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令狐楚

鎖定
令狐楚(766年 [1]  -837年12月13日),字愨士,自號白雲孺子 [34]  。京兆府咸陽縣(今陝西咸陽)人,郡望敦煌(今屬甘肅) [1] 唐朝中期官員、散文家、詩人。 [65] 
令狐楚為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進士唐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受皇甫鎛推薦,被任命為翰林學士,自此捲入黨爭。後出為華州刺史,升任河陽節度使。元和十四年(819年),入朝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憲宗去世後,為山陵使,受親吏贓污事牽連,被貶為衡州刺史,又量移郢州刺史,後升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唐敬宗唐文宗時,重新得到任用,歷任河南尹宣武節度使户部尚書東都留守、天平節度使、吏部尚書等職,累升至檢校尚書右僕射,封彭陽郡公。“甘露之變”後,因厭惡宦官擅權,遂自請解職,外授山南西道節度使。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在任內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冊贈司空諡號“文”。 [2]  累贈太尉 [3] 
令狐楚長年擔任地方節度使,“長於撫理”,政績頗為顯著。又擅寫詩文,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詩“宏毅闊遠” [44]  ,長於絕句。有《漆奩集》《梁苑文類》《表奏集》等著作傳世,今均佚 [29]  。《全唐文》《全唐詩》等輯錄有其詩文 [46]  [51] 
全    名
令狐楚
別    名
令狐文公,開封公 [55] 
愨士
白雲孺子
諡    號
封    號
彭陽郡公
所處時代
唐朝中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府咸陽縣
出生日期
766年
逝世日期
837年12月13日
主要成就
長年擔任地方節度使,“長於撫理”,政績頗為顯著
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詩文有一定影響
主要作品
《漆奩集》
《梁苑文類》
《表奏集》等
最高官職
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右僕射→司空、太尉(贈)
郡    望
敦煌郡

令狐楚人物生平

令狐楚文學起家

令狐楚生於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是京兆府咸陽縣(今陝西咸陽市)人,郡望敦煌(今屬甘肅),與初唐時期位列“十八學士”之一的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同族。 [5]  令狐楚兄弟三人,他居於長,行四。 [1] 
令狐楚出身儒素之家,五歲就能寫文章,為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尹樞進士。時任桂管觀察使王拱喜愛令狐楚的才華,想要以禮辟召他為府僚,但又擔心令狐楚不願意,於是先向朝廷奏陳此事,然後再派人聘請他。令狐楚因為父親在太原為官,自己不願離開父母身邊,但又感念王拱的厚愛,於是在登第後徑直前往桂林,向王拱致謝。隨後以奉養父母為由辭去辟命,回到太原。時人都稱道他的這種義舉。 [5]  [4] 
這一時期,李説嚴綬鄭儋相繼任河東節度使。他們都尊重令狐楚的才華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從事。後從掌書記直升到判官,加殿中侍御史 [4]  [5] 

令狐楚身陷黨爭

後因父親去世,令狐楚離職服喪,以孝聞名。守喪期滿後,被徵召入朝,拜官右拾遺,改授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母親逝世後,令狐楚再次去職服喪。期滿後,被徵拜為刑部員外郎。到唐憲宗在位初年,令狐楚已轉為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4]  [38-39] 
令狐楚與皇甫鎛蕭俛同年。元和九年(814年),皇甫鎛被授為判度支,得到憲宗寵幸。經他舉薦,令狐楚與蕭俛都得以進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學士。令狐楚後被調為職方郎中中書舍人,長期供職禁中。 [4]  [56] 
唐憲宗對淮西用兵時,倚信宰相裴度。裴度也親往前線督戰,但宰相李逢吉與裴度不和,和令狐楚交好。令狐楚奉詔草擬裴度擔任淮西招撫使的制文時,趁機挑撥裴度與前線都統韓弘的關係,以破壞淮西用兵 [40]  。裴度請求更改文中的一些語句,憲宗也看出了這份詔書的用意,遂免去李逢吉的相位,並解除令狐楚的內職,只讓他任中書舍人。 [56]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令狐楚被外放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刺史。十月,皇甫鎛升任宰相,升授令狐楚為河陽(治懷州,今河南沁陽)節度使。 [6]  [43] 
令狐楚擅長治理地方,前任河陽節度使烏重胤改任橫海節度使時,挑選河陽軍三千人充任牙卒,前往橫海赴任。河陽士兵不願意離開家鄉,中途叛逃,又不敢回到本州,集聚在州境一帶。令狐楚聽説後,快馬疾馳至懷州,單騎前去勸曉抵達此處的逃軍,使其解甲歸順,成為自己的前導。軍士們也不敢騷亂。 [7] 
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裴度遭到皇甫鎛與在地方的令狐楚、李逢吉等人的構陷排擠 [40]  (《資治通鑑考異》認為其在地方故不可能參與此事 [41]  ),被外調為河東節度使。七月,皇甫鎛推薦令狐楚入朝,自朝議郎被授為朝議大夫,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與皇甫鎛共同任相,深受其照顧。 [4]  [8] 
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暴崩,令狐楚擔任景陵(憲宗陵墓)山陵使。新即位的唐穆宗痛恨皇甫鎛,罷免了他的相位,一度想要將其處死。經時為宰相的蕭俛解救,才免於一死。朝臣不滿於令狐楚通過皇甫鎛入相,且排擠裴度一事,礙於蕭俛在相位,才未敢多言。 [57]  六月,修築山陵事畢,有人告發令狐楚的親吏貪贓枉法。令狐楚受到牽連,被外貶為宣歙觀察使。但在進一步的調查中,穆宗得知令狐楚的親吏韋正牧、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於翠等私自剋扣大筆工錢,還從中拿出十五萬貫敬獻朝廷,號稱是節餘的錢,搞得怨聲載道。穆宗一怒之下,再貶令狐楚為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 [43]  [58] 
當時翰林學士元稹一向痛惡令狐楚與皇甫鎛勾結的情況,於是在草擬貶謫令狐楚為衡州刺史的制令時,指摘他“秘密毀敗討逆之謀,暗中阿附奸邪之黨。通過攀附獲取地位,多方謀求進身,盡辱三公之位,實是諸塞賢路(密隳討伐之謀,潛附奸邪之黨。因緣得地,進取多門,遂忝台階,實妨賢路)。”令狐楚因此非常痛恨元稹。 [59] 
長慶元年(821年)四月,因朝廷頒詔大赦,令狐楚被量移郢州(今湖北鍾祥)刺史,後升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 [9] 
長慶二年(822年)十一月,令狐楚獲授陝州(今河南陝縣)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陝虢觀察使。詔令下達後十天,經諫官奏論,穆宗又追回任命詔書,改授他為太子賓客,仍返回東都居住。這時令狐楚已經抵達陝州,並處理政務一天了。當時李逢吉為相,極力援助令狐楚,由於户部侍郎李紳的阻止,李逢吉才未能獨斷專行。 [10] 
在這個時期,令狐楚成為了李逢吉朋黨的重要成員,始終與李逢吉共進退。 [40] 

令狐楚治政有方

長慶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李紳失勢被貶。不久,令狐楚便被起用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 [11] 
同年九月,令狐楚出任檢校禮部尚書,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及汴、宋、亳諸州觀察使。宣武鎮兵素來驕橫,屢屢驅逐主帥。前任節度使韓弘兄弟先後以嚴峻的刑法予以約束,未能使其改變心性。 [12]  令狐楚抵任後,廢除苛嚴的條令,以仁慈寬惠的方法治理,使軍民全都心悦誠服,聽從教化。按舊例,新授宣武節度使一到任,就從府庫拿出錢二百萬作為私產,令狐楚不取這筆錢,而是將其用於修建衙署及住所數百間。 [13] 
大和二年(828年)九月,令狐楚入朝為户部尚書。次年(829年)三月,改任檢校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畿汝州都防禦使。同年十一月,升任檢校右僕射、鄆州刺史、天平軍節度使、鄆曹濮諸州觀察使。他奏請朝廷將原東平縣改為天平縣。當時,天平軍轄區內連年大旱,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令狐楚採取調節富救貧的辦法,使轄內少有流民,極大地穩定了社會秩序。 [14]  [43] 
大和六年(832年)二月,令狐楚被改授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等使。他長期在幷州,熟悉當地民情風俗,順隨百姓認為有利的事因勢利導,儘管遭遇連年旱災,卻無人遷徙。令狐楚從一介書生至及後赴試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鄉。等到他出守河東鎮時,當地鄉民父老對他非常歡迎。令狐楚安定、治理有方,軍民盡皆歡悦。 [15] 

令狐楚身處亂局

大和七年(833年)六月,令狐楚入朝任吏部尚書,仍為檢校右僕射。按舊例,加“檢校”銜於高一級官位的官員,即班列高位。令狐楚因自己的正官為三品,不應從就二品班列,奏請從就三品本官班列,文宗下詔嘉獎。 [16] 
大和九年(835年)六月,轉任太常卿。十月,代理尚書左僕射,進封彭陽郡開國公。十一月,“甘露之變”爆發,京師大亂。當夜,文宗召右僕射鄭覃與令狐楚進宮,商量擬製敕令。文宗打算將二人都任用為宰相。令狐楚覺得宰相王涯、賈餗遭冤而死,在列敍他們的罪狀時浮泛含糊。權宦仇士良等非常不高興,因此將改授李石為相,令狐楚則以本職兼任鹽鐵轉運使。 [17] 
此前,寵臣鄭注曾上密奏設置榷茶使,由鹽鐵使兼領。令狐楚就任後,奏請取消設置榷茶使;他又建議各鎮節度使參謁謝恩時,只穿公服,不許備置儀仗及兵器;令狐楚還奏請取消用於修繕曲江亭的一萬三千七百匹絹,改用為修繕尚書省。文宗對他的上述建議都予以採納。 [18] 
開成元年(836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文宗在曲江亭宴請百官。令狐楚因為剛剛誅殺宰相等人,不應賞賜歡宴,於是獨自稱病不前往,受到議論者的稱美。令狐楚厭惡宦官擅權,多次上疏請求解職。四月,令狐楚出任檢校左僕射、興元(今陝西漢中)尹,充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19] 

令狐楚病薨官舍

在山南西道節度使任上,令狐楚年事已高。在臨終前三天,他還高聲吟詩,自作逍遙。病情加重後,幾個兒子請來醫生配藥,可他一口也不喝,還説道: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陽壽到期了吃藥有什麼用?”他召見從事李商隱幫他書寫遺疏,大意是勸唐文宗寬仁治國,減少誅戮貶罰,並告訴兒子令狐緒令狐綯説: “我一生沒有為民造福,愧對祖宗,死後不要追加諡號。安葬時一切從簡,不要請鼓吹,不要聲張,只用一輛普通的布蓬馬車拉去就行,墓碑上只寫出祖先源流即可,不必誇耀。”據説當天夜裏,一道隕星劃破了夜空。令狐楚端坐着與家人訣別,説完便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二(一作七十)歲,時為開成二年十一月十二日(837年12月13日)。 [20]  [21]  [43] 
文宗聞訃訊後,追贈他為司空諡號“文”。 [20]  [21]  後因令狐綯顯貴,累贈為太尉 [22] 

令狐楚主要影響

令狐楚政治

令狐楚長年擔任地方節度使,《舊唐書》稱他“長於撫理”,其在地方的政績頗為顯著:
  • 赴任河陽節度途中,單騎前往懷州,勸説不願隨前任離鎮、滯留此地的三千牙卒,使其解甲歸順,成為自己的前導; [7] 
  • 宣武節度使時,以私財捐公,廢除苛法,以寬仁安撫驕橫不滿的宣武鎮兵,使軍民心悦誠服; [13] 
  • 任天平節度使時,採取調節富救貧的辦法救濟災民,使轄區內的流民數量大為下降; [14] 
  • 河東節度使時,根據民情調整政策,使百姓安居,“綏撫有方,軍民胥悦”。 [15] 
甘露之變後,兼領鹽鐵轉運使的令狐楚請求罷設榷茶使,並建議藩鎮節度使覲見時,不許備置儀仗、兵器;將修繕曲江亭的一萬多匹絹改供尚書省修繕使用。這三條建議都被唐文宗採納。 [18]  臨終前仍上述抨擊甘露之變後宦官肆虐的現象。 [40] 

令狐楚文學

令狐楚詩意圖 令狐楚詩意圖
令狐楚才思俊麗,能文工詩,史稱“於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 [23]  。他所撰寫的《憲宗哀冊文》,文辭情致典雅豐美,被文士所推重 [60] 
當時古文家後繼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即駢文)為世所稱,被“言文章者以冠” [24]  。其駢文“隸事生動,猶得子山(庾信)遺意”(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被譽為庾信之後的古文文宗。他的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在當時被公認為三絕。晚年與劉禹錫、白居易唱和酬答的作品很多。 [25] 
令狐楚於詩長於絕句,與王涯張仲素同任中書舍人時,號稱“三舍人詩”。元人吳師道在《吳禮部詩話》中評價:“武元衡、令狐楚皆以將相之重,聲蓋一時,其詩宏毅闊遠,與灞橋驢子上所得者異矣。” [44] 

令狐楚歷史評價

李純:……根於粹厚,著以端明。表山立之莊容,洞泉渟之精識,文高雄富,學茂該通。自頃揮翰掖垣,持囊禁署,嘗延造膝,屢竭沃心。發言有誠,臨事無惑,藹是公望,居然國楨。及剖符近郊,兼暢牧人之術;仗節分閫,尤深馭眾之方。可謂器適中外,效宣文武。 [45] 授令狐楚中書侍郎平章事制
元稹:①……端慎嚴恪,夙夜在公,按度懸衡,守而不失。 [48] 令狐楚等加階制)②……早以文藝,得踐班資。憲宗念才,擢居榮近。異端斯害,獨見不明,密隳討伐之謀,潛附奇邪之黨。因緣得地,進取多門,遂參台階,實妨賢路。 [49] 貶令狐楚衡州刺史制
李商隱:聖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沈魄,公其與之。故山巍巍,玉谿在中。送公而歸,一世蒿蓬。 [26] 奠相國令狐公文
李昂:生為名臣,歿有理命,終始之分,可謂兩全。 [64] 賜令狐楚諡詔
劉禹錫:①起文章而陟大位,丹青景化,焜燿藩方,如非煙祥風,緣飾萬物,而與令名相終始者,有唐文臣令狐公實當之。 [27] 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②始公參大滷記室,以文雄於邊。議者謂一方不足以騁用,徵拜於朝。累遷儀曹郎,乃登西掖,入內署,訏謨密勿,遂委魁柄,斯以文雄於國也。 [27] 《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③惟彭陽公以詞筆取科名,累參侍從。由博士主尚書箋奏,典內外書命,遂登樞衡,言文章者以為冠。擁節總戎,率身和眾,留惠於盟津,變風於浚都,言方略者以為能……貴而率禮,老而能慕,怵惕乎霜露,齋莊乎廟祧,睦其仲季,施其鄉黨,言孝悌者歸厚焉。 [24] 東都留守令狐楚家廟碑
劉昫:①彭陽奇章(令狐楚、牛僧孺),起徒步而升台鼎。觀其人文彪炳,潤色邦典,射策命中,橫絕一時,誠俊賢也。而峨冠曳組,論道於皋、夔之伍,孰曰不然?如能蹈道匪躬,中立無黨,則其善盡矣。 [3] 《舊唐書》)②嗚呼楚、孺,道喪曲全! [3] 《舊唐書》
宋祁:①楚外嚴重不可犯,而中寬厚,待士有禮。……為政善撫御,治有績,人人得所宜。②耽(賈耽)、佑(杜佑)、楚(令狐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廟堂,道古今,處成務,可也;以大節責之,蓋〈石昬〉中而玉表歟! [23] 新唐書
王志堅:令狐楚……素與皇甫鎛善,其得學士、進平章,皆鎛薦之。又嘗謀逐裴度,天下共疾之。及甘露之變,以王涯、賈餗冤,草詔指其罪不切,為仇士良等所怨,不得再相。將卒,令門人代為草言,以甘露事誅遣者眾,請霽威普見昭雪。蓋瑕瑜互見雲。 [63] 四六法海
孫梅:詳觀文公(令狐楚)所作,以意為骨,以氣為用,以筆力馳騁出入,殆脱盡裁對隸事之跡,文之深於情者也。滔滔塞宴,一往清婉,而又非宋時一種空腐之談、盡失駢儷真面者所可藉口。由其萬卷填胸,超然不滯,此玉溪生畢生服膺,欲從末由者。吾於有唐作家集大成者,得三家焉:於燕公(張説)極其厚,於柳州(柳宗元)致其精,於文公仰其高。 [61]  四六叢話
蔡東藩鄭覃、令狐楚,不能為涯、餗辨冤,但知依阿取容,狀亦可鄙。 [28] 唐史演義

令狐楚軼事典故

令狐楚以文動人

令狐楚文思俊麗,在河東節鎮任幕僚時受到器重。唐德宗愛好文學,每次察看從太原府來的奏章,必然能認出令狐楚的手筆,多次讚美不已。後來,河東節度使鄭儋因暴病猝逝,沒來得及處理身後事。軍中一片混亂眼看就要發生兵變。果然一天子夜,一些將士帶兵刃挾持令狐楚到軍門,諸將環立四周,要他馬上起草遺表。於是在白刃環立之中,令狐楚立即起草遺表。再讀給眾人聽後,眾人竟感動的痛哭流涕起來,軍心大定,災禍由此平息。從此,令狐楚名聲大震。 [31] 

令狐楚獨奉梓宮

唐憲宗死後,令狐楚擔任其山陵使,與百官奉憲宗靈柩往景陵下葬。途中遭遇狂風暴雨,六宮妃嬪與百官都急着躲避,唯有令狐楚守在憲宗靈柩旁,絲毫不為風雨所動。此事被當時在隊伍中的憲宗第十三子李怡(即後來的唐宣宗李忱)記在心中。宣宗即位後,仍能記憶起這件事,向宰相白敏中詢問這位“頎而(指身材高大而多髯)者”的身份。 [37] 

令狐楚智平米價

令狐楚守兗州時,正值州中大旱,一時米價飛漲。令狐楚召來衙吏問道:“現在米價多少?”“兗州有多少倉?”“每倉可存放多少米糧?”然後數着手指自言自語説:“現在米價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倉庫中的米按舊價賣出,就可以對付這次大旱的缺糧了。”一旁的隨員聽到這番話,不久就傳遍州內,百姓都知道官府將出售倉米,富商於是爭相把所有屯積的米低價賣出,米價迅速跌回合理的價位。 [30] 

令狐楚秉性剛直

令狐楚神情偉岸,寬厚待人,從來不與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有一次,他正同秘書官談得起興,有一位他不願接觸的人無故趕來,他立即陰沉着臉下令撤去酒席,弄得那個人非常難堪。 [43] 

令狐楚人際關係

令狐楚宗親

  • 家族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令狐楚出身敦煌望族令狐氏。令狐氏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犨之後,魏犨之子魏顆因功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成為令狐氏的始祖。令狐氏世居太原,至西漢末年,令狐稱亡命敦煌郡效谷縣(治今甘肅安西)。令狐稱的後代令狐整,內徙宜州華原縣(今陝西耀州區),在北周官至大將軍,封彭陽郡公,諡號“襄”,被賜姓宇文氏。令狐整生隋吏部尚書、武康公令狐熙 [32]  令狐熙之孫令狐元超,仕唐官至撫寧縣令。令狐元超生上邽縣令令狐濬。令狐濬生昌明縣令令狐崇亮,令狐崇亮即為令狐楚的祖父。 [33] 
令狐氏部分世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令狐崇亮
令狐承簡(太原府功曹
令狐楚

令狐滈(太常博士
令狐渙(中書舍人
令狐渢(進士)
令狐漙
令狐綸(左武衞兵曹參軍)

令狐從(檢校膳部郎中


令狐定(桂管觀察使
令狐緘
令狐渢
令狐湘
表格參考資料: [1]  [33] 
  • 親屬
妻子:李氏,忻州刺史李漸之女。 [1] 
除有三子外,令狐楚還有一女,名不詳,嫁裴殆。 [1] 

令狐楚師友

令狐楚與唐中期的文壇名家多有交往,如同劉禹錫李商隱白居易 [25]  。除上述三人外,他還與張籍姚合元稹楊巨源賈島張祜等交遊甚密。在交遊者中,與劉禹錫、李逢吉、僧人廣宣等曾有唱和集傳世。 [1] 
令狐楚在天平節度使任上發現了懷州人李商隱,並傳授其駢文技巧,對他極為優待。曾為李商隱結好知貢舉的高鍇,促成李商隱的登第。事後又舉薦李商隱任集賢校理 [35]  從太和三年(829年)令狐楚聘用李商隱作幕僚,到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去世,二人一直保持着非常親密的關係。令狐楚在病危之際,還召李商隱來到身邊,要求他代為撰寫遺表。 [36]  李商隱的近體詩、駢文均受到令狐楚的影響。 [42] 

令狐楚主要作品

令狐楚《御覽詩》一卷 令狐楚《御覽詩》一卷
令狐楚著作甚豐,今據諸書統計如下:
  • 《漆奩集》130卷,今已佚失。 [29] 
  • 《梁苑文類》3卷,今已佚失。 [29] 
  • 《表奏集》10卷(自稱《白雲孺子表奏集》),今已佚失。 [29] 
  • 御覽詩》1卷。元和十二年(817年)選進。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選唐詩(十種)》本(1978)、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本。 [61] 
  • 《斷金集》1卷,今已佚失。 [62] 
  • 《三舍人集》1卷,今已佚失。 [62] 
  • 《纂雜詩》1卷,見《宋史·藝文志》載。但沒有其他任何的傳本,尹楚兵認為此書可能是《御覽詩》。
  • 《元和辨謗略》10卷,元和十二年(817年)與翰林學士沈傳師等撰,掇錄周、秦、漢、魏至隋之際忠臣賢士遭受讒謗的事蹟。 [50]  至宋代時完全散佚。 [61] 
全唐文》收其文5卷(卷539 [46]  ~卷543 [47]  )。《全唐詩》收其詩50多首(卷19 [51]  ~卷28 [52]  及卷334 [54]  、卷879 [53]  )。
主要詩作
《長相思(其一)》、《長相思(其二)》、《從軍詞五首(其三)》、《從軍詞五首(其四)》、《從軍詞五首(其五)》、《年少行四首(其一)》、《年少行四首(其二)》、《年少行四首(其三)》、《塞下曲二首(其一)》、《塞下曲二首(其二)》、《遠別離二首(其一)》、《遠別離二首(其二)》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42]  [44] 

令狐楚人物爭議

關於令狐楚的籍貫,主要有敦煌華原咸陽太原四説,而學者尹楚兵在《令狐楚年譜 令狐綯年譜》中通過對令狐楚至交劉禹錫詩文及相關材料的考證,指出:
  • 敦煌説,西漢時,令狐稱遷居敦煌郡效谷縣(治今甘肅省安西縣西),遂以敦煌為郡望。但在南北朝時,令狐整已內徙華原縣(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 咸陽説,內徙華原後,令狐楚的先祖(非令狐德棻一系)再徙京兆府咸陽縣(今陝西咸陽市)。劉禹錫《和令狐僕射相公題龍回寺》稱“相公家本咸陽,有喬木之思”,其《集紀》又言:“公名楚,……敦煌人,今佔數(佔籍之意)於長安右部”,而咸陽縣正在長安之西。
  • 華原説,則是受新舊《唐書》本傳稱他是令狐德棻後裔説法的誤導,其實,令狐楚先祖已由華原再徙咸陽。且華原在開元年間以後屬京兆府,也不當稱“宜州華原人”。
  • 太原説,《舊唐書·令狐楚傳》已經言明:“楚始自書生,隨計成名,皆在太原,實如故里。”“實如故里”足以反證太原非其故里。且他赴官河東節度使、衣錦還鄉時,好友劉禹錫、白居易贈詩中僅提及令狐楚任太原幕府從事一事,均為言及太原為其故里,也頗不合情理。
據上述考證可知,令狐楚郡望敦煌,南北朝時曾遷居華原,後其先祖徙居京兆府咸陽縣,因以著藉。至於太原,則系其人令狐楚之父在此仕宦時居家之處,並非裏籍 [1] 

令狐楚史料索引

劉禹錫《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收錄於《全唐文》卷605) [27] 
劉禹錫《東都留守令狐楚家廟碑》(收錄於《全唐文》卷608) [24] 
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 [3]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卷166《令狐楚傳》 [23] 
辛文房唐才子傳》卷5 [34] 
參考資料
  • 1.    尹楚兵.令狐楚令狐綯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8-01:3-18
  • 2.    令狐楚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9]
  • 4.    《唐才子傳》卷5:楚,字殼士,敦煌人也。五歲能文章。貞元七年尹樞榜進士及第。時李説、嚴綬、鄭儋繼領太原,高其才行,引在幕府,由掌書記至判官。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疏,必能辨楚所為,數稱美之。憲宗時,累擢知制誥。皇甫鎛薦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 5.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令孤楚,字殼士,自言國初十八學士德棻之裔。祖崇亮,綿州昌明縣令。父承簡,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兒童時已學屬文,弱冠應進士,貞元七年登第。桂管觀察使王拱愛其才,欲以禮辟召,懼楚不從,乃先聞奏而後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闈之戀,又感拱厚意,登第後徑往桂林謝拱。不預宴遊,乞歸奉養,即還太原,人皆義之。李説、嚴綬、鄭儋相繼鎮太原,高其行義,皆闢為從事。自掌書記至節度判官,歷殿中侍御史。
  • 6.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元和十三年四月,出為華州刺史。其年十月,皇甫鎛作相,其月以楚為河陽懷節度使。
  • 7.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楚長於撫理,前鎮河陽,代烏重胤移鎮滄州,以河陽軍三千人為牙卒,卒鹹不願從,中路叛歸,又不敢歸州,聚於境上。楚初赴任,聞之,乃疾驅赴懷州,潰卒亦至,楚單騎喻之,鹹令橐弓解甲,用為前驅,卒不敢亂。
  • 8.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十四年四月,裴度出鎮太原。七月,皇甫鎛薦楚入朝,自朝議郎授朝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鎛同處台衡,深承顧待。
  • 9.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長慶元年四月,量移郢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 10.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二年十一月,授陝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陝虢觀察使。制下旬日,諫官論奏,言楚所犯非輕,未合居廉察之任。上知之,遽令追制。時楚已至陝州,視事一日矣。復授賓客,歸東都。時年逢吉作相,極力援楚,以李紳在禁密沮之,
  • 11.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敬宗即位,逢吉逐李紳,尋用楚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
  • 12.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其年九月,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汴宋亳觀察等使。汴軍素驕,累逐主帥;前後韓弘兄弟,率以峻法繩之,人皆偷生,未能革志。
  • 13.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及蒞汴州,解其酷法,以仁惠為治,去其太甚,軍民鹹悦,翕然從化,後竟為善地。汴帥前例,始至率以錢二百萬實其私藏,楚獨不取,以其羨財治廨舍數百間。
  • 14.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太和二年九月,徵為户部尚書。三年三月,檢校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其年十一月,進位檢校右僕射、鄆州刺史、天平軍節度、鄆曹濮觀察等使。奏故東平縣為天平縣。屬歲旱儉,人至相食,楚均富贍貧,而無流亡者。
  • 15.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等使。楚久在幷州,練其風俗,因人所利而利之,雖屬歲旱,人無轉徙。楚始自書生,隨計成名,皆在太原,實如故里。及是垂旄作鎮,邑老歡迎。楚綏撫有方,軍民胥悦。
  • 16.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七年六月,入為吏部尚書,仍檢校右僕射。故事,檢校高官者,便從其班。楚以正官三品不宜從二品之列,請從本班,優詔嘉之。
  • 17.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九年六月,轉太常卿。十月,守尚書左僕射,進封彭陽郡開國公。十一月,李訓兆亂,京師大擾。訓亂之夜,文宗召右僕射鄭覃與楚宿于禁中,商量制敕,上皆欲用為宰相。楚以王涯、賈餗冤死,敍其罪狀浮泛,仇士良等不悦,故輔弼之命移於李石。乃以本官領鹽鐵轉運等使。
  • 18.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先是,鄭註上封置榷茶使額,鹽鐵使兼領之,楚奏罷之,曰……從之。先是,元和十年,出內庫弓箭陌刀賜左右街使,充宰相入朝以為翼衞,及建福門而止。至是,因訓、注之亂,悉罷之。楚又奏:“諸道新授方鎮節度使等,具帑抹,帶器仗,就尚書省兵部參辭。伏以軍國異容,古今定製,若不由舊,斯為改常。未聞省閣之門,忽內弓刀之器。鄭注外蒙恩寵,內蓄兇狂,首創奸謀,將興亂兆。致王璠、郭行餘之輩,敢驅將吏,直詣闕庭。震驚乘輿,騷動京國,血濺朝路,屍僵禁街。史冊所書,人神共憤,既往不咎,其源尚開。前件事宜,伏乞速令停罷,如須參謝,即具公服。”從之。又奏請罷修曲江亭絹一萬三千七百匹,回修尚書省,從之。
  • 19.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開成元年上巳,賜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誅大臣,不宜賞宴,獨稱疾不赴,論者美之。以權在內官,累上疏乞解使務。其年四月,檢校左僕射、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 20.    《全唐文》卷605《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開成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薨於漢中官舍,享年七十。
  • 21.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二年十一月,卒於鎮,年七十二,冊贈司空,諡曰文。
  • 22.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後綯貴,累贈至太尉。
  • 23.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九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9]
  • 24.    《全唐文·卷六百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8-22]
  • 25.    《唐才子傳》卷5:楚工詩,當時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唱和甚多。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行於世。自稱曰:“白雲孺子”。
  • 26.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1-17]
  • 27.    《全唐文·卷六百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4-19]
  • 28.    唐史演義:甘露敗謀黨人流血 鈞垣坐鎮都市弭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9]
  • 29.    令狐楚  .搜韻[引用日期2021-11-06]
  • 30.    《智囊全集》卷15“權奇”:令狐楚除守兗州,州方旱儉,米價甚高。迓使至,公首問米價幾何、州有幾倉、倉有幾石。屈指獨語曰:“舊價若干,諸倉出米若干,定價出糶,則可賑救。”左右竊聽,語達郡中,富人競發所蓄,米價頓平。
  • 31.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楚才思俊麗。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為,頗稱之。鄭儋在鎮暴卒,不及處分後事,軍中喧譁,將有急變。中夜十數騎持刃迫楚至軍門,諸將環之,令草遺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讀示三軍,無不感泣,軍情乃安。自是聲名益重。
  • 32.    《新唐書》卷75:令狐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畢公高裔孫畢萬,為晉大夫,生芒季。芒季生武子魏犨。犨生顆,以獲秦將杜回功,別封令狐,生文子頡,因以為氏,世居太原。秦有太原守五馬亭侯範,十四世孫漢建威將軍邁,與翟義起兵討王莽,兵敗死之。三子:伯友、文公、稱,皆奔燉煌。伯友入龜茲,文公入疏勒,稱為故吏所匿,遂居效轂。稱六子:扶、堅、由、羨、瑾、猛。由字仲平,後漢伊吾都尉。六子:禹、霸、容、明、渙、淳。禹字巨先,博陵太守。四子:輝、洽、延、溥。溥字文悟,蒼梧太守。三子:璜、睿、瑒。溥五世孫晉諫議大夫馨,馨孫亞,字就胤,前涼西海太守、安人亭侯。二子:粹、綏。亞孫敏,字永昌,前涼鳴沙令。四子:達、忠、襲、越。敏五世孫虯,字惠獻,後魏燉煌郡太守、鸇陰縣子。四子:元保、整、慶保、休。整,周御正中大夫、彭陽襄公,賜姓宇文氏,生熙。
  • 33.    《新唐書·卷七十五·表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1]
  • 34.    《唐才子傳·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2]
  • 35.    《唐才子傳》卷7:李商隱,字義山,懷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遊門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開成二年,高鍇知貢舉,楚善於鍇,獎譽甚力,遂擢進士。又中拔萃,楚又奏為集賢校理。
  • 36.    《新唐書》卷166《令狐楚傳》:疾甚,諸子進藥,不肯御,曰:“士固有命,何事此物邪?”自力為奏謝天子,召門人李商隱曰:“吾氣魄且盡,可助我成之。”其大要以甘露事誅譴者眾,請霽威,普見昭洗。辭致曲盡,無所謬脱。書已,敕諸子曰:“吾生無益於時,無請諡,勿求鼓吹,以布車一乘葬,銘志無擇高位。”是夕,有大星隕寢上,其光燭廷。坐與家人訣,乃終。有詔停鹵簿以申其志。
  • 37.    《新唐書》卷166《令狐綯傳》:大中初,宣宗謂宰相白敏中曰:“憲宗葬,道遇風雨,六宮百官皆避,獨見頎而髯者奉梓宮不去,果誰耶?”敏中言:“山陵使令狐楚。”帝曰:“有子乎?”對曰:“緒少風痹,不勝用。綯今守湖州。”因曰:“其為人,宰相器也。”即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
  • 38.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丁父憂,以孝聞。免喪,徵拜右拾遺,改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母憂去官。服闋,以刑部員外郎徵,轉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 39.    《新唐書》卷166《令狐楚傳》:憲宗時,累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 40.    王炎平 著.牛李黨爭考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28-30
  • 41.    《資治通鑑考異》卷20:十四年四月皇甫鎛之黨擠裴度【舊傳曰鎛為宰相李逢吉令狐楚合勢擠度故出鎮按逢吉時在東川楚在昭義皆不為相今不取】。
  • 42.    王仲犖 著.隋唐五代史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1114-1115
  • 43.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16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3897-3900
  • 44.    陳伯海 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 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 副主編.唐詩匯評 增訂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2418-2419
  • 45.    《全唐文·卷五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46.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47.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48.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49.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0.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1.    《全唐詩·卷一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2.    《全唐詩·卷二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3.    《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4.    《全唐詩·卷三百三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5.    《全唐詩·卷五百四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56.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楚與皇甫鎛、蕭俛同年登進士第。元和九年,鎛初以財賦得幸,薦俛、楚俱入翰林,充學士,遷職方郎中、中書舍人,皆居內職。時用兵淮西,言事者以師久無功,宜宥賊罷兵,唯裴度與憲宗志在殄寇。十二年夏,度自宰相兼彰義軍節度、淮西招撫宣慰處置使。宰相李逢吉與度不協,與楚相善。楚草度淮西招撫使制,不合度旨,度請改制內三數句語。憲宗方責度用兵,乃罷逢吉相任,亦罷楚內職,守中書舍人。
  • 57.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十五年正月,憲宗崩,詔楚為山陵使,仍撰哀冊文。時天下怒皇甫鎛之奸邪。穆宗即位之四日,羣臣素服,班於月華門外,宣詔貶鎛,將殺之。會蕭俛作相,託中官救解,方貶崖州。物議以楚因鎛作相而逐裴度,羣情共怒。以蕭俛之故,無敢措言。
  • 58.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其年六月,山陵畢,會有告楚親吏贓污事發,出為宣歙觀察使。楚充奉山陵時,親吏韋正牧、奉天令於翬、翰林陰陽官等同隱官錢,不給工徒價錢,移為羨餘十五萬貫上獻。怨訴盈路,正牧等下獄伏罪,皆誅。楚再貶衡州刺史。
  • 59.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時元稹初得幸,為學士,素惡楚與鎛膠固希寵,稹草楚衡州制,略曰:“楚早以文藝,得踐班資,憲宗念才,擢居禁近。異端斯害,獨見不明,密隳討伐之謀,潛附奸邪之黨。因緣得地,進取多門,遂忝台階,實妨賢路。”楚深恨稹。
  • 60.    《舊唐書》卷172《令狐楚傳》:所撰《憲宗哀冊文》,辭情典鬱,為文士所重。
  • 61.    尹楚兵.令狐楚年譜 令狐綯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8:245-250
  • 62.    耀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耀縣誌: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07:335
  • 63.    《四六法海》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6]
  • 64.    《全唐文·卷七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2-26]
  • 65.    令狐楚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10-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