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日咳

鎖定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小於5歲兒童為主。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無症狀、或者僅有輕微咳嗽、有點低熱。臨牀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雞鳴樣吸氣吼聲為特徵。病程可長達2~3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一般4—6周。 [4] 
自從廣泛實施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種後,該病的發生率已經大為減少。
外文名
whooping cough
就診科室
呼吸內科
常見病因
百日咳桿菌引起
常見症狀
陣發性、痙攣性咳嗽,
中文名
百日咳

百日咳病因

西醫
百日咳鮑特菌一般不入侵血液循環,只在局部地區釋放各類毒素,損害局部組織並影響全身。百日咳發病機制尚未徹底闡明,但其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是由百日咳鮑特菌的各類抗原組分及毒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百日咳鮑特菌通過飛沫傳播等方式進入易感者呼吸道後,通過絲狀血凝素、菌毛凝集原及黏附素的作用,特異性地結合於呼吸道柱狀上皮細胞纖毛上,在纖毛上定植並繁殖形成菌落,產生毒性物質導致病理損傷。百日咳毒素亦可導致呼吸道上皮細胞纖毛的麻痹和細胞變性、壞死,影響上皮修復。 [5] 
中藥
中醫學認為,多因內藴伏痰,外感時行疫邪,侵襲肺衞,致衞氣鬱閉,肺氣受傷,與伏痰搏擊,阻遇氣道,肺失肅降,而氣上逆,遂發該病。 [2] 

百日咳病原學

百日咳桿菌為短桿狀或橢圓型,長約0.3~0.5mm。革蘭氏染色陰性,兩端着色較深。該菌為需氧菌,最適生長温度為35℃~37℃,最適PH值為6.8~7.0。初次分離的菌株在包—姜(Bordet-Gengou)培養基上培養2~3天后,呈細小、光滑、凸起和銀灰色、不透明的珍珠狀菌落,周圍有不明顯的溶血環。在液體培養基中成混濁生長,管底有少量粘性沉澱。百日咳桿菌常發生光滑型(Smooth Form)至粗糙型(Rough Form)的變異,即S—R變異,稱為相變異。I相菌為S型,Ⅱ相菌和Ⅲ相菌為過度型,Ⅳ相菌為R型。一般在疾病急性期初次分離的菌為I相,在疾病晚期或多次傳代後可出現Ⅱ、Ⅲ、Ⅳ相變異。故製備百日咳疫苗及凝集試驗用菌液均使用百日咳I相菌。百日咳桿菌對一般理化因子抵抗力甚弱,56℃30分鐘、日照1小時即可致死。在乾燥塵埃中能存活3天。對氯黴素,紅黴素等敏感,對青黴素和磺氨藥有抵抗力。 [3] 

百日咳流行病學

國內疾病流行情況
20世紀60~70年代百日咳年發病率100/10萬~200/10萬。1978年中國實施計劃免疫,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接種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2006-2013年,全國百日咳年報告病例數為3000例以下。近年,隨臨牀醫生對百日咳疾病認識的提高、實驗室檢測技術的推廣、全細胞和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的轉換以及百日咳加強監測和專題研究工作等提高了百日咳監測能力,百日咳報告發病數上升,2017年突破萬例,報告10390例(0.75/10萬),2018年為22057例(1.59/10萬),2019年為30027例(2.15/10萬)。
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發病,2011-2017年監測數據顯示中國百日咳病例多出現在夏秋季。計劃免疫前,中國百日咳每2~5年發生一次流行,計劃免疫開展後百日咳發病大幅下降,流行週期不再明顯。中國百日咳報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歲的兒童,特別是<1歲的嬰兒。 [5] 
國際疾病流行情況
百日咳是世界流行性疾病,多見於温帶或寒帶。據世界衞生組織(WHO) 2015年數據,2014年全球5歲以下兒童約有2400萬例新發病例,因百日咳鮑特菌感染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近16萬例,發展中國家嬰幼兒病死率高達4%。在疫苗廣泛應用的國家,越來越多的百日咳病例在較大的兒童和成年人中被發現,他們作為傳染源意義重大。由於青少年和成年人百日咳病例症狀不典型,經常未被診斷,實際的發病數可能遠大於報告病例數。近年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出現了百日咳再現的現象,百日咳發病出現反彈,分析原因主要有無細胞百日咳疫苗保護持久性有限、疫苗猶豫導致接種率下降、監測敏感性增高等多種因素。 [5] 

百日咳臨牀表現

1.潛伏期
潛伏期5~21天,一般7~14天。
2.分期
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臨牀病程可分為3期:
(1)卡他期 從發病開始至出現痙咳,一般1~2周。開始症狀類似感冒,除咳嗽外,可有流涕、噴嚏、低熱,也可只有乾咳。當其他症狀逐漸消失時,咳嗽反而加重,日輕夜重,漸呈痙咳狀。
(2)痙咳期 一般為2~4周或更久(數天至2個多月)。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本期特點。發作時咳嗽成串出現,咳十餘聲或數十聲,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內容物,緊跟着深長吸氣,發出雞鳴樣吸氣吼聲。咳嗽劇烈時,可有大、小便失禁,雙手握拳屈肘、雙眼圓睜、面紅耳赤、涕淚交流,頭向前傾、張口伸舌、唇色發紺等,表情極其痛苦。輕者一日數次,重者一日數十次,以夜間為多。當奔跑、進食、受涼、煙燻、哭吵等均可誘發。發作前一般無明顯預兆。
(3)恢復期 一般1~2周,咳嗽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不再出現陣發性痙咳。但若遇到濃煙等刺激,或有呼吸道感染時,可以重複出現陣發性痙咳。
3.新生兒和幼嬰兒百日咳
新生兒和幼嬰兒常無典型痙咳,往往咳嗽數聲後即出現屏氣發紺,易致窒息、驚厥。呼吸動作可停止在呼氣期,心率先增快,繼而減慢乃至停止。若不及時行人工呼吸、給氧等積極搶救,可窒息死亡。
4.成人百日咳
近年來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有增多趨勢。一組經細菌培養證實的成人百日咳,平均年齡為35歲,有典型症狀與痙咳後嘔吐,但也可僅有數週乾咳,罕有併發症。多數患者仍可堅持工作,本人雖無多大痛苦,但可作為傳染源,尤其威脅小兒,應予重視。

百日咳檢查

1.白細胞計數
卡他期及痙咳期末可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可達(20~50)×109/L,分類中淋巴細胞佔0.60~0.80,無幼稚細胞。如有繼發感染時,淋巴細胞即相對減少。
2.細菌培養
卡他期及痙咳早期使用鼻咽拭子,或用咳碟法收集標本,用薄-姜氏(B-G)培養基做細菌培養,可獲得陽性結果。
3.熒光抗體染色法檢查
用鼻咽拭子塗片,用熒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病原體有快速診斷的優點,但本法特異性稍差,僅作輔助診斷之用。
4.血清學檢查
做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如抗體效價遞升可予確診。近年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抗體,對早期診斷有所幫助。也有用單份恢復期血清凝集抗體1:320效價作為陽性診斷值者。
5.細菌特異性核酸檢測
可使用DNA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PCR)法擴增細菌特異性核酸,據報道此法特異性及敏感性均較好。

百日咳診斷

1.流行病學史
起病前1~2周內有與百日咳患兒接觸史,幼兒多見。
2.臨牀特點
發病較緩,病初有低熱及感冒症狀,咳嗽逐漸加重,夜間為劇,1周後出現陣發性一連串痙咳並伴有吸氣性吼聲,反覆發作,咳嗽雖重而肺部多無異常體徵。
3.血象
白細胞明顯增多,常達(30~50)×109/L,淋巴細胞高達0.50~0.70以上。
4.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
(1)細菌培養咽拭子及咳碟培養,早期陽性率較高。
(2)熒光抗體染色法鼻咽拭子塗片檢查得陽性結果。
(3)血清學檢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檢測百日咳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可作為早期診斷;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效價呈4倍增長,作為回顧性診斷。
凡具備1、2、3三項者,可做臨牀診斷,病原及血清學陽性可確診。

百日咳鑑別診斷

1.氣管內異物
起病突然,發生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有異物吸入史。
2.肺門淋巴結結核
腫大的淋巴結壓迫氣管時也可引起陣咳,但無雞啼樣吸氣聲,可根據結核接觸史,PPD(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皮試結果及影像學檢查鑑別。

百日咳病例

疑似病例
流行季節有持續性陣發性痙攣性咳嗽者。 [1] 
確診病例
(1)有與百日咳病人密切接觸史。
(2)末稍血白細胞顯著增高、淋巴細胞常佔50%以上。
(3)從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離到百日咳嗜血桿菌。
(4)恢復期血清抗體比急性期抗體呈4倍以上升高。
臨牀診斷:疑似病例加(1)(2)項。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3)或(4)項。 [1] 

百日咳治療

1.控制傳染源
隔離患兒,對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檢疫21天。
2.一般療法
按呼吸道隔離,保持空氣新鮮,避免一切可誘發痙咳的因素。加強護理以預防併發症,注意營養。幼嬰兒窒息時應即刻行人工呼吸,給氧,必要時給予止痙排痰。可用普魯卡因靜脈滴注,以減少窒息或驚厥,需同時注意心率和血壓。有低鈣、低血糖等時,予以對症治療。
3.抗生素治療
應用於卡他期或痙咳期早期,可降低傳染性,減輕症狀並縮短病程。如在痙咳期使用則無法明顯縮短病程。首選紅黴素,或是羅紅黴素,療程不少於10天,複方新諾明亦可使用。
4.中醫藥治療
膽汁類製劑對百日咳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還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可採用雞膽汁加白糖蒸服。半歲以內每日3個,半歲至1歲每日2個,1歲至3歲每日1個,直至痊癒。亦可用豬膽等代替。 [1] 
5.併發症的治療
併發肺炎可選用敏感抗生素,併發腦病時可予脱水、止痙等對症處理。
6.耳穴針刺法
配穴方一
配穴方二
取穴:支氣管、腎上腺,平喘、交感、枕。
取穴:肺、氣管、平喘、交感。
治法:每次取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耳郭常規消毒後,用耳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初期用中刺激,中期用強刺激,雙耳同取。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治法:耳郭常規消毒後,用耳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中、強刺激,留針15~30分鐘,5~10分鐘行針1次。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百日咳。
主治:百日咳(疫咳期)。
附記:屢用有效。 [2] 
附記:屢用效佳。 [2] 
7.耳穴壓迫法
取穴:肺、氣管、腎上腺、平喘、咽喉、枕。
治法:每次取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耳郭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用中藥紫蘇子貼壓在所選穴位上,邊貼邊按壓,貼緊固定。並囑患者或家人每日自行按壓耳穴3~5次,以加強刺激。隔日換貼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百日咳。
附記:驗之臨牀多效。若能配合散劑方藥內服,則效果尤佳。 [2] 

百日咳預防

1.疫苗免疫預防
  • 疫苗工藝和種類
全球百日咳疫苗包括全細胞和無細胞百日咳疫苗。其中,無細胞百日咳疫苗根據工藝的不同又分為共純化疫苗和組分疫苗。
全細胞百日咳疫苗是百日咳鮑特菌經滅活製備而成,含有雜質成分較多,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共純化無細胞百日咳疫苗採用共純化技術(如超速離心)自發酵產物中提取百日咳抗原。組分無細胞百日咳疫苗,採用的是柱層析分別純化工藝,可包括以下百日咳抗原的一種、兩種、三種或五種,如PT、FHA、PRN、FIM等,有效抗原成分明確且定量。中國使用的預防百日咳疫苗包括以下三種:
1. 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DTaP):由無細胞百日咳疫苗原液(共純化工藝)、白喉類毒素原液及破傷風類毒素原液加入氫氧化鋁佐劑製成。用於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2. 無細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桿菌聯合疫苗(DTaP-Hib):主要組成成分為無細胞百白破聯合(共純化工藝)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用於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由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侵襲性疾病;
3. 吸附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滅活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聯合疫苗(DTaP-IPV//Hib):由吸附無細胞百白破滅活脊髓灰質炎聯合疫苗,含有吸附在氫氧化鋁上的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兩種純化百日咳抗原(PT和FHA)和3個型脊髓灰質炎病毒及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組成。用於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侵入性感染。
其中,DTaP為免疫規劃疫苗,DTaP-Hib和DTaP-IPV//Hib為非免疫規劃疫苗。 [5] 
  • 免疫策略
中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的全細胞疫苗,1978年實施計劃免疫(全細胞百白破疫苗)。2005年無細胞百白破疫苗上市使用,2007年被納入國家免疫規劃,2012年完全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現中國使用的含百日咳成份的疫苗均為無細胞百白破疫苗。 [5] 
  • 免疫程序
DTaP:分別於3、4、5月齡進行3劑次基礎免疫,18月齡進行1劑次加強免疫,共4劑次。如兒童已按疫苗説明書接種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其他聯合疫苗,可視為完成相應劑次接種。3月齡-5週歲未完成DTaP規定劑次的兒童,需補種未完成的劑次,前3劑每劑間隔不小於28天,第4劑與第3劑間隔不小於6個月。 [5] 
2.藥物預防
密切接觸病患後可口服紅黴素,共服10天預防。
3.其他預防措施
病人管理:按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
接觸者管理:核實所有接觸者的免疫史,及時查漏補種。
暴露後預防:百日咳暴露後應急免疫不能防止被感染,但如果暴露持續發生,需要對免疫史不全的3月齡-5週歲的兒童補種。綜合判斷病例傳染性、暴露持續時間與強度、及與百日咳高危人羣(如嬰兒)接觸的可能性來確定是否開展藥物預防。 [5] 
參考資料
  • 1.    王洪海,楊海燕編.中醫藥應對重大公共衞生事件策略與疫病防治: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01:124-125
  • 2.    程爵棠.耳穴療法治百病 第5版:北京名醫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2.03:223-224
  • 3.    病原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引用日期2023-11-18]
  • 4.    百日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引用日期2023-11-18]
  • 5.    病種詳情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引用日期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