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痿症

鎖定
痿症是指肢體筋脈遲緩,手足痿軟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以下肢不能隨意運動及行走者較為多見。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臨牀區分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虧虛、肝腎虧損證辨治。 [1] 
中醫病名
痿症
常見發病部位
下肢
常見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
常見症狀
肢體筋脈遲緩,手足痿軟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

痿症病因

西醫學認為由運動神經元病、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中醫認為痿證發生的原因頗多,如陰血虛則濡養不足;陽氣虛則温煦不充;濕痰着滯、瘀血停留阻遏氣機,妨礙血運,皆能導致筋骨、肌肉、皮膚失養 ,發為痿證。臨牀以肺胃津傷,肝腎虧損濕熱浸淫三個類型最為常見。
  1. 肺熱津傷,津液不布 感受温熱毒邪,高熱不退,或病後餘熱燔灼,傷津耗氣,皆令"肺熱葉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潤澤五臟,遂致四肢筋脈失養,瘦弱不用。此即《素問·痿論》"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留"之謂也。以上病機重點在於肺熱葉焦,導致五臟失濡,筋脈失養。若不及時調治,可能重傷五臟精氣,使痿病更加嚴重。
  2. 濕熱浸淫,氣血不運 久處濕地,或冒雨露,浸淫經脈,使營衞運行受阻,鬱遏生熱,久則氣血運行不利,筋脈肌肉失卻濡養而弛縱不收,成為痿病。即《素問·痿論》:"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也有因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損傷脾胃,內生濕熱,阻礙運化,導致脾不輸運,筋脈肌肉失養,而發生濡病。同時陽明濕熱不清,易灼肺金,加重痿病。以上病機重點在脾胃,濕熱困脾,久則傷及中氣,轉為脾虛濕熱,虛實互見,或流注於下,傷及腎陰。
  3. 脾胃虧虛,精微不輸 脾胃為後天之本,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病成虛,中氣受損,則受納、運化、輸布的功能失常,氣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無以儒養五臟,運行血氣,以致筋骨失養,關節不利,肌肉瘦削,肢體痿弱不用。如果原有痿病,經久不愈,導致脾胃虛弱則痿病更加嚴重。《醫宗必讀·痿》雲:"陽明者胃也,主納水谷,化精微以資養表裏,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弛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即是造成痿病進展的原因。以上病機重點在脾胃二經,多屬虛證。但脾胃虛弱,往往夾雜濕熱內滯,或痰濕不化。
  4. 肝腎虧損,髓枯筋痿 素來腎虛,或因房色太過,乘醉入房,精損難復,或因勞役太過,罷極本傷,明精虧損,導致腎中水虧火旺,筋脈失其營養,而成痿病。或因五志失調,火起於內,腎水虛不能制,以致火爍肺金,肺失治節,不能通調津液以溉五臟,髒氣傷則肢體失養,發生痿壁。因此正如《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説》:"痿之為狀,……由腎水不能勝心火,……腎主兩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而致然。"

痿症臨牀表現

肺熱津傷
症見始發熱,或熱退後突然肢體軟弱無力,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咽乾咳嗆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
濕熱浸淫
初期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繼而手足無力,大多見於下肢,肢體困重麻木,胸脘痞悶,大便粘濁,小便赤澀,舌黃厚膩,脈滑數而濡。
脾胃氣虛
臨牀主要症狀有四肢軟弱無力,漸致緩縱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虛浮無華,舌淡胖,脈沉細或沉弱。
肝腎虧損
症見一側或雙側下肢感覺障礙,或感覺消失,漸致下肢痿廢不用,腰脊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滑泄,或月經不調,舌談紅少苔,脈沉細數。
淤血阻滯
症見四肢軟弱無力,或麻木不仁,筋脈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見瘀斑,四肢脈絡青澀,脈澀滯。

痿症診斷

  1. 以肢體痿軟無力,和/或肌肉萎縮為主症。
  2. 有感受外邪與內傷積損的病因,緩慢起病或突然發病。
  3. 神經系統檢查肌力降低,肌肉萎縮,必要時做肌電圖、肌活檢與酶學檢查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近代醫家在總結古代文獻基礎上認為風痱病是一種慢性虛損性疾病,以兩手笨拙、取物不穩、站立行走不穩等運動失調症狀為主要臨牀表現,大體相當於西醫學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等病。中醫認為由腎精虧虛所致。

痿症治療

辨證主要分清虛實,明確病位。治療虛者宜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實者清熱化濕,祛痰活血。要重視"治痿者獨取陽明",調治脾胃。
治痿湯
組成:淫羊藿30g,熟地黃18g,巴戟天12g,附片(先煎)18g,龍骨(先煎)18g,天麻12g,杜仲12g,白蒺藜30g,茯苓18g,豬苓12g,桂枝15g,白朮24g,山藥18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培補肝腎,健脾利濕。
主治: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中醫辨證屬肝腎不足脾失健運,筋骨失養所致者。
按語:本證屬筋痿骨痿,為肝腎之病。治當補益肝腎,以地黃飲子五苓散培補肝腎,健脾利濕。其中前方温而不燥,為補肝腎之良方。配後方以祛濕,濕去本虛則温補為宜,八味丸天雄散加減。
起痿湯
組成:沙蔘9g,黨蔘9g,石決明15g,牡蠣30g,當歸9g,赤芍藥12g,丹蔘15g,小薊草30g,牛膝9g,仙茅9g,仙靈脾15g,虎潛丸(分吞服)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潛陽,滋陰活血。
主治:運動神經元病,症見下肢癱瘓有冷感,麻木痿軟無力,不能站立,舌質紅,脈細弦。
按語:本方證可因情緒激動,氣逆於上,肝陽隨之升動,血行不暢而致下肢筋脈失常。故以石決明、牡蠣、沙蔘滋陰潛陽;黨蔘、赤芍、牛膝益氣活血;仙茅、仙靈脾、虎潛丸補腎養筋;或加丹蔘行血,狗脊、續斷桑寄生強筋骨。在痿症已基本痊癒時給當歸、赤芍、丹蔘、珍珠母、牡蠣、牛膝、狗脊、桑寄生、虎潛丸以鞏固療效。

痿症預防

父母精血旺盛,先天稟賦強壯
痿證的發生,既可由後天因素所致,也可由先天因素所造成。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類似於痿證者,都與遺傳有關。因些,對於痿證的預防來説,其父母精血是否充盛、身體狀況如何、是否適宜婚配、有無遺傳疾症,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只有父母精血充盛,身體強壯,沒有遺傳疾病,其子先天稟賦良發,才能避免痿證的發生。因此,痿證重要預防,既要自身保重,又要責之於父母。
謹適氣候居處,避免六淫為患
痿證的發生常與自身攝護不慎有關。諸如自然界的濕、寒、熱、暑等六淫邪氣乘機而入,侵害身體而發生痿證,現代醫學多責之於細菌、病毒感染。因此,預防痿證必須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禦寒保暖、避暑防熱,謹防濕氣。居室應清潔乾燥、通風透光,外出活動要注意氣候寒温,適當增減衣服,防止感冒。尤其要避免久卧濕地或遭雨淋濕,避免出汗後濕衣久著於身。長期在水中作業者,或在歲土太過,濕氣偏盛之年,以及長夏暑濕之季,更當格外注意防止濕氣侵襲,而發痿證
加強體質鍛鍊,保持氣血通暢
常參加一定的體育鍛煉,能使氣血流通,關節疏利,筋骨強健,肌肉發達,肢體活動有力,臟腑功能旺盛,不致痿證發生。因此,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常做體操,打太極拳、練"五禽戲"、八段錦,以及跑步、打球等,都對痿證的預防具有積極意義。
注意節慎房事,避免損耗腎精
貪淫好色,房事太過,縱慾耗精,導致骨枯髓減,是痿證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如《素問·痿論》指出:“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因此,預防痿證,貴在節慾保精,力慎房事,節勿房事過度。科學的性生活,應該是在晚婚之後,行房有度,合房有術。20-29歲之間的人,每4天行房1次,30-39歲之間的人,每8天行房1次,40-49歲之間的人,每16天行房1次,50-59歲之間的人,每20天行房1次,60歲以後的人,最好斷絕房事。若體力猶壯,可每月1次。同時,要懂得人房禁忌:酒後、情緒不好、身體疲勞、氣候異常時勿行房事,避免濫用壯陽藥物,刺激性慾勉強行房,以保腎精,免發痿證。
保持精神樂觀,避免七情過極
七情過極常是痿證發病的直接或間接原因。七情之中,尤其悲哀、思慮、憂傷、驚恐等情志變化是易傷耗精氣神,導致正氣內虛,肢體失養而發痿證。因此,平時要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思想寧靜,心胸寬廣,“志閒少欲”,順應自然。避免過度勞神,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憂鬱寡歡。凡事要與人為善,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光明磊落,安然處世,遇到突如其來的變化和打擊要冷靜思索,認真分析,妥善處理,避免驚慌失措,使思想經常處在樂觀的狀態之中。
學會科學飲食,防止飲食不節
飲食狀況與痿證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飢餓,長期營養不良,四肢肌肉失於水谷水氣的稟養,萎而無力,可成痿證,若恣食膏梁厚味、肥甘之品而不運化,則脾濕阻滯、筋脈弛縱而成痿證。因此,痿證的預防,必須做到合理飲食,謹和味,避免偏嗜,按時節量,以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嚴禁過食五味,尤其是食勿過鹹。既要攝入足夠的蛋白和脂肪,又要防止恣食膏粱厚味,大忌飢飽失常,飲食不潔,恣食生冷。平時要戒煙淡茶,飲酒則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