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衣冠南渡

鎖定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出自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邑里”篇。該文原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的事件。 [1-3] 
衣冠南渡既是一個固定詞組,也是多個歷史事件,已經成為常用典故。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晉末,晉元帝避亂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的事件,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史稱“衣冠南渡”。其後,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經濟、文化中心的較大的轉移,一般都以“衣冠南渡”名之。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第一次:西晉末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第二次: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第三次: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12] 
此外,另有明代明初大移民(山西大移民),清代湖廣填四川人口遷移事件,但與上述事件不同,往往並不被放在衣冠南渡之列。其中,史學界亦有隻認可西晉末與北宋末這兩次為“衣冠南渡”(也有歷史學者三者皆稱),但在文學應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中文名
衣冠南渡
別    名
衣冠南度
出    處
唐.劉知幾《史通·邑里》
類    別
歷史事件、典故

衣冠南渡釋義

成語“衣冠南渡”大意指中原文明大規模轉移向現中國南方地區。

衣冠南渡衣冠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
2、泛指衣着,穿戴。
3、專指禮服。
4、代稱縉紳、士大夫。
5、借指文明禮教。 [1] 

衣冠南渡南渡

亦作"南度"。渡水而南,猶南遷。晉元帝、宋高宗皆渡長江遷於南方建都,故史稱南渡。 [1] 

衣冠南渡出處

  • 劉知幾《史通·邑里》:“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1] 
  • 詹琲《永嘉亂,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憶昔吟》: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羶。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 [6] 

衣冠南渡歷史事件

一般認為,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原地區都是文化和經濟的中心。伴隨着戰亂、政局動亂、人口、政權所作在地的變遷等,中國歷史上有3次大規模的文化、經濟中心的轉移,文學界一般皆描述為“衣冠南渡”,但史學界一般僅僅特指中原政權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為特指的“衣冠南渡”(歷史研究者也有三者皆稱的),通常在該詞之前加前綴限定,如“永嘉衣冠南渡”、“唐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 [12]  等,以示區別。 [2]  [4]  雖然三次衣冠南渡,都出於北方政治動盪而南下避亂,但在客觀上卻滋養和提升了南方文化。 [14] 
“歷代亡國,無足輕重,惟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俱亡矣!”王夫之所痛心的“衣冠”實指文明。馮友蘭在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寫道:“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10]  [13] 

衣冠南渡西晉末年

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向中原遷徙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君主制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8-9]  ,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西晉渡江後,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東晉政權。
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2-4]  此次衣冠南渡之後,中國的文化中心開始向江南轉移。 [7] 

衣冠南渡唐朝時期

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王朝,史稱“安史之亂”,這次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隨後,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隨着第二次“衣冠南渡”,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有學者甚至認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2]  [5] 
一般認為,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2] 

衣冠南渡北宋末年

南遷路線圖 南遷路線圖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漢族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人 [11]  人口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一般認為,經過這三次主要的大規模南移,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