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天壽

(現代畫家、教育家)

鎖定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自署阿壽 [1]  、壽者,浙江寧海人。現代畫家、教育家。 [2]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13]  1971年9月5日逝世。
中文名
潘天壽
別    名
名天授
字大頤,號雷婆頭峯壽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寧海
出生日期
1897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
1971年9月5日
畢業院校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職    業
畫家、教授、教育家
代表作品
《雁蕩山花》《露氣》《中國繪畫史》《聽天閣詩存》等
主要成就
花鳥、山水、指畫 中國畫教學

潘天壽人物生平

潘天壽早期習畫

1897年,生於浙江寧海縣冠莊村。
年輕時期的潘天壽
年輕時期的潘天壽(11張)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讀書。文章日課之外,喜歡寫字,熱心於臨摹《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説插圖。
1915年至1920年,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
1920年春,參加浙一師進步學潮。夏,畢業,回寧海下正學高小教書。工作之餘刻苦自習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為趙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鴉》《晚山疏鍾》。
1923年春,任教於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結識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吳茀之朱屺瞻,畫風向吳昌碩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揮灑向深邃藴藉發展。作《秋華濕露》等。改"天授"為"天壽"。

潘天壽編寫畫史

1924年,任上海美專教授,着手編著《中國繪畫史》。
1926年7月,所編《中國繪畫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8年初春,應邀擔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時兼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等校授課教師。
1932年,並出版二集《白社畫集》,參加"新華藝專教授近作展覽"。
1933年,作品參加徐悲鴻在法國巴黎主持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屆畫展在中央大學禮堂舉行。修改《中國繪畫史》,編寫《中國書法史》初稿。
1936年,所編《中國繪畫史》經修改後再版,列入"大學叢書"。8月,"白社"第四屆畫展在蘇州公園圖書館舉辦。作《夢遊黃山》。
1937年4月1日,潘天壽作品《墨貓》《行書立軸》在南京美術陳列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出。《江洲夜泊圖》在"中國畫會第六屆展覽會"展出。
1943年,編寫《中國畫院考》。整理歷年詩作,編為《聽天閣詩存》付梓。作《秋酣》《行書畫論手卷》。

潘天壽任教生涯

1944年至1947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49年後,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族美術研究室"主任,與吳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購、鑑定民間藏畫,分類造冊,裝裱修整,充實院系收藏,為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直觀教材。作人物畫《踴躍爭繳農業税》《文藝工作者訪問貧僱農》《種瓜度春荒》。
1955年,作《對於文藝思想的體會》的發言,明確提出了自己對於發展民族藝術的主張。作《靈巖澗一角》《梅雨初晴》。
1957年,在《美術》1957年第1期上發表《回憶吳昌碩先生》一文。在《美術研究》1957年第1期上發表《吳道子的生平概況》,第4期上發表《誰説"中國畫必然淘汰"》。作《記寫雁蕩山花》《瑩瑩山水》。

潘天壽晚年時期

晚年時期的潘天壽
晚年時期的潘天壽(10張)
1959年4月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要有更美的畫》。撰寫《花鳥畫簡史》初稿。應邀以《鷲鷹》《小篷船》《江天新霽》等作品參加蘇聯舉辦的《我們同時代人》展覽。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出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科教學的建議,寫《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
1962年4月,在《東海》雜誌1962年10月號上發表《談黃賓虹山水畫的成就》。為緬甸駐華大使館作《雨霽》。
1963年元旦,"潘天壽畫展"由上海美協、中國畫院主辦,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在潘天壽主持下,學生馬進良(敬良)等協助,美院正式成立書法篆刻科。
1965年春,隨學校師生到上虞縣參加農村社教運動。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發,被關進牛棚監禁達三年之久。
1969年初,被押往家鄉寧海縣等地遊鬥,回杭州途中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最後首詩:“莫此籠縶狹,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廠勞動。由於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醫院搶救,此後即卧牀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時、認真的治療,出現嚴重血尿。
1971年9月5日,天明前潘天壽逝世。 [3] 

潘天壽個人作品

潘天壽主要作品

繪畫作品
《露氣》、《雨後千山鐵鑄成》
《記寫雁蕩山花》、《雞石圖》 [10] 
畫冊
潘天壽畫集》、《潘天壽畫選》
《潘天壽畫輯》、《潘天壽書畫集
畫史研究
《聽天閣畫談隨筆》、《顧愷之
《治印叢談》、《聽天閣詩存
《中國畫院考》、《中國書款之研究》

潘天壽作品價值

潘天壽花鳥軸
潘天壽花鳥軸(5張)
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賣大觀-中國書畫珍品拍賣會上,潘天壽的代表作《鷹石山花圖》從6800萬起拍,經過數十輪競拍,最終拍出2.43億元,被神秘買家電話買走。該作品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約23.3平尺。

潘天壽作品保護

2023年5月,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其作品一律不準出境。 [11] 
記寫雁蕩山花(1962年) 記寫雁蕩山花(1962年)

潘天壽藝術主張

潘天壽筆墨技巧

作畫中的潘天壽 作畫中的潘天壽
西歐與東方的地域不同,人種膚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氣、風俗習慣都不同,西洋人説自然界沒有墨色,但中國畫卻利用墨色來表現對象,中國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來表現的;吳昌碩常常用墨色和紅色畫牡丹,充分發揮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變化非常複雜,對比強烈,達到淋漓盡致的程度。
齊白石説"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墨為五色之主,然須以白配之,則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畫事以筆取氣,以墨取韻,以焦、積、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陽已知之矣。用墨難於枯、焦、潤、濕之變,須枯焦而能華滋,潤濕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訣。墨非水不醒,筆非運不透,醒則清而有神,運則化而無滯,二者不能偏廢。色易豔麗,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濟用色之難。水墨畫,能濃淡得體,黑白相用,乾濕相成,而百彩駢臻,雖無色,勝於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勝於青黃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極境。 [4] 

潘天壽國畫教學

中國的繪畫有它獨特的傳統和風格。學習中國的藝術,應以中國的方法為基礎。中國畫的基礎訓練,對入學新生,首先要講的兩點是:
一、要集中精力,埋頭學畫。要決心一輩子獻身藝術。
二、要不存偏見,博採眾長。
藝術的重複等於零!
學習方法大體是:(一)從事中畫技術基礎的鍛鍊;(二)注意詩文書法金石之輔助;(三)駢考畫史、畫理,及古書畫之鑑賞;最後的重點,在品德與胸襟的修養。持之有恆,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
基礎是現實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從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煉精華。寫生要活寫,不能死寫,好的作品應比生活更美好。 [12] 

潘天壽指畫藝術

指頭畫之運紙運墨,與筆畫大不相同,此點即指頭畫意趣所在,亦即其評價所在。倘以指頭為炫奇誇異之工具,而所作之畫,每求與筆畫相似,何貴有指頭畫哉?
指頭畫,宜於大寫,宜於畫簡古之題材。然須注意於簡而不簡,寫而不寫,才能得指頭畫之長。不然,每易落於單調草率而無藴蓄矣。
指畫是偏側小徑,第於運指運墨間別有特致,故自高且園後至今未廢也。
指墨以凝重生辣見長,為筆墨所難到。

潘天壽人物評價

人民網評: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個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個勃發着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後者以刻意經營為工。他一生的奮鬥,正與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起伏衝擊同時,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展,但他自己的創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藉鑑。他在風格上和吳、齊、黃的差異,並無超出傳統材料工具、表現方式和審美趣味這個統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審美範疇,沒有由借鑑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後一位大師。 [5] 
熊秉明先生與葉清談二家藝術,一為潘天壽繪畫及書法之美,一為李志敏雄壯瑰麗的草書之美,對其書中獨之壯氣讚歎不已。 [6] 
鳳凰網評: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引人入勝。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 [7] 
潘天壽,他的作品,其水平毋庸置疑值得稱讚,與同時代很多畫傳統的畫家,顯然拉開了距離,同時把他放在歷史的座標上,也依然有他的位置、高度和分量,這才是真正走傳統中國畫一路的大家。(評論家 王進玉 評 [8] 

潘天壽後世紀念

潘天壽紀念館

潘天壽紀念館 潘天壽紀念館
潘天壽紀念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杭州南山路景雲村一號,這裏原是潘天壽先生晚年居所,1981年經文化部批准設立紀念館並對外開放,1991年在原有故居基礎上擴建現代化新館。
故居樓迎面正間是潘天壽先生的畫室,陳列着先生生前用過的畫桌、畫具及文史畫類的書籍。與畫室相通的起居室、卧室,陳列着先生生平活動照片和實物資料供參觀者瞻仰、研究。陳列樓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9] 

潘天壽美術館

潘天壽美術館,位於浙江寧海潘天壽藝術中心。
潘天壽藝術中心分綜合展廳、書畫藝術工作室、寧海歷史名人人物畫陳列館、書畫藝術培訓基地、中國美院造型基礎部學生陳列廳五個區塊,承辦了潘天壽設計藝術獎全國文具大賽等活動,舉辦了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作品特展,寧海館藏潘天壽作品展,潘公凱暨勵國儀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覽。
潘天壽美術館揭牌後,將與潘天壽藝術中心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等地區美術館的合作與交流,繼續發揮美術館展覽、展示、典藏等功能。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