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用內窺鏡

鎖定
醫用內窺鏡是一種醫療器械,由可彎曲部分、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
中文名
醫用內窺鏡
外文名
endoscope
實    質
內窺鏡
適    用
醫用
組    成
可彎曲部分、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

醫用內窺鏡內窺鏡介紹

內窺鏡,經人體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圖像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着內窺鏡的使用效果,也標誌着內窺鏡技術發展水平

醫用內窺鏡醫療應用史

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創制的。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由頭端、彎曲部、插入部、操作部、導光部組成。使用時先將內窺鏡導光部接到配套的冷光源上,然後將插入部導入預檢查的器官,控制操作部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病變。
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於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藉助於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於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由於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並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
1855年,西班牙人卡赫薩發明了喉鏡。德國人海曼·馮·海莫茲於1861年發明了眼底鏡
1878年,愛迪生髮明瞭燈泡,特別是出現微型燈泡後,使內窺鏡有了很大發展,臨時安排的手術內窺也可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
1878年德國泌尿科專家姆·尼茲創造了膀胱鏡,用它可以檢查膀胱內的某些病變。
1897年,德國人哥·基利安設想支氣管鏡
1862年,德國人斯莫爾創造了食道鏡。
1903年,美國人凱利創制了直腸鏡,但是到1930年後才開始普遍使用。
1913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鏡檢查法。
1922年,美國人欣德勒創立了胃鏡檢查法。
1928年,德國人卡爾克創立了腹鏡檢查法。
1936年,美國人斯卡夫進行了腦室鏡檢試驗,直到1962年,才由德國人古奧和弗累斯梯爾創立了腦室鏡檢法。從此形成一整套鏡檢法系列。
1963年,日本開始生產纖維內窺鏡
1964年研製成功纖維內窺鏡的活檢裝置,這種取活檢的特別活檢鉗能夠有合適的病理取材而且危險小。
1965年,纖維結腸鏡製成,擴大了對於下消化道疾病的檢查範圍。
1967年開始研究放大纖維內窺鏡以觀察微細病變。光纖內窺鏡還可以用來做體內化驗,如測量體內温度、壓力、移位、光譜吸收以及其他數據。
1973年,激光技術應用於內窺鏡的治療上,並逐漸成為經內窺鏡治療有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之一。
1981年,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製成功,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一起的新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

醫用內窺鏡實用型內窺鏡

醫用內窺鏡產品介紹

T912實用型LED內窺鏡 T912實用型LED內窺鏡
T912實用型LED電子內窺鏡,它由內鏡視頻處理系統、監視器及儲存部分組成,並且包含了鏡杆四支,並且其可視向角達到了0度。此外,它廣泛應用於醫療機構的任何檢查。並且在檢查同時能讓患者自己掌握病情,而發展到現在電子內窺鏡更已達到操作方便,品種規格全,圖像更清晰。
這款實用型LED電子內窺鏡廣泛用於耳鼻喉門診觀察、檢查結果的編輯、打印,對圖像可抓拍和錄像等。並且還能根據根據用户需求定製開發,此外如果您想達到更清晰的效果,更全面的信息,還可以選配計算機、電視機、採集卡等配件。

醫用內窺鏡配置詳解

LED電子內窺鏡鏡杆四支
鏡體一支鏡杆與鏡體可更換視向角0°鏡桿直徑分別為6.2㎜、5.2㎜、4.4㎜共三支,
鏡杆長度100㎜視向角90°鏡桿直徑為6.2㎜一支專用電源一支,
USB連接線軟件光盤一張,
可自行選配計算機、電視機、顯示器,
可根據用户需求定製開發。

醫用內窺鏡應用範圍

(一)胃腸道疾病的檢查
(1)食道:慢性食道炎、食道靜脈曲張、食管道孔疝、食道平滑肌瘤食道癌賁門癌等。
(3)小腸:小腸腫瘤平滑肌腫瘤、肉瘤息肉淋巴瘤、炎症等。
(二)胰腺、膽道疾病的檢查:胰腺癌膽管炎膽管癌等。
(四)呼吸道疾病的檢查:肺癌、經支氣管鏡的肺活檢及刷檢、選擇性支氣管造影等。

醫用內窺鏡內窺鏡分類

按其發展及成像構造分類:可大體分為3大類:硬管式內鏡、光學纖維(軟管式)內鏡和電子內鏡。
按其功能分類:
1、用於消化道的內鏡:硬管式食道鏡;纖維食道鏡;電子食道鏡;超聲電子食道鏡、纖維胃鏡電子胃鏡超聲電子胃鏡、纖維十二指腸鏡、電子十二指腸鏡纖維小腸鏡、電子小腸鏡、纖維結腸鏡、電子結腸鏡、纖維乙狀結腸鏡和直腸鏡。
3、用於腹膜腔的內鏡:有硬管式、光學纖維式、電子手術式腹腔鏡
4、用於膽道的內鏡:硬管式膽道鏡纖維膽道鏡電子膽道鏡、和子母式膽道鏡。
5、用於泌尿系的內鏡:(1)膀胱鏡:可分為檢查用膀胱鏡、輸尿管插管用膀胱鏡、手術用膀胱鏡、示教用膀胱鏡、攝影用膀胱鏡、小兒膀胱鏡和女性膀胱鏡。(2)輸尿管鏡。(3)腎鏡
6、用於婦科的內鏡:陰道鏡和宮腔鏡
7、用於血管的內鏡:血管內腔鏡。
8、用於關節的內鏡:關節腔鏡。

醫用內窺鏡纖維內窺鏡

纖維內窺鏡系統由內窺鏡鏡體和冷光源兩部分組成,鏡體內有兩條光導纖維束:一條叫光束,它是用來將冷光源產生的光線傳導到被觀測的物體表面,將被觀測物表面照亮;另一條叫像束,它是把數萬根直徑在1微米以下的光導纖維按一行一行順序排列成一束,一端對準目鏡,另一端通過物鏡片對準被觀測物表面,醫生通過目鏡能夠非常直觀地看到臟器表面的情況,便於及時準確地診斷病情。例如,藉助內窺鏡醫生可以觀察胃內的潰瘍或腫瘤,據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
傳導圖像的纖維束構成了纖維內鏡的核心部分,它由數萬根極細的玻璃纖維組成,根據光學的全反射原理,所有玻璃纖維外面必須再被覆一層折射率較低的膜,以保證所有內芯纖維傳導的光線都能發生全反射。單根纖維的傳遞只能產生一個光點,要想看到圖像,就必須把大量的纖維集成束,要想把圖像傳遞到另一端也成同樣的圖像,就必須使每一根纖維在其兩端所排列的位置相同,稱為導像束。纖維內窺鏡通常有兩個玻璃纖維管,光通過其中之一進入體內,醫生通過另一個管或通過一個攝像機來進行觀察。1981年,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製成功,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一起的新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有此手術可以用內窺鏡和激光來做,內窺鏡的光導纖維能輸送激光束,燒灼贅生物或腫瘤,封閉出血的血管。

醫用內窺鏡電子內窺鏡

隨着電子學數字視頻技術的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電子內窺鏡,這樣便不再以光纖傳像,而代之以光敏集成電路攝像系統,主要所能顯示的不但影像質量好,光亮度強,而且圖像大,可以檢查出更細小的病變,而且電子內窺鏡的外徑更細,圖像更加清晰和直觀,操作方便。有些內窺鏡甚至還有微型集成電路傳感器,將所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計算機。它不但能獲得組織器官形態學的診斷信息,而且也能對組織器官各種生理機能進行測定。電子內窺鏡構造與纖維內鏡構造基本相同,簡單可理解為用CCD代替了導像束,很多功能是纖維內鏡不能企及的。電子內窺鏡與纖維內窺鏡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用被稱為微型圖像傳感器的CCD器件取代了光導纖維傳像束

醫用內窺鏡內窺鏡特點

(1)減少內鏡檢查時間,快速抓拍。
(2)具有錄像、儲存功能,能將病變部位的圖像儲存起來,便於查看及連續對照觀察。
(3)色澤逼真,分辨率高,圖像清晰,圖像經過特殊處理,可將圖像放大,便於觀察。
(4)採用屏幕顯示圖像,實現1人操作多人同時觀看,便於疾病會診、診斷、教學。
醫療電子內窺鏡臨牀應用
在醫療方面,醫用內窺鏡則主要是在外科手術和常規醫療檢查中,與傳統的外科手術相比,醫用內窺鏡的功能性微創手術技術已近得到醫生和患者的廣泛接受,醫用內窺鏡利用人體天然孔洞或在必要的時候開幾個小孔,醫生只要熟練地將內窺鏡鏡頭深入身體內,通過其他手術器械和攝像顯示系統就能在體外進行體內的密閉手術操作。
醫療電子內窺鏡在臨牀應用上的優點:
(1)操作靈活、簡單、方便,更直接。
(2)病人不適感降到了最低程度,新的技術降低了手術複雜度,減少了治療時間。
(3)大大提高了診斷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4)便於教學及臨牀病例討論,以及遠程會診
(5)便於患者的密切配合,讓醫護人員和患者更好的溝通。
(6)為教學、科研提供可靠的資料。

醫用內窺鏡相關參數

醫用內窺鏡,是一種侵入式檢查工具,其安全係數一定要得到保證,一般產品性能參數為:圖像傳感器圖像清晰度 、燈光源、聚焦範圍自動聚焦、攝影視角、重量、電源輸入、電纜長度、攝像系統、電源等。
(1)工作長度:
不同用途的內窺鏡產品,工作長度不相同,一般情況下:
①喉鏡工作長度≥180mm。
②鼻竇鏡工作長度≥175mm。
③鏡罩外徑尺寸關係到與CCD攝像系統的配合,國際通用尺寸直徑32mm。
(2)鏡管外徑:
不同用途(成人和兒童)的內窺鏡產品,其外徑尺寸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
①喉鏡外徑尺寸Φ5mm、Φ8mm、Φ10mm。
②鼻竇鏡外徑尺寸Φ3mm、Φ4mm。
(3)光學性能:
視場角:鼻竇鏡、膀胱鏡、子宮鏡、直腸鏡、羊水鏡的視場角不能小於60°,否則影響觀察範圍。
②視向角:視向角一般分為前視(00°、12°)、斜視(30°、45°)、側視(70°、90°)。
③分辨率:分辨率是內窺鏡重要的光學指標,普通內窺鏡一般應大於9.92Lp/mm(L=10mm)。
④照度:主要是照度的均勻性,如照度不能充滿視場,則周邊模糊,進而影響視野。
(4)機械性能
①密封性:內窺鏡的密封性關係到成像質量,如密封不好就容易滲水,破壞光學系統,影響觀察。通水閥鏡鞘與膀胱鏡的錐體配合處應密合,在1分鐘內滲水應不超過5滴,否則配合不好容易漏水影響手術。
③連接部位牢固性
(5)絕緣性能
主要是電子內窺鏡,相關電氣隔離部位的絕緣結構,如與CCD攝像頭相配接的目鏡罩、冷光源接口、導光索等相關附件的絕緣性能。
(6)絕熱性能:
在醫用內窺鏡中,由於內窺鏡是侵入性檢查工具,為了避免內窺鏡工作的時候對人體的傷害,現在一般都採用冷光源,在光輸出口設置紅外濾光片,最大限度地限制紅外光的輸出。

醫用內窺鏡日常管理

醫用內窺鏡維修保養

內窺鏡醫療檢測儀內窺鏡影像工作站等儀器設備投資大,系統複雜,科技含量高,工作環境要求高,對其安裝操作使用等方面均有嚴格要求;保證儀器經常處於良好工作狀態,發揮其應有效能,對提高醫療服務質帚和實現預期效益意義重大:而積極搞好設備維修工作,就尤為重要。根據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維修新觀念,維修應包括維護保養和故障檢修兩個部分。
和其他的醫療設備一樣,為了保證醫療內窺鏡設備的精準性,日常的維護保養工作是很重要的,維護保養屬於主動維修,又稱超前維修,預防性維修
內窺鏡的使用、日常維護一般由使用科室和操作人員完成。它是一項每天都要進行的工作,應該制度化。它的內容應寫進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使用科室應選派1名懂得一定儀器知識,責任心強的技術員擔任專職或兼職儀管員,協助和指導操作人員做好這一工作。日常維護工作的內容一般包括:
(1)機房及儀器設備的保潔;觀察調整機房温度、濕度穩定。
(2)檢查機器的機械、轉動、氣路、水路,螺釘、螺母等部位是否正常。
(3)檢查儀器表面的開關、旋鈕,指示燈、儀表及顯示參數是否正常。
(4)正式工作前,利用儀器自檢程序檢測儀器各部分的狀態情況。
(5)注意儀器在運行過程中有否異常氣味和聲音,圖像質量是否正常。
(6)檢查操作人員操作儀器是否符合規程,並及時糾正。
由於醫用內窺鏡是一種侵入式檢測工具,因此,使用醫用內窺鏡的都是進過嚴格培訓和考核的。
內窺鏡故障檢修又稱被動維修(內窺鏡維護保養屬於主動維修,又稱超前維修,預防性維修):醫學內窺鏡影像系統工作站也同其他各類各種儀器一樣,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出現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故障維修仍然是設備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的一項重要工作。

醫用內窺鏡清洗消毒

在使用醫療光學內窺鏡之前,一定要認真閲讀相關使用手冊,在瞭解內窺鏡的設計、製作工藝、性能等方面的情況的同時,也要注意相關使用操作説明和警告提示文字,除了要正確使用外,在消毒清洗和存儲保養等方面也要注意 [1-2]  。下面,主要從內窺鏡的使用環境要求,手術前後的使用操作,以及術後的清洗消毒方面來談談醫用光學/光纖內窺鏡清洗、消毒、維護等相關問題。
將擦乾後的內鏡置於多酶洗液中浸泡,時間按使用説明。
使用後立即用流動水徹底清洗,並擦乾。
器械的軸節部、彎曲部、管腔內用軟毛刷徹底刷洗,刷洗時注意避免劃傷鏡面。
徹底清洗內鏡各部件,管腔應當用高壓水槍徹底沖洗,可拆卸部分必須拆開清洗,並用超聲清洗器清洗5~10分鐘。
低温甲醛蒸汽滅菌器 低温甲醛蒸汽滅菌器
光纖內窺鏡的消毒滅菌方法:消毒應用WAYWIN2000醫用滅菌器滅菌,時間為30分鐘;或用環氧乙烷消毒、滅菌。近年來更多的醫療機構選用低温甲醛蒸汽滅菌器,特點是滅菌可靠,對鏡頭不鈍化影響。適於壓力蒸汽滅菌的內鏡或者內鏡部件應當採用壓力蒸汽滅菌,注意按內鏡説明書要求選擇温度和時間。
不能採用壓力蒸汽滅菌的內鏡及附件可以使用2%鹼性戊二醛浸泡10小時滅菌。
消毒液進行消毒、滅菌時,有軸節的器械應當充分打開軸節,帶管腔的器械腔內應充分注入消毒液。
醫用內窺鏡清洗維護
醫療用內窺鏡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旋轉彎曲角手柄要緩慢地操作,用力要均勻,勿用暴力或力量過大。彎曲部在被“固定”的情況下,不要轉動彎曲手柄,否則將折斷牽引鋼絲。手持攝像頭時,要緊握攝像頭及柄的關節位,忌握線束和垂吊關節位,否則將損壞玻璃纖維束。
在手術過程中光纖內窺鏡器械使用後應及時用無菌水擦淨血跡,切忌將器械拆開浸泡以免丟失或遺留體內。
術後內窺鏡清洗維護
配備相應的清洗設備與用物、器械清洗液、溶酶、去鏽液及潤滑液等。清洗設備包括:流動水清洗消毒槽(三槽:清洗槽、酶洗槽、除鏽槽)高壓水槍、乾燥設備計時器、通風設施、各種刷子、紗布、棉棒。
殘留物的沖刷水洗:內鏡及器械手術完畢後立即卸開可卸部分,清洗槽內用流動水徹底清洗,除去血液、黏液等殘留物質並擦乾;曲卡及各類手術鉗、剪類器械、關節脱卸用軟毛刷子刷洗,高壓水槍沖洗各腔道、導管、管腔等。
消毒酶洗:將擦乾後的內鏡及器械置於1∶270全效酶洗液槽中浸泡、浸泡時間為30分鐘或用超聲清洗機振動清洗5~10分鐘。
沖洗:經全效酶洗液浸泡後的內鏡及器械放沖洗槽中用流動水徹底清洗,有管腔器械在清洗過程中應用高壓水槍噴射沖洗,以去除管道內的全效酶洗液及鬆脱的污物。清洗拆卸部分的器械時不但沖洗器械的外表面,器械的軸節部,彎曲部,管腔內也用軟刷子徹底刷洗,刷洗內鏡時避免劃傷鏡面。
防鏽去鏽:器械經上述處理後,放入配好的1∶7去鏽液內浸泡,浸泡時間為10分鐘,浸泡完後用清水沖洗。
潤滑維護:沖洗後的器械放入1∶15潤滑液內浸泡,浸泡2~3分鐘後撈起晾乾或燥幹即可。
在使內窺鏡的時候,儘量採用專業人士進行操作,適當的條件下可以進行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光纖內窺鏡屬於精密、貴重設備器械,應有專人管理,使用前嚴格按生產廠家的説明書進行崗前培訓,熟悉其性能、特點、原理、操作規程、使用及保養方法以減少對儀器的損壞。

醫用內窺鏡故障檢修

組織管理方面:如劃分專業組,一專多能;計算儀器複雜係數,合理分擔;分科室或儀器到人,包乾負責;組織故障會診;總工程師負責制等。
在人才培養方面:如引進和培養相結合,逐步形成人才梯隊,在職提高和外送培訓相結合,基礎理論深入和專業技術提高相結合等。
在維修程序方面:先了解儀器故障起因,熟悉儀器的工作原理,然後運用自己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針對儀器的電路圖分析故障產生的可能部位,逐步檢測排查,從中找出故障的真正部位,最後修復或更換故障部件,並完成局部或整機調試。
維修方法:應遵循先詢問,後診斷;先直觀,後測查;先全面,後局部:先傳動,後電路;先獨立,後整機;先外圍,後芯片;先控制,後數據;先定性,後定量等辯證關係的原則。
故障部位一般機械部分比電路部分多;強電部位比弱電部位多;高温部分比低温部分多;電源部分比主體部分多,傳動部位比靜止部位多,按插部位比固定部仿多,阻容器件比半導體器件多,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多等客觀規律,檢測方法有敲擊法、直觀法測量法比較法替換法變温法,信號追蹤法、信號輸入法、前後合追法、負載分離法等實用方法。

醫用內窺鏡定期保養

醫療用內窺鏡設備定期保養一般由儀管員配合工程技術人員完成,它是一項不斷循環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維修措施,這有利於掌握儀器的運行規律,有利於出現故障後的查找:定期保養的內容和時間,不同儀器有不同的做法.一般可以分3個等級:
(1)一保:一般可以一個月至一個季度進行一次。主要內容除了日常維護的工作外,可以拆開機殼,清除各處積塵,污垢、異物、緊固螺絲、添加潤滑劑;檢查務器件、元件有無磨損、變形、燒蝕、擊穿、鬆動,受潮,老化、接地不良等情況;檢測各組電源電壓及紋波,檢查高壓部件運行和接觸情況等;
(2)二保:一般可以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主要內容除做好一保外,可以對整機控制枱上的各個儀表及操作控制系統的靈敏度,精度進行測試校正和計量檢定,更換高壓發生器、絕緣柵等到期的損耗品,對電路中各測試點的電壓,波形進行系統檢測和做拉偏試驗;
(3)三保:一般可以2~4年進行一次。主要內容除做好二保外,必要時可以將整機進行全部拆卸予以清洗檢修,超過使用期的元器件應儘量更換或修復,應對儀器進行較為全面徹底的調試,恢復其工作精度和性能,達到或超過新機的程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醫用內窺鏡設備保養

在醫院各科室中,醫療用內窺鏡的使用極其嚴格。內窺鏡對使用環境的要求:室內環境以暗室環境為主,避免強光直射,手術開始關閉日光燈,用無影燈照明,術前室內的温度保持在22~25℃、濕度50%左右、防酸、防鹼、防蒸氣。避免強電、電磁場的干擾。手術中確保電壓穩定,連續穩壓器維持電壓220V以免損壞精密儀器。
室內儀器定位放置:手術間的電源插座應為屋頂懸掛式,避免因工作人員走動碰脱電源插座而使電源線受干擾,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也避免由於電壓不穩而造成儀器損壞。
監視器:一般監視器在安裝時已經都是有相關技術人員進過測試並調整到了最佳顯示狀態,所以不建議使用者自行調試。如果監視器不顯示,請檢查插線板和電源線的連接,顯示器開關是否處於打開狀態、攝像系統是否處於打開狀態、攝像系統的輸出是否正確的連接到監視器的輸入端口。顏色失真後可將攝像系統的光學接口對準顏色比較鮮明的物體或圖片,通過監視器上的菜單進行對比度飽和度、亮度的調節。避免強磁物體靠近監視器,定期作消磁保養,當磁化嚴重或消磁失效的時候,請聯繫廠家技術人員。
攝像系統和光源:雖説很多醫療內窺鏡聲明光學接口是防水的,但光學接口和連接線不建議消毒,可用防菌套套上,每次使用時消毒防菌套,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光學接口的使用壽命,如必須消毒請用低温燻蒸的方法。插口不能強插拔,要對準十二點的位置進行直插、直拔輕拿輕放,定期作白平衡校準。防止光學接口接觸液體,即使聲稱是防水的設備,所以不要將調焦頭及連線浸泡消毒,如不甚接觸葡萄糖一類的液體請手術後立即用幹布擦乾淨光學接口表面液體。防止卡口結晶運動不靈活,如果出現異常請不要勉強使用。光纜不可用浸泡方式或高温高壓方法消毒,如需消毒請用低温燻蒸或淡酒精擦拭表面的方法進行消毒。使用者要細心記錄光源燈泡的使用時間,臨近使用壽命時準備備用燈泡。光源燈泡有使用壽命的限制,建議不使用時立即關閉光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