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云南

鎖定
小云南是諸多山東族譜傳稱的祖籍地,關於“小云南”的出處,民間眾説紛紜,國內史學界説法不一;長期以來,成了民間尋根之謎。許多祖籍山東的家譜稱“世傳祖居小云南”,但山東本地部門卻不知所指何處。
根據近年史料的發掘整理,其實小云南並不特指某一地區,而是雲南軍户們在四川雲南交界的聚集區。洪武十四年,明太祖遣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胡海吳良舊部、吳禎舊部。揮動大軍30萬,撲滅堅據云南地區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部殘元勢力,接着設置衞所,隨徵的軍户便屯駐於此。這些軍人主要來自山東萊州、登州、青州和以徽州、滁州為中心的下江地區,小部分為江西江浙、湖廣籍。明初實行軍屯制,軍人遇戰事則出征,反之操勞農業,並且户籍編在衞所名下,自然在此安家。其中青州吳家大營駐山東壽光樂安)備倭軍,舊山東登萊青道青州府。建文帝登基後,撤除了雲南諸多衞所,原籍山東的軍户大批調防回山東,因為自雲南歸來,他們的駐防地因而俚稱“小云南”,故此外遷有登州、萊州、青州、萊蕪的記載,這部分人員牽扯到明初的南兵北調,即原籍江南。
中文名
小云南(烏撒衞)
外文名
Looking like Yunnan
地理位置
雲南鎮雄、貴州威寧、雲南芒部衞
事件出處
民間尋根

小云南事件起因

國內媒體曾公開報道對“小云南”之謎的探源:
鞍山鐵西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胡忠奎歷經20餘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於今雲南、貴州一帶,即明代的烏撒衞”之説,其後,全國諸多讀者廣泛關注,經歸納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淵源之説已有六種之多。

小云南事件發展

名稱由來
“小云南”是俚稱嗎? “雲貴説”從何而來?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處始於1985年。他在修訂當地地方誌過程中,鞍山境內的八家子、陶官、永樂等街道的許多老者,“十有八九”稱祖先來自“小云南”,但都説是老輩人世代口傳,“小云南”究竟何處均不明悉。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極大興趣——還在他孩童時期,祖母曾跟他講過:“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過來的”。 在一種探索血脈起點及工作責任感的推動下,胡忠奎先後到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圖書館,請教專家並查閲古籍,都沒有找到有關“小云南”的資料。他又兩下山東蓬萊,但縣誌辦工作人員的答覆令人失望:過去,山東省都沒有“小云南”這個地名。蓬萊縣誌辦也曾對此做過調查,無果。但許多在蓬萊縣街頭巷尾的老人也都眾口一詞地告訴胡忠奎,他們的祖先來自“小云南”。
事件影響
祖籍山東的移民至少約有1500多萬人皆稱:世傳祖居小云南。

小云南觀點綜述

除“雲貴説”外,“小雲南”出處另有山東之説,山西北部“雲中之南”之説,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之説,山西運城“小運南”之説,雲南省“祥雲”之説,安徽“鳳陽”之説,“交趾國(今越南)”之説共八種。各地的眾多家譜編撰者及史學愛好者積極參與了由報道引發的大討論,各抒己見。
綜論各方觀點,“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六省八地。
一、小云南在山東省説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源出為沇,東流為濟,匯於黃河入海。濟水之南謂濟南,沇水之南謂兗州;兗州以南,古代方國甚多……皆處山東南部,不輸雲南地貌,南來移民譽此地為小云南;受其影響,祖籍山東的移民,亦譽故土為小云南。
還有小云南指今山東省青島市和即墨市東部沿海地區的觀點。
二、小云南在山西省説
“小云南”在山西的觀點,主要來源於民國《平縣誌》記載的“雲中、雲州之南”之説。
三、小云南即祥雲縣
徐霞客遊記》曾提及“小雲南驛”之名,經《中國國家地理》考證,徐霞客筆下的“小云南驛”就是雲南省祥雲縣南18裏的雲南驛。
祥雲縣原名雲南縣,“漢武帝無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雲現於白崖,遣使跡之至此,及置雲南縣。”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因縣名與省同,故云南縣也被成為小云南或古云南,以便區分。直至1918年,雲南縣才改稱祥雲縣。 [1] 
四、小云南在雲貴之説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東到煙台市史志辦,查閲到了1988年版《蓬萊縣誌》中記載的珍貴史料:“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明朝建立後,開始向半島大批移民,當地人口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樂二年(1404年)兩次由小云南的‘烏撒衞’遷入”。此即推動“雲貴説”誕生的首例佐證。 胡忠奎又查閲《元史地理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北地方史稿》等資料證實,“烏撒衞”為明代地名,在雲南、貴州交界一帶,即雲南鎮雄及貴州威寧縣境內。胡忠奎認為,正如東北人對“邊外”、“關裏”的稱謂,以及有的地區自稱“小上海”、“小深圳”一樣,“小云南”是雲貴邊界一帶的俚稱。
小云南在雲貴之説的疑團:
雲南、貴州歷史上是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地,而自稱祖先是“小云南”的山東人卻又大都是漢人。
胡忠奎出示他和吉林譚雨明、山東張方綱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學成果:
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個朝代,由國內各地匯聚雲貴,再行遷至山東,最終輾轉至東北紮根的“千年萬里移民路線圖”。“路線圖”的繪製取材《蓬萊王氏家譜系》、《蓬萊王氏家譜》、《烏撒考》等民間資料、《威寧縣誌》、《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東的張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親赴雲貴實地考察
千年萬里移民路線圖:
1、明朝30萬大兵討元——先民由全國各地至雲南:胡忠奎等人認為,“小云南”先祖緣於全國各地軍丁加盟的明朝徵元三十萬大軍。
據考證,明初中原已經統一,雲貴高原仍被元朝佔據,不但屢招不降,而且屠殺使者,朱元璋決計討伐,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為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步兵30萬討伐雲南,分遣都督胡海統兵3萬,趨烏撒,自將大軍趨貴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搗烏撒,元軍暫時退卻。傅友德下令在烏撒築城,建築材料和工具剛一備好,元軍引兵復至,由此展開一場慘烈的“烏撒之戰”。歷經浴血奮戰的傅友德30萬大軍,進駐雲貴高原後在烏撒衞即展開軍屯。
據吉林譚雨明考證,從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樂初年,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的明軍駐守雲南長達20餘年,第二代也已長成。
2、明朝戰略轉移——由雲貴遷山東:烏撒衞建成後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據明朝戰略轉移源源不斷向山東遷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斷侵擾山東沿海地區,為防倭寇侵襲,明洪武中期先後在山東設置衞所,這些衞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從烏撒衞等地調兵。張方綱在“路線圖”中僅舉烏撒衞調兵至山東鰲山衞一例説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輝祖奉命建鰲山衞,率兵調防山東。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東暫停。他們的再次大規模渡海遷移,還在三百年之後。
3、清代墾荒——由山東至東北:清順治年間,清政府採取多種方式,鼓勵漢人到遼東墾荒。此時,在烏撒衞參加過軍屯,而後又調防山東各衞所的部分明軍後裔,不斷隨移民潮湧入東北,投旗者為漢軍,未投旗者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忘記祖宗,世代口傳,仍稱自己來自‘小云南’。因為很少有文字記載,隨時間久遠,小云南的出處就湮滅成謎。
五、小云南為交趾之説
“交趾”古時泛指五嶺以南,從漢代起,越南北部和東部濱海一帶也被納入。越南獨立建國後,交趾成為“越南”、“安南”的別稱。明初,越南權臣黎季犛奪取了陳氏王朝的江山,應陳朝遺臣請求,明成祖朱棣命將軍張鋪、沐英統兵討伐黎季犛。擒獲黎季犛後,朱棣下詔,改越南為交趾布政使。此舉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對。20年後,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長孫、宣宗朱瞻基宣佈撤銷交趾布政使,承認越南獨立。在這風雲變幻的20餘年間,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從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陳覆宗的越南籍小吏給朱瞻基的奏摺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銷後,一批越南籍的官員被安置在河南、山東。翻檢那些魂系雲南老的家譜、族譜,發現他們的世系傳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間距25年計,他們涉足山東的時間與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時間大致吻合。
六、小云南為川地之説
根據明初遺留下來的四川西昌地區的墓碑和家譜等史料記載,歷史上説的小云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區。明朝初年平定雲南和四川西昌地區時,明太祖實行調北征南和調南填北的人口大遷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雲南和四川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強制遷往元末戰亂後地曠人稀的山東、遼寧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這些被調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也有部分不肯配合明軍作戰的雲南土著漢族被強遷北方,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給傅友德沐英、俞通源的口傳聖旨説:“將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户、八萬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户要一丁,自備槍刀,根大軍下營徵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軍徵了白夷回來,着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黔國公沐英第二次入滇時,攜來江南漢族人民二百多萬,和俞通源等人在雲南設置衞所屯墾戍邊,此稱為調北征南四川西昌地區在唐代以後長期屬於雲南地方政權統治,明洪武十五年以後才劃歸四川管轄。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越嶲侯俞通淵帥陝甘和京衞明軍並家屬進駐西昌地區平叛,修築城池,屯墾戍邊。當時來此的江南和北方漢族軍民就稱其地為小云南,目的是和大雲南也就是雲南省相區別。小云南是明朝初期對四川西昌地區的民間稱呼,當時這一地區的正式稱謂叫做四川行都司轄地,是一個副省級的行政、軍事綜合管轄區,由於稱謂冗長,官書上又往往稱作建南,民間俗稱小云南。它的管轄範圍就是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川南廣大地區,明朝在這裏設有六個衞和八個獨立的守禦千户所,後來又把建昌前衞併入建昌衞八所。雲南和四川西昌地區的漢族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明初江南和陝甘來的軍民後裔。
但此種説法經不起推敲。歷史上明朝沒有調南填北之説,只有調北征南”或“調北填南”的説法,當時南方確有一省往外大量遷移人口,但不是四川雲南,而是江西。其次,歷史上也沒有明太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雲南和四川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強制遷往山東、遼寧等省居住的記載。不僅正史上沒有,連地方誌上也沒有。
而且觀看南安侯俞通源生平事蹟也沒有類似的記載。可見這沒有史實依據
還有明王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雲南以及西昌等地設置了土司,承認元朝授予的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等官職。同時也對元朝在各族聚居地分、州、縣所設的土官大部分原官授職。明朝時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官隸屬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官隸屬吏部,給予符印,並確立了承襲、等級、考核、貢賦等制度。可見明朝在雲南以及西昌還是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沒有外遷少數民族以達到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的需要。
“將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户、八萬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户要一丁,自備槍刀,根大軍下營徵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軍徵了白夷回來,着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
注意這裏只是説把雲南布政司管轄的漢族百姓遷走,而且這些漢族百姓也並非雲南及西昌地區的土著,因為該地方在二十一年之前就有大量的漢族民户從外地遷來。並且明太祖也沒説把這些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是遷到山東和東北地區。把雲南和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和土著漢人遷到山東東北地區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的説法也不符合情理。因為遷到一些較近的地方如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地區即可達到目的,根本不需要遷山東那麼遠。
七、洪武14年即1381年,朱元璋召集各部明太祖遣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胡海等撲滅堅據云南地區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部殘元勢力,接着設置衞所,隨徵的軍户便屯駐於此。其中山東沿海軍籍吳良吳禎舊部以及其後裔(軍籍),亦參與這次戰爭。洪武十七年(1384年)雲南戰役結束,東川候胡海辭職迴歸故里(定遠縣),烏撒衞軍衞遣散。原籍青州府的軍户大批調防回山東,因為自雲南歸來,他們的駐防地因而俚稱“小云南”。吳良病故青州,故成為青州府壽邑吳氏始祖。

小云南事件結果

上述多種觀點均未得到相應證據支持,或沒有官方移民遷出資料,或從未有過“小云南”地名,或沒有民間家譜超過三百年的紀錄。小云南,並非實際地名,其指地籍,有待進一步探究。
山東地貌 山東地貌
參考資料
  • 1.    雲南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