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肢癱瘓

鎖定
下肢癱瘓是指神經系統受損,感覺障礙發生以後導致的身體下肢完全或部分喪失運動功能,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的一種疾病。
中醫病名
下肢癱瘓
外文名
Paralysis of the lower limbs
多發羣體
腦血管以外,外傷,腫瘤
常見發病部位
身體下肢

下肢癱瘓疾病病因

下肢癱瘓的病因複雜,導致此疾病的情況具體有以下幾種:
1、單癱——常見於大腦中動脈病變如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狹窄、腦外傷等影響皮質運動區。
2、偏癱——常見於腦動脈出血或閉塞、腦膿腫、脱髓鞘病以及腦膠質瘤等。
3、交叉性癱瘓——常見於腦幹病變,常見於腦幹血管病變、炎症、腫瘤、外傷等。
4、截癱——常見於脊髓感染、外傷、壓迫、脱髓鞘改變等。
5、周圍神經性癱瘓——常見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感染、中毒。血管病變腫瘤及全身性疾病。
6、腫瘤——脊柱損傷的椎體脱位、骨折片錯位及血腫,膿腫,椎間盤突出,脊髓血管畸形以及某些先天性脊柱病變等均可引起脊髓壓迫。

下肢癱瘓疾病檢查

1、腦CT——適用於單癱偏癱、四肢癱、交叉癱病變部位在皮質運動區病變、也可以用MRI腦電圖等手段檢查。
2、脊髓MRI——適用於截癱等病變部位多在脊髓的疾病,也可以選用腰穿,做腦脊液動力學檢查,椎管造影等項檢查。
3、腦脊液檢查——適用於周圍神經性癱瘓病變部位在脊髓前角、周圍神經病變。也可做肌電圖的檢查。

下肢癱瘓康復措施

實驗及臨牀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認為腦血管意外或者外傷導致的神經損傷引發的下肢癱瘓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鍊”,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徵”。
在我國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誤用綜合徵很常見。這是偏癱肢體功能康復的一大障礙,必須重視對誤用綜合徵的預防。 [1] 
恢復期治療目的就是改善下肢的肢體麻木感覺及運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降低原發疾病的高複發率。
1、科學準確用藥,預防腦梗塞復發
神經損傷常見於高復發不可逆性的慢性腦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後仍需按醫生囑咐規律服藥,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動脈硬化的基礎病變,並定期到醫院複查。
2、儘早、積極地開始康復治療 如前所述,腦血管意外或者外傷導致的神經損傷形成後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單癱偏癱失語等,藥物對這些後遺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積極、正規的康復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有些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康復宜及早進行。病後6-12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半年以後由於已發生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較大,但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3、日常生活訓練
患病後許多以前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除了要儘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右側偏癱而平時又習慣使用右側肢體的患者,此時要訓練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寬鬆柔軟,可根據特殊需要縫製特殊樣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裝拉鎖以便去看病時測量血壓。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後穿健側;脱衣時先脱健側,後脱患側。

下肢癱瘓疾病護理

1. 請注意穿柔軟、舒適的棉質衣服。
2. 定時為患者翻身、按摩,至少2小時1次。
3. 在褥瘡的好發部位加用軟墊、氣圈、海綿墊等。
4. 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燥。
5. 對於已發生的褥瘡,遵醫囑用藥治療,及時處理。 [2] 

下肢癱瘓飲食

飲食應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對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總熱能的飲食配比,多食半流質食物。日常膳食中也應有幹有稀、有飯有湯。為增加胃腸蠕動,要適當進食含纖維高的食品,以預防便秘發生。忌濃茶、酒類、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2] 

下肢癱瘓二便護理

下肢癱瘓患者體力活動顯著減少,胃腸道蠕動相對減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發生便秘,常有排便困難,可讓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為了促進排便,還可按摩腹部。對於尿失禁的患者,可以訓練其按時排尿,建立條件反射;有尿瀦留或尿失禁者,應放置導尿管,要保持尿管的通暢,預防泌尿系感染。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