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胰腺癌

(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

鎖定
胰腺癌是一種起源於胰腺導管上皮及腺泡細胞的惡性腫瘤,被醫學界稱為“癌中之王”。其發病原因尚未十分明晰,但是研究表明,長期吸煙、不良的飲食習慣、體質指數過高和胰腺的慢性損害等因素可能會增加胰腺癌的風險。胰腺癌的症狀一般在疾病進入晚期時才顯現,包括黃疸、消瘦,以及腹部不適或疼痛。
治療胰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治療和支持治療。在確診的病例中,由於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在確診時已經處在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在治療方案策劃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部位和大小等多種因素,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目前疾病的預防主要是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減少罹患胰腺癌的風險。
胰腺癌的進一步研究正在進行中,希望未來能夠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高危因素和早期病變,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診斷率和治療效果。
中醫病名
胰腺癌
別    名
癌中之王
就診科室
普外科、消化科、腫瘤科
多發羣體
40~65歲的人羣,男性高於女性
常見發病部位
胰腺
常見病因
胰腺導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基因突變,遺傳因素,長期吸煙,不良的飲食習慣,肥胖,胰腺的慢性損害
常見症狀
腹部不適或腹痛,黃疸糖尿病相關症狀,消瘦和乏力,消化道症狀,膽道疾病表現,精神或情緒障礙表現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鎮痛藥物(阿片類藥物),抗感染藥物,降糖藥物,腸內外營養製劑,胰酶替代治療藥物,化療藥物(吉西他濱,氟尿嘧啶類)

胰腺癌病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胰腺癌發病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

胰腺癌發病原因

  • 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是組織的病理性狀態,並非是癌,但在其基礎上可能會增加組織癌變的幾率,進一步發展癌變。胰腺導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是胰腺癌的癌前病變。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亦是一種癌前病變。
  • 基因異常
近年來,關於胰腺癌基因突變的研究很多,已經發現攜帶BRCA1、BRCA2、CDKN2A、TP53、MLH1和ATM等基因突變的個體患胰腺癌風險顯著上升。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變被證實與家族性胰腺癌發病密切相關。
  • 遺傳因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有些胰腺癌與遺傳有關。一級親屬有胰腺癌病史者,其患胰腺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此外,多種消化系統的遺傳性疾病都與胰腺癌關係密切,比如Peutz-Jeghers綜合徵(家族性黏膜皮膚色素沉着胃腸道息肉病)、Lynch綜合徵(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等。

胰腺癌誘發因素

  • 長期吸煙
長期吸煙是公認的胰腺癌的危險因素,吸煙數量與胰腺癌死亡率成正相關,可能與煙草中含有致癌物質有關。戒煙20年後可使患胰腺癌的風險降至與正常人羣相當。
  • 不良的飲食習慣
如長期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長期大量飲用咖啡等,可以通過刺激胰腺分泌,誘發胰腺炎,導致胰腺癌發生風險增加。
  • 肥胖
尤其是體質指數(BMI)≥35kg/m時,胰腺癌患病風險增加50%。
  • 胰腺的慢性損害
一些累及胰腺的慢性疾病會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風險。
慢性胰腺炎,特別是對於家族性胰腺癌患者,可能成為胰腺癌的誘因。
病史超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風險也明顯增加,但因果關係未明。新近發生糖尿病、年齡>50歲、沒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發生胰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胰腺癌症狀

胰腺癌的發病年齡以40~65歲多見,男性高於女性。其起病隱匿,初發病時沒有特殊症狀,一旦出現黃疸、消瘦等明顯症狀時,表明已經進入晚期。首發症狀往往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和範圍,如胰頭癌早期便可出現梗阻性黃疸;而早期胰體尾部腫瘤一般無黃疸。患者在很短時間內病情迅速惡化、死亡。

胰腺癌早期症狀

胰腺癌起病隱匿,患者早期臨牀症狀不典型,可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瀉等,易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相混淆。有的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的不適,當有明顯症狀時,已經屬於中晚期。

胰腺癌典型症狀

  • 腹部不適或腹痛
是胰腺癌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多數胰腺癌患者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隱痛、鈍痛和脹痛等。可逐步發展為持續性、進行性加重的中上腹疼痛,或者持續腰背部劇痛,夜間疼痛明顯,仰卧時腹痛會加重,而俯卧位、蹲位、彎腰、蜷曲側卧等姿勢,可稍微減輕疼痛。中晚期腫瘤侵及腹腔神經叢可出現持續性劇烈腹痛。
  • 黃疸
表現為皮膚、鞏膜變黃,小便深黃,大便呈陶土色,伴皮膚瘙癢,並進行性加重。是胰頭癌最重要的臨牀表現。
  • 糖尿病相關症狀
新發糖尿病是該病的早期表現,50%的病人確診胰腺癌時伴有糖尿病。
  • 消瘦和乏力
起病之初即可出現明顯的消瘦,體重下降,晚期出現惡病質,患者極度消瘦,呈“皮包骨頭,形如骷髏”,貧血、無力,甚至完全卧牀,生活不能自理,極度痛苦,全身衰竭。
  • 消化道症狀
沒有食慾,腹脹,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有的患者可以出現噁心、嘔吐。如果腫瘤壓迫十二指腸,還會出現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胰腺癌伴隨症狀

  • 膽道疾病表現
癌腫導致膽道梗阻同時合併感染時,可以出現膽道結石類似的症狀,如右上腹疼痛,寒戰高熱,黃疸等。
  • 精神或情緒障礙表現
部分病人可以出現抑鬱、焦慮、狂躁等精神或情緒障礙表現。
  • 低熱
持續或間歇性低熱。

胰腺癌就醫

胰腺癌患者多因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腹痛或不明原因的明顯消瘦等症狀而就診,極少數是因體檢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後進一步檢查明確原因而就診。因該病起病隱匿,無特殊的早期症狀,一般就診時80%患者都已處於中晚期。醫生會詳細的詢問包括家族史,不良生活習慣,既往胰腺疾病歷史等等。
40歲以上新近有以下表現者應警惕胰腺癌可能,儘早就診。
  • 持續性上腹不適,進餐後加重伴食慾下降;
  • 不能解釋的進行性消瘦;
  • 新發現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突然加重;
  • 多發性深靜脈血栓,或遊走性靜脈炎;
  • 有胰腺癌家族史、大量吸煙、慢性胰腺炎者。

胰腺癌就診科室

胰腺癌應在普外科、消化科或腫瘤科就診,也有少數患者因黃疸而就診於傳染科或肝病專科。

胰腺癌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
除了消瘦、皮膚鞏膜黃染、腹部壓痛外,醫生體檢可以摸到腫大的肝臟和膽囊,有時可以在上腹部摸到一個質地堅硬的腫塊。
  • 實驗室檢查
可有增高,空腹或餐後血糖可以升高。
有膽道梗阻時查肝功能可以看到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升高。
這兩項指標可能正常,也可能升高。
胰腺癌沒有特異性的腫瘤標誌物,但有幾種常見的腫瘤標誌物可顯著升高,包括CEA、CA199、CA125等,可用於輔助診斷、監測治療療效和復發,尤其是CA199最為常用,血清CA199>37U/ml作為陽性指標,重複檢測效果通常優於單次檢測,重複測定應至少相隔14天。
  • 影像學檢查
B超
可用於患者初診時的常規檢查,因胃腸道內氣體、患者體型等因素影響,胰腺經常顯示不清,若看到膽道和胰管的擴張,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增強CT
是目前檢查胰腺最佳的無創性影像檢查方法,可用於定位、定性診斷、鑑別診斷和分期。
MRI及MRCP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不作為診斷胰腺癌的首選方法,胰腺病變鑑別診斷困難時,可作為CT增強掃描的有益補充。
MRCP可以更清楚地顯示胰管和膽管的梗阻和擴張部位及程度,幫助判斷病變部位,從而有助於壺腹周圍腫瘤的檢出及鑑別診斷。
PET-CT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可顯示腫瘤的代謝活性和代謝負荷,在發現胰外轉移和評價全身腫瘤負荷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內鏡超聲
內鏡超聲(EUS)不僅可以發現較小的胰腺癌,更重要的是,可以在EUS引導下對發現的病變進行穿刺活檢,鑑定病變的良惡性。
  • 病理學檢查
這是確診胰腺癌的金標準。除了手術外,獲得病理學標本的方法還包括EUS或CT引導下穿刺活檢、腹水細胞學檢查、腹腔鏡探查活檢等。

胰腺癌鑑別診斷

主要表現與胰腺癌類似,表現為腹痛和胰腺內分泌及外分泌功能不足等。鑑別診斷依賴影像學檢查以及活檢病理學檢查。
壺腹周圍癌是膽總管下端癌、十二指腸癌和壺腹癌的總稱。這些腫瘤發生的解剖位置與胰腺靠近,主要症狀與胰頭癌容易混淆,檢查方法也與胰頭癌相同,但惡性程度相對較低,預後比胰頭癌好。鑑別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病史長,反覆發作,黃疸水平波動,發作時主要有典型的腹痛、寒戰高熱、黃疸三聯徵,結合影像學檢查,容易鑑別。
  • 胰腺其他佔位性病變
當有胰腺假性囊腫胰腺囊腺瘤胰腺囊腺癌等情況時,影像學檢查是鑑別的主要方法。

胰腺癌治療

多學科綜合診治是胰腺癌治療的基礎。臨牀上多個科室的醫生會根據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部位和大小、侵犯的範圍、黃疸水平和肝腎功能情況等,通過多學科的討論和協作,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胰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治療和支持治療等。
根據胰腺癌與周圍血管的關係和遠處轉移情況,胰腺癌可以分為可切除胰腺癌、可能切除胰腺癌、不可切除胰腺癌,這三種情況所對適用的治療方式不同。
  • 對於可切除胰腺癌,儘早行根治手術,術後根據病理和患者情況選擇輔助治療。
  • 對於可能切除胰腺癌,可以先給予新輔助治療(即手術前先給予化療),再評估能否手術切除。
  • 對於不可切除胰腺癌,可以採取化療、放療和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對於不能耐受放化療者,可以給予營養支持、緩解疼痛等最佳支持治療。

胰腺癌藥物治療

這裏的藥物治療主要指對胰腺癌患者的支持治療,使患者可以接受手術、放療、化療等。
  • 鎮痛
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可能會非常嚴重,醫生會根據情況給予鎮痛藥物。
鎮痛藥物治療遵循WHO三階梯鎮痛藥物治療。以阿片類藥物為主。如藥物不能控制疼痛或副作用不能耐受,可以考慮無水酒精注射或手術止痛。
  • 抗感染
如果患者合併膽道感染,醫生會及時予抗感染治療。
  • 控制血糖
胰腺癌患者可能存在血糖波動,或者同時患有糖尿病,這些患者均應接受規範化降糖藥物治療。
  • 營養支持
對於晚期惡病質的患者,可以根據其胃腸道功能和全身營養狀況給予腸內外營養製劑支持。
  • 其他
對於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導致營養吸收障礙的患者,可給予胰酶替代治療。

胰腺癌化療

晚期患者或手術前後的患者都應該進行化療。
胰腺癌對化療不敏感,推薦吉西他濱、氟尿嘧啶類(包括卡培他濱、S1)等單藥方案化療6個月,對於一般情況較好的患者,可以採取聯合化療方案。

胰腺癌放療

放射治療是胰腺癌的重要治療手段,特別是放化療結合,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目前,胰腺癌術後放療的作用價值尚存爭議。
因胰腺癌對放療的抵抗性較高,同時相鄰器官對放射的耐受差,所以調強放療技術以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正越來越多地用於胰腺癌的治療,放療劑量模式也逐漸向高劑量、少分次(大分割放療)方向改變,這使得胰腺癌的局部控制率、疼痛緩解率以及生存率都獲得了改善和提高。

胰腺癌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胰腺癌患者獲得治癒和長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是超過80%的患者因確診較晚失去根治手術的機會。
  •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是胰腺癌最常用的根治手術,切除範圍為包括胰頭(包括鈎突)、遠端胃、十二指腸、上端空腸、膽囊和膽總管,以及相應區域的淋巴結
  • 根治性胰體尾聯合脾臟切除術:胰體尾癌推薦進行。
  • 全胰切除術:腫瘤較大,範圍包括胰頭、頸、體時可行全胰切除術。
術後應遵照醫囑定期隨訪,術後第1年,建議每3個月隨訪1次;第2~3年,每3~6個月隨訪1次;之後每6個月隨訪1次,隨訪內容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腫瘤標誌物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

胰腺癌介入治療

可在X光、超聲或CT等引導下進行經動脈灌注化療、消融治療等。
如有黃疸、梗阻或者出血等情況的患者,可以通過經皮經肝內支架引流(PTBS)、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PTCD)、消化道支架植入術、血管栓塞治療等介入治療來緩解黃疸、止血、解除或減輕梗阻。

胰腺癌中醫治療

中醫藥可幫助胰腺癌患者術後功能恢復,減少放化療毒性反應,改善生活質量,可單獨或與其他抗胰腺癌藥物聯合應用。但其用於治療胰腺癌的具體療效還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胰腺癌前沿治療

靶向藥物,如靶向血管的貝伐珠單抗、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的西妥昔單抗厄洛替尼等與化療藥物聯合,或者單用對胰腺癌有一定的療效。
免疫治療藥物如PD-1抗體等對於一線化療後病情出現進展的患者可以考慮選用,但使用前需進行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的基因檢測(MSI或MMR檢測)。

胰腺癌預後

胰腺癌的預後極差,總體5年生存率僅約5%,接受根治性切除術的患者5年生存率也不超過20%。而未接受治療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約為4個月。
  • 併發症
腫瘤直接導致的併發症
腫瘤壓迫症狀可導致膽道梗阻症狀或十二指腸被侵犯後出血等。
腫瘤導致胰腺功能異常,新發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
胰腺癌術後併發症
胰腺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較高,如胰瘻膽瘻腹腔感染胃排空延遲、腹腔出血等,嚴重者可致病人死亡。
  • 復發/轉移
胰腺癌的治療週期長,很難達到完全緩解,較難界定復發。這類患者預後極差,常常發現時已經發生了腫瘤轉移,最常見轉移部位為肝臟。

胰腺癌相關研究

2022年10月,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對胰腺癌腫瘤中發現的一種細菌進行了研究。研究團隊發現了這種細菌可以轉移到胰腺癌腫瘤中,這可能有助於指導胰腺癌的未來的治療。這種名為具核梭桿菌的細菌可能在癌症侵襲性生長和在全身移動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該研究結果於10月18日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
2023年7月,日本北海道大學發佈新聞公報説,其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找到治療胰腺癌的兩個靶點。這一發現有望幫助醫學界瞭解胰腺癌的發展過程,並研發治療藥物。
參考來源: [1-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