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1]
,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
[2]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
[3]
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55]
。
楊萬里早年多次拜他人為師。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舉進士,授贛州司户參軍。歷任國子監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等。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借煥章閣學士,為金朝賀正旦使接伴使。後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乞辭官而歸,自此閒居鄉里。開禧二年(1206年)卒於家中,
[4]
諡號文節。
[5-6]
- 別 名
- 誠齋先生
- 字
- 廷秀
- 號
- 誠齋
- 所處時代
- 南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
- 出生日期
- 1127年10月29日
- 逝世日期
- 1206年6月15日
楊萬里人物生平
編輯楊萬里廣師博學
楊萬里交友作詩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楊萬里被授贛州司户參軍。
[11]
[2]
[9]
在贛州司户任上期間,其父楊芾又攜領他去拜見謫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銓。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里以重要的影響。
[10]
[8]
同年,還結識了贛縣宰陳鼐和贛州主簿黃文昌。
[9]
紹興三十年(1160年),楊萬里與張浚之子張栻結識,併成為朋友。經張栻推薦,楊萬里結識了胡銓、吳松年、李發。
[7]
當時,主戰派領袖張浚謫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里三次前往拜見而不得見,之後寫書信請求拜訪,並通過其子張栻介紹,才得接見。張浚對他説:“元符年間的官員中,有多少高官貪污,只有鄒浩、陳瓘剛正不阿!”同時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里終身服膺張浚的教導,他把讀書之室命名為“誠齋”,用來明確自己的志向。胡銓此時正因罪謫居衡州,楊萬里又請他為此寫了《誠齋記》。
[10]
[12]
[8-9]
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楊萬里任期滿,移居到郡士唐人監家,給他家的玉立齋、書齋、建一齋寫文章、題詩。回到家鄉後,寫下了《新居翦茅》。秋季,開始遊山玩水。冬季,前往胡銓的住宅,宋孝宗與胡銓談及當代詩人,胡銓舉薦楊萬里,他在胡銓的住宅見到了金安節、王十朋、陳良翰。十二月,張浚再次拜相,楊萬里有賀啓。因宰相張浚推薦,楊萬里擔任臨安府教授。
[9]
乾道二年(1166年)春季,楊萬里與叔父楊輔世、族人楊文速、楊子上,友人周仲容、王子俊、蕭伯和,前輩羅棐恭等共同飲酒,春雨及時,寫下了關心農事的作品。不久,楊萬里到永和鎮訪周必大。中秋,楊萬里與王子俊懷念張浚,寫下《中秋月賦》。十月,楊萬里到長沙拜訪晤張拭,並見他的弟弟張構,謁潭帥劉珙,寫詩給蜀詩人甘彥和,又與侯彥周、吳伯承、邢魯仲、鄉人劉光祖、劉述祖兄弟遊玩,寫下《宿龍回》一詩,被同行的知樞密兼參知政事陳俊卿推薦。除夕時,楊萬里住在臨川,
[9]
收王子俊為徒,並拜劉珙為師。
[7]
[9]
乾道三年(1167年)上元前夕,正在旅途,寫下詩十多首。楊萬里到臨安,先後拜見名臣陳俊卿和虞允文,並上政論《千慮策》。六月抵家,羅椿來謁信,有《還家秋夕飲中喜雨》及和李天麟《秋懷》之作。寫詩和胡公武,寫下了《秋雨賦》,有詩寄題張栻春風樓,又為蕭許題畫。訪王子俊,宿其齋中,夜間風雪大作,寫詩。十二月望日,羅椿辭歸,作序送之。
[10]
[9]
乾道四年(1168年),蕭仲和赴長安拜訪張栻;鄒元昇返還安福,楊萬里均賦詩相送。胡銓有詩簡至,和作寄之。和周必正詩作,兼約胡季文、胡季永遊山。十月,陳俊卿拜右相,有賀啓。十一月,作《送郭銀河序》。
[9]
乾道五年(1169年)六月,虞允文除樞密使,楊萬里有賀啓。與蕭仲和、王元駒倡酬。八月,陳俊卿、虞允文拜左右相,有賀啓。韋邦彥來拜訪楊萬里,有和作。十一月,上書陳、虞二相,披陳國家攻守形勢。
[9]
楊萬里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楊萬里擔任隆興府奉新(今江西奉新)知縣,與周必大晤別。上任途中拜訪師父胡銓。楊萬里於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羣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裏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户一紙通知,放寬其税額、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楊萬里在奉新任職雖只半年,卻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頗獲治績。
[13]
[10]
同年十月,因宰相虞允文的推薦,楊萬里被召為國子博士,自此開始在京任職。
[13]
[10]
[8]
[9]
楊萬里歷職內外
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張栻之前因反對寵臣近習執掌要職而得罪宰相虞允文,於此年被排擠,出知袁州。楊萬里抗章力爭張栻不當去位,又致書虞允文,以正理相規勸,公而忘私,深為世人稱道。四月,作《書呂聖與零陵事序》。五月,丘審崇出守秀州,賦詩送之。七月,轉為太常博士。
[14]
[10]
同年,結識丘宗卿。
[7]
[9]
乾道八年(1172年)四月二日,進士唱名。此次省試,為省試官,寓殿廬,與林光朝論詩。同年黃鈞出知瀘州,以詩送別。秋,謁見虞允文,並晤其子虞公亮。九月,楊萬里升太常丞兼權任吏部右侍郎,
[14]
[10]
並結識了太常少卿王淮。入冬,有《與虞宣撫書》。
[9]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知漳州。臨行時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貪吏、施廉吏。後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
[10]
十月,妻兄羅上義卒,明年為作墓誌銘。十一月,龔茂良拜參政,有賀啓。臘月,周必大有函至。
[9]
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周必大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由自己代任;四月,和友人尚大伸重相見,寫實相贈。十月,曾敏行去世,寫下輓詩。十一月,胡泳去世,給他寫輓詞。
[9]
淳熙四年(1177年)四月十日,出知常州。
[9]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十九日,詣天慶觀謝雪信。楊長孺和羅椿同試南宮,落第還郡。二月,望日勸農,禱雨報恩寺,因遊翟園。三月,應張拭函請,為知宜州韓璧作《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四月,范成大拜參知政事,有賀啓。五月,作《送葉伯文序》,借醫術以諷朝廷,宜慎諏廣採,登用真材。六月,有喜雨、望雨之作,以為豐年可卜。
[9]
淳熙八年(1181年)正月,福建茶使吳飛英送新刊《東坡集》,賦詩謝。二月,改為提點廣東刑獄。閏三月二日,楊萬里就任提點廣東刑獄。九月九日,為《韶州州學兩公祠堂記》。十二月,廣東安撫鞏湘誘沈師出降,楊萬里殺之。
[9]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入京城任尚書右郎,後任吏部員外郎。
[9]
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除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宰相王淮問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務”,楊萬里以“人才最急先務”為答,並條上《薦士錄》(《淳熙薦士錄》),舉薦朱熹等六十人。孝宗親自將其升為東宮侍讀,太子趙惇親題“誠齋”二字贈給楊萬里。
[10]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採納翰林學士洪邁之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楊萬里力爭主戰名相張浚當配饗,指斥洪邁為人不公正、專輒獨斷,無異“指鹿為馬”,因此惹惱孝宗。孝宗説:“楊萬里把朕看成了什麼樣的皇帝?”因而削去直秘閣,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10]
楊萬里復召還朝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於太子趙惇(即宋光宗)。楊萬里於五月復直秘閣,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連上三札,要求光宗愛護人才、疏遠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儉,三日斷,四日親君子,五日獎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任秘書監。
[10]
紹熙元年(1190年),以煥章閣學士職充任接伴金朝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
[15]
八月,《孝宗日曆》修成,照例應由楊萬里為《日曆》作序,而宰臣卻另命禮部郎官傅伯壽作序,楊萬里於是自劾失職,請求去職,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進《孝宗聖政》書,本應由楊萬里奉進,但孝宗猶念舊惡,大不痛快,於是外調楊萬里為江東轉運副使,暫時代理總管淮西和江東軍馬錢糧。
[10]
[16]
楊萬里幽居不出
紹熙三年(1192年),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里上書諫阻,不奉詔,因此得罪了宰臣,因而改任贛州知州,楊萬里未就職,並請求任祠祿官,獲授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於八月謝病自免,迴歸吉水。自此幽屏,便與世絕。
[10]
[17]
開禧元年(1205年),寧宗又召楊萬里赴京,他再次推辭。
[21]
楊萬里病逝家中
楊萬里主要影響
編輯楊萬里政治
楊萬里力主抗金,反對屈膝議和。在進奏皇帝的許多“書”、“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面對中原淪喪、江山唯餘半璧的局面,他告誡統治者要時刻不忘備敵謀敵、禦敵制勝。他既大膽批評孝宗經過符離之敗,又堅決反對一些人輕易用兵、盲目冒進,主張以“守而取”的積極、慎重策略,穩步進取,先實國力而後圖恢復,以求最終勝利。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認為統治者應該將國家命運系之於人民,指斥官吏只會敲骨吸髓地壓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節財用、薄賦斂、結民心,民富而後邦寧”。楊萬里為人清直,個性剛褊,孝宗貶他“直不中律”,光宗稱他“也有性氣”。
[10]
[25]
楊萬里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他一生視仕宦富貴猶如敝履,隨時準備唾棄。在作京官時,就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盤纏,鎖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許置物,以免離職回鄉行李累贅,就這樣“日日若促裝”待發者。乾道三年(1167年)上政論《千慮策》。《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展示了楊萬里的政治主張。
[23]
楊萬里為官清正廉潔,不擾百姓,不貪錢物。江東轉運副使任滿時,應有餘錢萬緡,他全棄之於官庫,一文不取而歸。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僅避風雨。當時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
[23]
楊萬里文學
- 詩歌
楊萬里廣泛地向前輩學習,但又絕不為前輩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輩。他正是以這種不肯傍人籬下、隨人腳跟的開拓創新精神,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風。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着意,五十歲以後詩風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創造了他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檄風伯》:“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就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
[10]
[26]
他的“誠齋體”詩,具有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鮮明特點。
[10]
楊萬里的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敍纖悉,曲盡其妙”(周必大《跋楊廷秀石人峯長篇》)的委曲細膩功力。如《閒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寫得情致深婉,人稱“胸襟透脱”。又如《戲筆二首》《擻風伯》《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夏夜玩月》等,也都寫得機智活脱,極有思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楊萬里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汲取生動清新的口語入詩,往往“假辭諺語,衝口而來”(蔣鴻翔《寒塘詩話》),因而形成通俗淺近、自然活潑的語言特色。
[10]
[26]
楊萬里一生留下大量抒寫愛國憂時情懷的詩篇。他充任金朝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因往來江、淮之間、迎送金使時親眼看到淪喪於金朝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遺民父老,心中鬱滿國家殘破的巨大恥辱和悲憤,愛國主義詩歌創作表現得最集中、最強烈。如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絕句》:“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餘鷗鶯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其三),唱出了災難深重中愛國士人和廣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見到金山吞海亭已成專為金使烹茶的場所時,他發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鞭撾了南宋小朝廷的屈辱和無能。此外如《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讀罪己詔》《故少師張魏公輓詞》《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或寄託家國之思,或呼籲抗戰復園,或歌頌抗金將領,或諷刺賣國權奸,都是直抒愛國思想的名篇。
[10]
[26]
楊萬里的絕大部分愛國憂時詩篇,不像陸游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壓抑胸中的萬丈狂瀾,凝藴地底的千層熔漿,大多寫得深沉憤鬱,含蓄不露。如《過揚子江》:“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説親自動手汲水煎茶的雅興,其實是藴藏着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憤,須參照《雪霧曉登金山》一併領略。楊萬里説過:“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他不僅有那些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作品,還有不少也是抒寫愛國情懷的詩篇。如《豫章江牽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細看桂枝北茂南缺,未經古人拈出,紀以二絕句》《月下杲飲絕句》《初九夜月》等,都寫得曲折多諷,意味深長,藴含着對國家殘破、中原未復的深沉鬱憤。晚年在《夜讀詩卷》中曾沉痛自敍:“兩窗兩橫卷,一讀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萬古心。”其詩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後人細細咀嚼。“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錐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楊萬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熱愛農村,體恤農民,寫了不少反映農民生活詩篇。如《憫農》《農家嘆》《秋雨嘆》《憫旱》《過白沙竹校歌》等,還有《歌舞四時詞》《插秧歌》等寫出農民勞動的艱辛和歡樂,《望雨》《至後入城道中雜興》等都具有比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
[10]
[26]
楊萬里主張以人事説《易》,反對“空談性命”。提出“興國在人”的社會政治思想。
[27]
- 詞
楊萬里所作詞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
[28]
楊萬里的詞受其詩作的影響表現出了詼諧幽默、新奇活潑的特點,且由於其筆觸細膩,行文如行雲流水,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鋪敍纖悉,故其詞作更加新奇巧趣,自成妙諦,具有幽默、詼諧的特色。再如《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穀望月作》,如平常閉談,似漫不經心,無任坷文飾雕琢之跡,但上下兩閲卻給人以整體渾圓之美。上片不僅構思奇巧,而且光影朦朧,平中見雅。下片則以數字構成奇趣.如餘音繞樑,意境清新,韻味濃郁.特別是詞中又充滿了動感,意趣之外更添生機。全詞以活潑的筆調,勾勒出了一副秋夜的月景圖,洋溢着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展示了作者對光明美好未來的憧憬,讀後發人深思。他的另一首詞《水調歌頭》也同樣採用了記敍的手法,將“玉樹、藉節、蒲牙、海水”等平常之物寫得饒有風趣,尤其是“釀作一杯春”一句,以春代酒,把祝福之情溶於一體,詼諧幽默,含意深厚。
[29]
楊萬里的詞在結構上,充分體現了“誠齋詩體”的特點。楊萬里“誠齋體”的核心在於“活法”,而“活法”的最根本體現就是作品結構上的變化萬千。儘管詩的篇章短小,容量也不大,但楊萬里在詩的結構上卻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以大起大落的手筆,使詩職出現無比巧妙的變化和多層次的曲折,而起承轉合又能渾然一體。楊萬里詞的結構也如此。儘管其詞的內容比較單薄,但由於結構上錯落有致,曲徑通幽,仍然給人一種曲盡其妙、趣味盎然的感覺。
[52]
- 散文
楊萬里的散文,具有相當豐厚的社會政治內容。除了像《千慮策》及《程試論》是專論國家長治久安、恢復中原的大計之外,其餘如諸多的表、啓、疏、奏、割,也大都具有極為強烈的針對性,其中或者力陳收復大計,或者批評政治積弊,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措辭尖鋭。他的《海鱔賦》是寫采石之役,南宋將士以海鱔船大破企圖渡江南侵的金兵,使局勢轉危為安一事,文章先寫敵軍首領的驕橫,再寫海鱔船功能的神妙,寫宋軍將領的指揮有方,將士的英勇善戰,寫敵人的愚蠢與失敗。最後憑弔遺蹟,抒發感慨,指出天險不可恃,而須修仁政,重人材,收民心,國家才有希望。其《浯溪賦》以讀元結浯溪刻碑《中興頌》為引子,嚴厲地批評了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批評的雖然是唐玄宗、肅宗時的政治,而實際上是影射宋徽宗和宋高宗。至如他的許多上書及割子,如《上壽皇論天變地震書》《上陳應求(陳俊卿)左相書》等,都是極言時事,指斥弊政,批評妥協投降政策,力主國家自強的文章。這些作品,見解深刻,説理透徹,文筆暢達,字裏行間奔湧着令人感奮的愛國激情。
[53]
楊萬里散文的另一特點,是刻意於鴻篇鉅制的寫作。這又大體上分為兩類。一是政論和策論文字,二是碑誌與傳記作品。楊萬里的政論和策論短則三、四千字,長則上萬言。文章縱橫捭闔,引古證今,反覆辯駁,邏輯嚴密。既有不容人不折服的論辯氣勢,又有很強的文學性。其《心學論》中的《聖徒論》及《千慮策》多是長篇論文,基本上都將一篇分作數篇。或以上、中、下三篇為一大篇,或以上、下兩篇為一大篇。從形式上講,這種方式取法於秦漢子書,但邏輯更為嚴密,如《千慮策》的《國勢》。長篇政論以其篇幅長,易於散緩,作者便必須精心安排結構。楊萬里的論辯散文在這方面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將要論述的主要觀點圍繞同一中心逐一條列,逐一論述,又在論述中時時作一小收束,這種方式使文章首尾貫一,渾然一體,結構不但不至於散緩,還易於形成一種排山倒海的論辯氣勢,增強文章的説服力。其二是多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楊萬里散文中,非常喜歡用論辯的方式,在對比中將是非臧否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三是以豐富的學養來充實文章,使語言顯得極為精確。楊萬里的詩歌曾受到過江西詩派詩風很大影響。江西詩派資書以為詩,無一字無來處的理論主張,同樣影響及於他的散文。
[53]
楊萬里歷史評價
編輯- 南宋
虞允文:東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薦兩人,當以此人為首。
[30]
羅大經:立朝時,論議挺挺。如乞用張浚配享,言朱熹不當與唐仲友同罷,論儲君監國,皆天下大事。
[35]
- 元代
脱脱:萬里為人剛而褊。
[31]
- 明代
解縉:文章足以蓋一世,清節足矣勵萬世。
[37]
蔣一葵:乾、淳間,詩人稱誠齋、範石湖及陸放翁為巨擘。
[38]
- 清代
李紘:封事則胡忠簡驚人,詩盟則楊誠齋獨主。
[40]
紀昀:南宋詩集傳於今者,惟萬里及陸游最富······以詩品論,萬里不及遊之鍛鍊工細;以人品論,則萬里倜乎遠矣。
[41]
- 近當代
錢基博:①南宋詩集傳於今者,惟楊萬里及陸游最富。遊清新刻露而出以圓潤,為媲於蘇。萬里清新刻露而特為生拗,則原出黃······其為文章,含危仄於爽朗,以白俗為生拗,避熟而不避俗,涵今而亦茹古,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由黃庭堅以攀韓愈,詩如是,文亦如是。然詩特擅名。②萬里善用其長,肆意有作;成大則避所短,斂手勿犯。陸游語多樂易;萬里、成大意含悵惘。皆出入江西,而欲有所變以自名家者也。
[1]
錢鍾書:放翁善寫景,而誠齋善寫生。放翁如圖畫之工筆;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飛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未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此誠齋之所獨也。
[42]
楊萬里人際關係
編輯楊萬里師友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師 | 高守道 | 南宋理學家。 |
字民瞻,自號瀘漲直逸。為人剛直,論事慷慨,膽識過人,對楊萬里影響極大。 | ||
字器之,安福人,進士及第後,學於司馬光;司馬光為相後,薦為秘書省正字,累進諫議大夫。他忠孝正直,扶持正義,為人公道。 | ||
劉廷直 | 理學家,安福人,嘗學於胡安國,為二程再傳弟子。 | |
劉才邵 | 字美中,廬陵人,與王庭建友善,時為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帝稱其能文,他為人正直、氣和貌恭,雍容遜避,注重名節。 | |
字共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 ||
友 | 高德順 | 高守道之子。 |
張栻 | 字敬夫,一作欽夫,號南軒,著名理學家。 | |
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 | ||
字東夫,號千巖。 | ||
丘宗卿 | 官至秀州知州。 | |
王淮 | 字季海。 | |
字延之,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號樂溪、木石老逸民。 | ||
徒弟 | 王子俊 | 字才臣。 |
楊萬里親屬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祖輩 | 先祖 | 東漢太尉。 | |
二十六世祖 | 楊燕客 | 唐朝平民。 | |
十九世祖 | 唐朝大臣。 | ||
十七世祖 | 楊承休 | 唐朝刑部侍郎。 | |
十一世祖 | 楊輅 | 字殷駕,南唐吉州刺史。 | |
十世祖 | 楊鋌 | 北宋海昏令。 | |
九世祖 | 楊宏徹 | 北宋平民。 | |
八世祖 | 楊延宗 | 字世承。 | |
七世祖 | 楊廣 | 北宋平民。 | |
六世祖 | 楊緒 | 北宋平民。 | |
高祖父 | 楊堪 | 又名楊大郎。 | |
曾祖父 | 楊希開 | 字先之,品德高尚,不仕。 | |
祖父 | 楊格非 | 字元忠,品德高尚,不仕。 | |
伯父 | 楊藩 | 由於楊萬里的緣故贈致政。 | |
叔父 | 楊藹 | 字春卿,贈迪功郎。 | |
父親 | 字文卿,號南溪居士,能詩,以教授鄉里終其身。 | ||
生母 | 毛氏 | 楊萬里親生母親。 | |
繼母 | 羅氏 | 楊萬里8歲時成為楊萬里的繼母。 | |
同輩 | 妻子 | 羅氏 | 廬陵秀川印岡羅紼之女,生前為福國夫人,死後追封秦國夫人。 |
後輩 | 兒子 | (1157年—1236年11月26日),楊萬里長子,又名壽仁,字伯子,號東山,晚號農圃老子,以清廉聞名於史冊。 | |
楊次公 | 生卒年不詳,楊萬里次子,又名壽俊,字仲甫,號梅皋。 | ||
楊壽儉 | (1161年—1179年),楊萬里三子,又名壽昌。 | ||
楊幼輿 | 字稚實,號碧梧,楊萬里四子。 | ||
女兒 | 楊季蘩 | 楊萬里長女,南宋進士劉價之妻。 | |
楊季藴 | 楊萬里次女,安福人王激之妻。 | ||
楊季藻 | 楊萬里三女,劉億之妻。 | ||
楊季蘋 | 楊萬里四女,泰寧縣丞陳經之妻。 | ||
楊季菽 | 楊萬里幼女,進士王潛之妻。 |
楊萬里主要作品
編輯楊萬里一生寫作勤奮,相傳有詩20000餘首,現存詩4200首,
[46]
詩文全集133卷,稱為《誠齋集》。
[47]
並有《楊文節公詩集》42卷。
[48]
另著有《誠齋詩話》1卷,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為有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
[49]
楊萬里又精於《易》學,有《誠齋易傳》20卷,以史證《易》。
[27]
楊萬里後世紀念
編輯楊萬里故里
主詞條:楊萬里故里
楊萬里紀念活動
楊萬里史料索引
編輯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31]
- 參考資料
-
- 1. 王竇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新北:文海出版社,1980.08:第65頁
- 2. 梁馨苑.《廬陵文化博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07:第27頁
- 3.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 4. 超凡.《中國通史彩圖版 下》.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03:第87頁
- 5. 廬陵氣節 - 歷史清風 - 廉韻津沽 .天津市監察委員會.2019-08-23[引用日期2020-11-28]
- 6.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光宗嘗為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賜諡文節。
- 7. 唐富水;謝家義.《楊萬里》.吉安:吉水縣政協古代名人叢書編輯部,2007.06:275-297
- 8. 蕭東海.《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6-100
- 9. 於北山.《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9:2-271
- 10. 劉文源.《吉安古代名人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12:99-106
- 11.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户,調永州零陵丞。
- 12.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以書力請,始見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
- 13.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浚入相,薦之朝。除臨安府教授,未赴,丁父憂。改知隆興府奉新縣,戢追胥不入鄉,民逋賦者揭其名市中,民讙趨之,賦不擾而足,縣以大治,會陳俊卿、虞允文為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
- 14.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侍講張栻以論張説出守袁,萬里抗疏留栻,又遺允文書,以和同之説規之,栻雖不果留,而公論偉之。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將作少監、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
- 15.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紹熙元年,借煥章閣學士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
- 16.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紹熙元年,借煥章閣學士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曆》成,參知政事王藺以故事俾萬里序之,而宰臣屬之禮部郎官傅伯壽。萬里以失職力丐去,帝宣諭勉留。會進《孝宗聖政》,萬里當奉進,孝宗猶不悦,遂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
- 17.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朝議欲行鐵錢於江南諸郡,萬里疏其不便,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矣。
- 18.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寧宗嗣位,召赴行在,辭。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
- 19.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引年乞休致,進寶文閣待制致仕。
- 20.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嘉泰三年,詔進寶謨閣直學士,給賜衣帶。
- 21.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開禧元年召,復辭。
- 22.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明年,升寶謨閣學士,卒,年八十三,贈光祿大夫。
- 23. 閆加美.《詩中廉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07:第185頁
- 24.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贈光祿大夫。
- 25. 《意林》圖書部.《人間四月芳菲盡》.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19.01:第47頁
- 26. 劉文源.《吉安古代名人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12:103-106
- 27. 彭萬隆.《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十大名詩》.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10:第58頁
- 28. 徐寒.《歷代古詞鑑賞 上》.北京:中國書店,2011.06:第342頁
- 29. 傅明偉;李玉強.《唐宋詞精品99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12:第201頁
- 30. 《鶴林玉露·乙編·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09]
- 31.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8]
- 32. 湛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 楊萬里范成大卷》.北京:中華書局,1964.02:第15頁
- 33. 郭預衡;熊憲光;萬光治.《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 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2:第376頁
- 34. 張春林.《陸游全集 上》.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1999.01:第645頁
- 35. 《鶴林玉錄·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7]
- 36. 沈松勤.《宋代政治與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0:第283頁
- 37. 馬少華.《歷史不是鏡子》.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8.01:第277頁
- 38. 《堯山堂外紀·卷六十·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05]
- 39. 《宋論·卷十一·孝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8]
- 40. 李國強;傅伯言.《贛文化通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03:第414頁
- 41. 王培軍.《四庫提要箋註稿》.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01:第136頁
- 42. 霍松林.《霍松林古詩文鑑賞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1:第362頁
- 43. 古代詩人之妻 .江蘇監察委員會.2017-04-17[引用日期2020-11-28]
- 44. 由南宋名臣楊萬里“清廉傳世門風不墜” 説開去 - 徐州市紀委市監委網站 .中共徐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2015-11-11[引用日期2020-12-01]
- 45. 楊萬里賦詩教子 - 勤廉風采 - 清風江都 .揚州市江都區監察委員會.2020-12-25[引用日期2020-12-29]
- 46. 袁子峯.《美麗國學 中國傳世詩詞100名篇》.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9:第112頁
- 47. 説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80首》.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4.01:第297頁
- 48. 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辭典》編寫組.《中國古典文學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06:第315頁
- 49. 陳伯海;張寅彭;黃剛.《唐詩論評類編 增訂本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1619頁
- 5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景區景點大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7.08:第956頁
- 51. 吉水開展系列活動紀念楊萬里誕辰890週年 .吉安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2-27]
- 52. 楊英.誠齋詞淺論[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4):29-30
- 53. 王琦珍.論楊萬里的散文與駢文[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1):50-55.
- 54. 名人圖像 .浙江圖書館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引用日期2022-11-11]
- 55. 袁行霈主編;莫礪鋒,黃天驥卷主編. 中國文學史 第3卷 宋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