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中国美术学院 [28]
- 外文名
- China Academy of Art [28]
- 简 称
- 中国美院、国美(CAA) [1]
- 所在地
- 浙江省杭州市 [69]
- 创办时间
- 1928年 [1]
- 办学性质
- 公办大学 [27]
- 学校类别
- 艺术类 [27]
- 学校特色
- 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2016年入选) [1]
双一流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 [1] - 主管部门
- 浙江省 [69]
- 现任领导
- 金一斌 [13](党委书记)、余旭红 [149](院长)
- 本科专业
- 28个(截至2024年6月) [19]
- 硕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截至2024年6月) [133]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截至2024年6月) [84] - 博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截至2024年6月) [84]
- 博士后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截至2024年6月) [24]
- 国家重点学科
- 1个(截至2024年6月) [82]
- 院系设置
- 26个教学单位(截至2024年6月) [56]
- 校 训
- 行健、居敬、会通、履远 [24]
- 校 歌
- 《中国美术学院校歌》 [33]
- 校庆日
- 4月9日 [1]
- 地 址
- 南山校区: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25]
象山校区: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352号 [27]
张江校区:上海市浦东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泾牛路249号 [40]
良渚校区: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古墩路2849号 [27]
湘湖校区:杭州市萧山区 [46] - 院校代码
- 10355 [28]
- 主要奖项
- 2008年度浙江省文明单位(2009年) [73]
浙江省文化校园示范高校(2015年) [73]
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022年) [75]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年) [76] - 知名校友
- 潘高峰 [104]、祁媛 [105]、刘创新 [107]
- 知名教师
- 王澍 [34](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杭间 [34](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高世名 [34](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许江 [34](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吴海燕 [34](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周武 [34](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 学校网址
- http://www.caa.edu.cn [1]
- 占地面积
- 1230 亩 [24](截至2023年11月)
- 全日制在校生
- 10359人(截至2023年11月) [30]
- 专任教师人数
- 674人(截至2023年11月) [30]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初创期
1927年,时任大学院长(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蔡元培先生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全国开展艺术运动,于是在大学院下设立了一个艺术教育员会来整顿发展艺术教育,并邀请了原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来主持。同年12月,艺术教育员会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由此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叠谜举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决定建在杭州,但由于当时教育经费甚微,无力新建校舍,于是蔡元培、林风眠亲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商借西湖罗苑作为国立艺术院校舍,并向杭州市当局租了照胆台、白苏两公合祠、三贤祠等处为校舍,并设立了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原计划中的建筑系因师资不足暂未开办, [86]其中国画、西画、雕塑为中国美术学科之前身;图案为中国设计学科之前身;研究部则为中国艺术教育中研究生培养的先声。 [2]
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在孤山罗苑举行了开学典礼,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出任了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而林文铮则出任了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林风眠坚持的“兼容并蓄”学术思想始终成为了学校坚持的学术脉络。 [86]1929年,国立艺术院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杭州孤山,校舍包括西湖罗苑、照胆台、苏白二公祠等,研究部首次招收了研究生8名。 [2] [87]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杭州危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林风眠校长的率领下师生辞别西湖,仓猝南迁至诸暨吴墅,未及10天战火逼近,师生又继续西行至江西贵溪,先以龙虎山天师府为临时校址,因地方偏僻,盗匪猖獗,师生返回贵溪。 [87-88]1938年,师生辗转来到南方牯岭,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杭州、北平两所艺专合并组建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废校长制,设校务委员会,校址设湖南沅陵沅江畔之老鸦溪,学校租用了当地民宅、自建临时教室恢复了上课,但由于两校合并,矛盾丛生,教育部又恢复了校长制,后学校迁至云南昆明。 [87-88]
1939年,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学校再度迁至呈贡县安江村,这期间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88-89]1940年,学校撤退至四川璧山县,吕凤子接任校长,建筑系在入川前归并至了国立中山大学;1942年,吕凤子因病辞职,陈之佛接任校长,学校迁酷谅页归至重庆沙坪坝磐溪龙脊山麓果家园,并延聘了位中央大学教授任教,学校教室宿舍大都借用民宅;1944年春,教育部聘潘天寿任校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收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舍,以杭州为永久校址,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新创一校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88]1949年9月,浙江军管会任命刘开渠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90]
新生期
1950年11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由华东文化部领导, [87]校内中国画系与西画系合并为绘画系,并创刊了理论刊物《美术座谈》,后发展为了学报《美术研究》; [3-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实用美术系奉命迁至北京,后以此系为基础创办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4]1953年,中央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艺术教育座谈会,会议确定学院为全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及艺术专门学校师资,学制为五年,绘画、雕塑两系也从3年制改为了5年制; [4] [90]1954年,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学制为四年,绘画系分为了彩墨画、油画以及版画三科; [4] [87]1955年9月,正式撤消绘画系,建立彩墨画、油画、版画三系; [4]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建为杭州美术学院; [91]195挨洒7年1月,学院与中央美院共同创办了学报《美术研究》,同年6月学院从外西湖18号迁至南山路现址,并将彩墨画系改为中国画系,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 [4] [90]1958年3月,学院筹建了工艺美术系,分设了染织与装潢设计两个专业,并在民间艺术研究组基础上成立了民间美术系,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4] [90]
1959年12月兰击驼,因刘开渠调至北京另有任命,潘天寿接任院长。 [90]1960年,学院增设了陶瓷专业,并将民间美术系并入了工艺美术系。 [4]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院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曾被迫停课,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学院迁至桐庐县阳普大队,在农村办学;1976年,“文革”结束,学院恢复正常教学。 [5]
稳定期
1980年,学院学报复刊,定名《新美术》; [6]1981年,学院美术学获艺术院校首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 [82]1982年美术学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美术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成立,这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唯一的出版单位,1986年设计艺术学被增列为硕士点,1988年6月授予了学院第一个博士学位。 [2] [6]
1993年,经国家教委厚付、文化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洪嚷签”,教学规模相应不断扩大,教学层次也更为丰富,包括附属高中、职业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各类留学生等,同年9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雕塑系主任拉艾斯在校内雕塑系开设金属焊接课; [7] [97]1994年,学院正式实施混合学分制度,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并设立了多种专项奖学金。 [92]1996年潘公凯任校长,9月学院上海教育基地开始办学;1997年,上海教育基地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并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 [93] [95]1999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校舍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此国家财政拨款3亿余用于南山路校区的整体改造,于2000年全校暂时搬至钱江南岸滨江校区过渡,上海设计分院也迁入了新建成的上海张江校区办学,学校就此由文化部管理变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高校。 [1] [94]
200厦辣体1年,许江出任院长,并恢复重建了建筑艺术专业;2002年,于转塘象山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科正式创建, [82] [93]美术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2]在文化部统一管理全国艺术考级工作后,中国美术学院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性跨省美术考级机构,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95]2003年学院创建了美术馆, [6]同年9月南山路新校舍落成,学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史论、新媒体各系及行政部门回迁,滨江校区转为设计分院,紧接着学院又开始在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营建新校区,并重建了建筑系,校内设计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82] [94]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被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96]2005,美术学学科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82]2006年,浙江省委作出支持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同年3月学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研究生处。 [1-2]
2007年,占地800余亩的象山中心校区全面落成,原滨江校区用于置换,设计分院全部迁入象山中心校区办学, [94]同年美术学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美术学再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82]2009年,校内艺术造型实验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98]2010年10月,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7010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落户学院; [99]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四学科相应调整设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2]2012年,艺术造型实验中心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立项, [98]同时艺术学理论、设计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原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改名为“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9]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被评为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11]
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的委托,承担了“时代领跑者”美术创作工程任务,完成了5件巨幅作品(两幅中国画、三幅油画),塑造了60位共和国劳模的风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永久展陈; [101]2015年,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并成立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这是中国艺术院校中较早建设立专职研究生管理和学科建设部门的高校; [2]2015年9月,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落成; [100]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 [1]2017年1月,学院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8]并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院美术学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 [2]同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9]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 [87]学校建筑学获批工学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发展首次拓燥重展至艺术学门类之外, [2]同年11月学院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0]2021年,良渚校区正式启用,学院还入选了“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 [93] [102]2022年2月,学校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14]成立了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 [15]学院还与杭州市萧山区签约,中国美术学院国学院将落户萧山湘湖, [16]同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22家高校共同发起的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成立。 [17]
2023年,学院启动萧山湘湖校区建设, [93]并将4月8日定为了“国美发布”日,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社会美育学院以及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 [20]同年8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在龙泉大师园举办揭牌仪式。 [21]2024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在南山校区内举行建校九十六周年建校系列学术活动暨2024“国美发布”,宣布成立“AI中心”。 [22]
办学条件
播报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26个教学单位, [56]拥有招生专业28个,其中美术学类专业9个、设计学类专业10个、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4个、建筑学类专业2个、工学类专业1个。 [29]
二级学院/单位 | 专业/系 |
---|---|
中国画学院 | 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 [57] |
书法学院 | 书法学(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 [58]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 [134]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雕塑、公共艺术、纤维艺术 [59] |
跨媒体艺术学院 | 跨媒体艺术 [135] |
视觉传播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 [77] |
时尚设计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6] |
工业设计学院 | / |
手工艺术学院 | 陶瓷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学、文物保护与修复 [137] |
创新设计学院 | 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 [108] |
建筑艺术学院 | 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 [138] |
艺术人文学院 | 艺术史论 [109]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管理 [110] |
电影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11] |
动画与游戏学院 | 动画 [112] |
上海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113] |
国际教育学院 | / |
南特设计联合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美育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专业基础教学部 | / |
公共体育部 | / |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 / |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 / |
实验教学管理部 | / |
附中 | / |
注:手工艺术学院与视觉传播学院都设有艺术设计学专业 | |
院系参考资料来源: [56]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4]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84]2个学术型博士学位点、2个专业型博士学位点、 [8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33]另外,学校还有着1个国家一流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 [82]校内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得了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评级,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 [18]
- 学科体系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24]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84] |
学术型博士学位点 | 艺术学、设计学 [83] |
专业型博士学位点 | 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 [83]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133]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艺术(含美术、艺术设计)、文物与博物馆、风景园林 [133]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一流学科 | 美术学 |
国家重点学科 | 美术学 |
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
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 | 建筑学 |
浙江省重点学科 | 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
参考资料来源: [82]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 学科评估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等级 | 排名 |
---|---|---|
美术学 [78] | A+ | 第一名 |
设计学 [79] | A+ | 第一名 |
艺术学理论 [80] | A- | 第二名 |
戏剧与影视学 [81] | B+ | 第三名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共有校职员工1260人,其中专任教师674人。 [30]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有关人才计划4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人、中宣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英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省级海外有关人才计划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2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4人、浙江省功勋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5人、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2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4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14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1人以及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7人。 [34]校内已有老师因突出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55]
类别 | 名称 |
---|---|
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 王澍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王澍、杭间、高世名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 吴海燕、周武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王澍 |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有关人才计划 | 许江、王澍、杭间、高世名 |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许江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王澍、高世名 |
浙江省特级专家 | 许江、杨奇瑞、周武 |
全国优秀教师 | 吴海燕、杨奇瑞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许江、曹意强、王赞、王澍、杭间、高世名、尉晓榕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阮昊 |
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 余旭红、刘海勇 |
中宣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英才 | 韩熙、付帆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许江(美术学)、吴小华(设计学)、高世名(艺术学理论) |
省级海外有关人才计划 | 陈汉、阮昊、陈亮 |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 王赞、陈向迅、曹意强、吴海燕、刘正、杨参军、杨奇瑞、王澍、高世名、沈浩、邬大勇、刘智海 |
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 杭间 |
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王赞、吴海燕、杨奇瑞、王澍、刘正、何红舟、周武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 | 何红舟、王昀、封治国、陈正达 |
浙江省功勋教师 | 许江 |
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 许江、吴海燕 |
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 | 周武、李梅、何红舟、李凯生、王昀 |
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尉晓榕、吴海燕、戴家妙 |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 | 俞佳迪、吴冠华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董捷、韩熙、俞佳迪 |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 李振鹏、林海钟、沈浩、余旭红 |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 李振鹏、赵爱民、苏夏、邵健、高世名、林海钟、郑巨欣、卢勇、沈浩、韩璐、花俊、余旭红、郑靖、成朝晖、刘海勇、沈乐平、刘智海 |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 吴海燕、王澍、刘正、卢勇、崔晓冬、张坚、毛建波、毕斐、吴小华、郑巨欣、沈浩、高世名、杨振宇、王昀、韩绪、李凯生、邵健、刘智海、郑靖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 余旭红、邬大勇、郑靖、刘智海、卓旻、姜珺、周诗岩、韩熙、陈正达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 | 阮昊、钱伟强、付帆、林皖、闵罕、董捷、俞佳迪、李明桓、黄燕、刘元捷、章俊杰、李轶军、沈实现、范白丁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 冯立、金亚楠、蒋竹韵、包天钦、彭倩、周佳鹂、詹远、刘潇、张文、贺维豪、石冰、马原驰、虞琼洁、段燕俪、林村、谭彬、赵德利、张书彬、帖志超、范慧、段凯 |
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 | 单增、卓旻、汪正虹、倪献鸥、满锦帆、任天、包天钦 |
参考资料来源: [34]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名称 | 获奖等级 |
---|---|
赵延年 | 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
王伯敏 | |
王澍 | 普利兹克奖 |
参考资料来源: [55]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其中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建筑学类专业实现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 [29]校内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内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开设了各类课程1000门左右,入选了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139]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7门,其总体数量居中国艺术院校之首,实现了5个学科28个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全覆盖。 [85]另外,学校还拥有3支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4]1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139]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跨媒体艺术、艺术史论、建筑学、风景园林、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动画、艺术与科技、产品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工业设计、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文物保护与修复、纤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 |
浙江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艺术管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参考资料来源: [28]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线上课程 | 中国书法艺术 |
小篆临习与篆刻入门 | |
解画水彩 | |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 造型基础——面向创新设计的专业基础教学 |
进入现场——景观建筑学初步 | |
雕塑造型基础——泥塑写生 | |
日用器皿 | |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 | |
中国画传统经典传习——临摹 | |
中国美术史 | |
书法临摹及其创作 | |
叙事工程 | |
多维设计与策划 | |
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 | |
动画项目制作 | |
外国美术史 | |
社会实践课程 | “上山下乡”社会实践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光色融合调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艺术IP创意设计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项目 | |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
/ |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 [140] |
参考资料来源: [85]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类别 | 负责人 | 团队名称 |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许江 | 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创作教师团队 |
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 何红舟 [141] |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课程团队 |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 高世名 | 媒体艺术创新与策划创新团队 |
任志忠、邬大勇 | 国家及省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团队 | |
余旭红 | 美术学(绘画)研究、创作与策展创新团队 | |
其他团队参考资料来源: [34]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 教学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5年至2022年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6项、一等奖10项、特等奖1项。另外,学校还有着国家级成果奖4项。 [54]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美术史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美术学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环境艺术设计初步课程改革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以人民为中心——高等艺术教育“同轴双向”的 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的艺术实践教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美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改革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新历史绘画教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美术学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美术史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服装设计“多维多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高等艺术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研究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入门核心课程创建——兴造的开端:园宅与院宅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工艺美术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专业链状工作坊 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非博物馆艺术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视觉中的直觉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城市空间文化境域中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动画的创新型教学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秉承“五行”相生理念创建艺术学科融合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手工陶瓷实验器物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教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西方艺术史教学与学科共建新模式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基于“内外打通、跨界互动”的跨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建构视觉文化特色的影视学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西域传统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创新的教学与活化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查研展赛”——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和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以卓越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视觉传达多维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东方设计”语境下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培养模式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中国当代本土建筑设计本科教学体系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面向中国制造战略转型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参考资料来源: [54]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合作交流
- 项目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准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66所高校之一,在1985年于法国巴黎艺术城设立了第一间工作室,后又成立了意大利罗马工作室,从此那里成为了师生赴欧研修的基地,走出了许多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11]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起了全面、长期、稳定、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城市更新、城市创意、城市会展等五个方面展开三十多个合作项目,其中承担的杭州市政府委托的杭州市建设系列工程项目,如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杭州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等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68]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又成为了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11]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已与4大洲17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所院校(含机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11]已与浙江省的杭州桐庐、宁波慈溪、湖州南浔、台州椒江和仙居、丽水云和和缙云,以及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山东邹城等全国二十个城市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8]此外,学校还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浙江馆、杭州馆等众多场馆的设计,为参与上海世博会承担项目最多的院校,并创建了中国艺术院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与浙江省住建厅合作开展了浙江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先后与浙江省十二个工业设计基地、七个特色文化产业区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创建了自主敦品品牌,并与方太等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一起联合开发、教育培训与配套服务。 [68]
2025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与安吉签署校地合作框架协议。 [150]
- 学术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校内积极开展了各类大型研创学术活动,搭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创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4年6月已形成了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品牌项目,如上海双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杭州国际海报双年展、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等,并推出了“国美之路”系列学术展览;学校还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来院举办系列专题人文思想学术讲座,已组织了“贡布里希纪念讲座”、“潘天寿纪念讲座”、“艺术与艺术史”、“中国文献与图像”等系列高端学术讲座以及“独乐·众乐”公共艺术系列大讲坛、“湖山望境”系列学术讲座、“西湖论艺”人文讲坛等,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67]
此外,学校还相继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国内重大学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如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学术研讨会、“树石论坛—乡土建筑资源保护与乡村城市化”国际研讨会、“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包豪斯与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东方葵——许江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馆暨‘天工开物——江南乡村民艺的世界’”、“IMPACT国际版画会议”、“后印刷”——首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提升了学校在全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 [67]
学术研究
播报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三个层面的研究机构: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其中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7个、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30所、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36所。 [12]
类别 | 名称 |
---|---|
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传统书画) |
视觉中国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 |
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 |
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 | |
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 | |
浙江省健康智慧厨房系统重点实验室 | |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 |
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 | 色彩研究所 |
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万曼壁挂研究所) | |
中国书画鉴赏研究中心 | |
现代书法研究中心 | |
美术史论研究中心 | |
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 |
艺术史学研究中心 | |
艺术现象学研究所 | |
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 |
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 |
人文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 |
古文字书法研究中心 | |
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 |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
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 | |
岩彩画研究所 | |
互动艺术与技术研究所 | |
工业设计研究院 | |
包豪斯研究院 | |
3D音画研究所 | |
中国文化设计研究所 | |
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 | |
纺织服装研究院 | |
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 | |
西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 |
亚非拉文化艺术研究院 | |
中国美术学院上虞游戏艺术设计研究院 | |
东方设计研究院 | |
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 | |
参考资料来源: [12]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名称 | |||
---|---|---|---|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当代水墨研究所 | 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 | 中国画线性研究所 | 书画文献研究所 |
绘画艺术学院的版画东方学视觉文化研究所 | 壁画创新与应用研究所 | 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 | 油画历史画创作研究所 |
当代版画研究所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东方雕塑艺术研究所 | 跨界雕塑研究所 | 雕塑与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所 |
艺术工程与科技研究所 | 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 基本视觉研究所 | 总体艺术研究所 |
空间影像研究所 | 网络社会研究所 | 视觉中国协创中心的鼓浪屿文化艺术研究院 |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 |
设计艺术学院的创意设计中心 | 手工艺术学院的手工艺术研究中心 |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人文动画研究所 | 诗性短影研究所 |
游戏艺术研究所 | 华语青年电影研究中心 | 影视动画产业研究所 | 艺术人文学院的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巴克森德尔研究中心(G.H.B.Ceter) |
金石文献、古器物研究中心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美术教育研究所 | 艺术鉴藏研究所 | 专业基础教学部的基础造型研究中心 |
上海设计学院的城市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 创新设计学院的政务应用设计研究所 | 实验教学管理部的金属艺术智造实验研究所 | / |
参考资料来源: [12]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平均每年出版学术专著及重要出版物近百部,共发表了论文600余篇,其中4项成果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3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项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奖及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等。学校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5个奖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优秀奖6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4个奖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优秀奖7项;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中分别有15件作品、21件作品签约。 [55]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有着重大科研项目6项、重大科研创作获奖13项。 [66]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设计的善意》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国家艺术支持——西方艺术政策与体制研究》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架上话:许江文集》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中华竹韵》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太极哲学》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浙南夹缬》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参考资料来源: [55]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类别 | 时间 | 项目 |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 2017年 | 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 |
2018年 | 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研究 | |
2020年 | 中国画学研究 | |
2020年 |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 |
2021年 | 汉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 | |
2021年 | 民族复兴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 |
参考资料来源: [66]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名称 | 时间 | 奖项 |
---|---|---|
《艺术的故事》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
《一路温暖》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
《钱江潮涌》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
《暧昧》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
《另类叙事: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 | 2019年 | 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髹饰录>新诠》 | 2019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设计思想之源》 | 2019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 | 2020年 |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
《<髹饰录>新诠》 | 2020年 |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
《微设计:造物认知论》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
《现代玻璃艺术发展之路》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参考资料来源: [66]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中国美术院校中最具实力的图书馆,由南山馆区和象山馆区组成,截至2024年6月,馆舍总建筑面积约13900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和研讨场所以及总阅览座位1230余个,图书馆以中外文美术专业图书、画册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等类图书,馆内共有文献资源累积量达11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余册、外文期刊近300种、中文期刊及报纸近600多种,收藏有西方艺术史、文化史大师贡布里希和中国艺术史研究权威高居翰教授捐赠的私人藏书7000余册,并设立了专门的图书室。另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古籍1.6万余册(件),包括线装书、碑帖、外版古籍以及相当数量的中外绘画名作高仿复制品(馆藏古书画、陶瓷、雕塑等文物已转藏于学院美术馆)。 [60]
- 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31万余册,馆内配备了一流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已购数字资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ARTstor数字影像图书馆、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牛津格罗夫艺术在线、CAMIO艺术博物馆、中国金石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字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包括贡布里希特色数据库、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美术作品资源库、皮影数字博物馆、馆藏古籍资源库、古籍数字图书馆等自建数据库。 [60]
- 学术期刊
《中国美术学院报》
《中国美术学院报》创刊于1988年4月,首期报纸为校庆六十周年特刊,曾以《浙江美术学院报》《中国美院报》作报名,1994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报》并获得国内统一刊号,截至2023年4月共出版了391期。 [61]
《新美术》
《新美术》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为双月刊,素以学术性强而受到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推崇,主要栏目有史学、现场、批评、思想,已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学术水准和办刊质量被列为美术类首位。 [62-63]
《新设计丛集》
《新设计丛集》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分A、B版二大板块,其中A版以理论为主,注重学术深度,设有设计史论、民俗民艺、设计视线、教育探索、人物聚集、校史长廊栏目;而B版以设计时尚为主,注重时尚和前沿,设有设计作品、设计新锐、设计专题等栏目,主要供设计专业的学生和相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65]
校园文化
播报编辑
学校标志
- 校名
- 校徽/标志
- 校旗
精神文化
- 校训
“行健、居敬、会通、履远”。 [24]
释义
行健:蓄行求刚劲,积健铸栋梁。
居敬:山居以养敬,妙机在修篁。
会通:中西须融会,古今要通贯。
履远:烟雨湖岚外,远山复远方。
参考资料来源: [31]
- 校歌
- 校庆
中国美术学院校庆日为每年的4月9日。 [1]
- 学术思想
“多元互动 和而不同”。 [24]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共有着66个社员协会,包括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国美之声广播台、象山剧社、国美弓社、青鸟动漫社、茶道社等。 [114]
- 青年志愿者协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中国美术学院团委领导下的校园公益组织,曾获“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五个2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115]
- 艺术团
艺术团是由校团委直属管理的校规模最大综合型文艺社团,已获“2020年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称号,赢得过第十一届世界合唱比赛VP1组EXCELLT大奖、2021世界合唱节混声合唱组金奖、2018、2021、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合唱一等奖、2023世界合唱节混声组、现代音乐组双料金奖等国内外合唱大奖。 [116]
- 国美之声广播台
国美之声广播台则为学院唯一校园有声媒体,涉猎范围包括舞台主持、线上电台、广播剧以及策划组织辩论赛、配音赛、朗诵活动等多个方面,曾获校五星、四星社团,浙江省十佳校媒、校园IP社团等荣誉称号,是2021-2022年保研人数最多的社团之一,有着1套特⾊IP形象,为“2023第二十一届校园文化节重点项目”立项。 [117-118]
- 其他社团
象山剧社则为学院老牌五星社团,曾在阿那亚候鸟300、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获得奖项; [119]国美弓社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创立了“三仝弓坊”项目,社团先后有社员两百多人,已产出各种周边; [120-121]青鸟动漫社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为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所属社团。 [122]
校区情况
播报编辑
中国美术学院地跨杭、沪两市, [24]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0359人。 [30]截至2024年6月,校园占地面积共1230余亩,设有南山、象山、张江、良渚、湘湖五大校区,其中4个为本地校区,学校法定住所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1] [24]
南山校区
南山校区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25]于2003年建成,截至2024年总占地面积4.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 [42]校区内设有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等院系,有着图书馆、国美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学报编辑部以及党院办、组织人事部、纪监审室、宣传部等学校办事处。 [43]
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352号, [27]于2007年启用,截至2021年共占地800亩, [35]已入选了“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之一, [37]校内有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后勤服务总公司以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38] [41]
张江校区
张江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泾牛路249号, [40]定位为面向国际前沿、辐射全学科的创新创业平台, [50]校区内主要有上海设计学院。 [52]
良渚校区
良渚校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古墩路2849号, [27]于2021年正式启用,截至2021年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紧临良渚文化村和地铁2号线良渚站,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设计,此校区的定位为中国美院的设计板块,学校容纳了全部设计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探索建立教育新模式新机制的试验园。 [35] [44]
湘湖校区
湘湖校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 [46]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萧山区共建, [47]于2023年4月8日正式启动,整体布局以“四院三馆四中心”为建设构架,主要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校区内有中国美术学院湘湖国学院入驻。 [45] [49]
行政管理
播报编辑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任期 | 职务 | 姓名 |
---|---|---|
1928-1938年 |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 |
1938-1940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二任院长 | |
1940-1942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三任院长 | |
1942-1944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四任院长 | |
1944-1947/1959-1967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五、第八任院长 | |
1947-1949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六任院长 | |
1949-1959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七任院长 | |
1980-1983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九任院长 | |
1983-1996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 | |
1996-2001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一任院长 | |
2001-2020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二任院长 | |
2020-2024年 |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三任院长 | |
参考资料来源: [23]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12月 |
校园环境
播报编辑
- 潘天寿纪念馆
潘天寿纪念馆原是潘天寿先生晚年居所,为一幢20世纪40年代的二层青砖老楼,建筑面积三百三十一平方米,收藏有潘天寿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20幅,是收藏潘天寿作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国学术品位较高的一座名人纪念性美术馆,历年来举办过多次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展览。2000年7月9日,潘天寿纪念馆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定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定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年对外免费开放。 [123]
- 民艺博物馆
民艺博物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内,截至2019年1月,该馆总用地面积为122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36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1667平方米、附属收藏面积400平方米、传习中心180平方米,另外还设有能容纳200人的学术报告厅和多功能会议室,截至2024年6月,博物馆有着藏品5万余件套,以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皮影艺术为主,兼顾家具、木雕、陶瓷、民族服饰、织绣、木版年画、剪纸、民间器用等品类,馆藏中的大多数来自于社会贤达的捐赠以及对外征集,另有来自于学校其他学院历年来的收藏移交。另外,博物馆已举办了十余项展览,形成了“生活艺术展”“专题临展”“特展”等几个展览系列。 [71]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CDM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内有着一座巨大的红色建筑,又称“红房子”,这是由葡萄牙的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CDM,其外观的安哥拉红砂岩在不同的天气会呈现不同的色调,里面会经常举办展览。 [39]
- 水房、山房
- 水岸山居
- 太湖房
- 巨匠广场
校友情况
播报编辑
姓名 | 简介 | |||
---|---|---|---|---|
黄宾虹 | 1948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荣获华东行政委员会所授“人民艺术家”称号,出版有《黄宾虹美术文集》等 [142] | |||
詹建俊 | 1948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现中国美术学院),曾任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等,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43] | |||
刘开渠 | 1928年赴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作品主要有《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王铭章骑马像》《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和大型浮雕《农工之家》 [147] | |||
吴冠中 | 1936年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等,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荣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144] | |||
赵无极 | 1934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被誉为“法兰西三剑客”之一,作品典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意大利米兰现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各大展馆 [145] | |||
李可染 | 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学油画,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1946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是著名中国山水画大师,有《李可染书画全集》《李可染论艺术》等作品 [146] | |||
周燕 | 中国美术学院2014届跨媒体艺术学院校友,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大元社”留守儿童艺术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 [103] | |||
潘高峰 | 中国美术学院2001届上海分院环艺专业校友,出入艺术主理人,慧空间设计创始人,为中国美术学院宁波校友会副会长,宁波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 [104] | |||
祁媛 | 中国美术学院2013届壁画系校友,从2014年开始写作,获得过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奖、“2016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并在2017年12月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写过的小说获得过众多奖项 [105] | |||
欧阳琼 | 中国美术学院2016届校友,为鲸鱼美术馆创始人,曾做了一套喜马拉雅FM精品课《给孩子的审美提升课》,出版过《科学怪人·达芬奇》《疯狂立体人·毕加索》《巴洛克之王·鲁本斯》《色彩魔法师·莫奈》《金色之吻·克里姆特》 [106] | |||
刘创新 | 中国美术学院2022届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校友,马来西亚华人,祖籍福建同安,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曾为马来西亚书协会理事,如今为西泠印社名誉社员、马来西亚篆刻协会会长、马来西亚书法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篆刻创作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107] | |||
杨洁 |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校友,是国家二级美术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书画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青联委员,出版过《最美的书画》等三部作品集,多次在中书协全国大赛中获奖、入展,荣获过“安徽省政府社科奖”最高奖,“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129] | |||
刘江 | 1945年中师毕业后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学习油画,1957年重返浙江美术学院,复学国画,是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名誉社长,曾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20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中国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九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鲁迅文艺奖·优秀奖”、浙江省“二十世纪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等荣誉 [130] | |||
杜滋龄 | 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李震坚先生,是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版家,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理事,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 [131] | |||
方增先 |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绘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是新浙派人物画领军者、人民艺术家 [132] | |||
注: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09年2月 | 2008年度浙江省文明单位 [73] |
2015年 | 浙江省文化校园示范高校 [73] |
2016年9月 | 浙江省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集体 [73] |
2017年1月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73] |
2017年11月17日 | 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单位 [73] |
2020年7月 |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第4名 [70] |
2022年1月23日 | 2021年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72] |
2022年2月15日 |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74] |
2022年9月19日 | 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75] |
2023年6月26日 |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76]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