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豐祖訓

鎖定
金豐祖訓,是東晉南北朝高門士族濟陽江氏(江南門閥僑姓士族)的嫡傳分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祖訓 [1]  ,是其歷代先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其治家之本;是其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以及對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的誨益;對於維持金豐家族的團結興旺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4年,金豐祖訓入選由福建省委文明辦、省方誌委、省婦聯共同編纂的《福建家訓》,並正式出版發行。2015年3月,隨《福建家訓》成為福建省人民檢察院 “道德講堂” 的教材,使古老的祖訓與時偕行,煥發出奪目的智慧光芒,兼具時代性、思想性和實用性。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加強家庭道德文明建設,十分有益 [2] 
作品名稱
金豐祖訓
外文名
The Principle of Jinfeng Family
作品作者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
作品年代
明代
作品入選
福建家訓
作品體裁
散文、詩歌

金豐祖訓祖訓概述

《金豐祖訓》,即東晉南北朝高門士族濟陽江氏(江南門閥僑姓士族)的嫡傳分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祖訓,其宣揚的 “忠厚持家遠、詩書繼世長” 的優良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接,繼往開來,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很有現實意義 [3]  。《金豐祖訓》包含:《金豐創興》、《金豐祖訓格言》、《金豐分派》、《認祖太公詩》、《金豐源流歌》、《祖居地號詩》、《救難報恩記》等篇幅,及《石壁起基根源序》、《永譜載始祖來歷》、《汀永高頭心泉公序》、鴻溪江氏《追遠敍》等附篇。

金豐祖訓金豐創興

北宋至徽欽二宗年間,金虜內侵,汴京失守,舉族北狩於沙漠,高宗南渡於杭州。本州土寇蒲山紅倡亂,人遭兵燹,上杭遍地拋荒。迨寇削盜平之後,上司榜文招墾,我高祖三子緣是憑官招,落籍永定縣金豐裏苦竹堡大溪居住,請佃墾耕,輸納王苗國課。自南渡至明初,宗之九代,三子傳下三百餘家,排位八百餘名,奉準大明官司,勾當裏役,不敢違錯。但住址不容,難瞻家口,其勢不得不分,分則同宗異籍,往來漸疏,況遠在漳潮,人各一方,故立訓詞於後,欲子孫世守不忘焉。
注:《金豐創興》是《金豐祖訓格言》的序言,介紹《金豐祖訓格言》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創作目的,也明確了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開基時間,即南宋高宗(公元 1127 ~ 1162 年在位)時期。①北宋,中國古代歷史朝代名,公元960 ~ 1127年。②徽欽二宗,即宋徽宗趙佶(公元 1100 ~ 1126 年在位),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欽宗趙桓(公元 1126 ~ 1127 年在位),北宋的第九位帝,也是北宋的末代皇帝。③金虜,即對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金國(公元 1115 ~ 1234 年)的貶稱。④汴京,即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又稱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⑤舉族,指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20日,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城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⑥北狩,即徽欽二帝等被金人俘虜到北方,史家為了王朝尊嚴和帝王形象,遂用 “北狩” 美化或隱晦醜事。⑦高宗,即南宋(公元1127 ~ 1279 年)首任皇帝宋高宗趙構(公元1107 ~ 1187 年),宋室南渡之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年號建炎(公元1127 ~ 1130年)、紹興(公元1131 ~ 1162年)。⑧本州,即福建汀州,唐宋時期,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祖居地與發祥地。⑨蒲山紅,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福建汀州民變首領之一。⑩上杭,即汀州上杭縣北宋時期,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祖居地。⑪高祖,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高祖元君江百念四郎,今稱江百四郎(有作江伯四郎或江佰四郎),世稱九磜公。南宋紹興年間(公元 1131 ~ 1162 年),自汀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棉村內),遷移本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屬下地名土號寨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內)居住,歿葬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石燕嶺下。⑫三子,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開基始祖江百念四郎(今稱江百四郎),與始祖妣邱氏六娘所生三子,俱居汀州上杭縣金豐鄉(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金豐片區)。次子與三子名號失記,其裔遠遷不詳;長子江百五郎,為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二世祖。⑬金豐,即汀州上杭縣金豐鄉(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金豐片區),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發祥地,本文作於大明朝,時為永定縣金豐裏(民間亦作永定縣金鳳裏、金風裏、錦豐裏、金峯裏、金峯裏等)。⑭明初:即大明朝(公元1368 ~ 1644 年)初年。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第五房(陳東坑分派)詔安〈井邊〉衍派各古譜均記為元初,下文之奉準大明官司,亦同,疑因受 “抗糧被難” 事件所影響,將其記為前朝(即元朝)事件。⑮九代,即自宋室南渡到明朝初期,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開基始祖江百四郎公一脈,已傳至第九代。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九世祖江添澄(永定縣高頭鄉),生於大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即公元 1379 年);江宗貴(詔安縣霞葛鎮),生於大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即公元1385 年);江永安(平和縣大溪鎮),生於大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即公元1384 年),可證古譜記錄的嚴肅性與可靠性。⑯漳潮,即福建漳州與廣東潮州。宋元時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族人自汀州外遷的分移地;明清時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昌盛之地。⑰訓詞,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之《金豐祖訓格言》。

金豐祖訓祖訓格言

石壁而遷九磜,自九磜而遷金豐苦竹大溪,傳世久遠,子孫興盛。地不足以容人之,大半蕩析離居,或在漳,或在潮,就地當差,遂分你我。我祖因聚族會議,修立訓詞曰:
遷者遷,守者守,各從其好。日後往來,詢問叔侄,相認者,發福無疆;忘本背義者,貧窮夭折;孝順者,長壽富貴;忤逆者,遭兇遇害。教子讀書,使知禮義,勤攻四業,各安本分。貴顯莫恃強凌弱,貧賤切勿附熱趨炎。如有行惡偷盜,奸猾騙人不肖子孫,許房長燭察重革。若移異地居住,被富豪欺壓、誣盜殺傷及圖賴等情,各房長會眾告官理究,勿得落人圈套。與異姓同居共裏,務要從人編派,遵人約束,毋得違眾自立,以致眾惡。早納官糧,勿負私債。富莫設娼宿妓,貧莫狗偷鼠竊。勿因小忿而成大禍,莫貪小利以致大害。凡我子孫,聽我俚言,慎勿忽略 [4] 
今觀祖訓,詞雖質而寡文,寔為持身守家涉世之藥石也。讀訓詞者,幸詳説之,使人人佩作韋弦哉!
注:《金豐祖訓格言》,簡稱《金豐祖訓》。①石壁,即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發源地。②九磜,即福建汀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民間亦作勝運裏原緜村九磜、綿村九磜、棉花村九磜等),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廬豐鄉橫崗村棉村社,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北宋時期的祖居地。③金豐苦竹大溪,即福建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發祥地,也是南宋時期的祖居地。④四業,指古代社會的四個大行業,即士、農、工、商等四民之業。⑤韋弦:韋,熟牛皮;弦,弓弦。指西門豹性急,佩韋自戒;董安於性緩,佩弦自戒。原形容隨時警戒、規勸自己。後常比喻外界有益的啓迪和教益。⑥漳潮,即福建漳州與廣東潮州。宋元時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族人自汀州外遷的分居地;明清時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昌盛之地。

金豐祖訓金豐分派

按緜村九磜公(江百四郎)三子,傳下八百餘人,俱居金豐裏大溪甲寨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內),人眾古譜無傳。只傳江百五郎,妣馬氏四娘,生子江百七郎,妣戴氏八娘,生子七房,今將七子分派,開列於後:
金豐公長子江百八郎,妣周氏二孃,生男江千五郎、江千十郎。分落漳州府漳浦縣三都象頭村(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橋東鎮仙塘村象頭江)居住。後江百八郎重返金豐祖地,攜妣周氏二孃與次男江千十郎,溯金豐溪而上,居於金豐裏刀頭村半徑甲東山大路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東村內)。曆元明,象頭村俱屬漳浦縣,至大明朝嘉靖十年(公元 1531 年),以南詔為詔安縣,始就地當差,丁口以百計,初名户首為江禎,大清朝康熙丙寅歲(公元 1686 年),呈官改名江源遠。明季在癢者二人,一名左偉號衝羽。而刀頭村(後雅稱高頭鄉),初名户首為江成萬,明末清初,改名江添萬(注:江百八郎派下象頭與高頭子孫後裔,俱各隆昌。象頭江氏分衍詔安象頭、江厝寨、饒平新圩馮田〈分衍黃崗石埕〉等四大房。而高頭江氏分衍東山、南山、北山以及坎市清溪等支派,族大昌隆)。
金豐公次子江百九郎,妣黃氏三娘,分落廣東潮州府海陽縣灤洲都小靖村龍堀坪(今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太寧村龍骨坪)居住,厥後不詳(傳裔遷潮州城內)。金豐公第三子江百十郎,妣何氏七娘,分落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胡廖村(今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古譜不載屬下地名,據傳居於今大埔縣湖寮鎮河腰村)居住,厥後不詳(古譜原注:以上兩房與漳州宗支無通譜相往來。後查,江百十郎,有作江百飾郎,妣何氏七娘(繼娶庶妣曹氏滿娘,傳有後),旋因行商江百十郎舉家轉遷至廣東嘉應州〈今屬梅州市梅縣區〉開基立業因棣籍焉,厥後(念二郎)子孫隆昌,分衍粵湘等地)。
金豐公第四子江百十一郎,妣胡氏九娘,分落廣東潮州府饒平縣絃歌都三饒村葛藤坳(今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天馬山下)居住;此房密邇林婆畲(指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第五房——詔安〈井邊〉衍派),往來親厚,丁口亦以百計之(注:厥後後裔分衍饒平三饒上饒上善與新豐嚴寨等地)。
金豐公第五子江百十二郎,妣陳氏十娘,分落汀州府永定縣金豐裏陳東坑村水尾(今福建省龍巖市龍定區陳東鄉共星村水尾江屋)居住;宋元鼎革之際,轉徙漳浦縣林婆畲陳東坑(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五通村下塗),卜築江寨居住。元初屬潮州府海陽縣嘉靖十年(公元 1531 年)以後始設詔安(注:歷數代,至明初,丁財火發,丁多而悍,財富而驕,抗糧被難,剿戮赤族。幸鋒刃不及,得全性命數人。厥後,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九世祖江啓昌與江永隆叔侄等,肇基井邊,開族另立,播衍詔安〈井邊〉衍派啓昌支派與詔安〈井邊〉衍派永隆支派;另有一丁,別居東坑,開詔安衍派金溪支派;而張氏十五娘攜一男,返汀州故地永定縣金豐裏陳東坑村水尾居住,俱各中興)。
金豐公第六子江百十三郎(古稱江百十四郎),妣蔡氏四娘,分在汀州府永定縣金豐裏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村口)居住,安土不遷,丁財興盛。金豐公第七子江百十四郎(古稱江百十五郎),妣唐氏十娘,分在汀州府永定縣金豐裏大溪村莒溪塜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內)住(注:明朝初年,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七世祖江元九,自今大溪鄉莒溪村,遷今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奧杳村東山江屋,為金豐公第六、七兩子後裔,因譜牒失傳,具體屬於何房何派,以待後考)。
記上金豐公五子俱分移遠縣,惟金豐公六、七兩子世居故里,安土不遷,但古譜不載金豐公七子後事,只載金豐公六子(指江百十三郎,古稱江百十四郎)又生六子。六子之中,只在長、三兩子在金豐裏住,其餘二、四、五、六又分移遠縣。今將六子存移事蹟,開列於後,以備查考:江千一郎,娶劉氏十娘(詔安譜作張十娘),分在本里新屋下居住,不遷;江千二郎,娶周氏二孃(詔安譜作鄭十娘),分落漳州南靖縣清寧裏河頭(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長樂鄉建三村爐坑)居住;江千三郎,娶李氏十娘,分在本里瓦屋下(瓦窯下),後往後坑居住,不遷;江千四郎,諡江肇賜,娶郭氏四娘,分落漳州南靖縣清寧裏蘆溪堡(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鎮)居住,歷數代,遭惡霸欺凌,轉遷本縣清寧裏大豐村倒水(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九峯鎮福山村水腹裏)居住,厥後分移雲霄(今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另有分移山浦(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山布村)者,户首名為江泉,及再移小溪尾下村(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溪口村),有和邑癢生,諱之琦,號楚奇;江千五郎,諡江肇元,娶鄭氏四娘,帶胞弟江千六郎,分落漳州南靖縣新安裏葛布嶺下大溪(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居住,明朝時期,分作江元昌、江濟昌兩户,丁口以數百計。元昌户貢士一名,諱維京,號子凌;濟昌隆武舉人一名,諱南金,號友壁,癢生一名,諱南豹。以上二户,與詔安井邊臨近,通譜往來甚親。
以下依古譜存紀房分(指明朝中後期,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含今雲霄縣〉、詔安縣與廣東潮州饒平縣的分佈以及房份),多未詳載:大溪五房;河頭二房;山宅二房;大山二房;大豐二房;象頭二房;坭寨二房;龍磜二房;林婆畲五房;龍鋒頭五房;小嚴六房;景坑四房;上善四房;石曹二房;馮田一房;三饒七房;磨石溪一房;小篆二房(古譜原注,今查埔坪西江、東江系大溪分派);南塘三房(古譜原注,今查南墘一房,龍眼樹下一房,下樓窯前一房);石樣白花楊一房(編者注:以上二十一個古地方中,三饒、上善、馮田屬於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林婆畲、景坑、南塘、小篆、象頭屬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其餘十三個地名俱屬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其中,石曹與龍磜兩個村莊,今為福建漳州市雲霄縣管轄。山宅、大山、坭寨、龍磜、龍鋒頭、小嚴、石曹、磨石溪、石樣、白花楊等,俱為原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新安裏大徑轄下的村莊,而大溪五房、南塘三房、小篆二房,亦出自大徑)。
注:《金豐分派》記錄宋元時期緜村九磜公江百四郎(古稱江百念四郎)子孫後裔支分派別,以及明朝中期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含今雲霄縣〉、詔安縣與廣東潮州饒平縣的房份分佈。隨着時間推移,家族持續蕃衍,宗支擴增。以致《金豐分派》內容不斷擴充,不斷變化,而版本眾多,內容涵括各異。本文僅僅選取最早期的部分,以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詔安〈井邊〉衍派啓昌支派四房十三世孫、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江健資(公元 1768 年 ~ ?,字秉剛,號震菴)版《金豐分派》(抄錄於大清朝嘉慶十一年丙寅歲,即公元 1806 年)為藍本,結合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濟昌支派榕林房十五世孫、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江有聲(諱石,號子堅)所著《鴻溪江氏〈追遠敍〉》(著於大清朝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即公元1764年)。

金豐祖訓認祖太公詩

石壁開基始祖生,本化淮陽承世真。
泉源流出歸河海,諸派廣行氣運清。
分移閩國居山谷,得遇和地永傳明。
聖朝仁政千古定,金豐一脈萬年興。
注:①在古代,本詩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族人認祖歸宗的重要憑證之一。②石壁,指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起源地。③淮陽,指淮水之陽,泛指古中原淮河北岸地區,是江姓的發源地,即古江國所在地,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東南部。④清朝時,在反清復明清代文字獄的大背景下,由於本詩第六句最後一個字(明),導致本詩不能筆錄,只能口傳,而影響傳播,致使本詩在部分房派以及外遷宗支中失傳。⑤本詩第七句最後一個字,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第五房(即陳東坑分派詔安〈井邊〉衍派),記為定;而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第六房五(即竹籬頭下分派鴻溪衍派),記為在,以示房派區分。⑥金豐,指福建汀州上杭縣金豐鄉(後屬汀州永定縣金豐裏,民間亦作永定縣金風裏、金鳳裏、錦豐裏、金峯裏、金峯裏等),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金豐片區,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發祥地,也是其南宋時期的祖居地。

金豐祖訓金豐源流歌

粵稽江姓,淮陽起基,濟陽隆昌。
繼而入閩,復而遷汀,吾族濫觴。
石壁開基,九磜綿延,金豐發祥。
注:①本歌高度概述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源流與祖先遷徙路線。②淮陽,即淮水之陽,泛指古中原淮河北岸地區,是江姓的發源地,即古江國所在地,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東南部。③濟陽,即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兗州(南徐州)濟陽郡僑郡,治揚州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是江姓歷史上的隆盛之地。④閩,即八閩地區,指福建省。⑤汀,即福建汀州,古代福建西部的一個客家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⑥石壁,指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民間亦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起源地。⑦九磜,指福建汀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民間亦作上杭縣勝運裏原緜村九磜、綿村九磜、棉花村九磜等),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棉村組,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北宋時期的祖居地。⑧金豐,指福建汀州上杭縣金豐鄉(明朝時屬汀州永定縣金豐裏,民間亦記作永定縣金風裏、金鳳裏、錦豐裏、金峯裏、金峯裏等),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金豐片區,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發祥地,也是其南宋時期的祖居地。

金豐祖訓祖居地號詩

祖代原居寧化城,石壁汀州一概行。
上杭勝運金豐堡,苦竹緜村九磜停。
因世混亂多分散,移下漳州平和興。
新安大溪兼寨上,東門一住千餘丁。
一祖三房分各地,諸州府縣各安生。
注:本詩包含濟陽江氏金豐祖派歷史上四個重要祖居地名:①汀州寧化石壁,即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有作蓮花石壁村或寧化縣石碧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之起源地。②上杭勝運緜村九磜,即福建汀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民間亦作上杭縣勝運裏原緜村九磜、綿村九磜、棉花村九磜等),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蘆豐鄉橫崗村棉村組,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之祖居地。③苦竹金豐堡,即福建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之發祥地。④漳州平和新安大溪寨上東門,即福建漳州府平和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寨上東門,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內,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南遷漳潮之重要中轉地,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夢筆堂)卜築地。⑤一祖三房,指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宋元時期南遷漳州的三大房派,即金豐公(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三世祖)大房江百八郎、五房江百十二郎、六房江百十三郎(古稱江百十四郎),兄弟子侄,分移漳州西南部平和詔安兩邑之山區。

金豐祖訓救難報恩記

紀我祖自寧化石壁帶來東衙三將神像、香火,一姓宮、一姓劉、一姓楊,官為光祿大夫,救我祖不得與君之難,故刻像於龕,世與祖,配享血食。願子孫春秋二祭,並祖考忌辰,言請配祭,勿可忘耶。
金豐祖訓相冊
金豐祖訓相冊(4張)
注:相傳,南北朝侯景之亂(公元 548 ~ 552 年)時,西晉散騎常侍江統之七世孫、南朝梁烈將江子一(公元 489 ~ 552 年),與弟江子四江子五及次男等,壯烈殉國。江子一長男江現,避難南逃新寧郡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挈家隱匿於一慈悲娘娘廟內。追兵東衙三將,見蛛絲籠罩廟門,頓生疑惑,而祈於神,願去官職,與江祖結義,搭救其不得與君之難,並保其入閩,同尋樂土以居。厥後,東衙三將乃胥宇閩州崇安縣(今福建省武夷山市)。而江氏一家,棲身閩州邵武縣(今福建省邵武市)。為感念濟陽先世,卜築濟陽堂居焉。大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 806 ~ 820 年),緣因寇擾,江氏自建州邵武縣濟陽堂,遷居汀州寧化縣石壁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
江祖念茲在茲,江氏一脈血統以續,苗裔茲茲。乃神力庇護之恩、為三將不殺之義。茲附錄其贈聯於後:祖有福緣叨得三將開氣脈,堂記祿位常教萬孫識公恩。永世附祀慈悲娘娘、東衙三將恩人神位,與江祖共祝千秋,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一族知恩報恩之曠世情懷,也是濟陽江氏金豐祖派一族最顯著之標誌。故譜雲:一脈以來之人丁,所記在家,在香火上,有三個香爐,即系一脈所來。

金豐祖訓金豐祖訓附篇

1、 《石壁起基根源序》,記錄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先人遷徙時代與路徑,以及後世江鴻漸在大清朝順治年間的實地考證與見聞。大清朝康熙廿五年(公元 1686 年)臘月穀旦,漳州府詔邑二都霞葛社(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詔安〈井邊〉衍派啓昌支派九世孫江鴻漸著。江鴻漸(公元1619 ~ 1696 年),諱汝溢,字心鑑,庠名鴻漸,別號伯逵,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十六世裔孫。今將《石壁起基根源序》開列於後:
大唐元和間,自濟陽堂移居於此,因唐末黃巢作亂,渡江而東,四方雲擾。兼此地毗鄰江西,土瘠狹隘,農業勤苦,詩書禮樂之化邈焉寡儔,逐與族人謀擇地而居之,族人安土重遷。我祖因挈家自移於本州上杭縣屬下地名綿村九磜居住,今屬永定勝運裏。生三子,高祖歿,葬石燕嶺下。歷五代北宋,延綿不絕如線,然亦未聞有振興者,太抵九磜與石壁二處,俱崇山峻嶺,僻壤遐陬,不聞弦誦之聲,但見木石之景而已。伯逵因庚子科考,避大路興兵,由汀州至九龍灘,舍舟陸行,遇寧化庠友,詢石壁江有五百家,無一人在庠者,則九磜可知矣,文運不興有由來哉。
2、 《永譜載始祖來歷》,即汀州永定江氏族譜原始記錄之祖宗源流。明清以來,華夏民間攀附同姓顯貴者,蔚然成風,永定江氏亦然。永定江氏首先改接上杭縣三坪村江八郎世系,繼而先後轉接入江萬載江萬里江萬頃等宋季江氏名流,從而捨棄自家舊譜記載之祖先源流,但歷代有識之士,仍將其附錄於族譜之內,使宗史不失,何其幸然。今將《永譜載祖宗來歷》開列於後:
古云:未有汀州,先有寧化。此縣原系江西贛州所轄,後唐開汀州,江家先朝在寧化石壁村,移來上杭縣勝運裏綿村九磜居住,傳下族大。移遷城內住者,有之;又移各省州府縣住者,有之。開山始祖前代失記,無從可考。不知幾世祖生一世江百念百四郎,妣邱儒人,二世祖百五郎,妣馬儒人,三世祖百七郎,妣戴儒人,夫婦移來永定金豐裏大溪村土名寨下居住,生下長男百八郎,妣周儒人,移在本里高頭鄉居住。
3、 《汀永高頭心泉公序》,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戊午秋,汀州府永定縣金豐裏高頭鄉江百八郎派下十三世裔孫江心泉著。江心泉,諱宗立,字心泉,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十六世嗣孫。今將《汀永高頭心泉公序》開列於後:
嘗思木之根深,則枝葉暢茂;水之源遠,則支派流長。我高頭江家始祖,繫上杭勝遠裏棉村九磜百念四郎傳下,至十六世族眾浩大,苟不續編宗族恐失其祖,人倫易乖也。今嗣孫宗立號心泉,看得先祖遺下宗譜一書,乃一族之典。歷代之親脈,可修不可廢;一代不修,後代即忘。是以遍族挨查男女名、婦姓、生下几子幾孫,編寫成圖,以序昭穆。大宗小宗,實俱修焉。摧而持之,可及遠源。後世族大之子孫,有高明廣識者,務宜照格,歷代增補,不可超越。為千年之宗支,萬代之族譜,予編此圖,蓋慮後世戓陵谷變遷,子孫移去各省各鄉,有富貴者,欲思念祖,尋有源流,預立此宗譜為據,雖世遠年湮,以宗祖祀之,猶親親也,謹序。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戊午秋,十六世嗣孫宗立字心泉拜書
4、《鴻溪江氏〈追遠敍〉》,追溯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的淵源、記錄其支流。大清朝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公元 1764 年),鴻溪江氏(鴻江濟昌支派榕林房上院上陂派(烏石背築祠派)十五世孫江有聲著。江有聲,諱石,號子堅,庠名有聲,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十九世裔孫。今江鴻溪江氏《鴻溪江氏〈追遠敍〉》開列於後:
切聞:混沌初分,盤古首出,三皇御世,乾儀置立,坤道賦質,身承蒙面,載覆照臨,水土河山,陰陽造化,人生居世,續宗派以流芳遐邇,宗支朔成圖序。昌榮祖業,且述後知。期無紊亂倫序,寔有繼傳後裔,今立譜系為記。上至高曾祖考,下及雲礽子孫。乃追始祖,流傳嗣息,長成幾房,每房几子,各居另爨,歷代綿遠,異鄉各里,流傳瓜瓞。品位高低,公婆伯叔,兄弟子侄,姊妹婚嫁,各立宗祠,戓下以上,難為呌喚。情繇漏認,根源混指,宗派亂離。之後墳墓失掌,移徒四方,茫茫莫究,恫恨若何。今畧將涉稽,實考序次於左(若全明者,必要在大簿可觀,流傳簿錄記其少序)。
金豐祖訓相關史料
金豐祖訓相關史料(10張)
始祖公本音濟陽堂,上帶有源,高祖太公江百四郎妣邱氏,自先年在於寧化縣石壁村,移來在上杭縣勝運裏緜村九磜居住,生下男江百五郎,婆馬氏四娘,生下男江百七郎,婆戴氏八娘,生下七男,今將七男分居坐址開具:四世祖江百八郎公,妣周氏二孃,生二子,長千五郎,次千十郎,公分在永定縣高頭鄉居住,公系高頭始祖。四世祖百九郎公,妣黃氏三娘,公分在廣東潮州府海陽縣灤州都小靖龍窟坪居住。四世祖百十郎公,妣何氏七娘,公分在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湖廖村居住。四世祖百十一郎公,妣胡氏九娘,公分在饒平縣絃歌都三饒村居住。四世祖百十二郎公,妣陳氏十娘,公分在金豐裏陳東坑水尾居住。四世祖百十四郎公(今稱百十三郎公),妣蔡氏四娘,公分在大溪莒溪竹籬頭下居住。四世祖百十五郎公(今稱百十四郎公),妣唐氏十娘,公分在莒溪塜下居住。
本文節選自《鴻溪江氏〈追遠敍〉》,僅錄自其前半部分(即追溯祖源部分),屬追溯性文章,追憶有偏差,與其它篇幅略有衝突。大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張璉(廣東饒平縣民變首領)作反,乘元宵夜偷入江寨村,焚劫擄掠,鴻溪江氏(鴻江)諸多譜牒被毀,導致宗史記錄受損,後世憑口傳與祠堂神主牌,追憶祖跡,多有偏差,《鴻溪江氏〈追遠敍〉》即為此間作品。值得慶幸的是,近代陸續有遠遷宗支,傳回珍貴譜牒,以補全宗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