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江苏省南京市,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用地理科学讲述中华天地之大美背后的自然魅力和人文内涵,构建国家形象,凝聚家国情怀,传播理性思辨,一直深受高端人群的青睐,多次被官方选为用于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国家名片”,发行量多年稳居国内高端期刊榜首。 [6]
发展历史
播报编辑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由梁希、潘菽、涂长望教授等领导的科技界的进步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扩大征收会员,篮旬堡地理所科研人员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并和南京大学地理系等参加的会员联合组成科协地理组。经过几次活动并和中学地理教师座谈,认为包括地理教师在内非常需要一种知识性的和自我教育学习的刊物,但创办一个刊物又谈何容易。我们串连几位热心的积极分子,主要有周立三凳腿设、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咸、杨纫章、王煦柽等共同商议,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期刊,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为主编。第一期印刷600份,费用由大家捐款筹集,以科协地理组名义向军管会申请批准、登记。经过短期紧张筹备,《地理知识》创刊号于1950年1月1日出版,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出版后迅即得到地理学界的欢迎和好评。上海亚光舆地学社主动表示要出资承印,扩大发行,解决了《地理知识》长期出版之大问题。大约出版了3、4期后,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来信,赞扬这个刊物办得好,索要已出版的各期,这是对《地理知识》重大的鼓励。由于《地理知识》是月刊,为商量审稿组稿等事宜,每月都要开1—2次编委会。参与办刊的积极分子,都分头突击撰稿,以满足《地理知识》定期准时刊出的需要。在当时地学界中,《地理知识》是最早的普及性刊物 [3]说微凝。
1960年7月,首次遭遇停刊,1961年改名为《地理》复刊。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出版。
杂志特色
播报编辑
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
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专辑中赠送大幅单张地图
选题方针
区域综合性原则:以自然为核心的选题必须揭示其对人类的影响,而人文类选题的命脉则是梳理其兴衰传承的自然背景;
差异演替性原则: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以今证古”还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维,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时空变化;
整体策划
自1998年第7期首次推出特别策划专辑后,“策划”逐渐成为编辑部的核心工作。从策划一个专辑到全年12期整体策划,已形成四种类型:地理专题如“用地图克隆中国”、“沙尘暴的是非”、“中国的四大美味”、“地震专辑”、“选美中国”“愧对海洋”、“秋景”、“冰川专辑”……;省区专辑,2001年第3期首次推出台湾专辑后,至2013年海南专辑,杂志已策划了29个省区专辑。其中陕西、青海、河南、福建、宁夏、海南均为上下两期;跨地区专辑如“大香格里拉”、“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塞北西域珍藏版”、“东北专辑”等;周边国家专辑:如“四性尼泊尔”、“早安越南”、“柬埔寨:苦难与微笑”、“缅甸:多少烟云佛塔中”……。
设计理念
二是强调信息传达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设计要有信息的切入点,要第一时间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自改版以来,逐步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网格设计理念,遵循视觉规律,通过理性的设计将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梳理,从而使编辑意图表现更加充分,读者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超厚品牌
2005年10月号选美中国特辑:“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达550页,专辑累积发行突破300万册,国家外文局将该期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
2006年10月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410页,中文简体字发行突破100万册;英文版版权由境外公司取得,并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发行超过20万册;2007年10月号“塞北西域珍藏版”专辑366页;2008年10月号“东北专辑”386页;2009年10月“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400页。 “中国最美的地方”专刊2008年7月成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眉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内容为王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杂志栏目
新媒体
播报编辑
网站
手机媒体
由《中国国家地理》与中国移动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为广大手机电视用户提供各类人文地理、自然历史类的视频内容,并秉承杂志“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精神理念,融合高品质的现代影视传播手段,用镜头穿越历史,用艺术表达文明,继续给热爱生活、喜欢科学、爱好户外运动与探险的读者讲述人文地理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
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 旅游户外的权威报道
新闻原创:由“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组成的权威顾问团队,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编辑组成的内容制作团队,确保手机报不乏新闻与原创。
内容:
3、当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华解读,下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华预告。
4、融知识于趣味,予阅读以快感。聚焦、新闻、专题、图片故事、地理美文、图片周历。
大事记
播报编辑
1950年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他用全新的视角和文化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2003年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2008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2010年
7月 《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系列活动启动:
收藏创刊号 寻找传读世家
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
首届“校园行知客”挑战赛
10月 推出杂志社耗时1年制作的“海洋中国”专辑聚焦海洋。该期也是杂志总第600期。
2011年
1月9日 举办《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典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地理六十周年庆典典礼”。与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及京城各大媒体的领导、院士专家、摄影师作者以及常年支持这本刊物的读者、广告商、发行商等近400位嘉宾共度60华诞。马艳丽和胡海泉出现在盛典现场。他们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忠实粉丝,也是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保、提倡绿色出行的积极倡导者。此次他们接受邀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荣誉会员”,将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影响公众,共同珍爱我们的家园。
9月16日,举办最美山河水60年经典摄影作品展。
12月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
5月,在中国香港地区举办“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图片展
2013年
1月8日 举办“我们的2012”嘉年华
荣誉
播报编辑
杂志于2001年荣获纸老虎销售网2001年度最受欢迎十佳畅销期刊称号;
杂志于2001年8月被评为“推广精品书刊,展示国门风采”活动中读者喜爱的精品期刊奖;
杂志于2003年荣获纸老虎2003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3年荣获2003年度纸老虎十大畅销杂志奖;
杂志于2004年荣获纸老虎2004年度十大畅销杂志称号;
杂志于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获奖提名;
杂志于2005年荣获科技科普类校园先锋媒体称号;
杂志于2005年入围中国骄子年度新锐榜 创新中国TOP10排行榜;
杂志于2005年荣获纸老虎2005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5年荣获纸老虎2005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杂志奖;
杂志于2006年荣获中国骄子年度新锐榜 年度传媒称号;
杂志社于200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
杂志于2006年荣获年度科普杂志类先锋媒体;
杂志于2006年荣获2006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6年荣获2006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杂志奖;
杂志于2007年荣获中国十大时尚休闲媒体品牌;
杂志于2008年7月入围郭永杯科学传播最佳影响榜;
杂志荣获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传媒第一刊称号;
杂志于2009年6月荣获“影响中国十大期刊品牌贡献奖”;
2012年6月30日,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荣获“中国新媒体30强”中的创新榜十强;
2018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入选"2018年度中国邮政发行报刊百强排行榜"
2018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九届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2020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入选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年)名单
2020年9月,影视公司《科学的力量》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第八届优秀国产纪录片
202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荣获”Bilibili2022年度政务媒体影响力up主
202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景观”荣获快手平台2022年度影响力媒体
2023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荣获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23中国精品期刊展”入展期刊
2023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有限公司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2023年度“出版融合发展特色示范单位”
2023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次公布的20家“优秀科普期刊”名录
2023年12月,《共生之地 蝴蝶奇观》荣获“第十三届“光影纪年”——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2023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有限公司荣获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等颁发的2023中国经济媒体应用创新典型案例及2023(第二届)企业营销传播典型案例
2024年1月,《生命奇观之墨脱森林》荣获2023格致科学传播奖、 Bilibili纪录片最佳提案奖
2024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景观”荣获快手平台颁发的“2023年度影响力媒体”奖 [5]
影视中心
播报编辑
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是一个新思维、高品质、高科技的专业化媒体内容制作营运机构。以名牌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基础平台,着力向影视、网络等多元媒体拓展。既向传统的电视媒体提供优质高清的“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系列节目,又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提供切合个性需求的各类视频节目。
纪录片制作一般是先有文案、后拍摄、最后交给后期制作人员,三套工作人员由于视角局限,造成节目缺乏衔接。但《中国国家地理》影视部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可以同时支持8台摄像机的技术平台,使拍摄内容可以实时传送到制作中心。同时还将改变传统纪录片的内容模式,走纪录片与电视连续剧的中间路子,加强连续性在纪录片中的体现。
发行量
播报编辑
中文简体版:2011年预计每期发行量不低于90万册,
2006年10期“中国人景观大道”专辑发行量突破100万册,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持续热卖,截止2010年底,“选美中国”各种版本累计销售300万册。
2008年礼品:选美中国外文版5万册,给所有参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外国媒体记者。
中文繁体版:9.8万册(2008年数据)
日文版:5.3万册(2008年数据)
版权输出
播报编辑
发展史
2001年6月,授权台湾牛顿出版股份公司发行《中国国家地理》台湾中文繁体版。
2004年1月,《博物》正式发行,定价10元。它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自然历史杂志,其发刊词为: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2009年6月《博物》杂志入选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报刊”第一名。
博物
宗旨: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中华遗产
每月1日出版,定价:人民币30元
英文版
作为中国大陆首开先河走向国际的主要期刊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聚焦中国地理和文化,面向渴望寻根的海外华人、频繁往来于中国的国际商业精英,以及所有热衷于中国丰富多彩文化和地理的人群。该月刊为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的衍生产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畅销中国大陆,每月发行量达80万份。
杂志编辑团队来自中国最优秀的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他们是声誉卓著的科学家,在地理和文化领域撰写独特、权威的文章。自1978年以来,这批科学家共获得231项国家、省或部级奖项。
台湾繁体
透过这本杂志让台湾民众不仅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而且了解祖国大陆、以及帮助分析中国的未来。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说,这本杂志在台湾的出版,能以中国人的角度介绍这类人文地理资讯,无疑会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中文版创刊号主要内容包括世界九大奇迹“三星堆”专题报道和难得见到的布达拉宫艺术宝藏图片、以及展现黄山之美的各种照片。
港澳繁体
2008年7月8日,《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中国香港隆重上市。作为一个对外传播中国及其品牌的平台,该杂志覆盖香中国港、澳门地区以及来华经商居住的港商、台商、华商等具有繁体字阅读习惯的人群,从地理人文的角度诠释中国,淡化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国大陆的文化差异,分享中国地理自然景观之大美,感知人文历史之博大,填补港澳地区自然、人文类时尚杂志的空缺,为港澳人士、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一个认识中国的起点。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香港版与内地版一样,也是以每天一条彩信的形式下发,立足於人文地理的大视野,深入地理科学、自然风光、中外民俗、历史军事、旅行探险等多个领域,结合热点事件的地理及社会背景,以生动风趣的语言风格,为读者奉上鲜活精致的地理资讯。
结合多种形式的广告及中国国家地理特有的科学考察、地理大讲堂和品牌户外线路等,通过中文繁体版所打造的宣传平台,使广告客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覆盖至集中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东南亚及欧美等城市的华人小区,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商业发达的城市的读者群,有效起到品牌宣传的目的。鉴于杂志的品牌优势,中文繁体版成功与国内移动公司、银行、政府机构及各地旅游局成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