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卜辭

鎖定
卜辭,殷人占卜,常將占卜人姓名,占卜所問之事及占卜日朞、結果等刻在所用龜甲獸骨上,間或亦刻有少量與占卜有關的記事,這類紀錄文字通稱為卜辭。
中文名
卜辭
外文名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拼    音
bǔ cí
性    質
一類紀錄文字的方法

卜辭簡介

牛胛骨上的卜辭殘片 牛胛骨上的卜辭殘片
卜辭或《卜辭》指中國晚商巫師進行占卜活動而刻在牛胛骨、龜甲等獸骨甲殼上的文字記載,亦指近現代學者整理晚商的甲骨文字而彙編的纂集。卜辭中的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相差甚遠,不易閲讀理解。古漢字學、考古學者等為此作了解讀工作,將出土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文物整理成書。一條完整的卜辭有前辭(敍辭、述辭)、命辭(貞辭)、佔辭、驗辭四個部分,刻契時間不一。前辭記錄占卜時間與求問天神的占卜人名,起到敍述作用,所以又稱作敍辭和述辭。命辭記錄具體占卜事項,求問天神的問題,又稱作貞辭。佔辭記錄占卜結果,這是巫師根據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給予的答案。驗辭記錄事後占卜事項的結果,評價占卜內容是否被驗證。 [1]  占卜過程由選材開始,根據求問人的地位與占卜事項的重要性選擇獸骨龜甲的大小和品質。再將選好的材料鋸磨加工,直至表面潔白平滑。下一步在骨甲背面鑿鑽一道凹槽和一個棗大的圓穴。巫師在這槽穴用火燒灼,使薄細的骨甲正面形成裂痕。巫師根據裂痕趨向辨解天神意願,在骨甲上用刀具刻寫卜辭。驗辭待事後最後刻契,而後當作檔案資料儲藏於地下坑穴中。三千二百年後,小屯村的農民耕作時無意發現。當地農民將其磨碎成粉,敷在傷口上,驚訝發現可以起到止血癒合作用,便轉售中醫藥鋪。1899年秋,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因患瘧疾,派僕人去購買藥品。買回的藥品中有幾片刻有符號的“龍骨”,他發現這實際是古代的文字,遂派僕人到全城藥鋪搜買。1908年,國學學者羅振玉去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調查,搜到約二萬片甲骨。1936年6月12日,小屯村北宮殿區發現一個甲骨坑,儲藏帶字甲骨17096片。1973年又在小屯村之南發掘出帶字甲骨5041片。1991年秋又搜得579片帶字甲骨。截至2010年,甲骨物品仍以小屯村殷墟出土物品為多,記錄了晚商盤庚遷都於殷(約前1300年)至帝辛紂王約273年的占卜事項。為中國黃河中下游文明最早的文字記錄。

卜辭步驟

卜辭 卜辭
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甲骨文又稱甲骨卜辭。 供占卜用的龜甲與獸骨一般都經過整治。 它們用於占卜時大致經過三個步驟:1選材;2鋸削、刮磨。即將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鋸削、磨平;3鑿、鑽、灼。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棗核形凹槽;鑽是在槽的一邊用刀或鑽頭鑽出圓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鑽、鑿的地方燒灼,使因鑽鑿而變薄的甲骨正面出現爆裂的卜兆。根據卜兆辨別吉凶禍福,並將卜問的結果刻在甲骨之上。
卜辭有一定的格式。一條完整的卜辭,可分為前辭、命辭、佔辭、驗辭等部分。前辭,也叫敍辭,記占卜的時間和人名。命辭,指所要占卜的事項。佔辭,記兆文所示的占卜結果。驗辭,記事後應驗的情況,中國現存最早的文。

卜辭發現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蹟)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卜辭 卜辭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藥品上面刻劃着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維卿等人進行蒐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曾有人對王懿榮從中藥中發現帶字龍骨之説提出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有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並認為王懿榮吃的龍骨在藥店已加工成細粒,看不出刻痕文字來的。而且當時菜市口一帶並沒有達仁堂藥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周紹良説,當時龍骨在中藥店都是成塊、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藥店買龍骨還是這樣。至於達仁堂藥店當時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鶴年堂中藥店,當時的人很迷信西鶴年堂,買中藥都要去西鶴年堂藥店,這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至於著書立説方面,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並著書立説,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
卜辭 卜辭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説:“吾義不可苟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週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台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殉難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劉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擇其中1000多片,於1903年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1904年,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這是我國研究卜辭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於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衞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縣小屯村一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共蒐集到近二萬片甲骨,於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虛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虛書契菁華》、《殷虛書契後編》等著錄書,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其中,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辭通纂》代表了我國甲骨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1979年,大型甲骨卜辭資料書《甲骨文合集》開始出版。它收錄材料5224版,41956片,分裝12巨冊。它標誌着我國卜辭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裏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説把甲骨當做藥材到中藥鋪去賣的第一個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頭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藥,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乾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説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藥鋪。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們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説清楚,接着用燃燒着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於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成敗。占卜後,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蹟,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卜辭研究

卜辭 卜辭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大體弄清了殷墟的範圍和佈局。位於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帶是殷王居住的宮殿區,發掘出宮殿基址數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積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先後發掘出十幾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座甲骨文檔案庫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延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穫之豐,是中國考古史上罕見的。為了紀念殷墟考古的偉大發現,1987年秋,安陽市在宮殿遺址區東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復原和再現了3000年前殷王宮和一些建築的風貌。1976年春,在宮殿區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的墓。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説,婦好在征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一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對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對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證與發現: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宮殿區發掘出一個甲骨坑,保存着帶字甲骨17096片,記錄着商王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看來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這批甲骨片的出土,對考證武丁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有極寶貴的價值。發掘時坑中還發現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卧的屍骨,其身軀大部分壓在甲骨上,專家認為可能是檔案庫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發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與這批甲骨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製品,這種甲骨與陶器共存的現象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園莊東地發掘出一個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疊壓厚度卻達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記載內容豐富,而且問卜者都是武丁時期的王族成員和高級貴族。説明這個時期,占卜活動已不限於最高統治者皇帝,王室貴胄都可以利用占卜來預測吉凶了。

卜辭意義

學者王國維對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省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在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許慎的《説文解字》。甲骨文比《説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説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文學意義
中國散文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卜辭。殷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佔之事,有的還包括日後吉凶應驗情況,刻在甲骨之卜兆旁。這些卜辭所記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祭祀、農業生產、田獵、風雨、戰爭、疾病等許多方面,真實樸素地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狀況。甲骨卜辭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但未經後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記事文字的原貌。這些占卜之辭,短的只有幾字,長的有百餘字,比較完整的如:
癸已卜,殼殳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來(艱)。氣(迄)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沚告曰:“土方正於我東鄙,(災)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辭通纂》第五一二片)。
這條卜辭,時、地、人、事齊全,敍述較為詳細,略具敍事要素。這些卜辭,可看作是先秦敍事散文的萌芽

卜辭詩詞作品

殷商卜辭(一首)
殷商卜辭,為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叫甲骨文、契文、龜甲文字、殷墟文字。殷商卜辭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時,寫刻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為盤庚遷殷到紂亡二百七十三年間的遺物,是研究商周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在四千五百字左右,可認識的約一千七百字。在可識的漢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體系。

卜辭作品原文

癸卯卜[1] ,今日雨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
其自北來雨?
其自南來雨?

卜辭作品註釋

[1] 癸卯:古用天干地支記時,癸卯即癸卯這一天。卜:用龜甲占卜。

卜辭作品簡析

這篇甲骨卜辭,可視為原始形態的農事詩。先記占卜結果:已經得到了今天要下雨的徵兆,接着寫進一步卜問上天,雨究竟從何方而來。卜辭説明遠古時期人們對雨水期待的殷切。雨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從此角度看,卜辭實反映出生產力低下的遠古時代,農事生產完全依賴天賜的狀態,及人們祈雨的迫切心情。
參考資料
  • 1.    郭沫若. 《卜辭通纂》. 1933年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