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昆蟲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節肢動物)

鎖定
昆蟲是六足節肢動物,約有1000科、100萬種。身體分為3個區域:頭部、胸部和腹部;頭部長有觸角、複眼、單眼或眼點以及根據飲食而改變的口器;胸部分為3個體節,每一節都有1對足;其身體被防水的外骨骼覆蓋,通過與氣管系統連通的氣孔進行呼吸 [12] 
任何角落幾乎都有昆蟲棲息,昆蟲生活在地面上和土壤內,植物表面和植物體內,水中、冰雪上、洞穴、房屋和礦山中,倉庫和一切有機物質中,動植物屍體和排泄物上,而且還能寄生在人和動物體內 [13] 吸血性昆蟲靠刺吮人或動物的血液為生;有些昆蟲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動物性食物 [14] 大多數昆蟲是雌雄異體,其繁殖通過體內受精的有性生殖或無性生殖進行 [15] 大部分昆蟲僅有短短几天到幾個月的生命,但也有些昆蟲是長壽的典範。 [16] 
昆蟲是動物世界中個體數量最多的羣體 [17] 古代一些地區製造了昆蟲硬幣等文物,許多藝術家也以昆蟲命名作品或創作昆蟲雕塑 [18] 昆蟲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生產蜂蜜、蠶絲和染料、控制農業害蟲和改善土壤結構等。此外,部分昆蟲可以被食用,但也存在一些昆蟲對人類的危害,如口腔疾病傳播和植物損害等。 [19] 
中文名
昆蟲
別    名
蟲子
外文名
Insect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分佈區域
幾乎遍佈世界的每個角落
種    類
約有100多萬種(截至21世紀初)
進化史
4億多年
構    造
無內骨骼,有外骨骼
拼    音
kūn chóng
常見種類
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

昆蟲解釋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4張)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通常有2對翅和6條腿,翅和足都位於胸部,身體由一系列體節構成,進一步集合成3個體段(頭、胸和腹)。一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佈全球旺家族。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種。
昆蟲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100多萬種,比所有其他動物種類加起來都多。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冑。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昆蟲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蟲和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蚊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胡蜂會以螫針向入侵者注入毒液。
區分昆蟲的主要特徵如下:
1.身體明顯分為頭、胸、腹 3 個部分。 [9] 
2. 頭部不分節,長有口器與 1 對觸角。 [9] 
3. 一般具備單眼和複眼。 [9] 
4. 胸部作為運動中心,長有 3 對足。 [9] 
5. 通常情況下,成蟲會長着 2 對翅膀,但也有例外。 [9] 
6. 腹部包含大部分內臟與器官,是生殖和營養代謝的中心。 [9] 
7. 昆蟲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經歷一系列內、外形態的變化,即變態過程。 [9] 
注:區分昆蟲與蜘蛛、蜈蚣等其他節肢動物時,一般只需記住昆蟲是“有3對足、2對翅,分頭、胸、腹3部分的動物”就可以了。 [9] 
昆蟲 昆蟲 [9]

昆蟲分類

鞘翅目
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33萬種以上,佔昆蟲總數的40%。在中國記載7000餘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臟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閻甲;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
本類羣屬完全變態,幼蟲因生活環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蛹絕大多數是裸蛹,稀有的為被蛹
鱗翅目
蝴蝶 蝴蝶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於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主要分蛾類和蝶類,共同識別特徵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顎的外顎葉特化形成,上顎退化或消失;完全變態;體和翅密被鱗片和毛;翅二對,膜質,各有一個封閉的中室,翅上被有鱗毛,組成特殊的斑紋,在分類上常用到;跗節6節;無尾須;全變態。幼蟲多足型,除三對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節各有腹足一對,但有減少及特化情況,腹足端部有趾鈎;幼蟲體上條紋在分類上很重要;蛹為被蛹。成蟲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為害(除少數外,如吸果夜蛾類為害近成熟的果實)。幼蟲絕大多數陸生,植食性,為害各種植物;少數水生。
雙翅目
雙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於成蟲前翅為膜質,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羣;短角亞目觸角在5節以下,一般3節,通稱“虻”;環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
膜翅目
膜翅目包括各種蟻類蜂類。膜翅目昆蟲特徵明顯,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鈎完成等。本類羣分佈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250000種。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羣,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羣;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等。
半翅目
半翅目,由異翅亞目和同翅亞目兩個亞目所組成,有133科、超過6萬種。異翅亞目即椿象。是昆蟲綱中的主要類羣之一。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後翅藏於其下。由於一些類羣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為食。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性臭液。同翅亞目包括蟬、蚜蟲等。半翅目的分類仍有爭議,同翅目原先被視為獨立的目,許多地方也仍將半翅目和同翅目視為不同目。
直翅目
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斯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已知20000種以上,分佈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後翅膜質。本類羣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羣,起源於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斯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於鳴叫或爭鬥的習性,成為傳統的觀賞昆蟲,比如鬥蟋和螽斯。
廣翅目
廣翅目是一個較小的類羣,僅有泥蛉科齒蛉科兩科。世界範圍分佈,記載約300種。中國已知有40多種,常見種類有古北泥蛉東方巨齒蛉中華斑魚蛉等。有些學者把它列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廣翅目昆蟲的成蟲中至大型,體長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後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翅成屋脊狀置背上,前緣部脈不分叉;後翅臀區寬廣,可以摺疊;翅脈較多,但到外緣不再分成小叉,可區別於脈翅目;前緣橫脈成列,簡單或端部分叉。
蜻蜓目
蜻蜓目 蜻蜓目
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羣,也是較小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差翅亞目統稱“蜻蜓”;均翅亞目統稱“蟌”以及發現於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中國有3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於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於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束置於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兇猛。
其它昆蟲
昆蟲綱除了上述的8個目以外還有其它27個目,共計34個目。昆蟲綱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三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其中許多種類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兇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蝨目——體蝨。昆蟲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昆蟲基本特徵

一對觸角,一般有兩對翅,三對足。昆蟲觸角節數目,包括觸角棒節數目也經常是鑑定依據 [2] 
解剖圖: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thorax)和腹部(也譯:下體)(abdomen)。
A-頭部;B-胸部;C-腹部
1. 觸角 2. 單眼 (前) 3. 單眼 (上) 4. 複眼 5. 腦部 (腦神經節) 6. 前胸 7. 背動脈 8. 氣管 9. 中胸 10. 後胸 11. 前翅 12. 後翅 13. 中部內臟(胃) 14. 心臟 15. 卵巢 16. 後部內臟 (腸,直腸和肛門) 17. 肛門 18. 陰道 19. 腹神經索 20. 馬氏管 21. 爪墊 22. 爪 23. 跗節 24. 脛節 25. 腿節 26. 轉節 27. 前部內臟 (嗉囊) 28. 胸部神經節 29. 基節 30. 唾液腺 31. 嚥下神經節 32. 口器
昆蟲解剖圖 昆蟲解剖圖
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分節(一節一節的),體軀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胸、腹3個體段,從卵中孵出來的昆蟲,在生長髮育過程中,通常要經過一系列顯著的內部及外部體態上的變化,才能轉變為性成熟的成蟲。這種體態上的改變稱為變態。
頭部
頭部是昆蟲身體最前面的一個體段,由幾個體節組合而成,外壁堅硬,形成頭殼。頭部為感覺和取食的中心,頭部的上前方有一對觸角,下方是口器,具有3對口器附肢和1對觸角,兩側通常有一對大的複眼,頭頂常常有一至三個小的單眼
胸部
昆蟲 昆蟲
胸部由三個體節組成,由前向後依次稱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後胸(metathorax)。每個體節都帶有一對附肢,稱為胸足。胸足分成節段,分別為基節(coxa)、轉節(trochanter)、腿節(femur)、脛節(tibia)、跗節(tarsus)和前跗節(pretarsus)。跗節通常分為5個跗分節,有時還帶有成對的爪子。胸足通常會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務。第一胸節的背部被稱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會特別加固。另外的兩個胸節的背面通常會各帶有一對翅膀。在甲蟲的前對翅膀之間有一塊三角形的甲片。胸部是運動的中心,具有3對足。
腹部
昆蟲在腹部有着重要的器官,如管狀的心臟,梯形神經系統,胃腸系統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還會“越界”到前面去,如神經中樞——咽上神經節或是腦部,和其他動物一樣位於頭部。在軀體中還藏着分支的氣管,它們會直接把氧氣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去。器官開口於線粒體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氣。昆蟲在體側壁還有氣孔(stigma),直接與外界大氣接觸,可以通過肌肉收縮關閉。因為昆蟲這一套呼吸系統非常有效,所以昆蟲要擔心的並不是缺氧,而是過度氧化。氣孔的可關閉性使得昆蟲具有暫時停止呼吸的能力。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統和大部分內臟,無行動用的附肢,但多數有轉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感覺器官
昆蟲體型雖小,感官卻很發達。它們擁有比許多大型動物更為靈敏的感覺,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光線,聽到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嗅到百米之外的同伴的氣味。
眼睛
昆蟲的眼睛包括單眼和複眼,複眼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組成,單眼有背單眼和側單眼之分。除寄生性昆蟲外,一般昆蟲都有一對複眼,頭頂上還有1到3個背單眼。
視覺的獨特性,昆蟲能看見人類和絕大多數動物都看不到的紫外線,而有些花瓣可以反射紫外線,昆蟲就能依靠這種獨特的視覺,根據紫外線的變化找到花蜜和花粉。
耳朵
有些昆蟲的耳朵長得很奇怪,例如蟋蟀的耳朵就是它們每條前足膝蓋以下一塊呈鼓膜狀的隆起,能感覺其他蟋蟀求偶的聲音;飛蛾的耳朵長在腹部,可以感受到蝙蝠靠近的聲音。
觸角
多數昆蟲在兩隻複眼的中上方都有一對觸角,觸角是昆蟲的主要感覺器官,幫助昆蟲探明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尋找食物和配偶。有些昆蟲也經常用觸角與同伴交流信息。
口器
口器是昆蟲的嘴,擔負着取食的重任。因為食物不同,不同的昆蟲也就具有不同類型的口器,如蝗蟲的咀嚼式口器,蚊、蟬的刺吸式口器,家蠅的舐吸式口器等。

昆蟲生活習性

温度是決定昆蟲生長髮育速率的最重要的因子,氣候變暖能加快昆蟲各蟲態的發育,導致其首次出現期、遷飛期及種羣高峯期提前 [1]  。陸生昆蟲在環境太熱時尋找一個陰涼潮濕的處所。如暴露在陽光下,它使自己處於體表受熱面積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蟲留在陽光下取暖。許多蝴蝶在飛行前需展翅收集熱量。蛾在飛行前震動翅或抖動身體,並藉毛或鱗片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層空氣絕緣層保住體熱。最適於飛行的肌肉温度是38~40℃(100~104℉)。在嚴寒時,身體結凍是對昆蟲最大的危險。在寒冷地區能越冬種類稱為耐寒昆蟲。少數昆蟲能忍受體液中出現冰晶,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細胞內含物可能並未凍結。但大多數昆蟲的耐寒意味着阻止冰凍。抗凍作用部分是由於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為抗凍劑;部分是由於血液中的物理變化,温度遠在冰點之下而仍不凍。防乾旱包括堅硬的防水蠟以及擴大貯水的機制。水生昆蟲除了步足發生顯著的變化而適於游泳外,主要適應性變化在於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後一對腹氣孔吸氣。龍蝨在鞘翅與腹部之間有一貯氣室。呼吸空氣的昆蟲在體表的毛間形成空氣層,作用如鰓,使它能從水中取得氣,延長潛水的時間。水中的昆蟲幼蟲直接從水中得氣。搖蚊幼蟲整個表皮層有豐富的氣管。毛翅目(Trichoptera)和蜉蝣目(Ephemeroptera)幼蟲有氣管鰓。大型的蜻蜓幼蟲鰓在直腸內,水從肛門進出提供氧氣。

昆蟲生活場所

昆蟲種類這麼多,因此,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所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有些昆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現很有研究價值,例如昆蟲易於入侵氣候環境相似的地域並定殖 [3]  。可以説,從天涯到海角,從高山到深淵,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不過,要按主要蟲態的最適宜的活動場所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五類。
(1)在空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大多是白天活動,成蟲期具有發達的翅膀,通常有發達的口器,成蟲壽命比較長。如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蟲在空中活動階段主要是進行遷移擴散,尋捕食物,婚配求偶和選擇產卵場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蟲:這類昆蟲無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飛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躍。有些善飛的昆蟲,其幼蟲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蟲和專以腐敗動植物為食的昆蟲(包括與人類共同在室內生活的昆蟲),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動。在地表活動的昆蟲佔所有昆蟲種類的絕大多數,因為地面是昆蟲食物的所在地和棲息處。這類昆蟲常見的有步行蟲放屁蟲)、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料。由於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和對植物根的啃食而成為農業、果樹和苗木的一大害。這些昆蟲最害怕光線,大多數種類的活動與遷移能力都比較差,白天很少鑽到地面活動,晚上和陰雨天是它們最適宜的活動時間。這類昆蟲常見的有螻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蟲)、蟬的幼蟲等。
(4)在中生活的昆蟲:有的昆蟲終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等,鞘翅目龍蝨水龜蟲等。有些昆蟲只是幼蟲(特稱它們為稚蟲)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蟲的共同特點是:體側的氣門退化,而位於身體兩端的氣門發達或以特殊的氣管鰓代替氣門進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種類有扁平而多毛的游泳足,起划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蟲:這類昆蟲的體型比較小,活動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種類的幼蟲都沒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視力也減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蟲終生寄生在哺乳動物的體表,依靠吸血為生,如跳蚤子等。有的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如馬胃蠅。另一些昆蟲寄生在其它昆蟲體內,對人類有益,可利用它們來防治害蟲,稱為生物防治。這些昆蟲主要有小蜂姬蜂繭蜂寄蠅等。在寄生性昆蟲中,還有一種叫做重寄生的現象。就是當一種寄生蜂寄生蠅寄生在植食性昆蟲身上後,又有另一種寄生性昆蟲再寄生於前一種寄生昆蟲身上。有些種類還可以進行二重,或三重寄生。這些現象對昆蟲來説,只是為了生存競爭的一種本能。

昆蟲生長方式

蜕皮生長
昆蟲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體形會逐漸變大,它們表面的外骨骼和皮膚就會被逐漸變大的軀體脹破。慢慢地,幼蟲的“外套”開始脱落,新生一層更大、更堅硬的表皮。幼蟲經歷多次蜕變,才能成長為成蟲。
地下生長
多數昆蟲的幼蟲非常脆弱,所以它們要在相對安全的地方才能長成成蟲。例如,金龜子的幼蟲就是在地下生長的,它們會在地下待好幾周,直到長成成蟲後才到地面上活動。
水中生長
有些昆蟲的幼蟲適於在水中生存,例如雌蜉蝣把卵產在水面上,卵經孵化成為幼蟲,幼蟲便一直在水中覓食、生長,它們可以在水中生活1年多,直到離水登陸後變成成蟲。

昆蟲自我保護

昆蟲的種類不計其數,它們面臨危險時採取的自衞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的具有保護色,有的有警戒色,還有許多昆蟲能將自己變成其他形狀用心,或在外觀上模仿一些具有不被攻擊特性(如具有毒素)的動物(如:有一種毛蟲身上的斑紋看似馬蜂,蜂蠅也是藉助類似馬蜂的外觀躲避天敵),藉以避開敵害。
保護色
有些昆蟲經常混入與自身體色相近的環境中進行覓食等活動,即使敵害靠近,也很難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例如,蝗蟲經常混入與自身體色相近的草叢中,在那裏毫無顧忌地鳴叫,但很多捕食者卻很難從中發現蝗蟲的蹤跡。
警戒色
有些昆蟲從不需要偽裝自己,而是用它們豔麗的體色警示其他動物不要靠近。例如,許多飛蛾體色都呈紅、黃等豔麗的顏色,但它們卻並不是可口的獵物。
斑點
有些昆蟲自身具有“尖利”的武器,但當敵害靠近時,它們不會主動出擊,而是用身上醒目的斑點向那些獵食者發出警告:不要去招惹它們,否則後果會很慘。
許多昆蟲的翅膀上都長着有利於偽裝的翅斑,例如很多蝴蝶和飛蛾的翅膀上都長有眼狀翅斑,在遭遇敵害時,它們就會把翅斑亮出來唬住對方,趁機逃生。
有毒的身體
有些昆蟲經常以一些有毒的植物為食,並把毒汁儲藏在體內。它們的身體會呈現出幾塊黃色或黑色或顏色組合(如黑黃、黑紅等)的斑紋,以此警告捕食者:它們有毒,最好不要以它們為食。
擬態
某些動物在形態、斑紋、顏色等特徵上模仿另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物體,藉以保護自身,免受侵害的現象就叫做擬態。例如,枯葉蛺蝶的翅膀像枯葉,竹節蟲的身體像竹節等。
夜間覓食
有些昆蟲的幼蟲為了躲避危險,經常在夜間覓食。例如,玉帶鳳蝶的幼蟲為了避免被其他動物吃掉,白天藏在隱蔽的地方休息,夜間則外出覓食。
鱗片
蝶與蛾的翅膀上覆蓋着色彩斑斕的鱗片,這些鱗片是由它們被壓平的毛髮形成的。鱗片一片片地緊密相連,交織成蝶和蛾的美麗翅膀,便於它們飛行。
飛行
大多數昆蟲具有高超的飛行技術,藉助飛行選擇適宜的生存環境,尋找食物和同伴,遇到危險時快速逃生。在飛行前,昆蟲會先活動控制飛行的肌肉,然後快速起飛。

昆蟲求偶產卵

昆蟲的求偶行為非常奇妙,有的以氣味求偶,有的以舞蹈、發光或送禮物的方式求偶。一旦雌雄蟲交配後,雌蟲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產卵,卵又要經歷多次變化才能變成成蟲。
氣味求偶
有些昆蟲靠氣味求偶,例如雌性橄欖油蝴蝶在求偶時散發出一種濃烈的氣味,吸引雄蝶;雄蝶循着氣味找到雌蝶,與其交尾。
發光求偶
有些昆蟲在求偶時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光,例如雌性螢火蟲會蟄伏在草叢中,併發出微弱的光;雄蟲發現後,會用一種更明亮的閃光來回應,等待雌蟲發光的變化以確定求偶是否成功。
舞蹈求偶
有些昆蟲會以舞蹈的形式向異性同伴求愛。例如,蝴蝶有時會跳舞求偶,它們翅膀上的鱗片可以反射一種特殊的光,使它們的舞姿更有魅力,從而吸引異性同伴的注意。
產卵
多數昆蟲都會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自己的卵。有的昆蟲把卵產在地下,使卵避開危險;有的昆蟲把卵產在食物旁邊,這樣卵孵化後幼蟲就不必為覓食發愁了。

昆蟲生殖發育

昆蟲幼蟲的孵出通過不同途徑。如蛾、蝶類動物咬破卵殼而出;蚤有孵化刺,用刺在殼上切一縫;有的推掉卵殼上的卵蓋而出卵。幼蟲孵化時能吞入空氣,以便用力掙出卵殼;在孵出後到表皮硬化前,繼續吞氣,擴張自身。表皮一旦硬化,便不能再長,只有通過一系列蜕皮,在蜕去舊皮,長出較大的新皮之際才能長大。蜕皮時,體形可能驟變。多數原始的無翅昆蟲,如衣魚,在長大為成蟲的過程中身體結構幾乎沒有變化,稱為無變態昆蟲。而蚱蜢(直翅目Orthoptera)、蝽(異翅目Heteroptera)和蚜蟲(同翅目Homoptera),起初體形不變,直到最後才變成有翅的成蟲,生殖器也發育成熟,稱不完全變態。高等的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屬於全變態,幼蟲完全不像成蟲;幼蟲經一系列蜕皮,變化較小,然後變蛹,再變為成蟲。幼蟲的形狀多種多樣,可分為5型:蠋型(蛾、蝶類動物)、蠐螬型、衣魚型(蛃型)、叩頭蟲幼蟲型和蛆型。蛹分為被蛹(附肢不同程度地緊貼在體上)、離蛹(附肢不緊貼在體上)和圍蛹(本質上是離蛹,但被幼蟲皮所形成的囊包圍)。蜕皮和變態都受激素的控制。蜕皮是由腦中的神經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髮動的。這種激素作用於前胸的一個內分泌腺——前胸腺,前胸腺產生蜕皮激素,作用於真皮層,刺激生長和形成表皮。變態同樣受激素控制:在整個幼蟲階段,腦後有一個小腺體叫咽側體,分泌保幼激素。只要血液中有保幼激素,正在蜕皮的真皮細胞產生幼蟲表皮。至最後一齡幼蟲時不再產生保幼激素,於是昆蟲變態成為成蟲。在全變態昆蟲中,蛹在有極少量保幼激素的情況下發育。滯育雖然在任何蟲期都能發生,但在蛹期最為常見。在温帶,許多昆蟲以蛹期越冬。
長角的昆蟲化石 長角的昆蟲化石
除了發育時形態的變化外,許多昆蟲成蟲有多態現象。例如:工蟻和後蟻,工蜂和後蜂均不同;白蟻有兵蟻、繁殖蟻和持續的幼蟲;蚜蟲成蟲則有無翅和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引人注目的季節兩態性。這些差別可解釋為:每一種的每個成員的基因中都有發育成不同型的能力,由於環境刺激引起特定的發育途徑。激素或許是控制這些變化的環節。多數昆蟲營有性生殖。蝴蝶的視力很重要,雌蝶的色澤在飛行中能吸引同種的雄蝶。蜉蝣和有些蠓的雄蟲成羣飛舞吸引雌蟲。某些雌甲蟲的部分脂肪體形成一個發光的器官吸引雄蟲。雄蟋蟀和蚱蜢發聲吸引雌蟲,雄蚊則被雌蚊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所吸引。但最重要的是氣味。大多數雌蟲分泌信息素引誘雄蟲,雄蟲同樣地也能產生吸引雌蟲的氣味。
交配和產卵需要適當的温度和營養。一次受孕,終身產卵。交配、產卵期間對蛋白質尤其需要,鱗翅目的成蟲只吃糖和水,幼蟲時貯備下必需的蛋白質。温度和營養常影響激素的分泌。產卵時通常需要保幼激素或來自神經分泌細胞的激素。沒有這些激素,則生殖中斷。這些現象在冬季見於馬鈴薯甲蟲。少數昆蟲雄蟲罕見,由雌蟲進行孤雌生殖。温帶的蚜蟲在夏季只產生營孤雌生殖的雌蚜,胚胎在母蚜內發育(胎生)。某些癭蚊幼蟲的卵巢中卵母細胞能在孤雌情況下開始發育,幼體破壞母蟲體壁逸出,這叫幼體生殖

昆蟲器官構成

昆蟲呼吸器官

昆蟲沒有鼻子,它們怎麼呼吸呢?原來昆蟲是用氣管呼吸的,它們有特殊的呼吸系統,即由氣門和氣管組成的器官系統,氣門相當於它們的“鼻孔”。
在昆蟲的胸部和腹部兩側各有一行排列整齊的圓形小孔,就是氣門。氣門與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專管過濾的毛刷和篩板,就像門柵一樣能防止其他物體的入侵。氣門內還有可開閉的小瓣,掌握着氣門的關閉。氣門與氣管相連,氣管又分支成許多微氣管,通到昆蟲身體的各個地方。昆蟲依靠腹部的一張一縮,通過氣門、氣管進行呼吸。
昆蟲能高度適應陸生環境,原因之一就是具備了該種特殊的呼吸系統。螞蟻、蝗蟲、螳螂蝴蝶、蜜蜂、蚊子蒼蠅等各類陸生昆蟲都是以該種方式進行呼吸的。
生活在水中的昆蟲也是用氣門進行呼吸的。像蜻蜓、蜉蝣的幼蟲長期適應水生環境,還形成了一種新的呼吸器官——氣管腮,能像魚一樣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1、氣管呼吸
氣管呼吸是絕大部分陸生昆蟲的呼吸方式。營氣管呼吸的昆蟲,體內有完整的、逐級分支的氣管系統,並以氣門開口於體壁。呼吸時,通過開啓氣門使氣管與大氣直接連通,經氣體擴散和通風作用進行氣體交換,因而也稱為[1]氣門氣管呼吸。
2、體壁呼吸
體壁呼吸是指跨體壁直接進行氣體交換的呼吸方式,彈尾綱昆蟲的絕大部分種類和一些寄生性昆蟲的幼蟲,沒有氣管系統或無完整的氣管系統,就通過體壁擴散直接與周圍的環境進行氣體交換。大多數水生昆蟲也能利用體壁進行呼吸。實際上,具有完整氣管系統,進行氣管呼吸的陸生昆蟲,也能經由體壁薄膜部分排除一些二氧化碳,但不足以維持正常生理。
3、氣管鰓呼吸
氣管鰓是某些昆蟲體壁向外突出的絲狀或薄片狀的結構,其中密佈氣管的分支,氣管內的氣體需要跨體壁與周圍環境進行氣體交換。以氣管鰓這種特殊結構進行氣體交換的呼吸方式,稱為氣管鰓呼吸。最常見的具有氣管鰓的昆蟲有蜉蝣目蜻蜓目毛翅目的幼蟲。它們除用氣管鰓呼吸外,還用體壁呼吸。在冬季,水中含氧較高,蟲體代謝水平較低,體壁呼吸即可維持生活,而在夏季,則需兩者並用。
4、氣泡和氣膜呼吸
氣泡和氣膜呼吸實際上是水生昆蟲利用物理性鰓進行氣門氣管呼吸的特殊呼吸方式。例如,龍蝨潛入水中時,可在鞘翅下面儲藏相當量的空氣或是在腹部頂端攜帶一個氣泡,當蟲體從氣泡吸收氧時,氣泡中氧的分壓降低,周圍水中的氧即擴散進氣泡進行補充,這種呼吸方式即稱為氣泡呼吸。有些水棲昆蟲如負子蝽,其腹面有一層排列緊密的疏水性細毛,形成氣盾,它可以保存一薄層永不崩解的空氣膜,並與氣管內的空氣連通。氣盾同樣具有物理性鰓的作用,它的容積保持不變,這種呼吸方式稱為氣膜呼吸或氣盾呼吸。
5、其他呼吸方式
除上述呼吸方式外,有些內寄生昆蟲還有一些特殊的呼吸方式,有的初齡幼蟲無氣門,可以通過體壁直接從寄主體內獲得氧氣,有些種類在腹部後端氣門處生有尾鈎,用於穿透寄主的皮組織使氣門與大氣連通。有的幼蟲刺激寄主的皮細胞或氣管壁細胞向體內擴展。

昆蟲運動器官

昆蟲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昆蟲會游泳,有的昆蟲會跳躍,大多數昆蟲的成蟲都會飛。足幫助昆蟲行走、跳躍或游泳,翅膀則幫助昆蟲飛行。它們是昆蟲運動必需的身體構造。
偽足
一般昆蟲的胸部生有3對足,有些昆蟲則要多長出一些足來,如:毛毛蟲主要以蠕動的方式移動,它的胸腔上就多長出5對腹足,這種腹足被稱為偽足,可以幫助毛毛蟲固定在某個位置。
足的類型
昆蟲的種類、生活習性不同,因此它們的足的類型也不同:如瓢蟲、天牛的步行足,蝗蟲、蟋蟀的跳躍足,螳螂、獵蝽的捕捉足,蜜蜂的攜粉足,龍蝨、仰遊蝽的游泳足等。
翅膀
昆蟲的身體結構 昆蟲的身體結構
一般昆蟲只有一對翅膀,如甲蟲、蟋蟀的翅。甲蟲類的前翅骨化程度較高,看不到翅脈,形成了鞘翅;蟋蟀等昆蟲的前翅骨化程度較低,革質而半透明,稱為直翅(復翅)。
翅膀中有分支複雜的血管系統,稱作翅脈,其走向和分佈是分辨昆蟲種類的特徵之一。前翅膀比起後翅膀窄而有力,有時會加固,甚至像甲蟲那樣成為堅硬的翅膀蓋。
在雙翅目昆蟲中,只有一對翅膀發育正常。而後面另一對翅膀則成為平衡棒。許多昆蟲在進化的過程中失去了翅膀,而成為寄生蟲,如跳蚤和蝨。但是在蝗蟲裏面也會找到許多沒有飛行能力的種類。一些古老,構造簡單的古昆蟲也飛不起來,它們是從沒有飛行能力的祖先進化而來的。

昆蟲視覺器官

昆蟲的視覺器官包括複眼和單眼。複眼位於昆蟲頭部上方兩側,有數目不等的小眼聚合而成。單眼的組成與小眼相似,一般依據其着生的位置,可分為背單眼和側單眼。

昆蟲其他器官

外骨骼
所有昆蟲的身體都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生有眼睛、觸角和口器;胸部生有三對足和一對至兩對翅膀;腹部含有內臟器官。它們體表長着堅硬的外骨骼,可以保護柔軟的軀體。
蜕皮
昆蟲圖片 昆蟲圖片
許多昆蟲看起來身體很柔軟,實際上它們卻都生有較為堅硬的外骨骼。昆蟲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會蜕掉外骨骼,長出新的、更大的外骨骼,使柔軟的軀體得到更有力的保護。
尾須
昆蟲的尾須通常是一對須狀的突起,長在第十一腹節轉化成的肛上板和肛側板之間的膜上。尾須只在蜉蝣目、蜻蜓目等低等昆蟲中較為常見,而且形狀、構造等變化很大。
肌肉
昆蟲的肌肉是由肌纖維和包在外圍的結締組織所組成的,肌纖維是組成肌肉的基本單位,而其中所含的肌原纖維,是執行收縮機能的細胞器。有些昆蟲雖然體型小,但它們的拖拉力卻十分驚人。一隻僅有6克重的小甲蟲能用足拖動1千克重的物體;一隻螞蟻能把超過自身體積和重量1400倍的食物拖入穴中。

昆蟲神經系統

昆蟲通過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與外界環境取得聯繫。神經系統聯繫着體壁表面和體內各式各樣的感覺器和反應器。昆蟲的神經系統也是昆蟲的信息通訊系統和重要的整體控制系統

昆蟲基本分類

1.中樞神經系統:感覺、聯繫和運動協調中心,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腹神經索,是昆蟲神經系統的核心部分。
2.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取食、呼吸、生殖及內臟器官活動。它包括控制消化道的口道交感神經系統,控制氣門與背血管的中神經和控制生殖器官和後腸的腹末端神經節。
3.外周神經系統:收集感覺器的刺激至中樞神經、傳遞中樞神經的訊號至反應器,包括中樞系統發出的所有神經。基本構造.

昆蟲神經組織

神經元:傳遞信息的功能細胞。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昆蟲的神經元由1個神經細胞體、1個或多個樹突1個軸突三部分構成。
膠細胞:為神經細胞供應營養和穩定內環境,是神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神經鞘。
神經節:神經元、膠細胞和非細胞組織形成的卵圓形或多角形構造;外層是非細胞組織的圍膜和膠細胞層構成的具有保護和營養功能的神經鞘。神經的傳導機制
神經活動的基礎是神經細胞的跨膜電位,外界的刺激使膜的通透性發生變化,引起動作電位的發生。神經的傳導機制分為軸突傳導和突觸傳導。
軸突傳導:軸突是神經衝動的起始部位,是在軸突的起始段,沿軸突膜進行的神經傳導方式。
軸突的主要功能是將神經衝動由細胞體傳至其他神經元或效應細胞
突觸傳導:突觸是神經元間、神經和肌肉間、神經和腺體間的連接點,是神經傳導的聯絡區。
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後膜和突觸間隙三部分組成。突觸傳導是神經衝動在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間隙進行的傳導。突觸分為電突觸和化學突觸兩種類型
電突觸的特點:間隙極小、神經衝動直接通過,速度快、傳導沒有方向。
化學突觸特點:傳導有方向性、速度慢、靠遞質作用於後膜上受體進行興奮傳導。
突觸傳導的過程:突觸傳導完成後,乙酰膽鹼隨即被膜上的乙酰膽鹼酯酶水解,水解產物為突觸前膜吸收,在膽鹼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再合成乙酰膽鹼,儲存於小泡內,為下一次傳遞做準備。
2023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昆蟲大腦圖譜,首次描繪了果蠅幼蟲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連接 [10] 

昆蟲消化系統

昆蟲的消化系統 昆蟲的消化系統
昆蟲的消化道系統可以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

昆蟲前腸

前腸的功能在於取入食物、貯存、磨碎食物,將食物送到下一個區域。通常前腸被分為口、食道和嗉囊。口的唾液腺提供液體與酵素,可以潤滑並分解食物。嗉囊主要的功能為貯存食物。前胃或稱砂囊具有齒用以磨碎食物。

昆蟲中腸

主要的消化在中腸進行,消化酶在此分泌、消化產物的吸收,然後腸道內食物殘渣及來自馬氏管的尿進入後腸。中腸分為兩個主要區域,管狀的胃和末端封閉、被稱為盲囊的側支囊。大部分的昆蟲的中腸皮膜與食物之間又圍食膜,由幾丁質纖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交織合成,功能為保護消化的細胞。中腸到後腸之間有幽門瓣膜調節物質從中腸至後腸。

昆蟲後腸

水分、鹽類及其他有用的分子則於糞便經由肛門排出之前的吸收。具有迴腸、結腸和直腸,都用來吸收水分和鹽類。馬氏管作為排泄器官,從血液腔中移除含氮廢物。有毒的氨進行化學反應,轉換成尿素,再轉換成尿酸。以排遺顆粒排出體外。而直腸墊幫助水分在吸收的速率。

昆蟲液流循環學説

在蟲體中,由於主要負責營養吸收的胃盲囊胃於中腸前端,而主要負責分泌消化液的杯狀細胞則多分佈在中腸後段,因此在腸腔(圍食膜與腸壁細胞間)常形成從後向前,逆圍食膜中食物而動的液流。基於對蛇蛉和美洲蜚蠊的研究,Berridge在1969年提出了昆蟲消化系統營養吸收的液流循環理論。
其一是吸收液流循環,液流由中腸後段吸收血淋巴中的無機離子和水等,向腸腔內分泌消化液而形成,並沿腸道向前運行,不斷消化食物,提取營養物質,最後由中腸前段及胃盲囊將這些無機離子、水和營養物質等吸入血淋巴中從而完成其循環,其主要功能為提高營養的消化與吸收。
其二是排泄液流循環,由馬氏管吸收血淋巴中的無機離子、水和代謝廢物向腸腔內分泌尿液,其後由直腸細胞將腸腔內尿液及食物殘渣中的無機離子和水等吸回血淋巴中,其主要功能是回收無機離子及水,維持蟲體內水電平衡。不同昆蟲體內的液流循環有一定的差異,同時,中腸杯狀細胞的分泌液流與其周圍柱狀細胞的吸收液流形成的微液流循環,在不同昆蟲中更為普遍。

昆蟲發聲原理

昆蟲的發音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飛行、取食、求偶活動產生。
人類能夠聽到的振頻為20~20000Hz。蝶類為7~13Hz;蒼蠅為147~220Hz;蚊類飛行時拍打翅膀的振頻約594Hz;因此我們可以聽到蒼蠅和蚊拍打翅膀的聲音。
二、身體撞擊其他物體產生。
竊蠹頭部敲擊隧道壁發出的聲音,某些種類的雄性擬步甲求偶時利用腹片摩擦雌性胸部的瘤發出尖鋭聲音。
三、昆蟲本身的特殊發音器官產生。
(1)摩擦發音。
發音器的兩部分互相摩擦而發音。如蟋蟀、螽斯、蝗蟲、螻蛄、蝽、天牛、金龜子等。
(2)膜振動發音。
同翅目、半翅目、鱗翅目的部分種類具有此種發音方式。
昆蟲的卵要經過幾個發育過程才能變成成蟲。在發育過程中,昆蟲表現出了不同的體態,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變態分為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兩種類型。

昆蟲變態發育

昆蟲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的過程比較緩慢,昆蟲的卵經孵化而成的幼蟲被稱為若蟲,體態與成蟲相似。若蟲在生長過程中要經歷幾次蜕變,才能完全發育成成蟲。

昆蟲完全變態

完全變態的過程中,昆蟲會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幼蟲與成蟲的差異非常大,幼蟲還要經歷蛹的階段才能成為成蟲。蝴蝶,蠅,蛾等昆蟲的發育都要經歷完全變態的過程。

昆蟲昆蟲之最

昆蟲最大昆蟲

皇蛾僅分佈在東南亞,是最巨大的蛾。它的翼面有400平方釐米之廣,翼展可達30釐米。英文名中的“Atlas”,因為其翼面圖案形似地圖;前翅末端部分像蛇的頭部,以此來威懾捕食者。成蟲沒有口器,僅靠幼蟲時代殘存在體內的脂肪生存,生命大概只有一到兩週。雌蛾通過腹部末端的腺體分泌激素,而雄蛾即使在幾公里外的順風處,仍能感應到。成蟲迅速交配。之後,雌蛾產卵,消耗完體內的脂肪之後便死去。
從重量來説,世界上最重的昆蟲是熱帶美洲的巨大犀金龜鞘翅目犀金龜科)。這種犀金龜從頭部突起到腹部末端可長達155毫米,身體可寬達100毫米,比一隻最大的鵝蛋還大。其重量竟有約100克,相當兩個雞蛋的重量。另外,巴西產的一種天牛(鞘翅目天牛科)體長也有150多毫米。但從體長來説,最長的昆蟲是生活在馬來半島的一種竹節蟲,其體長有270毫米,比一支鉛筆還要長。
在新西蘭受到保護的是昆蟲動物——維塔。
由於物種進化在新西蘭島上與世界其它地方不同,因而這片土地上有一些動物是世界唯一的。如這裏的昆蟲體形一般都比較大,同時又大都比較兇猛,譬如被當地人稱為“維塔”的昆蟲就是這樣。
維塔屬蟋蟀類,生活在樹上或石縫間,身上長有多隻腳和許多刺。這種昆蟲在近兩億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有一點進化,其形體特點一直保持到當今,屬於整個新西蘭最早的生命體。同時,它也是整個自然界最大的昆蟲,已知世界最大的維塔重達78克,比蒼蠅大100~150倍,是一般蝗蟲的50倍,其兇猛的程度不但足以嚇跑老鼠,而且還會咬人,許多新西蘭人在少兒時代都有過挨咬的痛苦經歷。
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新的天敵的出現,這種特大昆蟲的分佈如今已縮小到新西蘭主島的少數地區和個別小島上。新西蘭政府為保護這種昆蟲,已建立了多個維塔保護區,以免該國獨有的這種昆蟲滅絕。

昆蟲最小昆蟲

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昆蟲是膜翅目纓小蜂科(Mymaridae)的一種卵蜂(Alaptus magnonimus Annandale),體長僅0.21毫米,其重量也極其輕微,只有0.005毫克。折算一下,20萬隻才1克,1000萬隻才有一個雞蛋那麼重。

昆蟲最長昆蟲

最長的昆蟲——尖刺足刺竹節蟲 最長的昆蟲——尖刺足刺竹節蟲
尖刺足刺竹節蟲
英文名:Giant Walking Stick
學名:Phobaeticus serratipes
分佈:新加坡、馬來西亞
這種昆蟲應該可以看做是可作為寵物的熱帶昆蟲的最佳候選之一。竹節蟲目(Phasmatodea)這個詞來自於希臘單詞“phasma”。意為“幽靈”,形象地説明了此類昆蟲有將自己擬態成周圍枝條或樹葉的能力。它可達兩英尺(約61釐米)的身長使它成為昆蟲王國中的最長者。許多種類的雌性竹節蟲獨居,無性繁殖。竹節蟲為素食昆蟲,但是在蜕皮期間,它們也會吃掉自己蜕掉的皮。當它們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它們通常會掉到地上裝死,或者長時間的搖擺不定。

昆蟲與人類的關係

昆蟲對人類的重要性是無法估量的。一些昆蟲自身的產物,如蜂蜜、蠶絲、白蠟等是人類的食品及工業的原料;昆蟲又是2/3有花植物的花粉傳播者;一些昆蟲能分解大量的廢物,把它們送回土壤完成物質循環;一些昆蟲在維持某些動植物之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某種意義上説,昆蟲是人類生存的主要競爭者,它們大量地毀掉人類的糧食及農產品(收穫前與收穫後),世界上每年至少有20%~30%的農產品被昆蟲吃掉,它們破壞房屋建築,傳播多種人畜疾病,造成人畜死亡。總之,昆蟲對人類的利害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4] 
昆蟲同人類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構成複雜關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昆蟲食性的異常廣泛。根據前人的估計,昆蟲中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捕食其他昆蟲和小型動物;2.4%是寄生的,寄生在其它昆蟲動物體外和體內:還有17.3%食腐敗的生物有機體和動物排泄物。這個為我們大致劃出了昆蟲的益害輪廓。但是這只不過是個自然現象,而人的益害觀是從對人的經濟利益的觀點出發的,因而要複雜得多。下面就是昆蟲對人類的有害和有益方面分別進行討論。

昆蟲利害關係

昆蟲有益蟲和害蟲之分(對人類自身利益而言)。
害蟲:
1.危害人類生產的,蚜蟲等;蚜蟲是害蟲的一種,危害大部分農作物和觀賞植物。
2.危害人類生活的,蟑螂,蒼蠅,蚊子等;
益蟲:有益於生產和生活的,蜜蜂,螳螂,蜻蜓等;
益蟲和害蟲是相對而言的,益蟲會做對人類有害的事,害蟲也會做有益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如:對於螞蟻是害蟲的看法佔45%,那是因為螞蟻老是在人類食物亂爬、亂啃,很不衞生。對於螞蟻是益蟲的看法佔20%,有人覺得食用螞蟻有益身體健康,對一些病的治療可以提供幫助。蝴蝶和蛾幼蟲可能危害作物,但是成年後卻會為植物傳播花粉。有些害蟲本身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被人類食用,或是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藥材。
蝴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商業價值,我國從80年代以來,已逐漸形成了蝴蝶產業,雲南、上海、廣州等地已形成了採集、加工、銷售體系 [5] 
昆蟲在自然生態中起重要作用。它們幫助細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機質,有助於生成土壤。昆蟲和花一起進化,因為許多花靠蟲傳粉。某些昆蟲提供重要產品,如蜜、絲、蠟、染料、色素,因而對人有益,但由於取食各類有機物,對農業造成巨大危害。害蟲毀壞自然界或貯存的穀物或木材,在穀物、家畜和人之間傳播有害微生物。
即使是所謂的害蟲,也只是對人類自身利益有影響。站在生態角度來看的話,很多昆蟲鳥類,兩棲動物等捕食害蟲,因此被人類定義為益蟲或益獸或益鳥。這些動物的生存也依賴害蟲而存活。倘若自然界沒有了害蟲,也就沒有了捕食它們的益蟲,益鳥,益獸了。因此,所謂的害蟲在自然界食物鏈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植食性昆蟲的數量小、密度低,當時或一段時間內對農作物的影響沒有或不大,那麼它們不應被當作害蟲而採取防治措施。相反,由於它們的少量存在,為天敵提供了食料,可使天敵滯留在這一生境中,增加了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和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應把這樣的“害蟲”當作益蟲看待。或者由於它們的存在,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蟲不能猖獗,從而對植物有利。

昆蟲最新研究

可愛的小蟲
可愛的小蟲(16張)
像螞蟻、蜜蜂這樣的昆蟲也有自己獨特的“小社會”,這些昆蟲會判斷哪種性別對羣體更“有用”,以此決定“生男”或“生女”,這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
通過研究螞蟻等昆蟲羣體內部的分工和生殖方式發現,這些昆蟲會根據不同性別在羣體中的實際作用來控制雌雄比例。普通螞蟻往往由雌性螞蟻負責羣體中的主要工作,雄性的作用相對較小,因此會主動多繁衍雌性後代。而白蟻羣體中雌雄性別的“工作量”相當,所以數量也基本接近。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學動物學系的安迪·加德納説,螞蟻、蜜蜂等昆蟲在生育時可以主動控制是否讓卵子受精來控制後代的性別比例,受精卵將發育成雌性,未受精卵將發育成雄性。
研究人員説,這一發現有助於更好地瞭解一些昆蟲“小社會”的形成原因和結構。這項研究將發表在三月號的《美國博物學家》雜誌上。 [6] 
2023年4月下旬,南京農業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成員李澤川在南京發現我國新記錄昆蟲物種3種,分別是在江寧區方山發現了高麗嗡蜣螂、臭蜉金龜,及在高淳慢城和江寧區谷裏發現了達氏嗡蜣螂。 [11] 
2024年1月5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該所農藥分子靶標與綠色農藥創制創新團隊提出了調控斜紋夜蛾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纖維載體結構設計策略,成功創制了調控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新載體。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納米快報》上。 [20] 

昆蟲特徵識別

(1)身體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腹三個體段,但不分部
(2)頭部是感覺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對觸角,通常還有複眼單眼
(3)胸部是運動中心,具3對足,一般還有2對翅(有些一對,如蒼蠅等,有些沒有,如螞蟻等)
(4)腹部是生殖與代謝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內臟
(5)有些昆蟲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要經過一系列內部及外部形態上的變化,才能轉變為成蟲。這種體態上的改變稱為變態。有些低等的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無變態(如衣魚);有些則不完全變態(如蜻蜓);有些高等的昆蟲是完全變態的(如蝴蝶)。
(6)會鳴叫的昆蟲是雄性,雌性不會鳴叫。

昆蟲食用捕捉

其實,昆蟲作為人類食物的歷史源遠流長,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據統計,全世界有記載的食用昆蟲3000多種,我國傳統的食用昆蟲100多種。螞蟻、蜂、蝗蟲、竹蟲、蠶蛹等是人們普遍食用的昆蟲 [7] 
昆蟲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物質如鉀、鈉、磷、鐵、鈣等各種鹽類的含量也很豐富,還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根據資料分析,每100毫升的昆蟲血漿含有遊離氨基酸24.4~34.4毫克,遠遠高出人血漿的遊離氨基酸含量。昆蟲體內的蛋白質含量也極高,烤乾的蟬含有72%的蛋白質,黃蜂含有81%的蛋白質,白蟻體內的蛋白質比牛肉還高,100克白蟻能產生500卡熱量,100克牛肉卻只能產生30卡熱量。
昆蟲作為食品除了有上述優點外,還有世代短、繁殖快、容易獲取等特點。因而在野外遇險時,昆蟲往往是遇險者的首選食物,筆者自己在野外就吃過十餘種,感覺味道還不錯。為使户外活動愛好者對可食用昆蟲有一些瞭解,筆者在此列出中國野外較易獲取,口感尚好的可食用昆蟲,捕捉及食用方法,供打算吃昆蟲的“勇敢者”參考。吃昆蟲時,可根據當時自己的條件,選擇烤、燒、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食用。
蝗蟲食用其成蟲或幼蟲,各種蝗蟲包括蚱蜢均能食用。用帶樹葉的枝條撲打,或用塑料薄膜平鋪在地上將蝗蟲驅趕到薄膜上,因薄膜光滑蝗蟲無法逃跑易於捕捉。
螻蛄食用其成蟲,徒手捕捉,或在夜間用燈光引誘。
蟋蟀食用成蟲,徒手捕捉或用樹枝撲打。
螽斯又叫蟈蟈,捕捉方法與蟋蟀相似。
家蠶、柞蠶主要食用蛹,系家養昆蟲,野生的不易遇見。
蛾類包括天蛾刺蛾、夜蛾、螟蛾各種蛾類,由於其幼蟲體表多長毛,外貌醜陋,一般多選擇吃蛹。
蝶類各種蝶蛹均能食用,蝶類幼蟲較蛾類幼蟲而言,大多數種類不長毛,也可食用。
白蟻食用成蟲和卵,尋找蟻穴掘取。白蟻分為生活在樹木中和土壤裏兩大類型,樹棲的白蟻體色純白,食用沒有異味。而地棲白蟻多為棕褐色,食用時有一點怪味。
螞蟻食用成蟲、幼蟲、蛹、卵,尋找蟻穴掘取,或用食物誘捕。食用螞蟻要特別注意螞蟻中臭蟻科的種類有毒,不可食用。臭蟻個體小,尾部上翹,有異味,易與其它螞蟻區別。
蟬食用成蟲,用樹枝撲打或用膠杆粘。在南方一些山野的河灘邊有時可見到飲水後死亡的蟬大量聚集在一起,可以收集。
蜻蜓成蟲、幼蟲均可食用,成蟲用樹枝撲打,或膠粘,也可用網捕。幼蟲用網具在水中捕撈。
負子蝽食用成蟲,用網具在水中捕撈。
石蠶食用幼蟲,幼蟲生活於溪流中,用絲將幾塊石頭粘在一起構成犧身之處,徒手在水中撈取石蠶的石窩,捉取幼蟲。
天牛食用幼蟲,幼蟲生活在木材裏,蛀木為生,選擇多蟲眼的枯樹枝將其劃開,尋找幼蟲。
螳螂食用成蟲、幼蟲,用手直接捕捉成蟲或幼蟲,螳螂卵也可食用。
龍蝨成蟲、幼蟲均可食用,用網具在池塘、河流裏撈取。
蜂類包括胡蜂、黃蜂、蜜蜂,食用成蟲、幼蟲和蛹。找到蜂巢後用火燒死成蟲後,才可收集幼蟲和蛹。收集蜂類即使用火燒也有被蜇傷的危險,要選在夜間進行,多準備幾支火力猛然的火把,同時將自己的頭、手用厚衣服或其他物品保護起來。
物種優勢
第一,昆蟲的外骨骼都具有蠟質層,包裹整個身體,它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使其能適應陸地生活。特別是對於昆蟲這種小形動物尤為重要,外骨骼也對昆蟲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它防止外界的損傷及異物的侵入。昆蟲的外骨骼有許多內陷,形成所謂的“內骨骼”,為肌肉的附着提供了支點 [4] 
第二,昆蟲具有兩對(或一對)能飛翔的翅,增加了它生存及擴散的機會,通過飛翔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尋找食物及棲息場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敵害。昆蟲的翅使其成為無脊椎動物中侵入空中的僅有的一類。
第三,很小的體型。昆蟲綱與其他大多數動物(包括節肢動物)相比屬於小型動物,最大的個體不超過30cm,一種巨型竹節蟲(Pharnacia serratipes)可長達26cm,一些大型鱗翅目展翅後超過20cm。小型的身體對極少量的食物即可滿足其生長髮育的需要,也有利於隱藏、躲避侵害、被攜帶並進行傳播擴散。
第四,強大的繁殖能力與較短的生活週期。昆蟲綱具有多種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及幼體生殖等,且繁殖力較高,一頭昆蟲產卵數百粒是很普遍的,上千粒也不罕見,羣居性昆蟲甚至每天產卵上千粒,持續數年不衰。昆蟲的生活週期很短,一些種在條件有利時每年繁殖數代到數十代,環境不利時,可以休眠或滯育,這些特性都有利於它的繁盛。
第五,發育中經過變態。絕大多數昆蟲在生活史中都經歷了3~4個形態、生理、甚至生態完全不同的時期,即卵(egg)、幼蟲(larva)、蛹(pupa)及成蟲(adult)。其中卵期主要是傳播及對抗不良環境的時期,幼蟲主要是取食、營養及生長的時期,蛹期是由幼蟲到成蟲的調整及轉變時期,成蟲是遷移及繁殖時期。變態使各蟲態之間有效地利用和協調有利與不利的外界環境而保證了自身的發展。
第六,昆蟲在結構與生理方面的多樣性使它們能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適應與生存,顯示了昆蟲在自然競爭中的優勢,造成了昆蟲的繁盛。

昆蟲民間俗稱

臭大姐:學名椿象。她會飛,大約指甲蓋大小,渾身黑灰,只翅膀下有點粉紅色,不知何以稱為大姐,其實一點也不好看,而且有無比的臭味,粘到手上半天也洗不掉。她有這招防身本領,足以讓不懷好意的東西退避三舍。
吊死鬼:學名槐蠶。過去北京四合院宅門前大多一邊種一棵槐樹。夏天開白花香透一條衚衕,但是愛長蟲子,就是吊死鬼。他用一根長絲吊在半空中,大人討厭他,往往經過樹蔭下覺得脖子一涼,用手一摸軟軟的是一條蟲子,嚇一跳。小孩喜歡它,託在手上涼涼的,他會一屈一伸一拱一拱地向前爬行。後來在“文革”當中的“批林批孔”時才知道,林彪用韜晦之計叫做“尺蠖之屈,是為伸也”,理解這句話有了形象的依據。如今,當我看到世界名牌鐘錶“歐美加”彎曲的標誌時,也會馬上想到那條綠色的小蟲子。
洋拉子:刺蛾,北京的棗樹很多,棗雖好吃,洋拉子很可怕。他有偽裝術,淺綠色的和半個青棗差不多,軟軟的又像馬鱉,渾身有細絨毛,一旦粘到手上身上,又紅又腫奇癢無比,須用一塊麪團,最好是嚼過的口香糖,把看不見的細毛毛粘出來才好些。
螞蟻:它們一天到晚總是忙忙叨叨地在路上奔波,我喜歡蹲在地上跟着看,看它們到底要幹什麼,看它們是怎樣把比自己身體大一兩倍的東西拉回家。還有一種個頭比較大的叫“瘋螞蟻”,腿挺長,爬得也快,東一頭,西一趟,有時忽然停下來,環顧左右,好像漫無目的。若拿一個衞生球在地上畫個圈,它就像遇到“鬼打牆”,半天走不出去。一旦衝出去,暈頭轉向像喝醉了一樣,怕是找不到家了。螞蟻打仗是一種壯觀而慘烈的景象:黑壓壓的一團一片,沉默着互相撕咬,仗打完了,剩下死蟻遍地,它們為了什麼?
灶馬:那時廚房做飯用磚砌的灶火,晚上封火晝夜不滅,並在火眼旁邊砌進一個細長的小水缸,叫“塘罐”,利用餘温做熱水,洗臉或刷碗用,是一個很好的節能辦法。冬天裏也很暖和的廚房便生出許多灶馬,據説那是灶王爺的馬。灶馬與蛐蛐長相相仿,但體小色黃,不及蛐蛐健壯漂亮和好鬥,叫聲也不響亮。聲色不佳的灶馬,以它們的不起眼,才沒有像蛐蛐那樣的命運:被人養在罐裏並挑撥它們互相爭鬥取樂。那時廚房似乎沒有當前流行的蟑螂,不知蟑螂是什麼時候引進的,它比灶馬討厭多了。
磕頭蟲:體長約1.5釐米,黑色,頭尖尖的很硬。拿着他放在指甲蓋上,它就會把頭磕向指甲蓋啪啪作響,小小的東西,脖子竟有那麼大勁。小昆蟲們大都有一種裝死的本領,遇到危險時便裝死躺下,甚至仰面朝天,一動不動和真的一樣。呆一會兒自覺風險已過,翻過身來撒腿就跑,不料小小東西也有如此心計。
土鱉:許多蟲子分不出公母,土鱉卻很明顯:公的個小,有翅膀,母的甚至像銀元那麼大,沒翅膀,一個圓形的蓋子扣住全身,造型很簡練。把它翻過來,它會用爪兒使勁頂地,努力讓自己正位,那樣子笨拙但執着。
屎殼郎:學名蜣螂。“屎殼郎碰上拉稀的——白來一趟”,詞雖不雅,但把它們的生活狀況説得生動有趣,所以孩子們沒有捉屎殼郎玩的。如果趕上他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工作,那是很好看的,你會欣賞到他們的聰明才智,協作與敬業精神。
馬蜂:形容健壯的小夥子細腰乍背叫“馬蜂腰”,馬蜂腰實在太細了,像用一根小棍連接着上下身。孩子們很怕它,越怕它越喜歡捅馬蜂窩,找刺激,此刻才想到,外出回來的馬蜂們不見了自己的家和馬蜂兒子該多麼難過!
天牛:一種個頭較大會飛的硬殼蟲子,屬鞘翅目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老撾、越南和韓國。主要危害松屬植物,還可以危害落葉松、雪松、雲杉、冷杉以及櫟、雞腿藤、蘋果、花紅等木本植物 [8]  。渾身黑亮黑亮的,最好看的是那兩隻細長而向外彎曲的觸角,黑白色相間,非常獨特。它很有勁,所以叫天牛吧,套上一根線繩可以拉動玩具小木車,“天牛拉大車”成了孩子們有名的遊戲。
螞蚱:即蝗蟲,它們若成了災很可怕,城裏的孩子沒見過。螞蚱的腿很好看,大腿粗壯像一個倒掛琵琶,小腿極細,彈跳力特強。在田徑場上,你看跑跳運動員的大腿就是這個樣子。
刀螂:即螳螂,你若發現草叢中的刀螂,它往往是站起來舉着帶刺齒的雙臂,前後微晃着向你示威,那是螳螂拳標準的架勢。
呱嗒扁:即短額負蝗,顏色碧綠,身材修長。在一些地方也叫作“拜拜跳”、“扁擔鈎”。
老琉璃:北京人把蜻蜓叫老琉璃,金黃色的(也少有紅色,綠色和黑色的),像北京古城特有的黃色琉璃瓦一樣閃光發亮,故此得名吧。夏天捉蜻蜓玩是兒時的一大樂趣,它們十分機警,速度與急轉彎都非常快,還能空中懸浮,能捉到它又不損傷那對精巧的翅膀,就很不易。你若把手指尖放在它嘴邊,它會咬你,但不疼,癢癢的很好玩。

昆蟲昆蟲的力量

在昆蟲的世界中,許多昆蟲具備不可思議的本領。例如:小小的跳蚤,奮力一躍的高度,居然能超過自己身高的200倍。還有蟋蟀和蝗蟲,跳躍能力也十分出色。更令人驚訝的是,螞蟻可以舉起相當於自身體重52倍的物體。就連看上去軀體纖弱的蝴蝶,有的也能像候鳥一樣,遷飛時連續飛幾百米或上萬千米,甚至更遠的路程。
昆蟲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力量,秘密就在於它們有特別發達的肌肉組織。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昆蟲的肌肉不僅結構特殊,而且數量多。例如人類有600多塊肌肉,而鱗翅目昆蟲的肌肉,竟有2000多塊。昆蟲的肌肉除了能幫助跳高跳遠外,還能幫助遠距離飛翔。例如蜻蜓、蝴蝶、蜜蜂、飛蛾等,之所以能飛得很遠,就是依靠它們胸背之間連接翅膀的那部分肌肉。
參考資料
  • 1.    陳瑜, 馬春森. 氣候變暖對昆蟲影響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 2010, 30(8):2159-2172.
  • 2.    柴培春. 體式顯微鏡用於昆蟲形態鑑定時的光線和水分的輔助作用[J]. 檢驗檢疫學刊, 2007(s1):69-70.
  • 3.    Ward N L, Masters G J. Linking Climate change and species invasion: an illustration using Insect herbivor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7, 13 (8): 1605-1615.
  • 4.    昆蟲的形態  .藍色動物學-中國動物學科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1]
  • 5.    陳曉鳴. 中國資源昆蟲利用現狀及前景[J]. 世界林業研究, 1999, 12(1):46-52.
  • 6.    研究發現昆蟲社會“生男生女”看情況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1-30]
  • 7.    暴增海 ,等 .我國蟲草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展望 .自然資源 , 1994, 49~ 53.
  • 8.    楊寶君 , 潘宏陽 , 湯堅 , 等 .松材線蟲病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
  • 9.    彩萬志,得韜主編.昆蟲圖鑑[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9.03:7
  • 10.    第一張昆蟲全腦圖譜繪製完成  .科技.2023-03-10
  • 11.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江蘇首次記錄到多個新物種  .新華網.2023-05-22
  • 12.    西班牙Sol90公司著;馮珣譯,無脊椎動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01,第74頁
  • 13.    南開大學等編,昆蟲學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01,第4頁
  • 14.    劉維編著,一起去看昆蟲,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20.04,第35頁
  • 15.    西班牙Sol90公司著;馮珣譯,無脊椎動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01,第75頁
  • 16.    (法)弗勒爾·鬥蓋(Fleur Daugey)著,動物園300種動物的300個妙趣橫生的傳奇故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02,第8頁
  • 17.    西班牙Sol90公司著;馮珣譯,無脊椎動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01,第74頁
  • 18.    劉敬餘,昆蟲百科全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8.04,第276頁
  • 19.    西班牙Sol90公司著;馮珣譯,無脊椎動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01,第75頁
  • 20.    調控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新載體成功創制  .中國科技網.2024-01-05[引用日期2024-01-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