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州

(地理概念)

鎖定
神州,或稱“赤縣神州”“九州” [1-5]  ,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理區劃概念 [6]  。「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十二州」源自將九州改為十二州的傳説。九州的範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範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古今通論》:崑崙東南方五千裏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記載:“土則神州中嶽。”劉良注:“神州,洛陽也。”這説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
中文名
神州
外文名
The divine land
別    名
赤縣神州
別    名
漢地九州
出    處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狹義位置
洛陽 [7] 

神州歷史沿革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鄒衍的人説:“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8]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神州是中國漢地九州的代稱,在概念和含義上,趨近於“華夏”,“中華”,“九州”等名詞概念。
神州,又稱赤縣神州,是對中國、漢地九州的別稱 [9]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10]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 [11]  ,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12-13]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衞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14-15]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16]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赤縣神州之域的地理範圍等同 [17-20]  ,其範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 [21]  、“南夏” [22-23]  、“西夏” [24-25]  “北夏”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作為名山大川的四瀆五嶽五鎮也是在赤縣神州(漢地)的範圍之內。
四瀆∶黃河、濟水濟河)、淮水(淮河)、長江
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
九州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赤縣神州的地理範圍萌芽於先秦,其地理範圍自漢武帝以後穩定不變,赤縣神州的範圍大致上包含嶺南及甘肅等地在內,其後2000多年來至今再也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
根據漢族傳統,古代漢地可分為九個分區:
漢族地區

分區名
今地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
鄭州市、開封市、漯河市、洛陽市、南陽市、商丘市、新鄉市、信陽市、許昌市、周口市、平頂山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阜陽市
荷澤市、濟寧市;商丘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
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徐州市、連雲港市、宿遷市、淮安市、鹽城市;泰安市、棗莊市、臨沂市、日照市
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南通市、鎮江市;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銅陵市、安慶市、黃山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宣城市、馬鞍山市
湖北、湖南;桂林市
重慶、貴州、雲南;漢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綿陽市、廣元市、南充市、巴中市、達州市、雅安市、德陽市、遂寧市、廣安市、眉山市、資陽市、樂山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瀘州市
甘肅、寧夏;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

神州範圍

神州先秦

赤縣神州(中國),又名“神州”、“九州”。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説:“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8]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有時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但更多的時侯是稱神州。
相傳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而黃帝統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縣和神州合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的範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 [2]  [26] 
赤縣神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説,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幷州三州[27],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州,所以九州時而又被稱為十二州。 [1]  [27-31]  而戰國時代的秦、楚、越、趙、魏、韓、燕、衞、齊、魯等諸侯國的版圖及周王畿全部也是神州(九州)的一部分 [16]  ,從禹貢可知沱江、岷山一帶所在的巴蜀地區也是神州的的一部分 [32-33]  [34] 

神州西漢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 [34]  [35]  [36-37]  ;幽州與幷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 [38]  ;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 [35]  [39]  ;交州在十二分野 [40-41]  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 [42]  ;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 [43]  ;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44] 
因此西漢一司隸及十三州的範圍等同於九州的範圍。
冀州∶河東郡河內郡 [44]  魏郡鉅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趙國、廣平國、真定國、中山國、信都國、河間國、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國 [45] 太原郡、上黨郡、雲中郡、定襄郡、鴈門郡
兗州∶東郡、陳留郡、山陽郡濟陰郡泰山郡城陽國淮陽國東平國
徐州∶楚國、泗水國、廣陵國、琅邪郡、東海郡、臨淮郡
揚州廬江郡九江郡會稽郡、丹揚郡、豫章郡、六安國、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42] 
荊州∶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豫州∶弘農郡河南郡 [44]  及潁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國、魯國
梁州∶漢中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馮翊郡、扶風郡 [44]  及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39]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 [41]  即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稱 [46]  ,河東郡、河內郡屬冀州,而河南郡屬豫州 [44] 

神州東漢

漢末的冀州,其範圍至少相當於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山西、陝西六個省市全部地區及內蒙一部份地區 [47]  。同時,漢代及三國時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國)的代指 [48]  [49-50]  ,“中國”反而只是佔有中原的王朝政權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 [51]  ,冀州範圍相當於今天的遼寧、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內蒙一部份;雍州州域範圍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及廣西一部份屬益州(梁州 [33]  [37]  ;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是荊州轄境。 [48] 

神州晉代

晉代的神州與漢代神州範圍相當,按《晉書·地理志上》 [52]  及《晉書·地理志下》 [53]  所描述,西晉全國十九個州各自所屬的赤縣神州(中國)州域如下: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幷州
兗州∶兗州
青州∶青州
徐州∶徐州
揚州∶揚州、交州、廣州
荊州∶荊州
豫州∶司州、豫州
梁州∶梁州、益州、寧州
雍州∶雍州、涼州、秦州

神州隋代

按《隋書·地理上》 [54]  、《隋書·地理中》 [55]  及《隋書·地理下》 [56]  所述,隋朝全國各郡各自所屬的赤縣神州(中國)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內郡、長平郡、上黨郡、河東郡、絳郡、文城郡、臨汾郡、龍泉郡、西河郡、離石郡、雁門郡、馬邑郡、定襄郡、樓煩郡、太原郡、襄國郡、武安郡、趙郡、恆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漁陽郡、北平郡、安樂郡、遼西郡
兗州∶東郡、東平郡、濟北郡、武陽郡、渤海郡、平原郡
青州∶北海郡、齊郡、東萊郡、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下邳郡、魯郡、琅邪郡、東海郡
揚州∶江都郡、鍾離郡、淮南郡、弋陽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歷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毗陵郡、吳郡、會稽郡、餘杭郡、新安郡、東陽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龍川郡、義安郡、高涼郡、信安郡、永熙郡、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鬱林郡、合浦郡、珠崖郡、甯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
荊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陽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陽郡、舂陵郡、漢東郡、安陸郡、永安郡、義陽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陽郡、巴陵郡、長沙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熙平郡
豫州∶河南郡、滎陽郡、梁郡、譙郡、濟陰郡、襄城郡、潁川郡、汝南郡、淮陽郡、汝陰郡、上洛郡、弘農郡、淅陽郡、南陽郡、淯陽郡、淮安郡
梁州∶漢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漢陽郡、臨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順政郡、義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寧郡、涪陵郡、巴郡、巴東郡、蜀郡、臨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資陽郡、瀘川郡、犍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雍州∶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陰郡、延安郡、弘化郡、平涼郡、朔方郡、鹽川郡、靈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隴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澆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神州明代

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包括閩粵(今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 [57]  、江東、湖湘襄陽(今湖北湖南二省)、贛城(今江西省)、長淮(今江蘇省及安徽省北部)、齊魯、河洛(今河南省)、幽趙晉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隴(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 [58]  、巴蜀(今四川省及重慶市) [59]  、雲南 [60]  在內。
明朝人認為今日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屬於赤縣神州中的揚州 [61] 
明朝人認為今日遼寧省的地理範圍(遼東都指揮使司 [62]  也是屬於赤縣神州的州域。
根據四庫全書版的《明一統志》,明朝全國屬於神州(九州)州域內分野的府縣如下:
冀州∶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部分 [63]  、永平府、延慶府、保安州、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遼州、沁州、澤州、彰徳府、衞輝府、懷慶府、廣寧(廣寧衞)以西之地 [64] 
兗州∶兗州府部分 [65]  、東昌府、開封府部分
青州∶濟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遼東都指揮使司廣寧衞以東之地) [62]  [64] 
徐州∶徐州、淮安府、兗州府部分
揚州∶應天府、鳳陽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揚州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寧國府、池州府、徽州府、廣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饒州府、廣信府、南康府部分 [66]  、九江府部分 [67]  、建昌府、撫州府、臨江府、吉安府部分 [68]  、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寧府、延平府、汀州府、興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寧州、廣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南寧府 [69]  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
雍州∶西安府、鳳翔府漢中府部分 [70] 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衞、洮州衞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衞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衞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衞、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府部分 [71] 

神州禮制

儒教傳統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字,女子行笄禮,為成人之道。
孔子與孔廟
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中國遵循婚禮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采就是求婚,問名為請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納吉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適,納徵為交納彩禮,請期為確定迎親日期,親迎為迎接新娘。
中國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主要表現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禮節。辦喪禮的時間越長,越能表現家人對死者的敬重和愛意。在古時代,在葬禮過後還需守一百天的哀悼期,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到三年內,家中的人都不可嫁娶。
根據儒教經典,漢人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儺。

神州神州祭祀

祭祀神州
神州大地神祇,又稱神州地祇。傳統上祭祀神州地祇,規格極高,常與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祭祀並列。隋朝時神州祭祀為大祀,《隋書·禮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 宋朝詔明堂用皇佑典禮,神州地祇和天皇大帝(即昊天上帝)並祭。《宋史·高宗趙構》:「五帝、神州地祇等十三祭為大祀。」
神州歌
根據《隋書·樂志》記載,隋朝祭祀神州的典樂「神州歌」為:「祭神州,奏《諴夏》,送神、登歌與方丘同。」 —— 《諴夏》:「四海之內,一和之壤。地曰神州,物賴生長。咸池既降,泰折斯饗。牲牷尚黑,珪玉實兩。九宇載寧,神功克廣。」

神州文獻記載

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鹹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説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佈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次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一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並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説法。有人説赤縣神州得名於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海內經》與神州的範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於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是赤縣神州 [8]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國為十二州。堯時洪水滔天,共工,鯀治水失敗,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治服洪水的同時劃定了九州。有人説禹治九州,是《左傳。昭公四年》的:"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此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晉中,晉南,豫西,陝西東南。這種觀點是疑古的產物。"九州之險"並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説以偏概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績。《禹貢》所載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説的"中原"要大。考古學上應當明確:堯舜禹時代有共主,有諸侯,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義務,考古學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據這些不同就説夏的疆域僅限於"小九州"一帶,是不切合實際的。名義上臣服的方國,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國的文化,但文化從中心地帶向外擴散,也能影響鄰近的方國。
通鑑外紀·包犧以來紀》:"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相傳人皇氏兄弟九人,稱九頭紀,為十紀之首。按這種説法,人皇氏之時已分九州。《逸周書。嘗麥解》:"九隅無遺"(蚩尤追黃帝,戰鬥慘烈)。
《宋史·卷四百二十三·列傳第一百八十二》吳泳:“誦往哲之遺言,進謀國之上策,實不過曰內修政事而已。然所謂內修者,非但車馬器械之謂也。袞職之闕,所當修也;官師之曠,所當修也;出令之所弗清,所當修也;本兵之地弗嚴,所當修也;直言敢諫之未得其職,所當修也;折衝禦侮之弗堪其任,所當修也。陛下退修於其上,百官有司交修於其下,朝廷既正,人心既附,然後申警國人,精討軍實,合內修外攘為一事,神州赤縣,皆在吾指顧中矣。”
《宋史·卷四百七十六·列傳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李全上》彭義斌致書沿江制置使趙善湘曰:“不誅逆全,恢復不成。但能遣兵扼淮,進據漣、海以蹙之,斷其南路,如此賊者,或生禽,或斬首,惟朝廷所命。賊平之後,收復一京三府,然後義斌戰河北,盱眙諸將、襄陽騎士戰河南,神州可復也。”
梁啓超 《小説與羣治之關係》:“此又天下萬國凡有血氣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縣神州之民也。”
參考資料
  • 1.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壄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褱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
  • 2.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高陽任地依神,帝嚳順天行義。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日月所經,舟車所至,莫匪王臣,不逾茲域。帝堯時,禹平水土,以為九州。
  • 3.    《古今通論》:“崑崙東南方五千裏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
  • 4.    《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
  • 5.    《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
  • 6.    尚紅貴黃 漢族對顏色的偏好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9-11-04]
  • 7.    “夢迴神都文化周”高端論壇觀點摘要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5-26]
  • 8.    史記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6-04]
  • 9.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10.    《淮南子·墬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 11.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鄒衍九州考》
  • 12.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
  • 13.    《論衡·談天篇·第三十一》:鄒衍之書言天下有九州,《禹貢》之上所謂九州也;《禹貢》九州,所謂一州也,若《禹貢》以上者九焉。《禹貢》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東南隅,名曰赤縣神州。復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 14.    《國語鄭語》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衞、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鄔、弊、補、舟、衣、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丶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
  • 15.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韓地》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採於宗周畿內,是為鄭。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鄶為大,恃勢與險,崈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
  • 16.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 17.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援又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於囂,曰:“春卿無恙。.........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柰何欲以區區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
  • 18.    《晉書·卷一百九·載記第九·陽裕》時鮮卑單于段眷為晉驃騎大將軍、遼西公,雅好人物,虛心延裕。裕謂友人成泮曰:“仲尼喜佛肸之召,以匏瓜自喻,伊尹亦稱何事非君,何使非民,聖賢尚如此,況吾曹乎!眷今召我,豈徒然哉!”泮曰:“今華夏分崩,九州幅裂,軌跡所及,易水而已。欲偃蹇考槃,以待大通者,俟河之清也。人壽幾何?古人以為白駒之嘆。少遊有云,郡掾足以蔭後,況國相乎!卿追蹤伊孔,抑亦知機其神也。”裕乃應之。
  • 19.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 20.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人寓形天地,稟氣陰陽,愚智本於自然,剛柔繫於水土。故霜露所會,風氣所通,九川為紀,五嶽作鎮,此之謂諸夏,生其地者則仁義所出。
  • 21.    《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馮跋》先是,河間人褚匡言於跋曰:“陛下至德應期,龍飛東夏,舊邦宗族,傾首朝陽,以日為歲。若聽臣往迎,致之不遠。”跋曰:“隔絕殊域,阻回數千,將何可致也?”匡曰:“章武郡臨海,船路甚通,出於遼西臨渝,不為難也。”跋許之,署匡遊擊將軍、中書侍郎,厚加資遣。匡尋與跋從兄買、從弟睹自長樂率五千餘户來奔,署買為衞尉,封城陽伯,睹為太常、高城伯。
  • 22.    《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劉表》 贊曰: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
  • 23.    《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二十·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賀邵》 晧兇暴驕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諫曰:“古之聖王,所以潛處重闈之內而知萬里之情,垂拱衽席之上,明照八極之際者,任賢之功也。.........昔大皇帝勤身苦體,創基南夏,割據江山,拓土萬里,雖承天贊,實由人力也..........。”
  • 24.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鍾會》景元四年十二月詔曰:“會所向摧弊,前無彊敵,緘制眾城,罔羅迸逸。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征無戰。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 25.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 武帝嘗問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為怪,乃招攜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泛觴,其義起此。”帝曰:“必如所談,便非好事。”皙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大悦,賜皙金五十斤。
  • 26.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顓頊》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27.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 28.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 29.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堯遭洪水,褱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
  • 30.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帝堯時,禹平水土,以為九州。虞舜登庸,厥功彌劭,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並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則書所謂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者也。
  • 31.    《夜航船·卷二·疆域·九州》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為九州,梁、兗、青、徐、荊、雍、冀、豫、揚是也。至舜時,以冀、青地廣,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幷州,分東北之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為登州,共成十二州。
  • 32.    《尚書·夏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 33.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至成王時,改作禹貢,徐梁入於青雍,冀野析於幽並。
  • 34.    揚雄《十二州箴·益州牧箴》:巖巖岷山,古曰梁州。
  • 35.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36.    揚雄《蜀都賦》: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彌望,鬱乎青葱,沃壄千里。
  • 37.    《華陽國志·巴志》:昔在唐堯,洪水滔天。鯀功無成,聖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及武王克商,並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職方氏猶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貫利,迄於秦帝。漢興,高祖藉之成業。武帝開拓疆壤,乃改雍曰涼,革梁曰益。故巴、漢、庸、蜀屬益州。
  • 38.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集解注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
  • 39.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涼州》:涼州。案禹貢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為狄。秦興美陽甘泉宮,本匈奴鑄金人祭天之處。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渾邪王等居涼州之地。二王後以地降漢,漢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後又置金城郡,謂之河西五郡。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 40.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注《星經》雲:“角、亢,鄭之分野,兗州;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州;尾、箕,燕之分野,幽州;南鬥、牽牛,吳、越之分野,揚州;須女、虛,齊之分野,青州;危、室、壁,衞之分野,幷州;奎、婁,魯之分野,徐州;胃、昴,趙之分野,冀州;畢、觜、參,魏之分野,益州;東井、輿鬼,秦之分野,雍州;柳、星、張,周之分野,三河;翼、軫,楚之分野,荊州也。”
  • 41.    《漢書·天文志》:角、亢、氐,沇州(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幷州;奎、婁、胃,徐州;昂、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梁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 42.    《藝文類聚》引《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楊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
  • 43.    揚雄《十二州箴·幷州牧箴》:雍別朔方,河水悠悠。
  • 44.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司州。案《禹貢》豫州之地。及漢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所部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得冀州之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弘農、河南二郡,郡凡七。
  • 45.    揚雄《十二州箴·幽州牧箴》:蕩蕩平川,惟冀之別。
  • 46.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
  • 47.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建安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或説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前日公破袁尚,禽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多説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一旦生變,雖有善守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閒,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脩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乆之利也。”太祖遂寢九州議。
  • 48.    《鹽鐵論·憂邊》文學曰:“..............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統,陛下優遊巖廊,覽羣臣極言至論,內詠雅、頌,外鳴和鑾,純德粲然,並於唐、虞,功烈流於子孫。..............”
  • 49.    《三國志·魏書十四·劉曄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
  • 50.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琰傳》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 51.    《獻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鴈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並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並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
  • 52.    《晉書·地理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05]
  • 53.    《晉書·地理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05]
  • 54.    《隋書·地理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05]
  • 55.    《隋書·地理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05]
  • 56.    《隋書·地理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05]
  • 5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符寶郎偰斯奉璽書賜高麗國王王顓,曰:“自有宋失御天絕其祀,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東渡江左,習養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間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昔我中國之君與高麗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賓,蓋慕中國之風為安生靈而已.......。”
  • 5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國公常遇春柩車至龍江,上親致奠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亂,生民塗炭未知所止,朕奮起臨濠,駐師和陽.......江東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來馬汗未乾甲冑未解,南破三衢西圍金斗,遂與偽漢鏖戰鄱陽九江之上,射死偽主陳友諒,攻圍武昌,降其子理,湖湘悉平。南取贛城、撫南雄南安,北定襄陽,旋師淮東自泰至徐盡有其地,東平浙右破姑蘇,縛吳王張士誠以歸,長淮東西、大江南北,功甚著焉;丁未之冬,俾爾副大將軍北征中原,首下齊魯繼取河洛、旋定幽趙晉冀、長驅入關撫定秦隴,戰勝攻取,莫當其降,近因北平有警,乃與偏將軍又復北向,轉戰永平大寧至於開平,悉皆底定,中國封疆自昔正統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國,爾功懋焉,雖古名將未有遇之者.......”
  • 5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七十一》洪武五年春正月甲子,遣楊載持詔諭琉球國,詔曰:“.......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命將四徵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
  • 6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曰:“雲南之地其民尚兵,上古以為遐荒,中古禹跡所至以別中土,故屬梁州之域,自漢隋唐皆中國所統,曩元既立行省數出朝臣望重者鎮之,今思鎮彼非名臣望重者不能守也,故特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暫署雲南布政使司事,事定之後除官代還。”
  • 61.    《夜航船·卷二·疆域·吳越疆界》“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
  • 62.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九·遼東》:虞舜以冀青地廣,始分冀州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州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國朝自山海關以東置遼東鎮,週迴數千裏,葢兼古幽營之地而有之,設都司一、衞二十有五、州所各二,以控制之...
  • 63.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四·大名府》禹貢冀、兗二州之域
  • 64.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二十五·遼東都指揮使司》禹貢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天文箕尾分野。
  • 65.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二十三·兗州府》禹貢徐、兗二州之域。
  • 66.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南康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域
  • 67.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境
  • 68.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六·吉安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域,天文鬥分野
  • 69.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八十五·南寧府》禹貢揚州之西南境
  • 70.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三十四·漢中府》禹貢梁、雍二州之域
  • 71.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鄖陽府》禹貢雍、梁二州之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