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淩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鎖定
王淩(171-251)字彥雲,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是漢末名臣王允之侄。他是曹魏政權中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矢志忠於曹室的老臣。因與外甥令狐愚一同謀廢齊王曹芳而另立楚王曹彪,事敗後向司馬懿投降,不久自殺。
本    名
王淩
彥雲
出生日期
171年
逝世日期
251年

王淩人物生平

王淩(171-251)字彥雲,太原(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是漢末名臣王允之侄。
他是曹魏政權中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矢志忠於曹室的老臣。曹操時,王淩曾任郡守、丞相府主簿;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時,他先後歷兗、青、揚、豫等州刺史,明帝初年,他由豫州轉鎮揚州,為徵東將軍都督。正始年間位至車騎將軍司空太尉
王淩出身於仕宦之家,少年時曾隨父居住於京城,漢末司徒王允即其叔父。董卓受誅以後,其部將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殘殺王允家族,年幼的王淩與哥哥王晨越城出逃,避過劫難才重回故鄉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建安初,王淩舉孝廉出任發乾(在今江蘇六合縣附近)縣令,後因罪獲刑。服刑期間,恰逢曹操巡察。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當即解除他的勞役,委以驍騎主薄之職。消滅袁紹以後,曹操又擢拔他做過中山(今河北定縣)太守、丞相府掾屬。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王淩官拜散騎常侍,出任兗州(在今山東省)刺史,因戰功封宜城亭侯,加封建武將軍,轉任青州(在今山東省)刺史。當時,北方戰亂初平,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王淩到任後,佈政施教,賞善罰惡。短短數年,青州社會穩定、百姓安寧。
後與外甥令狐愚一同謀廢齊王曹芳而另立楚王曹彪,事敗後向司馬懿投降,不久自殺。
任相府主簿期間,與曹操共同編寫《孫子兵法》集解。曹操所著兵書中多出現“王子曰:”此多出自王淩之手。

王淩歷史年表

王淩黃初元年,公元220年

文帝踐祚,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征討孫權。夜晚,狂風大作,吳將呂範 等船被吹至北岸,王淩與諸將迎擊,捕獲斬首敵眾,獲其舟船,封宜城亭侯,加建威將軍,轉在青州。當時臨海地區久經戰亂,法度未整。“淩佈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不容於口。”《三國志·王淩傳》

王淩太和三年,公元229年

曹休徵吳,與吳軍戰於夾石,大敗。王淩力戰突圍,休方得脱。徙為揚、豫刺史,甚得軍民之心。

王淩太和五年,公元231年

吳將孫布詐降,誘揚州刺史王淩接應。滿寵判斷其中有詐,不同意派軍隊。王淩索兵不成,自作主張,派一名督將率兵700人前往迎接。孫布乘夜襲擊,魏軍死傷大半。王淩素與滿寵不和,遂抵毀滿寵年邁荒謬。魏明帝曹叡即召還回朝,見身體康健,乃遣還。滿寵亦不願與王淩共事,請求留京,明帝不準。

王淩正始元年,公元240年

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

王淩正始二年,公元241年

吳大將全琮數萬進犯芍陂,王淩與之爭奪堤岸,力戰數日,敵退。進封南鄉候,邑千三百五十户。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公。後遷司空。

王淩嘉平元年,公元249年

司馬懿曹爽,晉升王淩為太尉。時王淩與舅甥令狐愚等謀廢齊王曹芳另立楚王曹彪

王淩嘉平三年,公元251年

事泄,司馬懿將兵走水路討王淩,王淩知回天乏術,乃自綁出降,手書求死。然司馬懿使人赦免其罪,還其印綬節鉞、解其綁繩。王淩以為憑藉着昔交情,此事即算作罷,乃乘小船前去探望,司馬懿遣人攔截在十丈之外。王淩問其故,答曰,卿未按手書所寫之故也。(指以死謝罪)遂將王淩押解回京,至項,淩見賈逵祠在水側,淩呼曰:“賈梁道,王淩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晉紀》)並與掾屬訣別:“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魏略》)遂服毒自盡。凡與此事相連者,皆夷三族。並將王淩、令狐愚“暴屍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三國志·王淩傳》)

王淩歷史評價

蔣濟:淩文武俱贍,當今無雙。
陳壽:王淩風節格上。

王淩《三國志·魏書·王淩傳》

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叔父王允,為漢司徒,誅董卓。卓將李傕郭汜等為卓報仇,入長安、殺允,盡害其家。淩及兄晨,時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歸鄉里。淩舉孝廉,為發乾長,魏略曰:凌為長,遇事,髡刑五歲,當道掃除。時太祖車過,問此何徒,左右以狀對。太祖曰;“此子師兄子也,所坐亦公耳。”於是主者選為驍騎主簿。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闢為丞相掾屬。
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淩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轉在青州。是時海濱乘喪亂之後,法度未整。淩佈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不容於口。後從曹休徵吳,與賊遇於夾石,休軍失利,淩力戰決圍,休得免難。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軍民之歡心。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初,淩與司馬朗賈逵友善,及臨兗、豫,繼其名跡,正始初,為徵東大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二年,吳大將全琮數萬眾寇芍陂,淩率諸軍逆討。與賊爭塘,力戰連日,賊退走。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户,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是時,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淩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淩為太尉假節鉞。淩、愚密協計,渭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將張式白馬,與彪相問往來。淩又遣舍人勞精詣洛陽,語子廣。廣言:“廢立大事,勿為禍先。”漢晉春秋曰:凌、愚謀,以帝幼制於強臣,不堪為主,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之,以興曹氏。凌使人告廣,廣曰:“凡舉大事,應本人情。今曹爽以驕奢失民,何平叔虛而不治,丁、畢、桓、鄧雖並有宿望,皆專競於世。加變易朝典,政令數改,所存雖高而事不下接,民習於舊,眾莫之從。故雖勢傾四海,聲震天下,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今懿情雖難量,事未有逆,而擢用賢能,廣樹勝己,修先朝之政令,副眾心之所求。爽之所以為惡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解,以恤民為先。父子兄弟,並握兵要,未易亡也。”凌不從。臣松之以為如此言之類,皆前史所不載,而猶出習氏。且制言法體不似於昔,疑悉鑿齒所自造者也。其十一月,愚復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魏書曰:愚字公治,本名浚,黃初中,為和戎護軍。烏丸校尉田豫討胡有功,小違節度,愚以法繩之。帝怒,械繫愚,免官治罪,詔曰“浚何愚”!遂以名之。正始中,為曹爽長史,後出為兗州刺史。魏略曰:愚聞楚王彪有智勇。初東郡有訛言云:“白馬河出妖馬,夜過官牧邊鳴呼,眾馬皆應,明日見其跡,大如斛,行數里,還入河中。”又有謠言:“白馬素羈西南馳,其誰乘者朱虎騎。”楚王小字朱虎,故愚與王凌陰謀立楚王。乃先使人通意於王,言“使君謝王,天下事不可知,原王自愛”!彪亦陰知其意,答言“謝使君,知厚意也。”二年,熒惑守南鬥。淩謂:“鬥中有星,當有暴貴者。”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悦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佔,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三年春,吳賊塞塗水。淩欲因此發,大嚴諸軍,表求討賊。詔報不聽。淩陰謀滋甚,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宣王將中軍乘水道討淩,先下赦淩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淩,大軍掩至百尺逼淩。淩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軍到丘頭,淩面縛水次。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淩,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淩至項,飲藥死。魏略載凌與太傅書曰:“卒聞神軍密發,巳在百尺,雖知命窮盡,遲於相見,身首分離,不以為恨,前後遣使,有書未得還報,企踵西望,無物以譬。昨遣書之後,便乘船來相迎宿丘頭,旦發於浦口,奉被露布赦書,又得二十三日況,累紙誨示,聞命驚愕,五內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處?僕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不圖聖恩天覆地載,橫蒙視息,復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攜惑羣小之言,僕即時呵抑,使不得竟其語。既人已知,神明所鑑,夫非事無陰,卒至發露,知此梟夷之罪也。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又重曰:“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及到,如書。太傅使人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凌行到項,夜呼掾屬與決曰:“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遂自殺。幹寶晉紀曰:凌到項,見賈逵祠在水側,凌呼曰:“賈梁道,王凌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夢凌、逵為癘,甚惡之,遂薨。宣王遂至壽春張式等皆自首,乃窮治其事。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魏略載:山陽單固,字恭夏,為人有器實。正始中,兗州刺史令狐愚與固父伯龍善,闢固,欲以為別駕。固不樂為州吏,辭以疾。愚禮意愈厚,固不欲應。固母夏侯氏謂固曰:“使君與汝父久善,故命汝不止,汝亦故當仕進,自可往耳。”固不獲已,遂往,與兼治中從事楊康併為愚腹心。後愚與王凌通謀,康、固皆知其計。會愚病,康應司徒召詣洛陽,固亦以疾解祿。康在京師露其事,太傅乃東取王凌。到壽春,固見太傅,太傅問曰:“卿知其事為邪?”固對不知。太傅曰:“且置近事。問卿,令狐反乎?”固又曰無。而楊康白,事事與固連。遂收捕固及家屬,皆系廷尉,考實數十,固故云無有。太傅錄楊康,與固對相詰。固辭窮,乃罵康曰:“老庸既負使君,又滅我族,顧汝當活邪!”辭定,事上,須報廷尉,以舊皆聽得與其母妻子相見。固見其母,不仰視,其母知其慚也,字謂之曰:“恭夏,汝本自不欲應州郡也,我強故耳。汝為人吏,自當爾耳。此自門户衰,我無恨也。汝本意與我語。”固終不仰,又不語,以至於死。初,楊康自以白其事,冀得封拜,後以辭頗參錯,亦並斬。臨刑,俱出獄,固又罵康曰:“老奴,汝死自分耳。若令死者有知,汝何面目以行地下也。”朝議鹹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淩、愚罪宜如舊典。乃發淩、愚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幹寶晉紀曰:兗州武吏東平馬隆,託為愚家客,以私財更殯葬,行服三年,種植松柏。一州之士愧之。進弘、華爵為鄉侯。廣有志尚學行,死時年四十餘。魏氏春秋曰:廣字公淵。弟飛梟、金虎,並才武過人。太傅嘗從容問蔣濟,濟曰:“凌文武俱贍,當今無雙。廣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親曰:“吾此言,滅人門宗矣。”魏末傳曰:凌少子字明山,最知名,善書,多技藝,人得其書,皆以為法。走向太原,追軍及之,時有飛鳥集桑樹,隨枝低卬,舉弓射之即倒,追人乃止不復進。明山投親家食,親家告吏,乃就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