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辨證錄

鎖定
《辨證錄》,綜合性醫書,14卷,清代陳士鐸撰。約成書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內容包括內、外、婦等各科病證。分傷寒、中寒、中風等126門,770餘證。每證詳列病狀、病因、立法處方,並説明方藥作用,以及配伍關係。每一證除有一個主治方外,還附有一備用方,以資互參。説理明白易曉,析證簡要中肯,用藥靈活切病,頗多經驗之談。以“辨病體之異同,證藥味之攻補”為特點,故稱為《辨證錄》。
書名(異名)
《辨證錄》
作    者
陳士鐸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辨證錄流傳版本

現存清雍正刻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另陳士鐸《辨證冰鑑》《辨證奇聞》二書皆本此書而成。

辨證錄作者簡介

陳士鐸,字敬之,號遠公,別號朱華子,又號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清初名醫,著有《石室秘錄》《辨證錄》《洞天奧旨》《脈訣闡微》等。

辨證錄書評、序言

辨證錄年序
九流莫難於醫,亦莫慎於醫,蓋人之性命所攸關也。是必奉其傳於名師,窮其理於素習,小其心於臨時。一遇其人之病,先審其人之氣質,按其人之性情,據其人之居處、服習,循經辨絡,以得其致病之原與夫病之所在,然後隨節氣,就方輿,切脈對症,而投之以藥,無不有隨手而效焉者也。顧自張仲景以後,名醫代出,其所著述,幾於汗牛充棟。後之學者,於茫茫大海中,非埋首讀書、潛心味道、得名師之指授,而能知三昧者蓋寡。餘少留心於方書,稍稍知本草,每有疾而不輕服藥,惟恐庸醫之誤也。
茲奉聖天子命撫粵東。粵東山海隩區也,在天文星躔鶉火,其氣多燥,而又近於大海,羣山疊抱,其間溪澗泉竇,莫非潮濕也。以天燥地濕之鄉,而人之生於其中者,苟不自謹,立即致病。其氣之壯者,感之輕而發之速,固可不藥而癒。然疾甚者必延醫,詎知粵東之醫,其能記誦《湯頭》,耳熟《脈訣》者,十無一二,甚而不解《內經》為何文,《條辨》為何意。略知藥性,拘守陳方,究之胸中不通,指下不明,是以投之劑而多死。今夫病之寒熱,有表裏之分焉,有疑似之別焉,有淺深、主客之攸殊焉。其於似熱症者輒投涼劑,豈知凡感於寒則為病熱,寒鬱則熱盛,須温以解者,而涼劑直利刃矣;於似寒症者輒投暖劑,豈知食重內蒸,熱極反寒,六脈全伏,須下以解者,而暖劑尤利刃矣。更可駭者,不論其人之形氣與天行之節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附、人蔘,以為能用貴藥者為通方、為老手,而不知殺人於三指,而卒不自認其罪者,莫若此等庸醫之甚也。餘撫粵未及三載,而聞醫之殺人者不可數計,殊憫粵人之甘心送命於庸醫而不自知也。比山陰餘子燮庵來粵,攜函秘藏《辨證錄》一書,餘假一觀,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辨證折衷補救,誠為仁人濟世壽物之至寶。即為捐俸授梓印行本普行,願吾粵之醫家熟讀精思,悟其今之所是,故不憚瑣瑣以為之序。
大清雍正三年歲次乙已中浣欽命巡撫廣東等處地方
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寧年希堯
黃序
醫,小道也,而益於民生者甚大。習醫,曲藝也,而關於民命者最深。岐黃以下,代有名賢。其間,著書立説以傳於世者,千百年來不啻汗牛盈棟矣。然而,意見各別,言論參差,求能去糟粕、掇菁華、更相表裏,若出一人之手,不少概見。無惑乎醫道之難明,而醫門之貽禍匪淺也。餘於斯術,夙所未嫺,邇年屏棄塵事,頗愛閒居,嘗檢東垣李氏、丹溪朱氏之書,排遣寒暑,反覆尋繹。一主清涼,一主温補,以故宗朱者詘李,宗李者詘朱,兩家考難,猶如水火。愚竊謂藥性有温涼,病症亦有虛實,參觀互取,不惟可以相通,兼可以相濟,則證之疑似,不可不亟辨也彰彰矣。庚午秋間,漢川友人客於邗上,假館小齋,業工醫術。因舉平日疑義相質,乃為予條分縷晰,洞開胸臆,而於證候一節,尤有發明。詢其所傳,則會稽陳子遠公也。叩其所讀之書,亦即陳子自著《辨證錄》一編也。予索觀焉,即啓篋笥,抄本持增。展閲數過,凡辯論證候,別具新裁,實能闡揚《靈》、《素》所未備。亟商付梓,公諸當世。客欣然笑曰:此予與陳君有志未逮者也,若果行此,厥功懋矣。於是彙輯全稿,細加釐訂,卷分一十有二,門分九十有一,脈訣、外科、幼科以次類附焉,越期年而告竣。陳君篤實君子也,自言授受之際,蹤跡甚奇,要皆救世婆心,而非故為大言以欺人者,學者服膺。是編窮其辨證之精微,究其制方之妙旨,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毋按圖而索驥,刻舟而求劍,是則陳君之矢念也夫,抑予之所厚望也夫。
時維乾隆十二年秋八月望後六日天都黃晟別號退庵書於槐蔭草堂
郭序
餘素不知醫。二十年前家居時,見戚里中多為庸手所誤,每戒病者,勿輕延醫,勿輕服藥。嗣於家表兄宗之山處,得見陳子遠公所著《辨證錄》,試之無不奇效。知其書自浙得來,惜其為抄本,無以廣其傳也。十六年,餘官於浙,亟求是書,乃得黃退庵刻本。奉使來滇,置一部於行篋,試之亦無不奇效。惜其板之在浙者,久經散失,竊欲付梓以廣其傳,而獨力難成,商之李石渠、周寧齋、碩致堂,各願共襄此舉,遂於滇中付剞劂焉。前人有言:藥雖用於己手,方多出於古人。是書不但傳方,而先辨證。證見乎外者也,人之虛實寒熱,伏於內者不可知,見於外者顯可辨。得是書者,先即其證審之,症確而藥可有功,即是書亦不至無補雲。
時嘉慶二十二年歲在丁丑秋九月安邑郭淳章識
辨證錄自序
丁卯秋,餘客燕市,黃菊初放,懷人自遠,忽聞熬啄聲,啓扉迓之,見二老者,衣冠偉甚,餘奇之,載拜問曰:先生何方來,得毋有奇聞誨鐸乎?二老者曰:聞君好醫,特來辨難耳。餘謝不敏。二老者曰:君擅著作才,何不著書自雄,顧呫呫時藝,竊恥之。餘壯其言,乃尚論《靈》、《素》諸書,辨脈辨證,多非世間語,餘益奇之。數共晨夕,遂盡聞緒論,閲五月別去,訓鐸曰:今而後君可出而著書矣。鐸退而記憶,合以所試方,日書數則,久乃成帙。夫醫道之難也,不辨脈罔識脈之微,不辨證罔識證之變。今世人習診者亦甚多矣,言人人殊,究不得其指歸,似宜辨脈,不必辨證也。雖然,辨脈難知,不若辨證易知也。古雖有從脈不從證之文,畢竟從脈者少,從證者眾,且證亦不易辨也。今人所共知者,不必辨也。古人所已言者,不必辨也。必取今人之所不敢言,與古人之所未及言者,而暢辨之。論其證之所必有,非詭其理之所或無,乍聞之而奇,徐思之而實未奇也。客曰:布帛菽粟,可以活人,安在談醫之必奇乎。餘謝之曰:布帛菽粟,平淡無奇,而活人之理實奇也。日服之而不知其何以温,日食之而不知其何以飽,致使其理之彰可乎。鐸之辨證,猶談布帛菽粟之理耳。客又笑日:君辨理奇矣,已足顯著作之才,奚必託仙以炫奇耶。鐸,尼山之弟子也,敢輕言著作乎。聞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何必諱其非仙哉。仙不必諱,而必謂是書非述也,得毋欺世以炫奇乎。書非炫奇,而仍以奇聞名者,以鐸聞二先生之教,不過五閲月耳,數十萬言,盡記憶無忘,述之成帙。是則可奇者乎,豈矜世以炫奇哉。
山陰陳士鐸敬之甫別號遠公又號朱華子題於大雅堂

辨證錄章節目錄

卷之一
傷寒門
卷之二
中風門
心痛門
腰痛門
卷之三
牙齒痛門
口舌門
遍身骨痛
卷之四
咳嗽門
喘門
驚悸門
虛煩門
不寐門
健忘門
呆病門
呢逆門
卷之五
中滿門
翻胃門
卷之六
火熱症門
暑症門
卷之七
痙痓門
汗症門
五瘴門
大瀉門
症瘕門
卷之八
夢遺門
陰陽脱門
卷之九
大便閉結門
內傷門
疝氣門
卷之十
鶴膝門
癘風門
脱肛門
強陽不倒門
發斑門
火丹門
離魂門
疰夏門
腳氣門
中邪門
中妖門
中毒門
自笑門
惱怒門
瘖啞門
種嗣門
卷之十一
婦人科
帶門
血枯門
受妊門
卷之十二
安胎門
鬼胎門
血暈門
產後諸病門
下乳門
外科卷之十三
肚癰門
多骨癰門
惡疽門
腰疽門
擎疽門
腳疽門
接骨門
金瘡門
癩門
刑杖門
幼科卷之十四
驚疳吐瀉門
便蟲門
疹症門
吃泥門
辨證錄跋

辨證錄主要內容

《辨證錄》,共14卷,分為126門,760餘證。其中前10卷為傷寒、內科雜證及五官疾病等,後4卷為婦科、外科兒科病證。本書特點是,醫理與醫案相結合,重辨證而輕辨脈,對各種病證的認識和治療多以醫話、醫案的形式進行討論,使理法方藥融為一體,尤其是書中以陰陽互根五行生剋的理論辨析證情,對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聯繫作了透徹的論述。所載治療方藥,均説明其配伍關係及治病機理,有很高的臨牀應用價值,在明清的諸多臨牀醫籍中,可謂獨具特色。其論病、制方,邏輯嚴謹,考慮周到,配伍組方之新巧,多出人意料。陳士鐸幾乎對各種疾病的治療,都具有攻補兼施而又補重於攻,寓祛邪於扶正之中的特點,如治療中風兩手麻木者,以養血益氣為主,輔之以祛風通絡、化痰活血之藥,制方遣藥,具有配伍主次分明、用量輕重各宜的特點。其具體方法是,凡主病之君藥多重用,而佐使或反佐之藥用量則輕。如其治療血虛肝旺所導致的半身不遂或四肢痿軟、內熱口乾者,創制舒怒益陰湯,制方遣藥嚴謹審慎,法度分明。對血虛中風的治療,提出養血與消痰並用的方法,謂“血病多痰,消痰始能補血”,“況中風之病,血虛之極,隔膜之間,無非痰也,非多用白芥子斷不能消”,如書中記載有一首生血起廢湯,治“血虛中風,未顛仆而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者,養血、消痰並用,對血虛而痰阻絡道的中風證是很合拍的。對於劇烈而大量的吐血,陳氏認為,這是由火邪所致,但治療卻不能以瀉火為主,因為血出之後,“火必變為虛火”,“而虛火斷不可瀉”,否則“血已吐出,無血養身,而又用瀉火之藥,以重傷其胃氣,毋論血不能驟生,而氣亦不能遽轉,往往有致氣脱而死者”,所以治療“急當固氣。蓋氣固則已失之血可以漸生,未失之血可以再旺耳”,以固氣生血湯治療。此外對其他類型出血證的治療,陳氏也多以扶正為主,止血為輔,如在益腎、養肝、補心、潤肺等的基礎上加用止血之藥,這也反映了他補重於攻、治病求本的用藥特點。

辨證錄影響評價

《辨證錄》為後來醫家所重視,清代及近時的許多醫書引用其方論,信服其神奇。
[1-3] 
參考資料
  • 1.    嚴季瀾,張如清.《中醫文獻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
  • 2.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3.    賈維誠.《三百種醫籍錄》: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