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人

(靈長目人科人)

鎖定
北京猿人(拉丁學名:Homo erectus pekinensis)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和打製工具(石器),是原始人羣時期的典型代表。
1929年,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上的山洞裏發掘出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製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着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鬥爭。
在這樣險惡的環境裏,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中文名
北京人
拉丁學名
Homo erectus pekinensis
別    名
北京猿人
中國猿人北京種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靈長目
人科
人屬
直立人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簡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人亞科
亞    種
北京猿人
分佈區域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生活年代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北京人簡介

北京人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裏,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捕食野獸。

北京人世界之最

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化石和用火遺蹟最豐富的遺址。北京人是世界上內涵最豐富,資料最齊全的直立人。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萬件以上。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發現於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使用打製石器,已會使用天然火,過着羣居的生活。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裏有很厚的灰燼層,最厚處達6米,灰燼堆中有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和木炭塊。表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羣。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14歲之前就夭亡了。
北京人 北京人

北京人發現史

周口店遺址“北京人”復原像 周口店遺址“北京人”復原像 [1]
這處遺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裏,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他興奮地斷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骨。1936年,賈蘭坡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發掘工作並於1936年11月連續發現三具“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了國際學術界。此後,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它們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個體。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萬件以上。文化堆積層內有成堆的灰燼、燒骨和燒焦的朴樹籽,以及動物化石100多種。這個被稱為“北京人之家”的周口店遺址,是我國發現的資料最豐富的古人類遺址,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 [2] 
這些考古發明,為研究北京人的體格形態及勞動、生活情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額骨發現於1966年5月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額骨發現於1966年5月
1941年中日關係日趨緊張,因擔心北京人化石的安全問題,美方將北京人頭蓋骨及其他化石材料計劃運送到美國自然博物館保存。是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佔領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內的美國在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地的機構,轉移途中從此下落不明、杳無音訊,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團。現存的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
當年參與挖掘的中方人員包括後來的院士賈蘭坡先生,隨着他的去世,一批當年挖掘的照片無人整理保管。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裏,一九二九年發現生存在約四、五十萬年前的猿人頭骨、牙齒、下顎骨和軀幹骨化石。這種猿人被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叫‘北京人’)。他們已經知道選取礫石或石英,打擊成為有稜角的石片,當作武器或生產工具來使用。他們居住在石灰岩的山洞裏,用木柴燃火,燒烤食物。”

北京人體質特徵

北京人的顴骨高突。平均腦量為1043 [3]  毫升。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為162釐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2釐米,其面部較現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額低平,鼻子寬扁,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齒粗大,上下顎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 [1]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人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所謂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火,而是打雷正好擊中乾燥的木頭,點燃了火,又或者是火山爆發森林火災。晚上輪流看火,他們是用灰來保存火種的。
當時北京人生存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温暖濕潤。這裏常有動物出沒,如梅花鹿野馬等,也有豐美的水草(科學家主要根據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來研究當時的環境)。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製作各類工具。他們製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採用不同的打製方法,製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使用這種打製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他們結成羣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
那一時期他們用火烤着東西吃,晚上睡火邊,這樣可以取暖,還可以趕走野獸,因為野獸怕火。
那時的周口店一帶,深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用錘擊、砸擊的方法,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出土的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等,把樹枝砍成木棒,憑着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鬥爭。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北京人與現代中國人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50多年來,中國考古學家先後在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安徽和縣等地發現了60多處古人類化石地點以及千餘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原先認為,以北京人為代表的直立人作為較早走出非洲的人類,在各地分別演化為現代人類,即多地起源説
然而分子人類學對此提出了挑戰。根據1980年代出現的“單地起源説”,現代人約於20—10萬年前在非洲東部出現,並至少於60000年前進入東亞。因此,北京猿人和當今的中國人也沒有關係。這一理論主要基於對現代人羣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分析。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人類遺傳學中心的科學家金力與中國一些科研單位合作研究後也撰文指出,如今的基因證據並不支持現代中國人有獨立起源的説法。在10萬年前至4萬年前之間的東亞地區,事實上存在一個化石“斷檔”期,即這一階段的人類遺址非常少見。6萬到4萬年前源於非洲的人到達中國南部,並逐漸取代了亞洲大地上的古人,比如北京猿人的後代。儘管關於現代人進入東亞的路徑尚有較大爭議,大部分遺傳學家已經接受這一觀點。
北京人分佈點——龍骨山 北京人分佈點——龍骨山
人類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成果支持人類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的學説,即生活在地球上的現代人類均是約5—1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史前人類的後裔。Y-染色體單倍羣線粒體SNP研究表明,定居於東亞地區的現代人類,其祖先在離開東非洲後進入阿拉伯半島,沿印度洋海岸線進入東南亞地區(包括我國雲南),後來逐漸向北部內陸地區擴張,即東亞人羣遷徙由南到北的“南線”(Southern route)假説。與此同時,還有“北線”(Northern route)假説,即史前人類大約在5—6萬年前從北非進入地中海東部地區,然後沿東西走向分別進入中亞和歐洲。 [4]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馬潤林研究組在最新合作研究中,通過高密度Y-染色體單倍羣及STR genotyping檢測了遍佈中國境內116個地區和北韓地區的共3826名男性DNA樣本,構建了精細的Y-染色體單倍羣進化地理分佈圖譜,並測定了有關單倍型的STR年代。 [4] 
研究表明,東亞人羣中存在4個主要Y-單倍羣佔檢測人數約93%,支持南線學説。重要的是,研究發現東亞確實存在中亞和西部歐亞的遺傳輸入(約7%)。對這些單倍羣分別進行系統地理發育分析發現,它們基本都表現出沿北線的末次冰川期後的人羣擴張。尤其是Y染色體單倍羣Q的一個亞分支Q1a1-M120,推測是史前人羣沿北線遷移,途徑東亞北部留下的最好痕跡。Y染色體單倍羣Q分佈在東歐北歐、高加索、西亞南亞、中亞、西伯利亞美洲和東亞,但Q的分支Q1a1-M120侷限性地分佈在東亞,主要是東亞北方人羣,並且表現出了最高的多態性。另外,美洲的Q來源人羣(Q1a3a)的祖先單倍羣Q1a3*在東亞北部也有檢出。單倍羣Q1a1-M120和Q1a3*-M346來源的個體表現出的共祖時間分別是1.54和1.78萬年。這些證據很好地支持了史前人羣走北線的遷移方式,並且正是這種北線對東亞的人口輸入,加大了東亞南北方人羣的遺傳差異 [4] 

北京人最新發現

北京人綜述

發掘重點集中在猿人洞第5層及第6層上部 發掘重點集中在猿人洞第5層及第6層上部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一直被西方部分學者質疑了30年,由於用火證據不足,周口店猿人洞被質疑為只是一個天然“陷阱”,而不是古人類生活場所。2015年7月17日,周口店遺址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最新發現的大量“北京人”控制用火證據,有力回擊了西方學者質疑。 [5]  大量遺蹟表明,“北京人”在40至50萬年以前,已經學會用火。

北京人回擊西方學者質疑

迴應質疑 提供重要科學素材
本次發掘的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清理過程中,火塘、原地燒結土、燒石、燒骨等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蹟的密集出現,它們為“北京人”用火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素材。
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高星介紹,猿人洞第4層位是前人記錄中的“灰燼層”,或稱“上文化層”,其間不僅有“北京人”用火證據的存留,亦有石製品與動物化石的大量出土。
高星説,從1985年以來,部分西方學者質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種的能力,提出作為古人類用火證據的燒骨、燒石、灰燼可能是從洞外被水流衝入的;被燒過燻黑的材料以及灰燼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或洞內的腐植材料,鳥類、蝙蝠等的糞便自燃或氧化反應的結果。猿人洞可能只是一個天然“陷阱”,而非古人類生活場所。

北京人找到控制用火力證

找到控制用火力證
此次發掘結果表明,遺址疑似用火區沉積物很可能經歷了700℃以上的加熱,而自然火一般無法達到如此高的温度。高星表示,這些磁性、色度異常的沉積物可能受到人類控制用火的作用,但它們是原地用火區堆積還是曾經歷再搬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高星介紹,為了獲得“北京人”用火的確鑿證據,組織了磁學、釋光特性、微形態、元素碳植硅體孢粉、紅外光譜分析、文化遺物的分佈特點等多個因素,對“北京人”是否用火的證據進行了重新檢驗,分析測試了灰燼中是否有用火證據硅質體存在。
研究發現,猿人洞的第4層和第6層灰燼中含有硅質體,即找到了證明“北京人”用火的一種證據,説明“北京人”在第4和6層位所處的年代(距今40萬—50萬年)已經可以有控制地用火。

北京人暑期活動 零距離感受考古發掘

據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主任董翠平介紹,為了拉近文化遺產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結合正在進行的猿人洞搶救性清理發掘工作,遺址管理處在暑期推出了“零距離感受考古發掘”特色活動。
觀眾可以近距離參觀猿人洞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專家面對面交流地質學考古學古人類學等方面知識,進一步瞭解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
同時,觀眾還可以在科普工作者的指導下,在周口店遺址模擬發掘區進行模擬發掘,並對發掘出土的化石進行清理、辨認,進一步瞭解考古發掘知識並體驗考古時的艱辛。

北京人周口店遺址小檔案

小檔案 周口店遺址的“心臟”
第1地點(猿人洞)是周口店遺址的“心臟”,是遺址最具科學價值的標誌性堆積體,是第四紀地質學剖面的代表性遺蹟,保存了遺址最完整的地層序列和豐富的科學信息。
猿人洞自上世紀20年代發掘以來,長期遭受日曬、雨淋、風蝕自然力的破壞。為做好猿人洞的保護、研究工作,國家文物局於2009年批准對該部位進行發掘。
自2009年開始至今,開展了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西剖面的搶救性發掘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