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入淮河四絕句

鎖定
《初入淮河四絕句》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組詩作品。第一首詩總起,以“意不佳”點題,奠定了組詩的基調,並化用前人詩句以説明“意不佳”的原因。第二首詩以欲抑先揚的手法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進行委婉的譴責。第三首詩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採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表達了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願望。第四首詩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並借羨慕鴻雁南飛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嚮往。這組詩慨嘆半壁淪陷、半壁偏安的慘淡時局,縈懷北方淪陷區的廣大人民,感觸豐富,意藴深沉。
作品名稱
初入淮河四絕句
作品別名
初入淮河
作    者
楊萬里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初入淮河四絕句作品原文

初入淮河四絕句
其一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二
劉嶽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築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
其三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只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着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1] 

初入淮河四絕句註釋譯文

初入淮河四絕句詞句註釋

⑴洪澤:湖名,在江蘇盱眙縣北。
⑵桑乾:河名,亦作“桑乾”。在北京一帶。桑乾河流域當時已淪入金人之手。
⑶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線,為宋、金的分界線。
⑷劉嶽張韓:即南宋初被稱為“中興四大名將”的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
⑸趙張:即南宋初力主抗金的兩位宰執趙鼎張浚
⑹咫(zhǐ)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形容距離近。
⑺為(wéi):做。
⑻王人:春秋時天子的使臣,此指南宋使節,即作者自己。 [1]  [2] 

初入淮河四絕句白話譯文

其一
船離開洪澤湖岸邊,到了淮河後心情就變得很不好。
何必説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算塞北邊境呢,淮河中流線以北就已經天盡頭了!
其二
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眾將抗金宣示了國威,趙鼎和張浚二賢相奠定了國家基業。
淮河兩岸咫尺之間南北分裂,秋風中灑淚應該怨恨誰?
其三
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馳,連激起的波痕接觸一下也難以做到。
只能看到天上的鷗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間飛翔。
其四
中原的父老們沒説一句客套話,遇到我這個皇帝使者便訴説不能忍受金朝壓迫之苦。
反而是不會説話的鴻雁,還能夠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1]  [2] 

初入淮河四絕句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此年冬,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來的“賀正使”(互賀新年的使者),這組詩是他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當時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後觸景傷懷所寫的四首絕句。詩題中的淮河,是宋高宗時期“紹興和議”所規定的宋金分界線,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被全部割讓給金國。 [1]  [2]  [3] 

初入淮河四絕句作品鑑賞

初入淮河四絕句整體賞析

楊萬里奉命渡淮河接伴金使,面對敵人,卻不得不屈辱侍奉。從首詩的“意不佳”心境到二、三首的讚頌賢相名將、懷念故國失地再到末首的對面落筆,想念中原父老的痛心訴説。組詩可謂涵義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第一首寫詩人入淮時的心情。首兩句總起、入題。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鬱的心情,為這一組詩奠定了基調。詩人離開洪澤湖之沙岸一進入淮河,胸懷就煩亂、騷動,這是因為昔日國中流水今日已為邊境界線。這兩句寫出了南宋人面對長淮時心理上獨特的變化。後兩句寫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與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這裏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接處。唐代詩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詩有“南客豈曾諳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之句,表示過了桑乾河才是中國的“塞北”的意思。劉皂渡桑乾》也有“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之句。在北宋,蘇轍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國離開遼境時所寫的《渡桑乾》一詩中仍曾這樣寫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正因為前人有過那樣的邊境觀念,所以現在作者説“何必”,表面看來似乎是不滿於前人的看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種不滿的語氣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表達對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對朝廷偏安的怨恨,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天涯”原指極遠的地方,這裏指宋、金以淮河為界的邊境線。這兩句是説:何必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是塞北邊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盡頭了麼!詩人説桑乾用“遠”字,稱準河卻用“天涯”,一方面強調了淮河的邊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遙遠。這種渲染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心理上棄北逃南、政策上妥協投降,視國土淪陷於不顧,置中原人民於不救的哀怨和不滿。
第二首是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譴責。南宋初年的名將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力主抗金,屢建功勳。趙、張指趙鼎和張浚,都在南宋前期兩度任相,重用嶽、韓,奠定南宋基業。詩人在這裏採取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第三句來了一個陡轉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現了“長淮咫尺分南北”的奇恥大辱的結果。前面的因和這裏的果似乎產生了明顯的矛盾,再加上結尾的“欲怨誰”一語,更是發人深思: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該由誰來負責?當時以高宗趙構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貶、殺抗金將領,這不能不使人在肅殺的“秋風”中涕淚滿襟!詩人的滿懣之情,以婉語微諷,曲折道出,顯得更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一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之界。這裏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飛翔。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後,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轉,頗具匠心。詩人採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願望。
第四首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統治之苦以及他們對南宋朝廷的嚮往,感慨更為深沉。前兩句説中原父老見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別的親人一樣,滔滔不絕地訴説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莫空談”中一個“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應酬客套話。他們向使者談的話題都集中在“訴不堪”這一點上。這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並非實事。因為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後不可能直接跟遺民通話,中原父老更不會面對面地向南使“訴不堪”。但是中原遺民嚮往南宋朝廷之心卻用各種方式來表白。此詩所表達的中原父老的故國情思,雖非實事,但確是實情。這裏的弦外之音是對南宋小朝廷的強烈譴責,以率直的方式表現了曲折的心思,讀來宛轉有致。後兩句借羨慕能南飛的鴻雁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嚮往。“卻是”為反是、倒是之意:羨慕的是鴻雁一年一度的南歸;遺憾的是鴻雁不解人意,不能代為傳達這故國之情。真是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初入淮河四絕句》以“意不佳”為貫穿全組詩的感情主線:有“長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來自在飛”“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嚮往和痛苦。前兩首側重於詩人主觀感情的抒寫,後兩首則為淮河兩岸人民、特別是中原遺民代言,主題鮮明。全詩寓悲憤於和婉,把悲憤之情寄託在客觀景物的敍寫之中怨而不怒,風格沉鬱,語言平易自然,時用口語。這些都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 [2]  [3] 

初入淮河四絕句名家點評

中國陸游研究會原會長於北山《試論楊萬里的愛國詩篇》:在詩人心目中,會感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中原父老,希望“王師”北上,這是多麼可貴的心情啊!但由於主和派當權,多年來只成為幻想。用“莫空淡”三字相勸解,語意何其沈痛!中原父老一一這些久已被沉醉於西湖歌舞的南宋統治集團所遺忘了的人們,詩人用筆為提出申訴。 [4] 

初入淮河四絕句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5] 
參考資料
  • 1.    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94:176-180
  • 2.    金子湘 等.宋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93-1095
  • 3.    馮軍赫 陳洪.詩似離騷與國風--論楊萬里詩歌的風騷精神[J].貴州大學學報,2015,33(3):160-164
  • 4.    於北山.試論楊萬里的愛國詩篇[J].高校教育管理,1979(4):46-52
  • 5.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