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天馬山下)居住,分衍饒平三饒、新豐嚴寨、上饒上善村等地。金豐公第五男江百十二郎,妣陳氏十娘孺人,分遷本鄉陳東坑村水尾(今福建省龍巖市龍定區陳東鄉共星村水尾江屋)居住。金豐公第六男江百十三郎(古稱江百十四郎),妣蔡氏四娘孺人,安土不遷,守護祖業,居本鄉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村口)。金豐公第七男江百十四郎(古稱江百十五郎),妣唐氏十娘,安土不遷,守護祖業,居莒溪冢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內)。明朝初年,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七世祖江元九,自莒溪村,遷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奧杳村東山江屋,為金豐公第六、七兩子後裔,然因譜牒俱毀失傳,世系銜接中斷,具體待考。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戊戌公祭大典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戊戌公祭大典(12張)
其中,金豐公第六男與第七男兩子,世居故里,安土不遷。然古譜不載金豐公第七男後事,只載金豐公第六男江百十三郎(古稱江百十四郎),妣蔡氏四娘孺人,生六子。六子之中,只有長、三兩子在本鄉住,其餘二四五六子又分移遠縣,今將六子存移事蹟,開列於後,以備查考:江千一郎,妣劉氏十娘(詔安譜作張十娘)孺人,原鄉守祖,安土不遷,居大溪村新寨屋下。江千二郎,妣周氏二孃(詔安譜作鄭十娘)孺人,分在漳州南靖縣清寧裏河頭(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長樂鄉建三村爐坑社)居住。江千三郎,妣李氏十娘孺人,原鄉守祖,安土不遷,居大溪村瓦瑤下,後遷往後坑居住。江千四郎,即江肇賜,妣郭氏四娘孺人,分在漳州南靖縣清寧裏蘆溪堡(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鎮內)居住,孳生蕃息。歷數代,轉遷本里大豐村倒水(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九峯鎮福山村水腹裏社)居住。江千五郎,即江肇元,妣淑惠鄭氏四娘孺人,分在漳州南靖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居住。江千六郎,與胞兄江肇元千五郎,同遷漳州南靖縣新安裏大徑村,卜居小巖(亦作小嚴,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大二村新樓),據傳厥後遷往漳州漳浦縣居焉。

金豐族開五洲

金豐閩粵興盛

宋元時期,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後裔分衍於汀(今福建省龍巖市)、漳(今福建省漳州市)、潮(今廣東省潮州市)、韶等閩粵諸州。迄元時,蕃衍族大,住址不容,不得不遷。大半蕩析離居,就地當差,各立宗祀。金豐公長男江百八郎次子江千十郎,妣劉氏九娘孺人,傳衍永定高頭東山房、永定高頭北山房、永定高頭南山房以及坎市清溪房等支派等,族大昌隆;而江百八郎長子江千五郎,分落漳州府漳浦縣三都象頭村(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橋東鎮仙塘村象頭江),傳衍象頭、江厝寨、馮田(後分遷黃崗石埕)等四房。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戊戌年公祭場景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戊戌年公祭場景(8張)
宋元鼎革之際,金豐公第五男江百十二郎,妣陳氏十娘孺人,自汀州上杭縣金豐鄉陳東坑村水尾(今福建省龍巖市龍定區陳東鄉共星村水尾江屋),遷往漳州漳浦縣二都林婆畲,卜築江寨(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五通村下塗)居焉。歷數代,至明初,丁財火發,丁多而悍,財富而驕,抗糧被難,剿戮赤族。幸鋒刃不及,得全性命,江啓昌(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九世祖)與江永隆(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十世祖)叔侄,肇基井邊(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天橋村井邊社),開宗另立,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詔安(井邊)衍派啓昌支派、永隆支派;另有一丁,別居東坑,開詔安衍派金溪支派;而張氏十五娘攜一男,返回原籍汀州故地陳東坑村水尾(今福建省龍巖市龍定區陳東鄉共星村水尾江屋)居住,俱各中興。
江千二郎,妣周氏二孃孺人,分遷漳州南靖縣清寧裏河頭鄉(今平和縣長樂鄉建三村蘆坑社)居住,傳河頭兩大房,後查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油甘埔村江屋江氏為其裔;江千四郎,諡江肇賜,妣郭氏四娘孺人,分遷漳州南靖縣清寧裏蘆溪堡(今平和縣蘆溪鎮),歷數代,遭惡霸欺凌,轉遷南靖縣清寧裏大豐倒水(今平和縣九峯鎮福山村水腹裏),傳大豐兩大房,後繼遷雲霄大夫地(今雲霄縣城王府街)、壺嗣山浦(今平和縣大溪鎮山布村)等地。傳平和坑口(今平和縣大溪鎮溪口村)、台灣宜蘭縣員山仔大湖莊等地江氏。
元朝中期,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四世孫江肇元千五郎,從原籍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村口),挈家攜眷,移來漳州南靖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大徑(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大二村)創業,開基另立,原稱鴻江派江氏,今稱鴻溪江氏,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簡稱鴻江江肇元千五郎以打鐵為業,其妻淑惠鄭氏四娘孺人,傳下四個兒子:江萬一郎、江萬二郎、江萬三郎和江萬四 [2]  。其中,江萬一郎與江萬二郎,隨母親淑惠鄭氏四娘孺人,返回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村口),守護祖業。厥後,後裔遷往今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等地。其中,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光德鎮澄坑村上陶江氏,是江萬二郎後裔,其先自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村口),經漳州府平和縣清寧裏河頭鄉陳莒村(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九峯鎮陳彩村陳莒社)入粵,原居於大埔縣桃源鎮,後轉遷本縣光德鎮澄坑村上陶社。
江萬三郎,諡江敦敏,妣勤慎藍氏九娘孺人,傳下三男:江光裕、江淵璜、大徑公(名諱失記)。其中,江萬三郎長男江光裕一郎公,妣佑啓林氏大娘孺人,傳下三子:江德美、江成美、江繼美。原居漳州南靖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卓墘(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卓墘社),後遷往漳浦縣二都林婆畲柳墘保南墘(今詔安縣霞葛鎮嗣下村南墘社),傳鴻溪江氏(鴻江)定海支派。因此,古諺有云:卓墘開南墘。江光裕長子江德美,妣不詳,移居溪背,傳鴻溪江氏(鴻江)定海支派下樓窯前房;江光裕次子江成美,妣張氏七娘孺人,移居龍眼樹下,傳鴻溪江氏(鴻江)定海支派龍眼樹下房;江光裕三子江繼美,妣田氏二孃孺人,於南墘守祖,傳鴻溪江氏(鴻江)定海支派南墘房。江萬三郎次男江淵璜,字恂恪,行萬百郎,妣恭順陳氏四娘孺人,傳下四子:江文壽、江文英、江文俊、江文玕,居漳州南靖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寨上(今屬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傳鴻溪江氏(鴻江)元昌支派。江淵璜長子江文壽,字大九,妣曹氏四娘孺人、楊氏六娘孺人,傳鴻溪江氏(鴻江)元昌支派江寨大房;江淵璜次子江文英,諱目,妣淑順高氏孺人、淑勤吳氏孺人、曾氏孺人,傳鴻溪江氏(鴻江)元昌支派江寨二房;江淵璜三子江文俊,諱璽,妣陳氏一娘孺人,傳鴻溪江氏(鴻江)元昌支派庵前房;江淵璜四子江文玕,號輯瑞,居大徑(今平和縣大溪鎮大二村內),妣曾氏孺人傳二子:長子留守大徑,次子遷居惠州海豐縣(今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江萬三郎第三男大徑公,名諱失記,妣失記,居葛布大溪村寨上東門(即大徑,今平和縣大溪鎮大二村內),部分後裔遷詔安縣二都秀篆梘頭埔(今詔安縣秀篆鎮青龍山村內)、江屋城(今詔安縣秀篆鎮埔坪村江屋城),後分遷詔安縣秀篆三城村、上洋村;廣東普寧縣鯉湖敦厚寨(今廣東省普寧市裏湖鎮敦厚村)、彩子陽寨(今廣東省普寧市普僑區長興村);揭陽縣羅經地、軍墳頭、百輂、彩陽等寨,以及豐順縣葛布(今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葛布鄉)、產坑螺湖(今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黃金鎮螺湖鄉);海陽縣曲彎鄉(今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克安村,並非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曲溪街道辦事處。揭東曲溪,宋代建村,自古就叫曲溪。現曲溪街道網腳地村之前有江姓,後散鄉,遷往圩埔、龍砂、雲七,與宗親同住,網腳地江姓乃金豐苗裔,出自漳州平和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上陂。另揭陽黃岐山腳下山東圍村,也有少數江姓是金豐苗裔,出自漳州平和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榕林寨),廣西恭城等地。
2018年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裔孫祭祖
2018年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裔孫祭祖(9張)
江萬四郎,字洪啓,諡江毓敏,行萬四郎,元妣陳氏孺人,傳下二男:江念五郎、白葉公(名諱失記)。陳氏早逝,江萬四郎贅居漳州南靖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榕林寨(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榕林社,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繼妣純淑遊氏六娘孺人,獨傳一男:江紉肇。其中,江念五郎,妣陳氏八娘孺人,居葛布大溪村坑口樓子(今平和縣大溪鎮溪口村內),傳鴻溪江氏(鴻江濟昌支派坑口房。白葉公,名諱失記,妣失記,居新安裏白葉(今平和縣國強鄉白葉村),傳鴻溪江氏(鴻江濟昌支派白葉房,今鴻溪江氏石子崗(學堂裏)派等系其後裔。江紉肇,行大六郎,元妣温惠陳氏孺人、庶妣恪順邱氏孺人,居葛布大溪村榕林寨(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榕林社,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傳鴻溪江氏(鴻江濟昌支派榕林房。厥後,開榕林五大房以及墘仔尾晚叔公房,其中,榕林五房二、鴻溪江氏七世祖江國政十一郎,開上院派(即烏石背築祠派),分上院上陂派(江益堂公派)與上院上洋派(江九龍公派);而墘仔尾晚叔公房傳雲霄縣石屏村(江一文及江一臚支)、廣東陽春(江富公支)、潮州(江兵公支)等宗支。
因明朝時,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為軍籍,賦税繁重,且科舉受限,兼之封建社會近親宗支發生諸多不幸事件,以致外遷宗支後裔,恐有株連之患,大多僅隱晦提及原籍宗支,導致源流世系銜接中斷。此外,大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時,張璉(廣東饒平縣民變首領)作反,偷入江寨村,焚劫擄掠,鴻溪江氏(鴻江)諸多譜牒被毀,導致宗史記錄受損,後世憑口傳與祠堂神主牌,追憶祖跡,多有偏差。特別值得慶幸的是,近代不斷有遠遷宗支,陸續傳回珍貴譜牒,以補全宗史。

金豐天下蔓延

明清以來,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後裔,自汀(今福建省龍巖市)、漳(今福建省漳州市)、潮(含今廣東省潮州市、揭陽市等)、惠(含今廣東省惠州市)等閩粵諸州,有的翻山越嶺,根落廣西江西湖南雲南海南浙江重慶四川等地;有的飄揚過海,播遷台灣、香港、南洋,甚至遠徙亞非拉歐美等異邦諸國。自茲厥後,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種子,播撒五洲;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薪火,蔓延天下。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一脈兒女,不論固守桑梓,還是遠徙異鄉,俱各自強不息,秉承祖訓,睿智創業,流傳瓜瓞,守護金豐薪火。據有關資料顯示,海外華人約70%集中在東南亞國家,而東南亞華人主要來自福建以及廣東潮惠地區,這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最主要分佈地域,因此,在海外江氏中,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佔據較高比例。據有關方面統計,海外江氏一半以上,為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後裔;而台灣江氏大約百分之八十(之上),為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後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