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疫苗接種

鎖定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製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今日醫學上常見的接種方式為注射,而“接種”一詞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用法有所區別,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範疇也有些微差距。
2019年04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二審疫苗管理法草案。對比一審稿,二審稿進一步細化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制度,明確提出實施接種後出現死亡、嚴重殘疾等損害,即使不能排除系接種異常反應,也要補償。 [1]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佈。“疫苗接種”在其中 [4]  。2023年5月,研發出通過毛囊接種疫苗的方法。 [5] 
中文名
疫苗接種
外文名
vaccination
別    名
防疫注射
釋    義
疫苗製劑接種生物體內
藉    助
免疫系統
產    生
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

疫苗接種疫苗介紹

醫生為你注射疫苗,預防疾病,叫做疫苗接種或防疫注射。疫苗含有無害的死病菌或者是由無害的死病菌中提煉的物質,能使身體產生天然的防禦能力對抗病菌。注射後,身體彷彿受到病菌入侵一樣,開始產生殺死病菌的抗體;身體又會製造有保護性的白細胞,能夠抵抗某類傳染病。日後如果真的遇上同類病菌,身體便能立刻消滅病菌。

疫苗接種接種歷史

疫苗接種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 疫苗接種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儘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仍能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英國醫師愛德華·琴納聽聞民間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預防人類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於1796年5月14日對一名兒童接種由感染牛痘的農婦手中抽取的膿汁作為疫苗,三個月後,他將天花接種至兒童身上,並證實該名兒童對天花免疫,這個方法因此傳遍整個歐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為字源,紀念愛德華·金納使用牛痘作為疫苗實驗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並進一步闡釋接種的意義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順着羅伯·柯霍提出的假説,將微生物和該疾病的關係確立。這項發現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種技術,隨後於1881年5月5日成功研發綿羊的霍亂疫苗,並於1885年6月6日讓一位兒童接受瘋牛病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義來看,這便是人類史上第一劑注射疫苗。

疫苗接種目的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生物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的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可以引起針對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一個疫苗主要是針對一個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例如以牛痘預防天花即為佳例。但20世紀末開始,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有治療的可能性,並發展出相關的研究理論和實際用途。

疫苗接種預防

施賴伯博士在一所農村學校接種傷寒疫苗 施賴伯博士在一所農村學校接種傷寒疫苗
疫苗接種多數時候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預防接種(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B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結核(預防結核病卡介苗效果仍未獲得學界一致認同,因此美國、比利時和荷蘭都未採用此疫苗。)、痳疹、德國麻疹、腮腺炎,都是目前最常見的疫苗種類。由於需要以疫苗防範的疾病非常多,因此為簡化繁複的接種程序,有些實驗室致力發展多效疫苗,而目前已經使用的至少有“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簡稱“百白破”,Di-Te-Per)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由於並非所有疫苗都可同時施打,因此新生兒需接受的疫苗種類仍相當繁瑣。疫苗不僅可以使接種者罹患該疾病的發病率下降,當一種疫苗所對付之疾病僅感染單一物種時,要消滅病原便有其可行性,例如天花在自然界僅感染人類,當幾乎所有人都接種疫苗後,天花無法繼續傳播,亦無法於其他動物之間蔓延,因此於1980年聯合國宣佈天花的滅絕,以及1999年第二型的小兒麻痹亦不復存在。因此逐漸有許多國家取消相關疫苗的接種,也使得未接種疫苗的個體可能在未來受到生物戰爭的威脅。

疫苗接種治療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製作抗體,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來對付已經感染之患者體內存有的病原狂犬病疫苗即是運用此原理,同時這種疫苗也可能用作預防性疫苗。而近年對癌症以及艾滋病的研究發現,病變的細胞和一般細胞表面有不同的標記,可能適合作為抗體攻擊的目標,用以治療患者。疫苗種類

疫苗接種預防科普

2021年1月17日(週日)10:00,國家衞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攜手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直播探訪中國生物製品行業博物館,知名主持人席愷對話中國工程院趙鎧院士。 [2] 

疫苗接種兒童常用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反應較輕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嬰兒出生後按期接種,可以預防麻疹。
【接種部位】上臂外側三角肌附着處,皮下注射。
【劑量】0.2ml
【反應】注射後局部一般無反應。在6~10天時少數人可能發熱,一般不超過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嚴重疾病、發熱或有過敏史(特別是有雞蛋過敏史者)不得接種。
【注意事項】用75%酒精消毒皮膚,要待幹後再注射;注射過丙種球蛋白者接種本疫苗至少間隔6周以上,接種麻疹疫苗至少2周後方可注射丙種球蛋白。
2、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種口服疫苗製劑,白色顆粒狀糖丸,接種安全。嬰兒出生後按計劃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
【接種部位】口服。
【劑量】糖丸劑型1粒,液體劑型2滴
【反應】只有極少數嬰幼兒服用脊灰疫苗後發生一過性腹瀉,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期間禁服。對牛乳及牛乳製品過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體疫苗。
【注意事項】本疫苗只供口服;該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熱開水或熱的食物內服用;偶爾超劑量多劑次服苗對人體無害。
3、百白破製劑:
是將百日咳菌苗,精製白喉類毒素及精製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可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
【接種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
【劑量】0.5ml
【反應】①局部可出現紅腫、疼痛、發癢或有低熱、疲倦頭痛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即自行消退。偶見過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腫。②無菌性化膿。多系注射過淺或疫苗未搖勻,硬結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膿。③若全身反應較重,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
【禁忌】有癲癇、神經系統疾患及抽風史者禁用;急性傳染病(包括恢復期)及發熱者暫緩注射;兒童免疫製劑,成人禁用。
【注意事項】使用時必須充分搖勻;製品不能凍結,凍結後出現凝塊,不能使用;採用肌內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結,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針時應更換另側部位;應備有1:1000腎上腺素,供偶有發生休克時急救用;注射第1針後出現高熱、驚厥等異常情況者,不再注射第2針。
4、卡介苗:
採用無毒牛型結核桿菌製成,安全有效。嬰兒出生後按計劃接種,是預防結核病的一項可靠措施。
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一般在結核病病例較多的國家,主張新生兒在還沒有感染時接種卡介苗,以便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
【接種部位】上臂外側三角肌中部,皮內注射。
【劑量】0.1ml
【反應】接種2周左右,局部可出現紅腫侵潤。若隨後化膿,形成小潰瘍,可用1%龍膽子塗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後結痂,為正常反應。如遇淋巴結腫大,可用熱敷處理。如已軟化形成膿皰,可用滅菌注射器抽膿,不要切開。如一次抽膿未愈,還可重複抽膿,直至痊癒為止。如已破潰,則癒合時間較長,可擴大創口引流,並同時用異胭肼或對氨基柳痠軟膏外敷,每2~3天換敷料一次,這樣可縮短治療和癒合時間。
【禁忌】凡患有結核病、急性傳染病、腎炎、心臟病、濕疹、免疫缺陷症或其他皮膚病者均不予接種。
【注意事項】嚴禁皮下或肌肉內注射;接種含有吸附劑的製品後4周內同臂不能接種卡介苗,接種卡介苗後4周內同臂不能接種其他疫苗。
何時不宜接種卡介苗?
1.發高燒。
2.患有嚴重急性症狀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3.出生時伴有其它嚴重之先天性疾病。
4.新生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
5.可疑之結核病患,勿直接接種卡介苗,應先做結核菌素測驗。
6.嚴重濕疹。
接種卡介苗後的反應
1.接種後7~14天在接種部位有紅色小節,微有痛癢。
2.接種後4~6周可變成膿泡或潰瘍。
3.接種後經2~3月潰瘍自然癒合,有時同側腋窩的淋巴腺會腫大。
注意事項
紅色小結點形成的膿泡或潰瘍不可擠壓或包紮,只要保持清潔即可。
如接種部位腫脹的厲害有感染情形時,則請醫師檢查。
乙腦疫苗系將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地鼠腎細胞,培育後收穫病毒液凍乾製成減毒活疫苗,用於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1、乙腦滅活疫苗
【接種部位】上臂外側三角肌附着處,皮下注射。
【劑量】0.5ml
【反應】大多數人接種無反應,僅個別兒童注射後,局部出現紅腫、疼痛,1~2天內消退。少數有發熱,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數有頭暈、頭痛、不適等自覺症狀。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發生率隨接種次數增多而增加。一般發生在注射後10~30分鐘,很少有超過24小時者。此類接種反應多見於反覆加強注射的對象,尤以7歲以上兒童加強注射較為多見。
【禁忌】發熱及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病;腦及神經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既往對抗生素、疫苗有過敏史者。
【注意事項】疫苗混濁、變色(變黃)、安瓿有裂紋、有異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後在現場休息片刻,以防副反應發生;應備有1:1000腎上腺素,供偶發休克時急救用;10歲以上人羣已普遍因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力,故無必要再接種疫苗。
2、乙腦減毒活疫苗
【接種部位】上臂外側三角肌附着處,皮下注射。
【劑量】0.5ml
【反應】注射後一般無反應,少數人局部紅腫,偶有發熱和過敏性皮疹。
【禁忌】發熱;急性傳染病;中耳炎;心、腎及肝臟等疾病;活動性結核病;有過敏史或抽風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統缺陷,近期或正在進行免疫抑制治療者。
【注意事項】啓開安瓿和注射時切勿使消毒劑接觸疫苗;疫苗溶解後有搖不散的凝塊、安瓿有裂紋、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變色(紅),不可使用。
疫苗的製作可以經由化學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質為引,製作出微妙的變化型態,使其能夠與淋巴球進行生化反應,影響抗體的製造;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過生物體制造的產物,以活體的病原為起始,藉由實驗控制的特殊環境下使其複製,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為誘引,可以在不傷害其他細胞的情況下只刺激淋巴球。儘管一般認為活體疫苗的效果較好,但相對也較不易保存。因為涉及基因工程,引發研究倫理的問題,化學合成的疫苗則較為少用。
1972年,美國推廣疫苗注射一景 1972年,美國推廣疫苗注射一景

疫苗接種傳統疫苗

去活性疫苗
透過熱或化學藥劑將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將其殺死,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疫苗接種之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甲型肝炎,但由於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活體減毒疫苗
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活體微生物,在製程中利用添加化學藥劑、改變遺傳物質、或是施以物理變化,以得到減低或去除毒性的品種。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例如:黃熱病、痳疹、腮腺炎疫苗。活體結核疫苗是以不具傳染性的結核菌株(strain)所制,但卡介苗在美國卻鮮少使用。
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之毒素是疾病的根源,部分科學家將此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達到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白喉疫苗。
次單元疫苗
有些毒素或微生物只需利用部分結構即可引發免疫反應,例如乙型肝炎疫苗僅含有該種病毒的表面蛋白質。

疫苗接種新式疫苗

利用細菌表面多糖結構,有時這些結構對免疫系統的辨識上效果不佳,藉由將這層結構連結上許多特殊物質,例如特殊結構的蛋白質、毒素或糖類,可以增進免疫系統的判斷力,這種方式已成功用在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基因重組載體疫苗
以微生物的生理運作為基礎,配合其他物種微生物的DNA,這種方式研發出的疫苗,可能對感染過程複雜的疾病有所幫助。例如將細菌的DNA切成片段,組合至酵母菌的染色體中,利用酵母菌製作該片段之細菌蛋白質作為疫苗,可免除致病細菌對人體的實質傷害,達到免疫效果
DNA疫苗
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後受到攻擊,儘管此項技術仍在試驗中,卻有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癌症、遺傳疾病的重要療法。

疫苗接種接種類別

導語:計劃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劃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計劃外疫苗(二類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
1歲以前,在可愛寶寶的生命裏,沒有什麼能比預防免疫更至關重要的了。大多數家庭已經知道要按時給寶寶接種,但是還有很多新爸新媽,沒有將免疫接種提高到足夠的重視程度,
(1) 免費疫苗足以保護寶寶:很多家長帶寶寶接種疫苗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困惑:究竟是打免費的一類疫苗還是打自費的二類疫苗?出錢的疫苗是不是比免費的效果好?本週是預防接種宣傳週,雲南將在全省範圍開展主題為“接種疫苗,寶寶健康”的宣傳活動。專家表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都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兩者從安全性、接種效果、質量上沒有差別。
(2) 新生兒需要接種哪些疫苗?:寶寶的出生,對於家庭是一件喜慶的事情。不過,寶寶要健康成長,離不開適時接種疫苗。當孩子出生後,監護人應在1個月內到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接種單位辦理《預防接種證》,以便接種單位及時為您的孩子建立預防接種卡,安排疫苗接種計劃。
(3)兒童免疫接種常用疫苗
1、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反應較輕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嬰兒出生後按期接種,可以預防麻疹。
2、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種口服疫苗製劑,白色顆粒狀糖丸,接種安全。嬰兒出生後按計劃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
3、百白破製劑:是將百日咳菌苗,精製白喉類毒素及精製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可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
4、卡介苗:採用無毒牛型結核桿菌製成,安全有效。嬰兒出生後按計劃接種,是預防結核病的一項可靠措施。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一般在結核病病例較多的國家,主張新生兒在還沒有感染時接種卡介苗,以便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
5、乙腦疫苗:乙腦疫苗系將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地鼠腎細胞,培育後收穫病毒液凍乾製成減毒活疫苗,用於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4)生病的孩子打疫苗孩子感冒了,發燒了,卻正好到了預約接種疫苗的日子,還能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嗎?生病的孩子打疫苗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當孩子患有普通的感冒、咳嗽時,家長們不必因此改變接種疫苗的時間。但在以下情況下,給孩子接種疫苗是不合適的,要根據醫囑推遲種疫苗
(5)寶寶接種疫苗後如何護理?疫苗對人體來説是一種異物,因此接種後會刺激身體內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有些是正常的,很快可以消失,還有一些需要您的細心照顧 疼痛和局部的紅腫。可能會持續1到2天時間。
家長應對:無需處理,觀察小兒一般狀況。
輕微到中度的發熱。一般1-2天,部分可伴有頭痛、頭暈、寒戰、噁心、乏力等。
家長應對: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超過38℃需用藥物退熱,同時注意多飲白開水,注意保暖。
輕度皮疹。多在接種後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一般出現在身體局部。
家長應對:一般不超過2天可自行緩解,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6)接種疫苗有哪些禁忌症: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説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以下為疫苗接種的一般禁忌症:(1)正患發熱、腹瀉等急性疾病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慢性疾。 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説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
導語:計劃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劃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計劃外疫苗(二類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
1歲以前,在可愛寶寶的生命裏,沒有什麼能比預防免疫更至關重要的了。現在大多數家庭已經知道要按時給寶寶接種,但是還有很多新爸新媽,沒有將免疫接種提高到足夠的重視程度,
(1) 免費疫苗足以保護寶寶:很多家長帶寶寶接種疫苗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困惑:究竟是打免費的一類疫苗還是打自費的二類疫苗?出錢的疫苗是不是比免費的效果好?本週是預防接種宣傳週,雲南將在全省範圍開展主題為“接種疫苗,寶寶健康”的宣傳活動。專家表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都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兩者從安全性、接種效果、質量上沒有差別。
(2) 新生兒需要接種哪些疫苗?:寶寶的出生,對於家庭是一件喜慶的事情。不過,寶寶要健康成長,離不開適時接種疫苗。當孩子出生後,監護人應在1個月內到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接種單位辦理《預防接種證》,以便接種單位及時為您的孩子建立預防接種卡,安排疫苗接種計劃。
(3)兒童免疫接種常用疫苗
1、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反應較輕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嬰兒出生後按期接種,可以預防麻疹。
2、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種口服疫苗製劑,白色顆粒狀糖丸,接種安全。嬰兒出生後按計劃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
3、百白破製劑:是將百日咳菌苗,精製白喉類毒素及精製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可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
4、卡介苗:採用無毒牛型結核桿菌製成,安全有效。嬰兒出生後按計劃接種,是預防結核病的一項可靠措施。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一般在結核病病例較多的國家,主張新生兒在還沒有感染時接種卡介苗,以便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
5、乙腦疫苗:乙腦疫苗系將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地鼠腎細胞,培育後收穫病毒液凍乾製成減毒活疫苗,用於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4)生病的孩子打疫苗孩子感冒了,發燒了,卻正好到了預約接種疫苗的日子,還能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嗎?生病的孩子打疫苗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當孩子患有普通的感冒、咳嗽時,家長們不必因此改變接種疫苗的時間。但在以下情況下,給孩子接種疫苗是不合適的,要根據醫囑推遲種疫苗
(5)寶寶接種疫苗後如何護理?疫苗對人體來説是一種異物,因此接種後會刺激身體內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有些是正常的,很快可以消失,還有一些需要您的細心照顧 疼痛和局部的紅腫。可能會持續1到2天時間。
家長應對:無需處理,觀察小兒一般狀況。
輕微到中度的發熱。一般1-2天,部分可伴有頭痛、頭暈、寒戰、噁心、乏力等。
家長應對: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超過38℃需用藥物退熱,同時注意多飲白開水,注意保暖。
輕度皮疹。多在接種後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一般出現在身體局部。
家長應對:一般不超過2天可自行緩解,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6)接種疫苗有哪些禁忌症: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説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以下為疫苗接種的一般禁忌症:(1)正患發熱、腹瀉等急性疾病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慢性疾。 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説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

疫苗接種免疫反應

疫苗接種主動免疫

由於免疫系統可分辨敵我,將不同於己的外來物視為病原,產生相應的各種反應,包括一般性發炎反應的紅、腫、熱、痛,以及製造具有專一性的免疫球蛋白,用以中和病原、活化相關攻擊活動等方式建立專一的防禦機制,用以摧毀異物,並短期或長期地記憶這種外來物。疫苗接種正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使注入接受者體內之物質類似或等同於異物,引發相似的生理功能,以便於日後較具毒力的相似物質侵入體內時,能夠回憶起類似的狀況,加快對付病原的反應。因此,以激發個體自行產生抗體的免疫過程,稱為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疫苗接種被動免疫

疫苗除了可提供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亦可以於狀況緊急時,直接協助患者施打血清型疫苗,亦即一種由具備該疾病抵抗力的個體中,抽取血液並且純化出該種抗體,或是經由生化合成,直接注入患者體內壓制病原的活動力。台灣於2003年SARS流行期間,曾一度未經過政府核准或世界衞生組織相關有效的報告的確認時,因病患狀況危急使用此方式快速抑制病情的惡化,雖成功地爭取時間、搶救病危的數名患者,但由於抗體不可重複使用,會受到體內自行代謝分解,個體仍須自行產生抗體,以自發的免疫反應辨識外來物,才能予以記憶並持續製作抗體抵禦病況,才能真正地痊癒,這種疫苗接種引發的免疫反應則稱為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疫苗接種接種時間表

內容摘錄於康Q網

疫苗接種一類疫苗

出生時:
卡介苗、乙肝疫苗(基礎)
一個月:乙肝疫苗(基礎)
兩個月:脊灰疫苗(基礎)
三個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礎)
四個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礎)
五個月:百白破疫苗(基礎)
六個月:乙肝疫苗、A羣流腦苗(基礎)
八個月: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基礎)
九個月:A羣流腦苗(基礎)
1.5-2歲: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加強)
3歲:A羣流腦苗(加強)
4歲:脊灰疫苗(加強)
6歲:百白破疫苗(加強)、乙腦疫苗、A羣流腦苗(加強)

疫苗接種二類疫苗

(1)A+C羣流腦疫苗:3週歲注射1針次,6、9週歲各加強一針。
(2)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可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接種程序同全細胞百白破疫苗。
(3)麻腮風疫苗:1.5-2週歲注射一針,基礎免疫後4年加強1針。
(4)甲肝減毒活疫苗或甲肝滅活疫苗: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時間是2歲時注射1針,4年後加強1針。滅活疫苗1-16歲接種2針,間隔6個月,16歲以上接種1針。
(5)水痘疫苗:1-12歲接種1針次。
(6)B型流感嗜血桿菌苗:2、4、6月齡各注射一次,12月齡以上接種一針即可。
(7)流行性感冒疫苗:1-3週歲每年注射2針,間隔1個月。3週歲以上每年接種1次即

疫苗接種原理

預防接種的原理,就是通過接種抗原刺激機體,使寶寶體內產生特異性抗體來對付細菌、病毒。但是,有些時候,寶寶身體出現了某些特殊情況,就不適合接種,我們稱這種情況為 " 禁忌證 "。每種疫苗所含抗原不同,禁忌證也會不同。
百科x混知:圖解疫苗 百科x混知:圖解疫苗

疫苗接種禁忌證分類

禁忌證一般分兩大類,一類是暫時禁忌證;另一類是絕對禁忌證。早產兒、難產兒,正在發熱或患一般疾病的急性期兒童就屬於 " 暫時禁忌證 "。這些寶寶可以在疾病康復後補種。但是,如果你的寶寶具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是嚴重過敏體質,就屬於 " 絕對禁忌證 ",接種疫苗可能發生異常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絕對不可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接種疫苗禁忌

(1)卡介苗禁忌:早產的寶寶、低出生體重的寶寶(出生體重小於 2500 克)、難產的寶寶應該慎種。正在發熱、腹瀉、嚴重皮膚病的寶寶應緩種。結核病,急性傳染病,心、腎疾患,免疫功能不全的寶寶禁種。
(2)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禁忌:服苗前一週有腹瀉的寶寶,或一天腹瀉超過 4 次者,發熱、急性病的寶寶,應該暫緩接種。有免疫缺陷症的寶寶,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激素)的寶寶禁用。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可服液體疫苗。
(3)百白破疫苗禁忌:發熱、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寶寶應緩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有抽風史的寶寶,嚴重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用。
(4)麻疹疫苗禁忌:患過麻疹的寶寶不必接種。正在發熱或有活動性結核的寶寶,有過敏史(特別是對雞蛋過敏)的寶寶禁用。注射丙種球蛋白的寶寶,間隔一個月後才可接種。
(5)乙型腦炎疫苗禁忌:發熱、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寶寶應緩種。有腦或神經系統疾患,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種。
(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禁忌:腦及神經系統疾患(癲癇、癔症腦炎後遺症、抽搐等),過敏體質,嚴重心、腎疾病,活動性結核病的寶寶禁用。發熱、急性疾病的寶寶可緩種。
(7)乙肝疫苗禁忌:肝炎,發熱,急性感染,慢性嚴重疾病,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用。
(8)甲肝疫苗禁忌:發熱、急性病或慢性病發作期的寶寶應緩種。免疫缺陷,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寶寶,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用。
有些家長明知寶寶有接種禁忌證,但仍心存僥倖,接種前不向醫務人員説明情況,這樣接種疫苗是十分危險的。比如之前康Q網裏的一個用户就因為在寶寶發熱的時候,給寶寶接種了乙型肝炎疫苗,最後導致寶寶出現了嚴重的器官畸形,所以希望家長們在寶寶疫苗接種的問題上要慎之又慎,萬一出了問題對的寶寶可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到時候就追悔莫及了。

疫苗接種疫苗反應

疫苗雖經滅活或減毒處理,但畢竟是一種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質,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其實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就象感冒發熱一樣是機體在抵禦細菌或病毒。
正常反應
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和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種後,寶寶屁股上出現硬結就是吸附製劑接種後常見的現象。接種疫苗後的全身反應有發熱和周身不適,一般發熱在 38.5 ℃以下,持續 1 ~ 2 天均屬正常反應。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喂水、並注意讓寶寶多休息即可。如果寶寶高熱,可服用退燒藥,可以做物理降温、吃些富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並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
異常反應
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癔病;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遇到暈針、過敏性休克應立即讓寶寶平卧、頭部放低、口服温開水或糖水;與此同時立即請醫生作緊急對症處理。出現皮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應用脱敏藥。出現過敏性休克一般表現為接種後很短時間內寶寶面色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呼吸困難、甚至神志不清、抽風等。此時一般醫生會立即給寶寶進行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同時給激素和脱敏藥觀察治療。
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
通常接種疫苗後,寶寶容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瀉、皮疹、發燒等。
對輕微腹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只要注意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及時更換尿布,保證充足的休息,兩三天就能復原。如果寶寶腹瀉嚴重,並持續3天以上都不見好轉,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有的寶寶在接種滅活疫苗後6~24小時會出現體温升高的現象,其中大多數在37.5℃以下,僅有少數疫苗如百白破疫苗可引起38.5℃左右的發熱,一般持續1~2天,很少有3天以上者。接種減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麻風腮疫苗、水痘疫苗等接種後的發熱反應是由疫苗病毒輕度感染所引起的,出現發熱反應較晚,一般在5~7天開始有短暫的發熱。這種發熱消失也快,1~2天可退燒。疫苗不同,接種疫苗後的發熱反應發生率也不同,輕微發熱一般不需處理,只要加強觀察,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防止繼發感染。體温較高者,應該去醫院作對症處理,必要時要補液。
在接種疫苗後無其他原因而出現的皮疹當中,以蕁麻疹最為多見,一般在接種疫苗後數小時以至數日發生。特殊皮疹,如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風疹疫苗於接種後5~7天出現稀疏皮疹,一般7~10天消退。麻疹疫苗引起的皮疹非常輕微。水痘疫苗接種後12~21天中常見有丘疹、水泡或皰疹出現,一般不多,約在10顆以下,不會結痂。經治療均可痊癒,預後良好

疫苗接種日本防疫方針

2021年11月12日,日本政府確定了“第六波疫情”綜合應對方針,提出加強針接種、確保病牀及確保新冠口服藥等方案。 [3] 

疫苗接種數據統計

2023年7月18日,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聯合新聞公報説,2022年全球兒童免疫接種人數較前一年有所上升,但大多數低收入國家兒童免疫接種速度較慢甚至持續下降,特別是在麻疹疫苗接種方面。 [6] 
公報援引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接受免疫接種的兒童人數比上一年增加近400萬,該年度全球共有2050萬兒童錯過一種或多種常規疫苗接種,而2021年和2019年這一數字分別為2440萬和1840萬。 [6] 

疫苗接種新方法

2023年5月,由俄羅斯薩拉托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國立大學、斯莫羅金採夫流感研究所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研發出通過毛囊接種疫苗的方法。該方法能確保把藥物輸送到免疫活性細胞,而不會損害皮膚。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