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脊髓

鎖定
脊髓,呈前後稍扁的圓柱體,全長粗細不等,位於椎管內,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尖削呈圓錐狀,稱脊髓圓錐,圓錐尖端延續為一細絲,稱終絲,終絲向下經骶管終於第2尾椎的背面,成人脊髓全長約42~45釐米。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脊髓
外文名
Spinal Cord
讀    音
jǐ suǐ
所屬類別
醫學、人體結構
所屬人體部分
中樞神經
位    置
脊椎骨組成的椎管
形    狀
長圓柱狀
長    度
41-45釐米

脊髓概述

脊髓有兩個膨大,上方一個稱頸膨大,位於頸髓第三段到胸髓第二段,在頸髓第六段處最粗;下方一個稱腰膨大,始自胸髓第九段到脊髓圓錐,對着第12胸椎處最粗。這兩個膨大的形成,與四肢的出現有關,由於此處脊髓內部神經元的增多所致。
在脊髓的表面有六條彼此平行的縱溝,前面正中較深的溝,稱前(腹側)正中裂,其前外側有前(腹)外側溝,前根從其間走出;後面正中有一淺溝,稱後(背側)正中溝,其後外側有後(背)外側溝,後根纖維從其間進入脊髓。在後正中溝與後外側溝之間,還有後中間溝。前、後根纖維在椎間孔處匯合,構成脊神經。在匯合之前,於後根處形成一個膨大,稱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的感覺神經元。脊髓全長共發出31對脊神經,與每一對脊神經相對應的脊髓部分,稱脊髓節,共有31節,計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
脊髓與脊柱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二者生長速度出現不平衡(脊髓的生長速度慢於脊柱),成人脊髓的下端僅達第1腰椎下緣,因此腰、骶、尾部的脊神經根,圍繞終絲集聚成束絲呈垂直下降,形成馬尾。由於第1腰椎以下已無脊髓,所以臨牀上一般在第3~4腰椎間進行穿刺。

脊髓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脊髓被膜和脊膜腔(2張)
脊髓在椎管內並非縱貫全長,其上端平枕骨大孔連於腦幹的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緣,向下以終絲附於尾骨背面。脊髓表面包被3層被膜,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脊膜、脊髓蛛網膜和軟脊膜。各層被膜間及硬脊膜與椎管骨膜間均存在腔隙,由外向內組成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網膜下隙。 [1] 
(1)脊髓被膜 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脊膜、脊髓蛛網膜和軟脊膜。 [1]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厚而堅韌,形成一長筒狀的硬脊膜囊。上方附於枕骨大孔邊緣,與硬腦膜相續,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並借終絲附於尾骨。硬脊膜囊內有脊髓、馬尾和31對脊神經根,每對脊神經根穿硬脊膜囊時被其包被形成神經外膜,並與椎間孔周圍結締組織緊密相連,起固定作用。
脊髓蛛網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薄而半透明,向上與腦蛛網膜相續,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發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梁與軟脊膜相連。
軟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柔軟,富含血管,與脊髓表面緊密相貼。在前正中裂和後正中溝處有纖維膜與脊髓相連,分別稱軟脊膜前纖維索和後纖維隔。在脊髓兩側,軟脊膜增厚並向外突出,形成齒狀韌帶(denticulate ligament),呈三角形,額狀位,介於前、後根之間,其外側緣三角形齒尖推頂脊髓蛛網膜而與硬脊膜相連。每側有15~22個,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1] 
(2)脊膜腔 脊髓被膜之間存在有三個間隙,分別為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網膜下隙。 [1]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位於椎管骨膜與硬脊膜之間的窄隙,其內填有脂肪、椎內靜脈叢和淋巴管,並有脊神經根及其伴行血管通過,呈負壓。此隙上起枕骨大孔高度,下端終於骶管裂孔。由於硬脊膜附於枕骨大孔邊緣,故此腔與顱內不相通。臨牀硬膜外麻醉即是將藥物注入此隙,以阻滯脊神經根。
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位於硬脊膜與脊髓蛛網膜之間的潛在腔隙,與脊神經周圍的淋巴隙相通,內有少量液體。
蛛網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蛛網膜下腔):位於脊髓蛛網膜與軟脊膜之間,隙內充滿腦脊液,向上經枕骨大孔與顱內蛛網膜下隙相通,向下達第2骶椎高度。此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水平高度擴大,稱終池(terminal cistern),池內有腰骶神經根構成的馬尾和軟脊膜向下延伸的終絲。由於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緣,而馬尾浸泡在終池的腦脊液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間進行腰椎穿刺,不會損傷脊髓和馬尾。腰穿時穿經的層次依次是皮膚、淺筋膜、深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脊膜、硬膜下隙和脊髓蛛網膜,最後達終池。 [1] 

脊髓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的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
由於損傷階段的不同,脊髓損傷可分為原發性脊髓損傷和繼發性脊髓損傷。原發性脊髓損傷由受傷即刻的暴力直接產生,暴力的大小與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從病理學上講,損傷後脊髓可出現廣泛的水腫,由於受到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軟脊膜的束縛,神經壓迫及髓內水腫可進一步加重,導致脊髓與椎管之間的硬膜外靜脈、脊髓動靜脈的循環障礙,引起脊髓缺血、水腫、出血及壞死。另外,脊髓水腫導致蛛網膜下腔粘連、狹窄甚至阻塞,影響腦脊液正常的生理循環及脊髓的生理代謝。從分子水平上看,損傷局部有大量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和蓄積,自由基集聚,使脊髓內部的微血管痙攣、缺血,炎性因子釋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靜脈破裂,細胞出現自噬凋亡,導致脊髓繼發性出血壞死。上述一系列在原發性損傷後脊髓出現的繼發性改變即為繼發性脊髓損傷。與骨筋膜室綜合徵的病理損傷機制類似,脊髓水腫和/或髓內血腫出現後會導致髓內壓力增高,由於受到軟脊膜、蛛網膜、硬脊膜的束縛以及骨性椎管的限制,會出現缺血-水腫-缺血的惡性循環。有學者將這一系列症狀命名為“脊髓脊膜腔綜合徵”。部分患者甚至可能由於水腫範圍的不斷擴大,出現上升性脊髓炎,最終導致呼吸抑制、肺部感染、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參考資料
  • 1.    姜國華. 局部解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