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州

鎖定
司州,古行政區名,三國魏(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陝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稱為“司州”。 )、西晉、北朝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東晉南遷僑治合肥,南朝在淮南地區設司州,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漢時以司隸校尉督察畿輔,三國魏因之,晉改漢魏之司隸為司州,治洛陽,即漢魏事隸治也。永嘉以後,洛陽淪陷,大興中僑治合肥,即今安徽合肥縣治,尋治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鹹康中又治襄陽,即今湖北襄陽縣治,永和中還治洛陽。後趙時期,在襄國(今邢台市)附近設司州。
中文名
司州
作    用
中原屏障
地    點
山西西南部

目錄

司州歷史沿革

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

司州漢魏

東漢時期仍然延續該種劃分,其中司州處於雍州以東,幷州以南,荊州以北,兗州以西,地理區域包括渭水和黃河交界處周圍,和雍州以著名的潼關分割,北上便是幷州境內的上黨地區,東北和冀州的平原縣接壤,東邊是兗州陳留,南方緊接荊州新野縣,東南接豫州許昌,境內包括當時重要的東漢首都洛陽、曹魏時期的實際政治中心鄴城、開封等,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戰爭發生最多的地區之一。
司州 司州 [1]

司州東晉

東晉義熙十三年 (417)劉裕北伐勝利後置。治虎牢,在今滎陽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黃河道中。

司州南北朝

景平初陷沒,元嘉中僑治義陽,在今河南信陽縣南四十里。
梁因之,天監中後魏取義陽,改為郢州,梁又僑置司州於關南,在今河南信陽縣平靖黃峴武勝三關之南。大通初,義陽來降,復置司州,亦曰北司州東魏改曰南司州北周改為申州
後魏置,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里,按後魏本置司州於城,洛州於洛陽,遷洛後,改洛州曰司州,司州曰恆州。東魏遷鄴,又改相州曰司州,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司州仍為洛州。
後趙石勒置,治襄國(今邢台市),石虎改置於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四十里。
隋末王世充置,治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治。

司州社會作用

司州周圍環山羣抱,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也是中國許多朝代在洛陽、開封建都的原因。然而在實際上也較為受到攻擊,歷史上北方雁門關、太原一直是唯一阻止北方少數民族侵入中原的屏障,一旦雁門關和太原失守,司州便暴露在北方民族的鐵蹄之下,這樣歷代以來都把防守雁門關和燕雲地區作為重點。另一方面西北防守則是以長安和涼州為重點,和該地相距較遠。在雁門關和太原危險的情況下,調西北地區的軍隊進行支援則要較長的時間,靖康之恥也正是因此發生,這和該地的這種地理特點有很大關係。
司州境內傳承中國上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並多數時候處於中心地位,對歷史的發展和進程影響很深。

司州行政區劃

司州曹魏

司州(司隸校尉部):分置河東、平陽、建興、河內弘農河南尹等五郡一尹,下轄61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2] 

司州

司州
洛陽
河南
洛陽市
河南郡、滎陽郡、弘農郡、上洛郡、平陽郡
汲 郡、廣平郡、陽平郡、魏 郡、河東郡
頓丘郡、河內郡、建興郡
100
永嘉之後,司州淪沒於劉聰。 [1] 

司州北魏

529年(永安二年) [3] 
司州(遷都前為洛州)
洛陽(河南洛陽
20郡65縣

司州東魏

魏尹
鄴城(今河北臨漳)
13郡 [3] 

司州北齊

清河尹
參考資料
  • 1.    西晉 司州
  • 2.    三國志 地理志
  • 3.    魏書 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