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師曾

鎖定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1日),字伯魯,號景參,廣東廣州府順德縣桂洲馬地橋人(今屬廣東佛山順德區容桂地區),粵劇演員。
馬師曾曾拜小武靚元亨為師,後一直在香港、澳門、廣州、東南亞一帶演戲及拍電影。1955年底回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1964年4月21日因病逝世。
馬師曾擅演醜生、小生、小武、花臉、鬚生等行當,獨創的“乞兒喉”,半唱半白,頓挫分明,有時還揉入方言俗語,活潑滑稽,成為膾炙人口的馬腔。他於晚年改唱老生,技藝愈精,演來蒼涼剛勁,頗見功力。
本    名
馬師曾
外文名
Ma Si Tsang [1]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順德
出生日期
1900年4月2日
逝世日期
1964年4月21日
代表作品
《苦鳳鶯憐》
《賊王子》
《佳偶兵戎》
《刁蠻公主戇駙馬》
職    業
演員

馬師曾人物經歷

“書香世家”。自幼家貧,曾跟曾叔祖馬貞榆攻讀四書五經。十五歲考入“敬業中學”。讀書時演過文明戲。中學畢業後在香港當過鋼鐵店學徒。 馬師曾天資聰慧,愛好音樂與戲劇。常常偷偷地看戲,對當時的名伶周喻林、靚元亨、新白蔡等的唱功演技都很崇拜。最後不顧父母反對,拜師傅佳為師學粵劇,進戲館學戲。
後來為了生活,隻身去南洋登台,來到新加坡,在“堯天彩”劇團當第三小生。在南洋的那段期間內,馬師曾過着非常艱苦的生活。由於那時候他的表演藝術較差,而又不懂粵劇的傳統演法,在舞台上鬧了不少笑話。挫折激勵了年輕的馬師曾,他決心勤學苦練,反覆鑽研了傳統粵劇《江湖十八本》,對每個劇的情節,人物性格曲詞樂譜,台步等都作細緻的琢磨,又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充實自己。因此他的舞台藝術與修為不斷提高。
馬師曾對丑角的演法特別喜愛,故在丑角的表演藝術上作了特別研究,終於創出有獨特風格的“馬腔”,俗稱“乞兒腔”,一新觀眾耳目。而他的丑角形象逐漸為人所喜愛,在《苦鳳鶯憐》中馬師曾將劇中的乞兒仔演活了,深受觀眾讚許,因此為他雄霸粵劇藝壇打下了基礎。
後加入長春劇團,改用藝名馬師曾。返香港後,參加“人壽年”劇團,和白駒榮千里駒同台。他以丑角戲見長,不同於薛覺先演的斯文戲,觀眾表示歡迎。參加“大羅天”劇團後,戲路拓寬,醜、生、旦、淨都演過,並領導該團編劇部,所編的戲包含歷史題材與當代題材,也有才子佳人戲和改編外國電影的,古裝、時裝、西裝兼而有之。
1929年秋,在夜戲散場後,他走出海珠戲院門前,被歹徒扔炸彈炸傷右腳。廣州警察局反而藉故勒令他主持的“國風劇團”停演6個月、這無異是迫令劇團解散。馬師曾舉家倉皇遷往香港,另組劇團演出於香港、澳門東南亞美洲,有時也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鎮演出。廣州市則是他的“禁區”。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逃出虎口進入廣西重組劇團。
1931年到美國三藩市演出,歷時兩年。後回香港組織太平劇團,在與覺先聲劇團爭雄時,促進了粵劇藝術的發展。後創辦“全球電影公司”,所拍影片有《野花香》《難測婦人心》《二世祖》等,很受觀眾歡迎。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時,返回內地,從廣州到廣西,組成抗戰粵劇團。抗戰勝利後,與薛覺先在香港合演過名劇《蝴蝶夫人》《清宮恨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馬師曾以為經過抗戰的洗禮,廣州的官場狀況會好一些,帶領他經過多年顛沛流離,邊逃難邊演戲謀生,戲箱損失大半的“勝利劇團”,滿懷喜悦地回到廣州。不想只過了幾個月,又發生《野花香》被禁演的事。《野花香》寫一大學教授姚其琛,滿口禮義廉恥,以維護社會風化為己任。得知兒子迷戀某交際花,不勝震怒。誰料他見到這個交際花時,正人君子的外衣一層層被剝下,露出假道學、偽君子的真面目,終至出妻棄子,身敗名裂。這原是30年代馬師曾在香港編演的一出“時裝戲”,抗日戰爭時期仍常有演出,為什麼這個時候被禁演呢?據説:當時廣東有一位高官是姓姚的,也曾當過教授,馬師曾此劇是“有意影射、詆譭長官”。一個10多年前在香港編演的戲,竟會影射、詆譭10多年後廣州的高官,這禁演的理由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嗎?然而那個年月又哪有説理的地方?馬師曾又一次黯然告別廣州,把劇團帶到香港。
1956年從香港回廣州,曾擔任劇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和廣東粵劇院院長。
l949年10月廣州解放,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國民黨的飛機不能再到廣州轟炸、騷擾,各大戲院演出恢復正常。是年下半年馬師曾和紅線女就帶領“紅星劇團”回廣州演出。這一次演出時間將近半年,除演“馬派”劇目外,還在華南文聯的幫助下,編演了表現抗日戰爭勝利後,珠江三角洲農民反抗官僚、惡霸壓迫剝削,反對國民黨抓壯丁打內戰的現代劇《珠江淚》。1951年1月5、6日,馬師曾和紅線女還參加了“抗美援朝粵劇大集會義演”,演出批判崇美思想的短劇《牛仔褲》。
這次演出,馬師曾是帶着對解放後的廣州美好的印象離開的。不想回到香港卻受到一股股惡浪的襲擊。先是當時在香港的粵劇同業組織“八和會館”的負責人,召開一個有在港許多粵劇同行參加的大會,申斥馬、紅在廣州“赤化”,警告他們倘再有“赤化”行為就要將他們“出會”(開除會籍)。會上還有一些人起鬨,叫嚷要在“華光大帝”(粵劇戲神)像前“斬雞頭、燒黃紙”發誓不得“赤化”。接着是港英政府政治部對馬、紅進行“傳訊”,追查他們在廣州的活動。馬師曾接連受到沉重的打擊,劇團又一次解散。加之年過半百,在那個社會就意味着“票房貶值”,搭班演出也只能受到“照顧照顧前輩”那樣的收容,那幾年的處境十分困難。

馬師曾迴歸祖國

就在這個時候,社會主義祖國向這位藝術大師伸出熱情的手:1955年邀請他和紅線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週年的日子裏,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馬師曾在觀禮台看到天安門城樓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看到長安街遊行隊伍的雄偉場面。威武莊嚴的解放軍,精神抖擻的工人、農民和各界人士,都顯示了新中國意氣昂揚、奮發向上的面貌。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宴請觀禮代表,和馬師曾親切交談,邀請他到全國各地看看。馬師曾在觀禮活動中會見了茅盾、夏衍梅蘭芳程硯秋田漢歐陽予倩曹禺等著名文學家、戲劇家,他們都熱情而誠懇地希望馬師曾能回到新中國工作。在北京和廣州,他看了很多戲曲演出,瞭解國內戲曲劇團,特別是廣東粵劇團的組織、演出情況。最後在廣東省長陶鑄接見時,馬師曾表示了要回來工作的決心。經過1個多月的時間,他料理停當在香港的一切事宜,就回到廣州來了。
1955年12月19日,廣東省、廣州市文化藝術界150多人集會,歡迎馬師曾和紅線女從香港回到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這位粵劇大師終於回到粵劇活動的中心,並工作到終其一生。
馬師曾回到新中國後,先後任廣東粵劇團團長、廣東粵劇院院長,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廣東分會副主席,還當選為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擔負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社會工作,他的藝術創作也獲得極大的豐收。

馬師曾少年時期

祖父馬肇梅於廣州經營茶莊,馬師曾幼年與父親馬公權、母親王文煜一同在廣州居住。1907年家庭經商失敗,他隨祖父、父母親舉家前往武昌,投靠任兩湖書院學館館長的曾叔祖馬貞榆,因而有機會攻讀四書五經及習練書法,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國學基礎。
1911年武漢爆發辛亥革命,他隨家人逃離武漢輾轉回到廣州,馬師曾就讀小學和中學期間,對戲劇開始發生興趣,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明戲”的演出活動,有時還偷偷跑去觀看著名演員新華、朱次伯等人演出的粵劇。中學未畢業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間銅鐵店當學徒,因不堪忍受店東和其他夥計的欺凌,跑回廣州進入陳壙南的太平春教戲館學戲,與老藝人師傅佳建立師徒關係,自起藝名關始昌,從此開始了粵劇學徒的生活。

馬師曾青年時期

年輕時的馬師曾 年輕時的馬師曾
1917年馬師曾在廣州太平春教戲館學戲,不久便受聘於新加坡慶維新粵劇團,後轉投普長春粵劇團,並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期間在南洋一帶學藝和演出,其間,他不滿班主失信,不讓他當醜生而當馬旦,憤而離班。後轉投當地堯天彩戲班任第三小生,改藝名為風華子,演戲期間巧遇機緣得與著名演員新華同台演出《蘇武牧羊》,其表現甚為新華讚賞。不久又到慶難新戲班演出《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等劇目,終因當地藝人排擠而失業,流浪戲班之間及賣膏藥、做礦工、當掌櫃謀生。
1919年馬師曾被平天彩班聘為第三小生,發奮勤學苦練,又得男花旦小湘鳳(靚少鳳)的支持幫助,小湘鳳邀他合演自己編寫的時裝新戲《癲、嘲、廢、戇》,演出引起轟動,馬師曾嶄露頭角,被擢升為第二小生。後來小湘鳳與他另組新班,他在演出《白蛇傳》時扮許仙,唱做功夫別緻,大受歡迎,戲班中人都説:“風華子第二小生一炮便打響了!”恰在此時,他遇見從國內前去演出的著名演員靚元亨,兩人同台演出《海盜名流》等劇,馬拜靚元亨為師,隨靚元亨參加普長春劇團演出,自此開始起用本名馬師曾。其問雖然出現編排新劇和表演傳統的一些挫折,馬師曾卻能從中吸取教訓,更加虛心和勤奮鑽研粵劇的編劇和表演藝術。
1923年馬師曾回港發展,於人壽年班任正印醜生,代替剛離開該班的正印醜生薛覺先,在千里駒白駒榮等前輩的扶掖下,發揮其演戲詼諧、機變、通俗的特長,以及從師傅靚元亨處學到的小武行當演唱藝術,成功演出《玉樓春怨》《一個女學生》以及他在南洋編演的幾個新戲,無論夜場、日場都大受觀眾歡迎。馬師曾反覆鑽研了傳統粵劇《江湖十八本》,並在丑角上多番研究,於《苦鳳鶯憐》中演風塵俠丐“餘俠魂”,創出有獨特風格的“馬腔”(俗稱“乞兒腔”),大受歡迎,在廣州西關南關四間戲劇輪流公演,歷時接近半年,創下當時的賣座紀錄。
1925年夏,他離開人壽年班與陳非儂等人另組大羅天劇團,在劇團特設編劇部,聘請陳天縱、馮顯洲、黃金台、麥嘯霞等人為專業編劇,他自己也親自撰寫劇本或與人合作編劇。大羅天劇團編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題材的新劇,如《佳偶兵戎》《賊王子》《呆佬拜壽》《紅玫瑰》等,在劇本內容和表演藝術兩方面都大膽革新創造。劇團的演員陣容強大,馬師曾分別以生、醜、旦、淨的行當扮演這些新劇中的人物角色,因而劇團演出非常旺台,在粵劇舞台可與人壽班並駕齊驅,馬師曾的聲名也日益顯赫。

馬師曾中年時期

《搜書院》赴京演出時獲周恩來總理接見 《搜書院》赴京演出時獲周恩來總理接見
1931年春,馬師曾的藝術生涯出現一個重大的轉折,這便是應聘到美國舊金山演出一年(因戲院院主欺詐被迫逗留兩年)。行前他精心編印了《千里壯遊集》帶往美國,向美國觀眾宣揚優美的粵劇藝術,書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劇”觀。他一方面強調戲劇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認為“人亦孰不愛國,凡愛國者必思自葆其國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戲劇“以宣傳我國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強調戲劇應該跟隨時代發展而變革創新,認為“近年以來,中外的交通,多麼利便,生活的變遷,多麼劇烈,我們的伶人,依然死守著什麼場口步武的成法,什麼靶子演唱的老例,純粹用圖案做脊椎,決不能站起來自稱藝術,在此電影戲和舞台戲競爭激烈當中,哪有不一敗塗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變革粵劇,“一方固須效他方之長,一方仍須保存粵劇之精華,從而發揚之,斯始有效也。”
1933年馬師曾從美國回到香港與女伶譚蘭卿組成第一個男女合班的粵劇團“太平歌劇社”(後改名“太平劇團”),當時報紙標榜馬師曾是“新派粵劇泰斗導演兼主演藝術鉅子”,顧名思義可知他是要大展拳腳對粵劇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時粵劇極盛,他與當時由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在藝術表演上分庭抗禮,形成“薛馬爭雄”的時期,好戲連場,各有戲迷
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省港粵劇界“廣府班”藝人,不願留在淪陷區,為日寇粉飾太平登台演出,紛紛逃離香港、廣州淪陷區,南下湛江(前身廣州灣)駐足。當中著名的藝人有:薛覺先、馬師曾、梁醒波譚蘭卿郎筠玉紅線女等。他們演出棲身維持生計外,不少藝人還組織抗日劇團,編演抗戰節目,進行救國宣傳。
1942年3月,馬師曾從香港逃亡到湛,在湛江演出近二個月。此前,他領導的太平劇團,編演了《衞國棄家仇》《秦檜遊地獄》《洪承疇》《救國憐香兩情深》等宣傳抗日救國、痛斥漢奸無恥嘴臉為內容的劇目,廣受觀眾歡迎。日寇迫近香港時,曾派特務漢奸,多次迫令馬師曾組團慰勞日軍,馬師曾稱病而拒絕。
在香港淪陷的第三天早上,他冒險帶領全家大小十一人逃出香港,潛入澳門再轉輾到湛江。到湛後,馬師曾即與歐陽儉、羅麗娟、紅線女梁冠南、馬師球、甘燕明等組成抗戰劇團,在霞山,赤坎一帶演出,連續公演近二個月,其中很多是勞軍、救濟難民、捐款和籌募寒衣等義演。
日寇聞訊馬師曾在湛江,指派日本文化特務禾田久追蹤到湛,威迫利誘馬師曾返港,馬師曾大義凜烈,臨危不懼,嚴辭拒絕日寇要求,決定到內地廣西演出。他率領全團六十多人,連同眷屬一百多人隨即避入寸金橋華界,不顧勞苦,一路步行,從遂溪、廉江石角進入廣西玉林。他們沿途演出,繼續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用義演義唱募捐得來的錢財和衣物,支援前線抗日戰士,救助後方苦難同胞。
1944年馬師曾與紅線女結婚。

馬師曾晚年時期

1955年12月14日,馬師曾、紅線女回到廣州定居並參加廣東的粵劇工作,受到黨政部門、粵劇同行和熱愛他們的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馬師曾、紅線女在香港 馬師曾、紅線女在香港
1956年馬師曾被任命為廣東粵劇團團長,與紅線女合演回廣州後的第一個新編劇目《昭君出塞》,不久兩人又合演根據同名瓊劇傳統戲改編的《搜書院》,併到北京彙報演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先後同首都觀眾一起觀看了演出。
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56年5月17日召開的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在講話中表揚馬師曾對粵劇工作的貢獻説:“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並且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稱。這一年,馬師曾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劇協廣州分會副主席,還光榮當選廣東省文化先進工作者
1958年11月廣東粵劇院成立,馬師曾被任命為院長,演出根據田漢同名話劇改編的粵劇《關漢卿》,於年底到武漢為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作專場演出。
1959年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的邀請,以馬師曾為團長的中國粵劇團帶了《關漢卿》等戲赴朝訪問演出。同年10月,馬師曾率領劇團參加首都為慶祝建國十週年獻禮劇目的演出活動,演出了《關漢卿》和《搜書院》。
1960年上半年,馬師曾赴京擔任由梅蘭芳當主任的中國戲曲藝術研究班教師,教學期間與紅線女等在北京中山公園演出了《關漢卿》。
1961年,以馬師曾、紅線女擔任藝術總指導的中國粵劇團,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了《關漢卿》《劉胡蘭》等劇。
1962年夏,他為周恩來總理和賀龍、陳毅、聶榮臻副總理等演出《屈原》一劇的“天問”一場,這是他在舞台上的最後一次演出。
1963年馬師曾被確診罹患氣管癌,入中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
1964年轉往北京同仁醫院治療,4月21日終因不治逝世。

馬師曾個人生活

馬師曾的英文名是“Ma Si Tsang”,以粵語(廣府話)音譯。其妻紅線女英文藝名為“Hung Sin-nui”,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社會各界並非不應該隨意使用1978年以後才逐步實施的漢語拼音“Ma Sizeng”作為其英文名。 [1] 
廣州市及廣東廣府地區,在中華民國時期地名、路名及人名皆使用粵語音譯,與今日港澳的做法相同。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依然允許華裔民眾自行選擇英文名的粵語或閩南拼法方案。
馬師曾也是在湛江通過藝人阿蓮(何芙蓮)結識了紅線女,初起用為二旦,後為正旦並締結姻緣。

馬師曾主要作品

從1956年至1962年,他演出的劇目除《搜書院》《關漢卿》外還有《昭君怨》(馬師曾編劇並飾漢元帝);《桂枝寫狀》(傳統劇目,馬師曾整理並飾趙寵);《苦鳳鶯憐》(馬師曾從1925年起一直上演的劇目,經他再作整理並飾義丐餘俠魂);《鬥氣姑爺》《刁蠻公主戇附馬》(都是馬師曾在30年代編寫並一直上演的劇目,經他再作整理並在前者飾紈絝子弟蕭懷雅,在後者飾駙馬孟飛雄);《屈原》(馬師曾據郭沫若同名話劇改編並飾屈原);《拾玉鐲》(據京劇改編,馬師曾飾劉大娘,由香港鴻圖影業公司拍成電影改名《佳偶天成》);《三孃教子》(傳統劇目,馬師曾整理並飾老家人薛保,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趙子龍催歸》《鳳儀亭》(傳統劇目,馬師曾整理並在前者飾趙子龍,在後者飾呂布);《喬老爺上轎》(馬師曾據川劇改編並飾喬溪);《蔡文姬》(據郭沫若同名話劇改編,馬師曾飾曹操)。特別值得提及的,在現代劇《劉胡蘭》中,本來沒有適合他演的重要角色,他為支持現代劇的演出,積極爭取演配角,飾演一個還鄉團的惡霸地主石庭槐。
馬師曾《薛丁山》劇照 馬師曾《薛丁山》劇照
馬師曾一生參加演出的劇目為《關漢卿》《屈原》等共計429個,其本人編劇及參與撰寫的劇本共97個,曾參與拍攝的電影有58部。
馬師曾1922年返廣州,被省港大班“人壽年”聘為正印醜生,因出色地飾演了《苦鳳鶯憐》中的餘俠魂一角而名聲大振,其具有獨特風格的“馬腔”(俗稱“乞兒喉”)亦從此家喻户曉,廣為傳唱。
三十年代,他在香港領銜太平劇團同薛覺先領銜的覺先聲劇團藝術競爭達十年之久,人皆以“薛、馬”並稱,並逐步開拓了中外馳名的馬派表演藝術流派,成為戲曲通俗化的大師,革新粵劇的前驅。上演名劇有《佳偶兵戎》《賊王子》《鬥氣姑爺》《刁蠻公主戇駙馬》《二世祖》等幾十出。所演過的劇目共有數百個。
1941年,馬先生組織“抗戰粵劇團”(後易名為“勝利粵劇團”),和紅線女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長期為抗戰宣傳。
在抗美援朝期間,特意從香港返回廣州參加義演。1955年冬,他從香港回廣州定居,參加廣東粵劇團,曾出任廣東粵劇團團長、廣東粵劇院第一任院長,並曾先後當選為廣東省人民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常務理事、劇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等職。1956年曾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先進工作者。
他積極參加戲曲改革工作,和紅線女主演的《搜書院》《關漢卿》,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名劇。馬先生飾演的謝寶、關漢卿兩個老生角色,形象鮮明,性格突出。他戲路寬廣,除工醜生外,還擅演小生、小武、花臉、鬚生等。晚年改演老生,馬腔從自由活潑轉為蒼涼剛勁,表演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峯。

馬師曾藝術特色

馬師曾青年時演小生、小武,中年則以醜腳享負盛名。他根據自己洪亮而欠圓潤的嗓音特點而揚長避短,形成一種旋律跳躍,頓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潑滑稽的唱腔,人稱“馬腔”,他的成名經歷詳見“戲行史話”。馬師曾是一位大膽創新的藝術家。他既繼承傳統,又敢於變化程式為已所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時,常常巧妙地使用廣州方言俚語作唱詞。他是開創粵劇通俗化的巨匠。他的唱腔尤其是唱“中板”,自然活潑、滑稽突兀;他獨創的“乞兒喉”半唱半白,新穎奇特,頓挫分明,送音悠遠,成為深受觀眾歡迎的“馬喉”。三十年代他引進了一些西洋樂器,豐富了粵劇伴奏音樂。他還吸收了電影、話劇某些表演手法,融化於粵劇的表演之中。其表演,颱風豪放,動作鮮明準確,出奇制勝,塑造人物逼真生動。
馬師曾最擅長演醜生戲,後期則多演老生、鬚生戲。他在《關漢卿》和《搜書院》中成功地塑造了關漢卿的生動形象,和搜書院掌教謝寶的生動形象。
馬師曾飾演的角色,包括了粵劇的男醜、女丑、公腳、未腳、正生、小生、小武等各種行當,戲路寬廣,技藝精湛,為後輩做出典範。特別是由他編寫或加工,經他多年演出錘鍊的戲,都具有生活氣息濃郁,人情世態刻畫入微,人物性格誇張而又真實,語言奇趣橫生的“馬派”藝術的鮮明特色,他的表演藝術在國內國外部享有很高的聲音。
馬師曾後期更善於演老生角色,他在《屈原》一劇中演屈原,《搜書院》中扮謝寶,《關漢卿》裏飾關漢卿,對每個角色演出非常傳神,十分成功地創造了各個不同個性的人物性格。
馬師曾等在湛江演出期間,給粵西觀眾帶來了新穎的唱功、悦耳的音樂、華麗的服飾、奇巧的佈景、精湛的演技,對日後粵西粵劇的改革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湛江粵劇界移植搬演省港戲班帶來的流行劇目,習唱其通俗的唱腔,採用其新豔的戲服,省港戲班常用的燈光、佈景、西洋樂器也逐漸見諸粵西舞台。

馬師曾人物評價

馬師曾在廣州,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越南、美國等演出,以扮演粵劇特有的角色行當醜生為主,也演小生,鬚生、花臉。善於吸收文明新劇與電影的表演藝術,對粵劇敢於作改革的嘗試。他苦心獨創了粵劇的新聲“乞兒喉”,並在演《苦鳳駕憐》一劇中的義丐餘俠魂而一鳴驚人,逐漸成為近代粵劇藝壇上最有聲望的演員之一。在國內粵語地區、港、澳、東南亞和美洲的華僑中,均享有很高的聲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