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昊天上帝

(中國古代最高神)

鎖定
尊號最早出現於商朝周朝時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周圍有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作為使者,五方上帝輔佐。
唐代以昊天上帝作為天帝獨祀。 [12] 明朝初期的天地合祀大典中,正位設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明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天地分祀,圜丘冬至大祀正位設昊天上帝神位;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易昊天上帝號為皇天上帝,至此北京天壇供奉神位便為“皇天上帝”。 [11] 
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中文名
昊天上帝
別    名
皇天上帝
天帝
別    名
老天爺
祭    祀
郊祭
拼    音
hào tiān shàng dì
出    處
民間傳頌和儒家典籍

昊天上帝歷史沿革

早期人類的生存發展是與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的。是為昊天上帝,又稱上帝、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爺等。主宰宇宙萬物的神,歷代王朝及儒教至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 [3] 
商周之時“帝”的稱呼已經出現,又稱“上帝”、“皇天上帝” [3]  。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上帝的信仰起源於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
《尚書·伊訓》 [2]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詩經·大雅·皇矣 [3]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秦朝雖然不祭祀昊天上帝,而祭祀黃、白、青、赤四帝,但根據秦惠文王時的《詛楚文》來看,秦王曾讓丕顯大神代為轉告昊天上帝,説明他的重要性依然不低,只是因資料比較匱乏,不清楚是否有祭祀昊天上帝。
詛楚文 [7]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於丕顯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外之則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詛盟。……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恤。……繄應受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幾靈德,賜克劑楚師,且復略我邊城。敢數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詛,箸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西漢時期繼承了秦代的四帝,而漢高祖劉邦以五帝為最高祭祀,直到漢武帝時又以昊天上帝為最高神,王莽提出“太一”説法,以五帝為太一之佐 [4]  ,最後,后土皇地祇與昊天上帝合祭。
《史記·封禪書》 [4]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説。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丘,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漢代王莽欲將昊天上帝和太一合併,影響了當時的一些文獻,但之後的皇帝很快將兩位神拆分開。
漢代的一種六天一説,認為天帝有六位,“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其區別在於六天帝中的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五方人帝不可代天正如《隋書·禮儀》 [5]  所説:“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晉時不再祭祀太一,改為昊天上帝,又對五帝的地位進行了反覆討論 [6] 
《晉書·禮志》 [6]  :魏元帝鹹熙二年十二月甲子,……禪位於晉。丙寅,武皇帝(司馬炎)設壇場於南郊,柴燎告類於上帝,是時尚未有祖配。……時羣臣又議,五帝即天也,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後配祀。帝悉從之。……二月丁丑,郊禮宣皇帝(司馬懿)以配天,宗祀文皇帝(司馬昭)於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並圓丘方丘於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祠圓丘於南郊。自是後,圓丘方澤不別立。”……十年十月,又詔曰:“……則明堂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其復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唐代延續北朝主張“六天”説(昊天上帝與五方帝),郊天全然以昊天上帝作為天帝獨祀。 [12] 
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神性職能

早期的天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 [2] 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甲骨卜辭中,昊天上帝有兩方面權能:
1、帝可以令風令雨,支配自然界。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辭,是由山川之神轉請天帝的,山川之神沒有降雨止雨的神權。雲雷雨都是天帝的意志,帝決定着農業收成的有無,天上下雨也是帝所命,所以甲骨文裏有不少“帝令雨”的記載:
武丁時期的卜辭説:“帝……降……旱”。
祖庚祖甲時的卜辭説:“……兄……帝……出……”“唯五鼓……帝若王……有佑。”“貞,今三月帝令多雨。”“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翌癸卯,帝不令風,夕霧。”
2、帝可以主宰人類社會,降災或護佑人間。殷王毎有軍事行動,必先貞問天帝授佑與否,因為天帝主宰對外征伐的勝敗;而且天帝能保佑與作祟於殷王,掌握着殷王的吉凶福禍;天帝可以發號施令,指揮人間的一切,還可以傳呼命令,干涉人間的一切。
“戊申卜,爭貞,帝其降我黑,一月。”“帝降其摧(摧,原指鳥害,引申為災害之義)。”“帝唯其終茲邑(終絕此城邑)。”“貞,唯帝肇王疾。”“王作邑,帝若(佑)我。”“來歲帝降其永(美善之義)”“帝受(授)我佑。”
後期儒家信仰中:
“天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天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
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
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老君,蓋仿釋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況莊子明言老聃之死,則聃亦人鬼爾,豈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 [1] 
天帝是仁德的神,帝謂五德之帝:
“天帝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雲:“謂大微五帝,應於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謂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所以天帝是五位一體的神。

昊天上帝歷代祭祀

周代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 [8]  內着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着天子牽着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屍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屍就坐,面前陳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等。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漢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負責。
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 [4]  ,每三年輪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這是漢代南郊祭天之始。後來在洛陽城南建圜丘,壇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天地之位,下層分設五帝之位,壇外有兩重圍牆,叫做“壝(Wéi)”。
唐代郊天全然以昊天上帝作為天帝獨祀。 [12]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 [9]  後,要在皇城門樓上舉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禮”。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變圜丘禮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正陽門南按南京規制營建大祀殿,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 [10]  (1530年),世宗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