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一亭

鎖定
王一亭(1867年12月4日—1938年11月13日),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名震,號白龍山人。早年在上海慎餘錢莊學徒,並在廣方言館學外文後在經營南北洋航線海運業的天餘號任經理。1907年任日清輪船公司買辦。上海預備立憲公會成立,被推為董事。在此前後曾從事多方面投資活動,任上海信成銀行董事長、上海內地電燈廠、瀋陽地產公司等企業董事。1909年當選滬南商務總會總理,並任城廂內外總工程局和自治公所的議董。次年參加同盟會。曾參與上海光復之役。滬軍都督府成立後,一度任交通部長(後改商務部長)。後歷任上海總商會協理,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長,華商電氣公司、中華銀行、大達輪船公司董事等職。晚年信佛,致力慈善事業。善畫,有《白龍山人畫集》。另有《王一亭選集》、《孔子哲學》等。 [2] 
中文名
王一亭
別    名
號白龍山人
梅花館主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67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
1938年11月13日
出生地
浙江吳興
信    仰
佛教
代表作品
《白龍山人畫集》

王一亭人物生平

王一亭,名震,號白龍山人,海雲樓主、梅花館主。浙江吳興人。1867年12月4日出生在上海浦東三林塘其外祖母家,少年時在慎餘錢莊做學徒。
王一亭早年拜海上著名畫家徐小侖(名徐祥,任伯年高足)為師,學習繪畫。1890年參與創辦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後,結識吳昌碩。未幾吳昌碩受王一亭之邀從蘇州來滬鬻畫,兩人比鄰而居,互相切磋畫藝,王一亭受吳的影響,風格上接近吳昌碩。王一亭在作花卉、飛禽一類作品時,往往由吳昌碩題款。王畫吳題,是當時海上畫壇的佳話。
1907年任日本日清汽船株式會社上海分社買辦,後兼大阪郵船株式會社買辦,由此發跡。1909年在上海創辦立大面粉廠,次年創辦申大面粉廠。1911年參與上海反清起義,任滬軍都督府商務總長。1913年任中華商業儲蓄銀行董事長等職。二次革命後,王一亭脱離買辦生涯,潛心繪畫,並從事慈善事業。
1925年,五卅運動後,王一亭將買辦的瑣碎事務交由其子代勞。從此,他有更多的時間浸染他的繪畫。蔣介石於1927年3月到滬,曾專程登門拜訪,感謝他當年對蔣的接濟和二次革命期間讓蔣避居梓園並予以良好的款待。後來蔣介石授以中央救災準備金保管委員會委員長之職,又任命他為“中央賑務委員會”常委和“導淮委員會”委員。自此,王一亭便開始參與全國性的賑災捐款活動。
1927年,素月畫社遷址於北門沉香閣,王任該社名譽社長。同時,他又參加了位於西藏路平樂裏的蜜蜂畫社,該會有會員140多人,名家薈萃。此時的王一亭在畫壇上名氣越來越響。他在50多歲前,多作“晚山牧歸”、“蕉蔭閒情”、“蘇武牧羊”等古人詞意、名賢故事。到了晚年,因母親去世,加上家庭矛盾,心情空虛,信佛篤深,於是神佛所作最多。無論鍾馗、和合、觀音還是達摩,都用極縱致草的逸筆寫成,而又呈莊嚴慈祥到了信手天成的境界,在人物畫的造詣上可與吳昌碩媲美,達到了他繪畫的巔峯時期。他常遊東南各大寺院叢林,與太虛、印光、國瑛等法師切磋佛典禪理。在每天早起誦經完畢後,王一亭都要作佛像一幀,由各處叢林弟子迎去供養,畫名因此遠播海內。
1931年4月,王一亭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率張大千、錢瘦鐵、王個簃、鄭曼青等20餘人組成藝術代表團訪問日本,《東京朝日新聞》在顯著位置報道了此事,並稱王一亭為“王畫伯”。此後,他將每年銷日畫作數萬元,用於慈善事業。
王一亭《論古圖 》 王一亭《論古圖 》 [5]
1932年,王一亭又參加了設於華龍路的中國畫會,該畫會多次編印畫冊,舉辦畫展。王一亭的畫入編展出,深受歡迎。他還以海上畫壇巨擘的地位到上海美專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鬼子侵入淞滬,戰火紛飛,哀鴻遍野。難民們攜兒帶女紛紛逃入租界,艱難苦楚令人生憐。王一亭不忍生視,發起組織難民救濟會,籌設難民救濟所,奔走呼籲,救濟災民。
此外,王一亭作為浦東同鄉會早期重要的組織者,他積極參與浦東的先期開發建設活動。支持籌劃1999年由李平書發起建築滬金鐵路構想。1921年支持理事穆湘瑤組合上南交通事務局,以及修建的“上海一南匯兩縣縣道。支持常務理黃炎培集議籌上川交通股份公司。在20世紀20年代初王一亭參與發起募捐、籌資在浦東建造醫院。1920年竣工,立名為“浦東醫院”。
1937年12月,日偽物色一批紳商組織上海市民協會。方成立,其主持人陸伯鴻等被軍統暗殺。當時,外界謠傳日偽即將邀王一亭出任偽維持會長,有不少日本特務在他寓居的梓園頻頻出沒。蔣介石聞訊,恐他為日本人利用,急電告他離滬去港。王一亭也知道這一點,為避嫌即辭去日商買辦之職,避居北京西路覺園。不久,帶病攜家眷去香港。他本意欲視機再轉道內地。不料1938年10月8日晚上,王一亭突然中風,11月13日凌晨去世,卒年72歲。
王一亭的遺體被安葬在上海虹橋公墓,時後蔣介石親筆為他題了“清標亮節”的石碑,以表彰王一亭晚節可風。後由他的晚輩將王一亭的遺骸遷葬於原籍吳興郊外的白龍山。 [1] 

王一亭人物事蹟

上海孤兒院重要創始人、資助者
上海孤兒院是近代上海歷史上著名的慈善教育機構。該院於1906年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關閉。王一亭是該院重要創始人和贊助者。
上海孤兒院的成立,與1906年北方水災有關。當時,部分北方災民流落上海,其中一些是兒童。這些兒童流落上海後,“每因乏食而填於溝壑,或誤徙奸宄而流為匪類 ”。為收留這些災童,王一亭、沈縵雲、李平書等商議建立孤兒院。籌備期間,王一亭建議以日本岡山孤兒院為學習對象。他們選派張廷榮赴日本岡山孤兒院考察學習。為使考察更加便利,王一亭利用自己長期擔任日商買辦的人脈資源,親自寫信給日本大阪扶植會。待張廷榮院長考察歸來,王一亭等認捐3000餘元作為孤兒院開辦費。
起初,孤兒院借上海大東門內火神廟西首雨化堂為院址。後因人數增加, 規模擴大,又向龍華六合公司購地20畝建築新院舍,所以又被稱為龍華孤兒院。孤兒院於1909年正式落成,1910年遷入。建築新院期間,為籌集資金,王一亭帶頭組織書畫慈善會。他一改從前惜墨如金、不輕易示人的風格,“以縱橫之筆成浪漫之圖,博嗜讀者之金錢,充孤苦兒之經費”。在其感召下,諸多仁人志士通過演劇籌款、書畫義賣等方式,為孤兒院的建設籌集資金。
上海孤兒院建成之初, 能收養300餘名孤兒。該院“以收養無依靠貧苦男女孤兒為撫養對象,授以普通學識及相當技能,以冀日後成人得以自立”為宗旨。1916年、1921年相繼建成粹德堂、松德堂,後又增設許多院舍,收容孤兒日益增多,成為上海最大的孤兒院。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孤兒院輾轉多地,抗戰時期一度遷到蘇州,1945年返回上海。
王一亭等長期擔任上海孤兒院董事,發揮社會影響力,為孤兒院發展保駕護航。王一亭等贊助人不定期組織舉辦遊園會、菊花會、展覽會等,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邀請達官貴婦、社會名流觀賞孤兒表演節目或購買孤兒院製作的物品,以籌集經費,補充孤兒院經費之不足。
該院成立伊始,就採取教、養結合,知識與技能並重的方式。在教授普通知識的同時,孤兒院還設立木工、漆工、織染等科目,並設工藝所對孤兒進行簡單職業能力培訓。上海孤兒院開辦40多年間,收養了一大批需要幫助和關心的孤兒,教授他們知識,許多孩子日後成為自食其力的有用之材。 [8] 
在私邸“梓園”宴請愛因斯坦
1922年11月13日,剛剛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愛因斯坦,在乘船前往日本進行學術交流的途中,航輪中途在上海停靠,稍事逗留,引起了一番轟動。他拒絕了接待方事先安排的參觀旅遊行程,希望更多瞭解上海風土人情,尤其是中國建築、文化藝術等,於是就開始了特殊的海派文化一日遊。他遊覽了小世界、豫園、城隍廟,觀看了新劇。當晚又應邀來到王一亭私邸“梓園”做客。
當晚6時半,愛因斯坦一行來到梓園。 [7] 
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在寓邸接待愛因斯坦等國際友人 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在寓邸接待愛因斯坦等國際友人 [7]
受王一亭之邀,浙江法政專門學校教務長應時和夫人章肅負責招待。女兒應蕙德聰慧伶俐,僅11歲就會德、法兩國語言。愛因斯坦夫婦下車,應蕙德上前獻了一束花。應蕙德説着一口流利的德語,愛因斯坦感到新奇而高興。
王一亭帶領愛因斯坦一行參觀了梓園各室,並向客人展示了珍藏的金石書畫等文物。在燈火通明的走廊上,掛着一些王一亭的畫作。愛因斯坦注意到一幅王一亭自畫像,認為是“非常漂亮、筆力遒勁的自畫像”。
宴會在假山東側的立德堂大廳舉行。王一亭請了新北門大街(即障川路)時新照相館攝影師拍攝合影照。
在此短暫的上海特色一日遊中,給他留下了較深刻印象的當是做客王府,因為那深厚的中國情調和文化內涵是其所求,正中下懷。這是一次中西方科學文化人士的親密接觸、友好交流。 [7] 
關東大地震後積極賑濟災民
“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是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上海慈善界、商界等共同發起的慈善組織,王一亭被推選為副會長。
1923年9月1日,以東京地區為中心發生的關東大地震引發火災,日本東京、大阪、橫浜半成焦土,災民遍地,部分旅日中國商人、學生同遭劫難。
地震發生時,王一亭次子王叔賢正在日本考察。日本地震消息傳到國內,上海慈善團體、商人團體積極行動。王一亭當年作為上海工商界、慈善界的領袖人物,自然義不容辭。
9月4日,王一亭應邀出席上海市慈善團體代表在一枝香飯店舉行的商議救濟日本大地震的宴會。晚上,上海各界在仁濟堂繼續會議,當晚議決召開各公團、善團聯席會議。這次會議上,王一亭與朱葆三等3人被推選為籌備主任,並立刻發電給正在大阪的王一亭次子實地調查災情。
9月6日,各公團、善團在仁濟堂舉行商議賑濟日災聯席會,議決籌備會名字為“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朱葆三為會長,王一亭與盛竹書為副會長。會所設於雲南路仁濟堂。
為統一思想,“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在開始工作前,特地召集20餘名上海名流召開座談會,就救濟日本災民的意義與宗旨進行了會談,並達成統一意見。9月6日“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開會當天,參加會議的上海總商會等當場認捐6.1萬元。“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各分會墊購白米10000擔,麪粉20000包及食物藥品若干。“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決定派專員護送這些物品到日本,並帶紅十字會醫療團隊乘船赴日,順便帶回在日本的中國商人、學生。
為募捐更多救災款項,9月6日,王一亭以“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副會長名義,同會長朱葆三、副會長盛竹書一起具名,在《申報》公開募捐;9月10日,王一亭又同會長朱葆三、副會長盛竹書一起向各部院、各巡閲使、都督、省長等全國政界領導發出通電,勸募政界領導認捐,以救濟日災;9月14日,王一亭與吳昌碩、哈少甫等以海上題襟館書畫會名義,發起勸募書畫賑濟日災會,邀集停雲書畫社、豫園書畫善會等會員參加活動。
日本駐滬總領事對王一亭等領導的“中國協賑日災義賑會”在協賑日本災民方面的義舉給予高度評價。11月22日,日本派代表來上海,特地感謝中國人民在關東大地震時期從精神上、物質上對日本人提供的同情及援助。曾在協賑地震災民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王一亭,應邀參加駐滬總領事舉行的宴會,接受日本代表的謝意。
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中國“佛教普濟日災會” 募捐款項鑄造的 “梵鍾(幽冥鍾)”於1925年11月運抵日本。據説,當年日方接受中方捐贈的這口梵鍾後,由於災後資金缺乏,一直未能修建鐘樓。為了幫助日方籌集資金,王一亭聯合中國著名畫家舉辦畫展,籌措資金,為日方籌建鐘樓。1930年10月,中日雙方為此鍾舉辦始撞儀式,同時為關東大地震中死難的華僑舉辦法事。 [8] 

王一亭親屬關係

長子王孟南。 [6]  次子王叔賢。 [8]  孫子王忠模。 [3]  曾孫王孝方。 [4] 

王一亭社會評價

吳昌碩:“天驚地怪生一亭,筆鑄生鐵墨寒雨。” [3] 

王一亭社會紀念

日本東京橫綱町公園王一亭紀念銅像
1983年,日本東京橫綱町公園特地建立“震災紀念館”“復興紀念館”。以王一亭為代表的中國各界在關東大地震中救災恤鄰的資料與實物作為紀念館展品常年陳列,並在東京橫綱町公園內,為王一亭樹立了一座由王一亭曾孫捐贈的紀念銅像。 [8] 
“孝承祖德方傳家風——王一亭書畫影像資料展”
2021年8月18日,“孝承祖德方傳家風——王一亭書畫影像資料展”在上海筆墨博物館(福州路)舉辦。 [3] 
王一亭舊居“梓園” [5] 
梓園沿街的兩層西式門樓,“梓園”兩字清晰可見。 梓園沿街的兩層西式門樓,“梓園”兩字清晰可見。 [5]
梓園是王一亭為讓母親頤養天年,購下的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古園林,因園內有一棵古梓樹,由摯友海派書畫巨擘吳昌碩題名“梓園”。園內有傳統古式祖居,高大寬敞的“立德堂”;園內還有荷花池以及軒舫亭台、佛閣等眾多建築;後又改造加建了一座小洋樓,可謂中西合璧。王一亭在此先後居住約30年,並經常在這裏接待親朋至友和中外友人及團體。 [7] 
梓園位於上海小南門,站在梓園沿街的兩層西式門樓之下,依然可見篆書所題透着金石氣的“梓園”二字,但“喬家路 113 號”的門牌之下還貼着另一塊銘牌“梓園遺址”。在梓園遺址尚存一幢塔式主樓、一座兩層佛閣和一排寬敞的平房中還依稀能窺見它昔日的風采和時間留給它的痕跡。但佛閣和平房需上至主樓頂端,才俯覽可見。平房據傳它曾是王一亭的客廳和書房、畫室。 [5] 
王一亭誕辰155週年座談會
2022年11月13日,紀念愛因斯坦到訪“梓園”100週年及王一亭誕辰155週年座談會在上海筆墨宮坊舉辦。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