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前人類

(人類祖先)

鎖定
直立人中國學者習慣上稱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萬年前至30(或20)萬年前,其化石在歐、亞、非三洲均有發現。其頭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壯;腦容量大約從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為160釐米;下肢結構與人類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現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勢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活於距今25萬年至4萬年前。其體質形態已和現代人接近,但仍帶有一些原始特點,如眉脊發達,前額低斜、鼻部扁寬、頜部前突等,腦容量平均為1350毫升。其化石曾在亞、非、歐三洲有多處發現。晚期智人也稱現代智人,過去稱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萬年前至1萬年前。其體質形態和現代人大致相同,眉脊減弱,顱高增大,頜部退縮,下額明顯,腦容量平均為1400毫升以上。他們的化石不僅分佈於歐、亞、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發現。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形成了。
中國的史前先民相傳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等時代,他們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文學名
史前人類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靈長目
智人科
代表人物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

史前人類工具遺蹟

200萬年前
史前曙光中的祖先
史前曙光中的祖先(5張)
1998年4月6日,中國的《人民日報》在第四版以“科學家對‘巫山人’遺址鑑定證實我國200萬年前已出現古人類”為題報道:97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北京圖書館徐自強教授率領考察組,在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巫山人”遺址進行挖掘考察時,發現了大量舊石器
經過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院士等學者的鑑定,這些在與“巫山人”同一地層裏發現的石器一樣,都帶有人工打擊的痕跡,是古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這一結果,再次有力地證實了200萬年前“巫山人”的存在。
巫山人類化石,首先是由黃萬波於1985年在龍骨坡發現的。
從1988年到1996年,美國Iowa學、北京大學考古系、中科院地質所等5單位先後運用古地磁電子自旋共振氨基酸測定三種方法對這些化石進行鑑定,顯示其地質年代距今約為200萬年。
1995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石漢博士和黃萬波合作在科學雜誌《Nature》第6554期上發表了“亞洲的早期人類及其人工製品”一文,報道了他們的發現。由於當時只挖掘出2件石器,當時學術界對“巫山人”是古猿還是人存在爭論,這次最新發現結束了這次爭論。
200萬~240萬年前
1999年6月2日,中國中央電視台以“我國發現迄今最早人類遺蹟”為題報道,中國古人類研究又獲得重大突破。
中國考古學家,在對安徽繁昌人字洞進行發掘時,發現大量石製品和骨製品。經專家聯合鑑定,確認這批石器是200萬年至24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遺蹟,從而把人類在亞洲出現的歷史又提前了至少30萬年。
新聞配發的評論指出,人類起源問題,多年來一直是考古專家和古人類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各國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最早的人類化石;隨着大量化石的出現,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也在不斷修正。
9千年前
1998年,美國雜誌《Science》11月20日,報道了考古學家Tim Appenzeller、Daniel Clery等人,在亞洲西部半島安納托利亞(Anatolia),發現一個九千多年前的城市遺蹟。
80萬年前
中、美等國專家,最新聯合測定出,中國廣西百色打製石器的年代在80萬前。
人類起源計劃署首席科學家理查德.波茨説,百色的舊石器是迄今為止在東亞地區發現數量最多、判斷年代數據最精確的人類遺址。
30萬年前的人類骨盆化石、股骨
西班牙古生物學家,在該國北部布爾戈斯省阿塔普埃卡山區,發現了30萬年前的史前人類骨盆化石、股骨及一些石制工具8 。
2.6萬年前的135個人類骨骼
1998年5月,美國雜誌《Science》報道,在澳大利亞New South Wales 的 Mungo湖、Willandra 湖附近,發掘出2.6萬年前的135個人類骨骼、壁爐等史前古器物。
在Mungo三號坑,出土了一具完整的3萬年前的、男子骨架化石,塗抹着赭石染料,手臂疊放在胸前,是按照葬禮儀式埋葬的 。
人類學者丹溪草在《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書中描述史前人類生活,認為人類族羣在當時的動物世界中雖然“屬於比較邊緣的種羣”,生存環境卻並非現代人想象的那樣“十分惡劣”。當時環境,人類思想單純,“為了活着”而採集、捕獵、漁捕的現實生活,“應該更加無憂無慮,體能也強壯許多,甚至比現代人要快樂滿足。” [1] 

史前人類科學研究

2022年8月,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馬敏敏副教授團隊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者合作完成一項新研究: 距今約55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旱作農業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出現從黍到粟的轉換。這説明,當時的史前人類已經開始從事以粟為主的旱作農業。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植物科學前沿》等期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