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鎖定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是中國最具聲望的中等美術學府之一。學校創辦於1929年,時稱“國立杭州藝專高中部”, 開創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設立附中之先河。1954年改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58年改名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93年確定今稱。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原直屬文化部,2000年隨大學劃轉浙江省教育廳,原校址位於西子湖畔,後遷至濱江一橋南,2007年隨中國美術學院遷至象山校區。 [1] 
中文名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簡    稱
國美附中
創辦時間
1929年
學校類別
美術類
知名校友
王朝聞
王式廓
董希文
力羣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辦學歷史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是一所錄屬中央文化部直接管轄,接受中國美術學院具體領導的,兼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二重性質的高級中等美術學校。校址設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溯自1929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成立高中部。
  •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高中部-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時期(1929-1939)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創始人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1929年,中華民國大學院教育委員會,通過了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擬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大學的提案。1928年3月國立藝術院宣告成立,直屬大學院管轄,是當時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學院提出以培養專門藝術人才,倡導藝術運動,促進社會美育為宗旨。
學院設立國畫系(一年後兩系合併為繪畫系)、雕塑系、圖案系四系。各系學制都是五年,其中預科二年、本科三年。學院只招收預科生,不招收本科生。預科生入學資格是高中修業一年以上的學生。規定預科採用學年制,本科採用學分制。因此預科的資格和教學安排處於大學與中學之間。學院又設立研究部,招收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生入學。這樣,國立藝術院就形成了預科、本科、研究部階梯式上升的一整套培養高深藝術人才的系統工程。預科是其中的最初階梯。學院院長林鳳眠,教務長林文錚。預科與本科教師無界線,教授有吳大羽潘天壽劉既漂李金髮蔡威廉陶元慶等,講師有姜丹書王子云、周天初等。首屆招收預科生70多年。學生為自全國各地,以浙江、江蘇、廣東等省籍最多,男女兼收。
學院以孤山羅苑為本部,其他校舍還有照膽台、三賢祠、蘇白二公祠、朱文公祠等處。這裏面臨西湖,碧波萬頃;襟帶蘇白二堤,與中山公園、西泠印社、西湖博物館、省圖書館為鄰,風景優勝,人文薈萃。學生就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生活、學習。
1929年冬,奉教育部令,國立藝術院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按規定專科學校學制三年,招收高中畢業生入學。當時學校領導認為高等藝術學校三年學制太短,而且藝術人才須從小培養,因為改預科為高中部,確定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高中部畢業生可以直接升入該校專科,也可以外出升學或就業。這樣,從高中部到專科畢業,共有六年學習時間,為培養高深藝術人才提供年限的保證。在藝術專科學校設立以培養專科後備生為目標,並與專科教學相銜接的高中部,這在中國藝術教育中是一個創造。所以該校高中部的設立,是開中國高等藝術學校設立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之先河。
1930年秋,高中部首屆新生62名入學。
1932年,設音樂系。高中部也開始招收音樂專業的學生。
1934年,奉教育部令,高中部改稱附屬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
學制幾經改變,1934年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大綱》宣稱:“我們抱定一個宗旨,無論在任何學制、任何名稱下,但我們總是力求增進教學的效能,提高學子的程度,使成為名副其實的藝人。”又提出:“藝術學校所能給予學子者,是藝術的基礎經驗與方法,使之成為“未來”的藝術家或大藝術家。”學校承認整個學習階段是打基礎,那麼高中、高職便是打基礎的基礎階段了。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杭州危急。杭州藝專高職學生和全校師生一起,辭別西湖,開始了流亡生活。學校先遷諸,後又遷江西貴溪
1938年,杭州與北平兩所國立藝專在湖南沅陵合併,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為國內唯一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該校改稱為國立藝術轉科學校附屬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高職主任為王子云教授。1939年,學校又遷到雲南昆明
在遷校途中,高職的學生與專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過着顛沛流離、極其艱苦的生活;同時,充滿愛國熱情,用美術、戲劇、音樂等形式,一路進行抗日宣傳。高職的一部分畢業生還奔赴延安等地參加抗日工作,如彥涵羅工柳等。
1939年秋,奉教育部令,國立藝專按照新規定的專科學校體制進行改革,分本科、新制兩種學制。本制又稱三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入學;新制又稱五年制,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因而停辦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我院早期設置的高中、高職辦學形式,至此結束。
自1933年至1941年,高中、高職共畢業學生535人,其中有王朝聞、高冠華、董希文力羣、費曼爾、張權、彥涵、趙無極、羅工柳、吳冠中朱德羣等。
  • 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54-1958)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0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劉開渠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開首屆藝術教育座談會,會議明確一系列關於藝術教育的問題,並發表《藝術教育座談會紀要》。其中提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為全國最高藝術學府之一,主要任務是培養美術的專門人才及藝術專科學校師資。同年,為了給學院輸送合格的後備生,文化部指示我院從速創辦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54年春,第一副院長莫樸親自籌劃,委派版畫家夏子頤為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籌備主任,併成立了籌備處,成員有朱穎人、孫家、阮傳文、姚巧雲、費芬等。籌備處人員均無辦學經驗,在夏主任的具體領導下,羣策羣力,艱苦奮鬥,白手起家。
附中設址於西湖孤山朱文公祠。這裏是紀念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舊祠,屋宇淺隘,破舊不堪。於是因陋就簡,改造刷新,修浚小池,購置設備,學校初具規模。
是年秋,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院宣告成立。學校由文化部領導,由所屬學院直接管理,並接受省市教育部門的指導。學制四年。
1956年秋,為探求美術啓蒙教育的最佳年齡,摸索早出人才的經驗,增設初中部,招收小學畢業生40名入學。
1956年,學院任命沈禮煌為副校長,與傅定洧、楊作友組成領導小組,作為過渡班子,協助夏子頤工作。
到了1957年,附中已有高中部四個班,共150人;初中部一個班級,40人;共有學生190人。教職員45人。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每年度評選出一批優秀學生。學校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
1957年,附中在上海市舉辦學生專業成績彙報展覽,受到文化界的讚揚,劉海粟在《文匯報》着文説:“杭州美術分院附中成立僅三年,居然有此優異的成績,確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
同年,全國首屆附屬中等美術學院教育會議在杭州該校召開,由文化部陳叔亮司長主持。各校就培養目標、課程設備、招生等各方面的經驗進行交流和探討。蘇聯專家、油畫家馬克西莫夫也就素描和創作等內容作了發言。該校也在會上介紹了自己的辦學經驗。這次會議內容豐富,收穫較大,為進一步辦好該校起到了指導和推進作用。
1957年夏,全國開展反擊“資產階級右派”的鬥爭,聲勢浩大,附中的一位領導和二位教師被錯誤地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一些教師和高年級的學生也受到不應有的批判,學校教學工作一度處於停頓。
同年,學院奉命由孤山遷往南山路新址,原校舍留給附中使用。秋,附中也奉命遷往南山路學院內,以旭東樓為教學樓。
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時期結束。
  • 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58-1969)
1958年6月,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改名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由學院副院長陳隴兼任校長。
這年2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貫徹勤儉辦學、勤工儉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浙江美術學院暨附中貫徹上級批示,先後開展了“雙反運動”(即反浪費、反保守)“紅專辯論”“交心運動”,制訂躍進目標,參加人民公社、“大鍊鋼鐵”和“創作放衞星”等一系列運動和活動,使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從1958年到1960年期間,附中還有以下主要舉措:
①1958年將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學術學校改為浙江美術學院中學部。改名理由是認為該校培養目標是普及美術幹部,而不是高等美術學校的後備生。至1959年7月,又恢復原名。
②撤消初中部,學生有的轉入普通中學,有的直接參加工農業勞動。
首屆畢業生不輸送學院深造,全部分配工作,主要從事基層普及美術工作。
④不久,由於學院擴大招生名額,生源短缺,又匆匆從55班(修滿三年)、56班(修滿二年)選送38名學生直接升入學院各系深造。
⑤1958年這一年停止招生。學院先後招收二期工農兵專修班,其後工農專修班撤消,一部分年紀較輕達到初中畢業文化水平的學院轉到附中,編為58班。
⑥根據文化部1959年關於發展和加強附屬藝術中小學的指示精神,1959年擴大招生,共四個班級141人;1960年又招收四個秋季班級,一個春季班級,143人。到了1960年在校學生達350餘人。由於學生人數大增,也相應調入大批教師。
1958年,附中設立中共黨支部,首任支部書記傅定洧。1959年,改由盛清渭任支部書記兼副校長。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糾正1958年以來“大躍進”的某些失誤。1961年7月、9月,中央有關部門又頒發了《關於當前文學藝術工作的意見》(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根據這些文件的精神,文化部又多次召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總結這幾年藝術教育工作的經驗與教訓,明確辦學思想。其中對附中關係最大的是1961年秋根據文化部《關於在藝術院校中討論教學方案的通知》開展的大討論。
在這幾年內,國家政治形勢穩定,經濟逐步恢復,又開展了“學習雷鋒”等活動,社會風氣良好。這段時間,附中教學秩序穩定,重視“又紅又專”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學生學習目的明確,逐步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遵守紀律,生活艱苦樸素,環境整齊清潔,互相幫助蔚然成風;學習上刻苦努力,你追我趕,天天向上,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每年評選出一批“五好學生”。學生的升學率也較高。如59班有19人升入高等藝術學校。分配到社會上工作的畢業生,由於工作積極,一專多能,也受到普遍好評。
但是時隔不久,階級鬥爭的 又越拉越緊。1963年,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學院組織師生下鄉參加運動;翌年,又組織更大規模的師生隊伍參加運動。附中也將課堂搬到農村,只留少數教師維持上課。剛建立起來的教學秩序又被打亂,剛制訂的教學方案也被衝挎。
1966年至197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鋪天蓋地而來,浙江美術學院及其附中陷入深重的災難之中。附中被認為是培養“修正主義苗子”的園地。附中的一切受到掃蕩。大批教師、幹部遭到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學校檔案和歷年學生留校作品被毀滅一空;圖書館遭受大量損失。特別是有些人利用附中一些學生的幼稚無知,使之成為一支破壞力很大的力量,如潘天壽院長被揪鬥毆打、王流秋教授被百般摧殘、圖書管理員費芬被迫害致死,便是發生在附中的幾個突出例子,這一切造成沉重的無可挽回的損失。
1968年,浙江革命委員會撤消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的建制,但當時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畢業,教師也未分散。直至1969年65班畢業,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才真正停止活動。
  • 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82-1993)
  •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93-)
1976年,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終於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浙江美術學院迎來了藝術的春天。1977年,浙江美術學院開始恢復本科招生的入學考試製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981年,黨中央提出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號召。同年12月,院黨委決定復辦附中,並由呂洪仁、李宗傑、潘倫道三人組成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由呂洪仁任組長,後任副校長,着手附中復辦的各項工作。
至此,復辦後的浙江美院附中開始進入較為穩定的教學階段
1987年,學院調整附中領導班子,任命施邵辰為校長,徐銀森為副校長,高亞加為黨支部副書記。
80年代以來,我國開放改革的形勢使文藝創作和藝術教育處於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藝術觀念的更新與多元思考,帶來了藝術創作的多向探索,新的感覺與新的視野必然引起對於傳統藝術模式的反思,引發對藝術教育的新求索。此時學院的研討空氣活躍,學科自身涵量的拓寬,邊緣學科的興起,必然促使專業基礎教學開始橫向開拓與縱向深入。合於同一校園,參與學院學術活動的附中,於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必然受其啓示,促使學校對教學的認真思考,並作出選擇。因此,1984年以來,學校領導以科學的、發展的眼光對基礎教學進行穩步的、有選擇的改革。凡是有益於構成學生基礎訓練目標的新概念、新樣式,都允許教師認真的學一學、試一試,以打開思路。“科學分析、吸收長處、補充基礎”是當時的基本思路。所以在造型訓練方面,對“結構素描”、“設計素描”、“專業性素描”等所提出的帶有新意向的觀念,均逐一的進行了局部的分析與吸收,打破了專業教學的單一模式。學生的思路與眼界也逐漸拓開了。學校對專業教學的認真思考與初步探索在新時期有了良好的開端。
1986年,中國四所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中央美院附中、四川美院附中、西安美院附中、廣州美院附中)與該校聯繫,舉辦附中學生作品聯展。該校因復辦起步不久,老附中的積累全無,學校僅有一、二、四年級三個班級,條件不成熟而未去參加,但學校堅持將四校學生聯展接到浙江展出,對兄弟學校的教學情況作了認真的學習和研究,以促進該校的教學。隨着專業教學的新思考與兄弟學校的教學情況作了認真的學習和研究,以促進該校的教學。隨着專業教學的新思考與兄弟學校間專業教學的橫向交流,該校文化課教學也十分重視探研它與專業教學間的關係,這促成了1986年在北京召開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文化課研討會(上訴四校加該校和上海大學美院附中),以及嗣後在重慶召開的首屆語文教學研究會,併成立了有關文化課教學研究的聯誼性組織。
1986年附中有二名專業副教授,1988年有二名文化課高級講師。附中決定進一步充實教學力量,又先後調入一大批大學應屆畢業生,專業教師有:何紅舟、陳宏慶、魏紹明、馮緒民、徐明慧、常青、盧勇,文化教師有董文波、李慶華、鄭黎。附中增加了一大批青年教師,增添了青春的活力,形成了合理的結構。
1987年,學校開始與國外交流,日本東洋美術學校校長來訪,學校聘任了該校中國籍教師關乃平為客座講師。1988年夏,由中央美院及附中,浙江美院及附中四院校校長回訪日本,在交流與訪問中,該校的基礎素描習作所體現的基本寫生能力,博得了日本有關的中等美術學校校長與美國專家的讚賞。
1988年至1990年, 在施紹辰出國進修、考察期間,由國畫家程寶泓任副校長並代理校長職務。學校繼續進行教學探討,於1990年總結復辦以來的經驗,編制了《專業教學的暫行大綱》,逐步調整了各項教學管理制度。同時進行了一次招生改革實驗,於1989年試招了自費生26名,學制三年。學生入學時成績普遍較差,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其中有四名學生三年後就考入了高等藝術學校。在開展多種形式辦學和勤工儉學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底,校長施紹辰回國,趙揚彪任校長主力負責支部日常事務,後任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1991年,周遠鵬任副校長。
附中經過八年奮鬥,錘鍊了全體教職員。開放改革飛速發展的形勢,使學校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條件與未來的發展需求,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提出新的要求,全力向前邁進。根據附中的性質與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首先確立了“嚴治校、嚴治教、嚴治學”的辦學原則。把學校的工作中心集中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把藝術教學的宗旨提高到開發人的心靈與智慧上來。同時根據學校現實條件,提出了實現“小而精,規範化,高質量”創一流學校的管理目標。從1991年開始,全校上下,振奮精神,加快了一系列規範化的措施,從而進入了全面提高辦學水平的階段。
1991年初春,學校集中修訂好教學管理的各項制度,如《學校管理規定》、《教學計劃》、《學生評分條例》等基本法規。由學校管理的規範化啓動,重點修訂彙編了學生管理的各項制度,使之系列化,並印刷成《學生必讀》手冊,頒發給所有學生。其中有“學生學籍管理暫行條例”、“學生學習、生活管理條例”、“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文明班級評選制度”等項內容。接着,集中修訂和彙編了教師管理的各項制度,印製成《教職工手冊》,全體教職員人手一冊,其中有“教職工聘任、考核制度”、“教職工崗位職責條例”、“教職工道德修養規定”、“請假和考勤辦法、例會與政治學習制度”等內容。學校認真地實施了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三個方面的規範,體現了“三嚴”的辦學原則。同時,形成了“二條線三層次”的日常教育管理網絡:一條線是行政班主任——教導科——校長室,具體負責學生日常管理、行為規範教育、紀律執行等工作;另一條線是專業年級組長——教研室——校長室,隨時掌握學生專業思想、教學進程、作業檔案、藝術社會實踐等。兩條線總歸與校長室,三個曾系上傳下達,使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運轉正常,秩序井然。
1992年,文化部撥專款55萬元,全面翻新了附中教學大樓和學生宿舍。使這幢已有50多年曆史的二層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修葺一新,並隨之實行規範化的管理,大大改變了學校的環境面貌。同年,在全面規範管理已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開展了創“優良教風、優良學風、優良校風”為目標的“三優工程”,並又補充了許多具體的規章制度,使附中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993年春,在文化部直屬藝術院校的優化環境評比中,附中也得到了文化部、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評。文化部副部長陳昌本與教科司司長陶純孝親臨該校視察並表示讚揚。
1991年,首先提出了“附中的造型基礎教學以課堂素描教學為核心,速寫、構圖教學為兩翼的基本框架”,以及色彩教學中加強色彩造型的要求。對於上述四門專業基礎主課作了進一步的科學的解析,拓寬容量。並明確附中的造型基礎教學,以寫實、寫生、藝術源於生活為基本立足點。同時闡明瞭“造型基礎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良好的造型素質,它應包含基礎能力發展潛力兩個方面”。基礎能力是一種技能,而發展潛力卻是一種修養與意識。藝術教育應更深刻地注視學生潛力的備,以體現附中教學階段的特色。學校考慮到現代藝術的基礎教育,應大力加強對民族傳統藝術和現代工藝設計的瞭解和認識。為此,着手對原有的三門必修專業基礎知識課(中國畫基礎、書法基礎、工藝設計基礎),重新修改教學要求,調整指導思想,修訂原有教案,以組成第二層次的基礎教育課程。另外,在高年級又有各專業畫科(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設計)的選修課,組成了第三層次的專業教學。這樣形成一種多層次的,強化綜合思維的造型基礎教學。同時學校改革了社會實踐課的教學。明確規定了深入生活,接觸社會,瞭解國情民情,參加一定的勞動,寫出調查報告和完成規定數量的速寫和構圖作業等項任務;要求學生把個人與社會、藝術與生活的兩大關係作為思考的主題。
根據新的認識,附中從1992年開始,着手編寫一個新的、符合教學發展需要的專業教學大綱。1993年在全院性的學術討論中進一步明確了附中教學是美院總體教學的基礎之後,學校領導又走訪了大學本科各系,進一步研討了附中的專業基礎教學,於1994年春制定了一個力爭適應改革新形勢的專業教學大綱。
幾年的努力,使附中的專業教學出現了生氣蓬勃的局面。教學樓畫廊裏學生習作展覽不間斷,階段性專業教學總結不間斷,學生專業成績明顯提高。這引起美術界的注意。1991年應四川人民美術出版社之請,編輯出版學生作品集二冊;1992年應江西21世紀出版社之請,編輯出版美術教育叢書六冊,共20餘萬字;1993年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之請,編輯出版學生素描選集;1993年底,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一套附中學生優秀作品集。辦校60多年來,附中第一次有了一批自己的出版物。
該校1991年明確提出了以正副教授、骨幹教師組成教學核心,充分發揮中年教師的作用,鍛鍊培養青年教師,以建設一直精悍的忠誠與藝術教育的教師隊伍的師資建設方針。一批青年教師通過教學時間、離崗培訓,已經成長起來,大多晉升為講師。同時根據改革的精神,該校注重補充一支充滿潛力的客座教師隊伍,聘請大學在職或退休的正副教授來校兼課兼職,亦接納大學研究生來校實習上課,大大增強了教學的活力。兩支隊伍使附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宏大的教學隊伍的羣體。到1993年,編制內教師共有25人,其中正教授5人,講師11人;客座教師每年平均有16人次。還特邀學院各系負責專業教學的領導和正副教授來校指導畢業班的專業教學。
1993年,根據社會需要與學校條件,再次試招25名自費生,與25名公費生混合編班,試行學費的滾動制,加強激勵機制,使學生的學習保持努力進取的良好勢頭。同年,接收了三名境外學生的培訓。
該校自1929年國立杭州藝專高中部起步,屢停屢辦。據不完全統計,已先後向高等藝術院校和社會輸送畢業生1000多名,成為國內培養基礎美術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桃李芳菲,人才輩出,早年畢業生中,已有不少成為 聲中外的著名藝術家和教授;中期畢業生中,亦已有不少成為當今文化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1993年12月,國家較為批准浙江美術學院改名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改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94年初,經學院批准,在附中成立了“中國美術學院基礎美術教育研究室”。為推動全院的基礎教學研究,大學本科各系均推出一名正或副教授參加研究室的教學研究工作。同時,支持附中正式建立“美術教學基金”,用以推動藝術教育研究活動、獎勵優秀教師及優秀青年學生,並增設必要的專業教學設備
1994年,鑑於附中對藝術基礎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潘天壽基金會”決定為附中集體頒發“潘天壽藝術教育獎”。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辦學條件

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附中也在不斷地擴大其辦學規模。現定規模為4個年級、8-10個班,450-500名學生。學校每年向全國招收初中畢業生,教學質量正穩步提高。自1991年以來,畢業生每年有一定比例保送中國美術學院,另對專業優秀畢業生可以專業免試,每年應屆生考入全國兩所重點美術學院的升學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英才和教學上的累累碩果。
七十餘年的辦學經歷,使附中師資力量也日趨雄厚,形成了專業和文化教研室不斷健全完善的教學體制,並形成以正副教授為核心,以中年教師為骨幹,以青年教師為中堅力量的教師隊伍。編制內教師中有正副教授共12人,講師11人。另聘大學教授和各系主任經常來校講學和指導。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本着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一座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並不斷地改善教學設施,建立起配套的繪畫陳列室、展覽大廳、教學畫廊、多媒體電腦室、語音教室和圖書館(藏書近3萬餘冊),使專業與文化教育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教學,2000年在浙江麗水建立教學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了增長社會閲歷和挖掘藝術創作素材的新天地。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課程安排

每日(週末除外)早7:00前晨跑簽到
1.上午文化課,下午專業課
2.晚自習有老師看堂,每三週有兩次閲讀課 。
3.高一年級設有美術鑑賞課,和書法(古典文化)課。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校園設施

除了各展覽館、體育場[網球場、籃球場(四個)、乒乓球場羽毛球場、足球場]等可以與大學共用之外,本部內還有繪畫陳列室、展覽大廳、教學畫廊、多媒體電腦室、語音教室和圖書館等各類設施。
校園內有多個自動販賣機
校園內設南北兩食堂:
山北食堂每日都可定外賣
山南食堂週末可定外賣(大食堂)
校內有南北兩家超市
山北超市可定外賣
山南超市不設外賣
校園北部有校內文具店,書畫用品一應俱全
校園內設有飯店,火車頭內設咖啡廳
校內有多處監控、巡邏保安,保證學生安全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文化傳統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校園文化

1.該校由各學生部定期舉辦活動設定獎勵,
常有攝影,速寫,色彩,油畫,素描,書法,板報,個人書籍,詩歌等校內比賽和展覽;
2.該校常與大學部聯合舉辦各種文體活動,鍛鍊學生各方面素質。
3.每週六晚階梯教室放映電影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社團活動

學生會:學習部、編輯部、勞衞部文藝部、宣傳部
社團:傳統書畫交流社、足球社、籃球社、攝影社、話劇社、合唱團、樂隊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知名校友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是中國最具聲望的中等美術學府之一。七十餘年以來,已培養學生逾千名,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早期的有:王朝聞王式廓董希文力羣、彥涵、肖傳玖、羅工柳、吳冠中朱德羣、趙無極、吳國亭等;中期畢業生中,亦有不少成為當今文化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學校領導

書記兼副校長:俞芳秀
校長兼副書記:張俊
副校長:戴俊豪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