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脊椎動物

鎖定
古脊椎動物指已滅絕的史前生物中具有脊柱特徵的動物,包括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我國多數古脊椎動物化石均被中國古動物館中的古脊椎動物館收藏。館中陳列着中國從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幾代科學家半個多世紀以來調查採集到的 自5億年前的寒武紀至距今1萬年前史前時代的地層中產出的各門類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包括無頜類有頜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等。全面展示了自寒武紀以來產自中國各個地質時代的古脊椎動物羣落獨有的生態面貌。 [1] 
中文名
古脊椎動物
外文名
Paleovertebrate
性    質
生物學術語

古脊椎動物簡介

古脊椎動物指已滅絕的史前生物中具有脊柱特徵的動物,即已滅絕的脊椎動物。脊椎動物(Vertebrate)是指有脊椎骨的動物,是脊索動物的一個亞門。數量最多、結構最複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
古脊椎動物基本奠定了現代脊椎動物的基礎,對研究脊椎動物的演化有重大意義。
一般認為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為魚類。

古脊椎動物種類

包括無頜類(無頜魚類)、有頜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古脊椎動物古魚類

古魚類包括古無頜類盾皮魚綱棘魚綱,古軟骨魚綱,古硬骨魚綱 [2] 
代表物種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可能是最著名的一種古魚類,鄧氏魚是一種活於泥盆紀時代(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古生物,身體長約8 至10公尺,重量可達4噸,被視為該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
古代鯊魚、頭足類(鸚鵡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類,都在它的食譜。 [3] 

古脊椎動物古兩棲類及古爬行類

二者在形態上相似,同時列出。
下有迷齒亞綱殼椎亞綱滑體亞綱無孔亞綱(包括龜鱉類),下孔亞綱(包括盤龍目),調孔亞綱(包括蛇頸龍目,魚龍目),雙孔亞綱(包括古代鱷目) [4] 

古脊椎動物恐龍

恐龍是一種特殊的古爬行動物,單獨列出。
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現生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 [6]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馬門溪龍

古脊椎動物古鳥類

鳥類一般認為是恐龍的一類,這裏只列出古代鳥類。
包括古鳥亞綱扇尾亞綱(今鳥亞綱,現代鳥類的祖先在此演化支下),反鳥亞綱熱河鳥 [5] 
代表物種始祖鳥(外名:Archaeopteryx),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小型恐龍,隸屬於恐爪龍下目,代表了一種恐爪龍類的原始類型。它本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但後來發現孔子鳥與遼寧鳥的誕生年代更早,名字是古希臘文中的“古代羽毛”或“古代翅膀”的意思。化石分佈在德國南部,它的德文名字意指“原鳥”或“首先的鳥”。
始祖鳥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經研究後認為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相反,它們並不是鳥類祖先,而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並且生活於侏羅紀的提通階早期,距今約1億5千5百萬到1億5千萬年前。這些標本都只在德國境內發現。

古脊椎動物古哺乳類

包括古原獸亞綱和古獸亞綱
代表物種猛獁(學名Mammuthus)是象科動物的一個已滅絕的屬。脊椎動物,哺乳綱,長鼻目。最著名的種類是真猛獁象,即長毛象。存在於冰河時期。源自於俄羅斯的古字mammut,意思是地下潛伏的事物,因為所有猛獁在被發現時,都已死亡並半埋於土中。
猛獁的生活年代約1萬1千年前,源於非洲,早更新世時分佈於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區,可以適應草原,森林,凍原雪原等環境,少數種類如真猛獁披有長毛,有一層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以羣居為主。最後一批猛獁象於公元前1670年左右滅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