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鎖定
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
中文名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外文名
Yuan drama four big love drama
類    別
雜劇
類    型
愛情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西廂記》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今河北保定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西廂記目錄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第四本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故事起源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沁園景區的東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煙粉作坊,前邊有一片班竹林,當地人叫做竹馬林。據説唐朝晚期,大詩人元稹,出生在河內縣清化鎮的趙後村,趙後村的鄰村是崔莊村,崔莊裏有一女崔小迎,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元稹八歲時父親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當親人看待。小迎十歲那年,父親去煙粉作坊做工,舉家搬遷。於是便跟隨小迎的父親一起前往。兩人經常在斑竹林裏逗耍,過家家,拜天地,稱公道婆,並在沁園內結識了很多文人過客,如著名的文學家令狐楚韓愈白居易李絳等。受其薰陶,學習詩文,15歲就以明兩經擢第。小迎也長得如出水芙蓉,美麗超羣,兩人私定終生。
元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從政,後深受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賞識,權勢之下與韋夏卿之女韋叢婚配。從此一生再也未見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後,曾多次回家尋找,卻杳無音訊。小迎的聰慧美麗,清純質樸的音容笑貌,纏繞了他一生的夢魂,於是寫《會真記》以表衷情,文中將自己化做張生,把小迎化為鶯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元稹把對小迎的感情昇華到了最高點。
《會真記》傳到了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將故事改編成劇本《西廂記》,張生與鶯鶯的愛情一直傳唱至今,為了紀念元稹與小迎的愛情故事,當地人以青梅竹馬之意,將這片斑竹林叫做竹馬林,同時也給“西廂記”保留了一塊故事的原形地。注:⑴ 沁園:東漢漢明帝劉莊為其五女劉致建造的園林,現在河南博愛縣太行博竹苑內。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裏的小二哥説,這裏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讚歎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着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着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説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徵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越劇《西廂記》
越劇《西廂記》(20張)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託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説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説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説張生已被衞尚書招為東牀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徵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歷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説為董琅)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説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説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説法不一,有人説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説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説法比較公認。
清朝金聖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 中國燈謎常將王西廂裏的句子作為底來猜射,謎目就叫六才。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版本歷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景評)、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啓間烏程淩氏朱墨套印本(淩濛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淩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作品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説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説、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裏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户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敍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説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説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説《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説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敍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小説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鉅製《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敍事的説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着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複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着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衝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衝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衝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思想內容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裏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民間傳説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唐貞元間書生張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珙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珙,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但又藉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 鶯鶯空守西廂,思嬉戲君心切,和紅娘一道耐心苦等。張生終於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和鶯鶯團圓。 《西廂記》從文學價值上講,絲毫不遜於《紅樓夢》,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卻拿河北“中國絲網之鄉”安平的女兒做足了旅遊文章,普救寺日進斗金……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崔氏家族

提起安平,你會想到絲網、生豬、滹沱河、聖姑廟?或者同學、戰友、親朋?或者這方人的質樸、豁達、自得其樂?是否有人對你提起過博陵崔氏?我極力想從你困惑不解的眼神中讀到肯定的答案,而你無可奈何的表情讓我悵然若失。是的,博陵崔氏!一個自漢迄宋稱雄華夏的千年舊族,五姓七望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之一,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一個譜寫在安平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的人的傳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相關歌曲

後弦的《西廂》歌詞
詞、曲、編曲:後弦
(Rap: 從西廂過,我十八多,舞文弄墨———)
走過西廂撲鼻一陣香
隔壁小姐還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來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歲情惆悵
敢問一句盆中花怎賞
要拿姑娘與它比模樣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腸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廂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台賞花等着雨天
名詩讀了幾多遍,名畫臨摹了幾多卷
懵懂書生的夢存在西廂正時少年
我又從西廂過
十二年前的白日夢
寫下當年的你的我
水調歌頭詞一首
我再從西廂過,
十二年後的才高八斗
百花還在人去已樓空
那花兒,常開人難留
誰家種的桃花開了,
花下誰在哼着《離騷》
趕考書生還要趁早
要把功名報
走過西廂撲鼻一陣香
隔壁小姐還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來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歲情惆悵
敢問一句盆中花怎賞
要拿姑娘與它比模樣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腸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廂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台賞花等着雨天
名詩讀了幾多遍,名畫臨摹了幾多卷
懵懂書生的夢存在西廂正時少年
我又從西廂過
十二年前的白日夢
寫下當年的你的我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旅遊資料

愛情沉香屑:《西廂記》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等,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暫住於河中(今永濟)普救寺。一天,準備赴長安趕考的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因雨滯留在河中。在遊普救寺中與鶯鶯相遇。為了追求鶯鶯,張生借宿於普救寺。一天晚上,張生見鶯鶯正在園中燒香禱告,隔牆的他便趁機高聲吟詩一首。鶯鶯知道吟詩者是張生,便回詩一首。一去一來,以詩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橋叛將孫飛虎因貪戀鶯鶯的美貌,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便許諾:“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好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事畢,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鶯鶯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深夜來到了張生書齋,與張生私訂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最後巧妙地説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卻造謠謊説,張生已做了衞尚書的乘龍快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愛之風景之一:《西廂記》之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西北12公里處的西廂村,始建於隋朝初年,是元代雜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址高聳,“紅牆匝繞,古塔高聳,綠樹叢中,殿宇隱現”,西臨黃河灣,水勢洶湧澎湃;東近中條山,猶如屏障峙立,視線廣闊。
一座普救古寺,一段屬於《西廂記》的記憶與往事,一份情也悠悠愛也悠悠之千古愛情傳説。讀《西廂記》,遊普救寺,聽一回大鐘樓的鐘聲,走一段塔院迴廊,《西廂記》中老夫人和鶯鶯所居之處便已在了眼前。一座西廂書齋,一段“待月西廂下,迎風塵户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記憶;一個鶯鶯塔,一份“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的寂寞;一座梨花深院,一幕驚豔、借廂、鬧齋、請寓、賴婚、聽琴、逾垣、拷紅的戲劇場面。一處被張生跳過牆的地方,一棵被張生踩踏過的樹,對映着的是前世情緣中的一份無奈。
夕陽西下,後花園竹影迷離。沒有崔鶯鶯與張生幽會的花前月下,依然有情人不願離去,依然有依依不捨的情話愛意在纏綿……
愛之風景之二:蛙鳴傳情之鶯鶯塔
鶯鶯塔,原名舍利塔,雄峙於普救寺西側,塔高50米,共13層,古樸端莊,獨立了擎天,因傳説鶯鶯曾在此等盼張生而得名。
鶯鶯塔構造奇特,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
一座磚砌的古塔,一座國內罕見迴音建築,一份世界六大奇塔的稱謂,一個愛也切切情也切切的千古情緣之地。一個擊蛙台,擊響的是一份蟲啾蛙鳴的季節之韻;一座蛙鳴亭,共鳴起的是一個心心相印、情愛相連愛情故事。
過小橋、走竹林,走不過的是鶯鶯亭前的那份纏綿,忘不了的是拜月台前的那輪新月以及沐浴在月色中的那個背影。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拜月亭》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寫王瑞蘭和蔣世隆於患難中相遇,由相識而定婚。瑞蘭父強行拆散了這對新婚三月的夫妻。瑞蘭回家後,私下怨父思夫,但卻有口難言,只有在夜晚獨自對月禱告,一願父改意,二願夫平安。作品歌頌了青年人忠貞的愛情,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勢力進行了批判。 《拜月亭》 元·關漢卿作。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戰亂逃亡之中,王瑞蘭與母親失散,書生蔣世隆也與妹瑞蓮失散。世隆與瑞蘭相遇,共同逃難中產生感情,私下結為夫婦的故事, 《拜月亭》全名《閨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牆頭馬上》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寫總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與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相愛的故事。二人私自結合、生子,在後花園匿居七年。後被裴父裴尚書發覺,被迫離散。後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賠禮。裴、李終於團圓。此劇通過強烈的戲劇衝突,塑造了一個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極有個性的婦女形象,表達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傾向。
元朝白樸所著的《牆頭馬上》,是一部具有濃厚喜劇色彩的愛情戲。屬於雜曲之中的言情。
此劇的素材,源於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一詩。白詩記述一個婚姻悲劇故事:一個女子愛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長認為“聘則為妻奔則妾”,逐出家門。在 “始亂終棄”的社會風氣中,白居易對這不幸的女子給予同情,並對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的告誡。白樸在戲中所寫的內容,大致與《井底引銀瓶》一詩相同,但它表現的思想傾向,則與原詩迥異。整個劇本,洋溢着火熱的激情。它描繪女子大膽地追求愛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長挑戰,成為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讚歌。
白樸以前,《井底引銀瓶》的素材,已經受到民間藝人的重視。據宋周密《武林舊事》載,宋官本雜劇有《裴少俊伊州》一本;元陶宗儀《輟耕錄》載金院本有《鴛鴦簡》及《牆頭馬(上)》各一本,《南詞敍錄》載南戲有《裴少難牆頭馬上》。而宋話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捻青梅窺小(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的插詞,可見人們不斷地改編這一故事,添加了不少情節,甚至確定了主人公的名姓。在此基礎上,白樸的劇本也大大地豐富了原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白樸雖然以傳統故事為框架,但他所寫的人物,實際上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
《牆頭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場就毫不掩飾對愛情和婚姻的渴望,她聲稱:“我若還招得個風流女婿,怎肯教費工夫學畫遠山眉。寧可教銀缸高照,錦帳低垂。菡萏花深鴛並突,梧桐枝隱鳳雙棲。”當她在牆頭上和裴少俊邂逅,看上了“一個好秀才”,便處處採取主動的態度。她央求梅香替她遞簡傳詩,約裴少俊跳牆幽會。當兩人被嬤嬤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兒下跪求情,一忽兒撒賴放潑,還下決心離傢俬奔。為了愛情,李千金什麼也不怕,什麼也敢做。她甘願作出犧牲,“愛別人可舍了自己”。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時婚嫁的的合理性,“那裏有女兒共爺孃相守到頭白”。因此,她不像深閨待字的少女那樣羞羞答答,倒和話本《碾玉觀音》裏的璩秀秀有點相似。顯然,在這個人物身上,白樸讓它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的特徵。
李千金在裴家後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終於被裴尚書發現。她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反駁裴尚書對她的辱罵。當然,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被視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飲恨回家,但她絕沒有屈服。當裴少俊考中狀元,裴尚書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賠禮道歉,要求她認親重聚時,她堅決不肯,並且對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譴責。即使裴尚書捧酒謝罪,她還是斬釘截鐵: “你休了我,我斷然不肯。”只是後來看到啼哭的一雙兒女,才不禁心軟下來,與裴家重歸於好。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倩女離魂》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鄭光祖著,參照趙公輔同名劇本及有關説唱材料改編而成。寫少女張倩女、書生王文舉本“指腹為婚”。其後張母反悔,被迫以兄妹關係分離,但倩女依然愛戀文舉,相思成疾,魂離肉體,隨同文舉一起上京趕考,而肉體仍在家卧病不起。及文舉得官,和她一起歸來,倩女魂與肉體合一。病亦痊癒,構成喜劇結局。作品塑造了大膽反抗封建禮教、熱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倩女形象。劇作在語言、心理刻畫和情景描寫方面都有較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