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牡蠣

(珍珠貝目牡蠣科軟體動物的統稱)

鎖定
牡蠣(學名:Ostreidae)是珍珠貝目、牡蠣科軟體動物的統稱,俗稱海蠣子、蠔等。貝殼近長形、圓形、三角形,受外界環境影響,殼形極不規則。兩殼不等,左殼較大、凸出,營附着生活,右殼稍小、較平。外被鱗片,易脱落,少數種類放射肋明顯,有的小蠣屬牡蠣殼上密佈棘刺。不同種類殼頂腔由淺至深差異很大。絞合部無齒,韌帶槽發達。閉殼肌1個,肌痕明顯,褐色或無色,無足和足絲 [4] 
牡蠣是世界性廣佈類羣,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温帶各海區,寒帶種類很少,兩極尚沒有發現。全世界約有100餘種,中國已發現20餘種,但黃渤海沿岸分佈的種類較少。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由潮間帶到水深20米左右的範圍一般都有牡蠣生活,但也有的種類僅生活在潮間帶,也有的種類生活在稍深的潮下帶。 [6] 
牡蠣是世界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也是中國沿海最常見的貝類之一。牡蠣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軟體部不僅可以食用,而且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牡蠣殼可以作為中藥材及燒石灰的原料及家禽、家禽的飼料等。 [5] 
中文名
牡蠣
拉丁學名
Ostreidae
別    名
蠣黃、海蠣子、蠔、蚵、蠣子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珍珠貝目
牡蠣科
20多個屬 [5] 
20餘種(中國) [6] 
亞    綱
翼形亞綱
分佈區域
全球性分佈

牡蠣動物學史

  • 歷史演變
研究結果表明,牡蠣科起源於早侏羅紀(約180百萬年前)環北極地區,之後經歷4次較大規模生物多樣性中心的轉移和物種更替,最終形成當前的分佈狀態。晚侏羅紀—早白堊紀(約180百萬年前—100百萬年前)環北極區域為當時牡蠣物種起源、保存和擴散的重要區域。此時,環北極區域各大陸的連通與隔離,以及北大西洋的擴張促進了牡蠣各亞科的形成。白堊紀晚期(約100百萬年前—66百萬年前)北大西洋東西兩岸為牡蠣多樣性熱點區域,之後向特提斯海轉移。第三紀(約66百萬年前—23百萬年前)特提斯海的縮小促進了牡蠣主要支系的分化,特別是巨蠣屬,主要支系分化的時間地點與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相吻合。自印度與歐亞大陸板塊相撞之後(約45百萬年前),西太平洋熱帶海域逐步演變為現生牡蠣的物種多樣性中心之一,特別是中新世(約23百萬年前)以來,為牡蠣物種的保存發揮重要作用。 [11] 
  • 養殖歷史
牡蠣的養殖開展得很早,中國遠在漢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就有牡蠣養殖的記載,在宋代就有“插竹養蠔”的方法,而且至今在世界貝類養殖業中仍佔重要地位。因此世界各國對牡蠣的養殖生物學、養殖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學科的研究都十分重視,許多方面都比較完善。 [5]  [6] 
據《2022中國漁業統計年鑑》,2021年,中國牡蠣養殖產量高達581萬噸,佔全球總產量80%以上,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牡蠣養殖國。 [10] 
  • 歷史記載
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蜀本草》:“又名蕚蠣,形短不入藥用。”《本草圖經》雲:“(牡蠣)海中蚌屬,今萊州昌陽縣海中多有。二月、三月採之。”《本草圖經》:“(牡蠣)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一名蠔山,晉安人呼為蠔莆。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嶄巖如山,每一房內有蠔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根據以上所述形態、生活環境及產區考證,古人所用牡蠣為今之牡蠣科多種動物。 [7] 

牡蠣形態特徵

牡蠣貝殼 牡蠣貝殼
牡蠣除隱蠣屬外,都以左殼或早期以左殼附着在岩礁、石頭、竹、木等堅硬物體上。殼形隨棲息的環境和底質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個別種類左、右殼基本對稱,而普遍的情形是右殼較平,左殼凹陷,左殼大於右殼,甚至可以超出右殼幾倍。外層為角質層,極易脱落,一些個體此層已不復存在;多數種類稜柱層在表面形成鱗片,鱗片的疏密程度在不同種間有較大的差異,有的種類鱗片捲起形成各種大小的管狀棘,如舌骨棘等;真珠層,通常為乳白色、綠色或褐色,具光澤,此層參與形成貝殼的一些特殊結構,如殼內空腔等。殼面一般為白色或灰白色。雜有黑色或紫褐色的條紋。 [5] 
牡蠣為全韌帶型,其鉸合部垂直分為三個相等的部分。中部為內韌帶槽,兩側為前,後韌帶座。韌帶主要分佈在鉸合部的下方,向上(頂部)逐漸失去韌性,變脆,消失。牡蠣無鉸合齒,但多數種類卻有櫛齒(殼緣齒)。個別種類的櫛齒極發達,可分佈到殼的腹緣,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 [5] 
牡蠣內部 牡蠣內部
牡蠣的外套膜左、右各一片,其邊緣分為三層:外層稱貝殼突起,無觸手;中層為感覺突起,由許多大小不等的觸手組成,觸手排列成單行或數行;內層為緣膜突起,一般由一排觸手組成,生活狀態下與外套膜垂直。各層之間由內溝分開。外套膜除與內臟團及外上行鰓板在側面相連外,僅在身體的前端和後端彼此癒合,與鰓一起將外套腔分為入水腔和出水腔兩大部分,鰓與內臟團的連接方式,在不同種類之間有時差異很大,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外套膜與內臟團在閉殼肌前的癒合情況具有亞科及一些更低分類階元的特異性,左、右兩側都不與內臟團癒合時,形成兩個側水腔。如舌骨牡蠣:具有一個側水腔的其側水腔都在右側,左側完全癒合。而生殖類型為孵育型的牡蠣左、右兩側的外套膜都與內臟團完全癒合,無側水腔存在。一般來説,具側水腔的種類多生活在較混濁的環境,如河口、潮間帶等,而不具此腔的種類多生活在相對清澈的水域中。 [5] 
成體牡蠣為單肌型,僅僅保留了幼蟲時期的後閉殼肌,閉殼肌痕的形態在不同屬間差異較大。變態後不久牡蠣的足即完全消失,與其相關的一些組織、器官,如足伸縮肌、足絲腺等也隨之消失,這在雙殼類中比較罕見。相反鰓的牽引肌,在牡蠣中被稱為昆泰肌卻比較發達。並且在殼頂下方留有一肌痕一昆泰肌痕。牡蠣的外套肌十分發達,除與外套緣平行的環外套肌外,還有許多放射狀分佈的外套膜伸縮肌,源於閉殼肌腹側平滑肌橫紋肌交界處的肌束稱之為初級外套膜伸縮肌,而相互獨立平行起自鰓與外套膜相連處的肌束稱之為次級外套膜伸縮肌。 [5] 
牡蠣結構示例圖

牡蠣動物區別

牡蠣
扇貝
鉗蛤
貝殼近長形、圓形、三角形,受外界環境影響,殼形極不規則。
貝殼較大,近圓形;背緣直;殼頂近背緣中部。
貝殼形狀不規則,較扁平,兩殼和兩側多不等。
殼面一般為白色或灰白色。雜有黑色或紫褐色的條紋。肌痕明顯,褐色或無色。
殼色多種多樣;貝殼內面色淺而略具光澤,常有與殼表對應的內肋,肌痕較明顯。
殼面粗糙,同心生長片。閉殼肌痕顯,近殼中央。
牡蠣 牡蠣
扇貝 扇貝
鉗蛤 鉗蛤

牡蠣生活習性

牡蠣抗逆性

牡蠣還是抗逆性最強的水生動物之一,2億年來潮間帶多變的環境練就了牡蠣對温度、鹽度、露空和海區常見病原極強的抵抗能力,在落潮露出水面時,能夠耐受夏天酷熱乾燥的天氣,同時也能夠成功適應冬天冰凍天氣,在離水露空條件下可存活1~2周,甚至1個月的時間。 [1] 

牡蠣垂直分佈

牡蠣的垂直分佈隨種類不同而定。但經濟種類大部分分佈在淺水及潮間帶區域。在自然海區中,各種牡蠣的垂直分佈相對比較穩定,一般分佈在潮間帶和潮下帶水深不超過10米的範圍內。如長牡蠣生活在潮間帶及低潮線附近,密鱗牡蠣棲息在低潮線至水深10米左右。 [1]  [5] 
牡蠣棲息環境

牡蠣附着變態

以殼粘着在其他物體上而行固着。一般分佈在潮間帶和潮下帶水深不超過10米的範圍內。 [1] 
牡蠣以殼粘着在其他物體上而行固着。牡蠣的附着,變態是其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直接決定着牡蠣的成活率。由於變態的發生也改變了牡蠣的許多生理活動。在正常情況下,即將附着的眼點幼蟲先用足部在附着物上爬行,當遇到合適的地方時由足絲腺分泌足絲,將自己附着在附着物上,待左殼安置妥當後從體內放出膠粘物質,固定在固着物上。如果環境條件不適宜,這一系列的過程就很難完成。以致於減少或使幼蟲不能固着。許多因子影響着牡蠣幼蟲的附着變態過程。但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鹽度,它隨種類而定,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到足絲腺的發育和膠帖物質的分泌量和粘度的強弱;二是合適的附着基。 [1]  [5] 

牡蠣食性特點

過濾取食。依靠海洋中的微型海藻和有機碎屑為食。由於活動能力差,捕食方式都是被動的,主要依靠鰓纖毛活動形成水流,濾下食物;有些種類在海底表面利用水管蒐集沉積物中的有機碎屑為食。 [1] 

牡蠣分佈範圍

牡蠣的分佈很廣,除兩極外,從赤道到亞寒帶海域到處都有分佈,但牡蠣主要分佈在温帶及亞熱帶地區。就某一特定種而言其分佈範圍是由本身對外界環境,特別是對温度和鹽度的適應能力而定。對温度、鹽度的適應能力強,分佈的就廣,反之則分佈狹窄。 [5] 
中國擁有豐富的牡蠣資源,是牡蠣的故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均有牡蠣生產基地, 其主要產地為福建、廣東、山東、廣西、遼寧、浙江等。其中長牡蠣是最重要的養殖物種。 [1] 

牡蠣下級分類

牡蠣科中國常見屬及常見種
下級分類中文名
拉丁學名
圖片
褶牡蠣屬
Alectryonella
——
···哈利褶牡蠣
Alectryonella haliotidaea
——
···褶牡蠣
Alectryonella plicatula
褶牡蠣 褶牡蠣
異常牡蠣屬
Anomiostrea
——
···褶牡蠣
Anomiostrea coraliophila
——
頭巾牡蠣屬
Booneostrea
——
···頭巾牡蠣
Booneostrea subucula
頭巾牡蠣 頭巾牡蠣
巨牡蠣屬
Crassostrea
——
···近江牡蠣
Crassostrea ariakensis
近江牡蠣 近江牡蠣
···長牡蠣
Crassostrea gigas
長牡蠣 長牡蠣
···香港巨牡蠣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香港巨牡蠣 香港巨牡蠣
···日本巨牡蠣
Crassostrea nipponia
日本巨牡蠣 日本巨牡蠣
···大連灣牡蠣
Crassostrea talienwhanensis
大連灣牡蠣 大連灣牡蠣
···葡萄牙牡蠣
Crassostrea gigasangulata
葡萄牙牡蠣 葡萄牙牡蠣
隱蠣屬
Cryptostrea
——
···隱蠣
Cryptostrea permollis
隱蠣 隱蠣
齒緣牡蠣屬
Dendostrea
——
···緣齒牡蠣
Dendostrea crenulifesa
緣齒牡蠣 緣齒牡蠣
···薄片牡蠣
Dendostrea folium
薄片牡蠣 薄片牡蠣
舌骨牡蠣屬
Hyotissa
——
···舌骨牡蠣
Hyotissa hyotis
舌骨牡蠣 舌骨牡蠣
脊牡蠣屬
Lopha
——
···脊牡蠣
Lopha cristagalli
脊牡蠣 脊牡蠣
侏儒牡蠣屬
Nanostrea
——
···侏儒牡蠣
Nanostrea exigua
侏儒牡蠣 侏儒牡蠣
牡蠣屬
Ostrea
——
···疏鱗牡蠣
Ostrea circumpicta
疏鱗牡蠣 疏鱗牡蠣
···密鱗牡蠣
Ostrea denselamellosa
密鱗牡蠣 密鱗牡蠣
掌牡蠣屬
Planostrea
——
···鵝掌牡蠣
Planostrea pestigris
鵝掌牡蠣 鵝掌牡蠣
囊牡蠣屬
Saccostrea
——
···僧帽牡蠣
Saccostrea cucullata
僧帽牡蠣 僧帽牡蠣
···棘刺牡蠣
Saccostrea echinata
棘刺牡蠣 棘刺牡蠣
···團聚牡蠣
Saccostrea glomerata
團聚牡蠣 團聚牡蠣
···咬齒牡蠣
Saccostrea mordax
咬齒牡蠣 咬齒牡蠣
···貽形牡蠣
Saccostrea mytulodes
貽形牡蠣 貽形牡蠣
爪牡蠣屬
Talonostrea
——
···貓爪牡蠣
Talonostrea talonata
貓爪牡蠣 貓爪牡蠣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3-4] 

牡蠣繁殖方法

牡蠣分雌、雄同體和雌,雄異體兩類。雌、雄同體僅出現在個別種類中,而雌,雄異體嚴格地説應為異步雌,雄同體,即所謂的性變現象,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牡蠣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長壯蠣在同一年中第一次繁殖可能為雄性。而第二次繁殖又可能為雌性,或者相反。在不同的年份中類似的性變現象出現的頻率更高。但從幼體向成體轉變時首次繁殖多為雄性。 [5] 
牡蠣的繁殖方式分為孵育型和浮養型兩類。孵育型種類是將卵排放到入水腔(鰓腔)中,在此完成胚胎髮育的早期過程,並由鰓絲分泌的粘液粘結成團。幼蟲離開親體時直接進入浮游生活階段。在水中發育至眼點幼蟲後附着變態成幼蟲。浮養型的種類是將精卵直接排放到海水中受精,胚胎髮育的所有階段都在水中。一般來説,浮養型種類的幼蟲在水中營自由生活的時間較長。 [5] 
多數牡蠣第二年即可達到性成熟,開始繁殖,由於種類和棲息的環境不同,繁殖的時間也有差別。熱帶、亞熱帶比較早,而温帶及亞寒帶較晚。如生活在潮間帶的長牡蠣,福建沿海每年4月份即進入繁殖盛期,而青島附近則要到7月末。牡蠣的產卵量很大,但發育過程中成活率卻不高,相對孵育型種類而言,浮養型種類的成活串更低,但浮養型牡蠣的產卵量遠大於前者,一般為數千萬粒至1億粒。孵育型種類一般僅為數10萬粒至數百萬粒。 [5] 

牡蠣主要價值

牡蠣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10張)
古詩詞中關於牡蠣的描述很多,例如,唐有李白的“天上地下,牡蠣獨尊”;宋有蘇東坡的“興會不可無詩酒,盛筵當須有肥蠔”;清有齊召南“牡蠣灘回春後雨,飛龍纛映夕陽多”。牡蠣自古便是海中珍饈、桌上佳餚。牡蠣不僅滋味出眾,更富含蛋白質、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10] 
營養成分
成分介紹
蛋白質
牡蠣是低熱量的優質蛋白質來源,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100克牡蠣鮮肉中含10克左右蛋白質,牡蠣乾肉中蛋白質、糖原和脂肪的含量分別為45%~57%、19%~38%和7%~11%。牡蠣蛋白的氨基酸組成完善,不僅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而且富含天冬氨酸、組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通過提高人體內膽囊收縮素等促飽腹激素的水平來穩定機體飢餓感。在飲食中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能幫助健身者達到更好的減脂效果。 [10] 
脂肪
牡蠣是ω-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牡蠣中脂肪含量雖然不高,每100克牡蠣鮮肉中含有3克左右脂肪,但其主要由多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次是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ω-3脂肪酸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ω-6脂肪酸族的亞油酸(LA)是牡蠣脂肪中主要的多不飽和脂肪酸。ω-3脂肪酸對調節炎症、支持心臟和大腦健康以及預防Ⅱ型糖尿病有一定積極作用。 [10] 
維生素和礦物質
牡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100克~150克的牡蠣鮮肉能提供成人每日所需的所有維生素B12、鋅和硒,以及大量的鐵和牛磺酸等營養元素。維生素B12對神經系統維持、新陳代謝和血細胞形成至關重要;鋅在免疫健康、新陳代謝和細胞生長中起重要作用;硒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在保護人體免受氧化應激的同時,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甲狀腺功能;鐵具有造血功能,是合成血紅蛋白的主要原料;牛磺酸可以通過結合膽汁酸,促進更多內源性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降低人體膽固醇水平。 [10] 
此外,研究發現,對牡蠣殼進行處理,得到的牡蠣殼粉可作為食品添加劑,起到一定的保鮮、殺菌、防腐作用。 [9] 

牡蠣藥用價值

藥用價值
藥用價值(3張)
蠣肉還有“養血,補血,滋陰”之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牡蠣治虛弱、解丹毒、止渴等藥用價值。中國最早的藥用專著《神農本草經》始載牡蠣等貝類中藥7種,具有斂陰、潛陽、止汗、化痰、軟堅的功用。主治驚癇、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癭瘤等。根據文獻報道,牡蠣尚有制酸、降壓、抗癌、防衰老的作用。因此,牡蠣在中國已由衞生部批准列為第一批既是藥材又可作食品的保健品之一。 [2] 
牡蠣殼入藥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便有牡蠣殼作為海洋中藥的明確記載,具有降血壓、抗氧化、治療骨疾病、抗胃潰瘍等作用。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牡蠣殼的醫療醫用與藥理作用的研究也更為深入。 [9] 

牡蠣其他價值

利用領域
價值前景
加工利用
長期以來,中國牡蠣採捕後仍以鮮銷為主,加工體量較小,且加工模式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家庭作坊式牡蠣加工主要是對牡蠣進行撬殼取肉,通過煮制、烘乾、曬乾、鹽漬等傳統方法,製成牡蠣肉乾等產品。牡蠣加工企業則主要將從養殖基地收穫或養殖户中收購的牡蠣加工成冷凍牡蠣、牡蠣罐頭、蠔油、牡蠣醬等產品。現代工藝進一步通過發酵、酶解等手段從牡蠣肉中獲取易於吸收、功能各異的牡蠣肽等活性成分,製成粉劑、膠囊、片劑、口服溶液等膳食營養補充劑,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營養需求。 [9] 
工業領域
牡蠣殼呈鹼性,表面粗糙,存在台階稜狀結構且富含微孔,經過熱改性處理後,可得到優異的結構、高孔隙率等。因此,牡蠣殼在工業領域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 [9] 
農業領域
土壤酸化是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土壤酸化一方面使得土壤生產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中重金屬(類物質)的生物有效性上升。與此同時,牡蠣殼在治理土壤酸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表面,施用牡蠣殼土壤調理劑,可顯著使紅壤蔬菜產量增加、重金屬含量降低和土壤pH值提高。 [9] 
科研領域
牡蠣高超的生存能力源於其內在的修為——完善的免疫防禦機制,這些生物學特性在研究物種抗逆機理方面具有極高價值。 [1] 
環保領域
作為典型的濾食性動物,牡蠣通過鰓的運動,扇動水流進入體內,攝取水中浮游植物和有機物,與此同時,水中碳、氮、磷等物質被帶出水體,其淨水和碳匯作用顯著。 [10] 

牡蠣生態養殖

養殖模式
模式介紹
圖片
法國聖米歇爾灣牡蠣與大西洋舟螺混養
聖米歇爾灣(Mont Saint Michel Bay)是法國主要的雙殼貝類養殖場,每年可產出約5000噸太平洋牡蠣和1000噸歐洲扁平牡蠣。在20世紀70年代聖米歇爾灣通過引入入侵物種大西洋舟螺來達到穩定生態的目的。大西洋舟螺生長在海灣的潮下區,能夠攝食牡蠣排泄產生的廢物。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聖米歇爾灣初級生產者(浮游植物等牡蠣可攝食的餌料)與人為引進的過濾器(大西洋舟螺)及養殖的貝類(牡蠣等)之間達到一種動態的生態平衡,促進了該海灣海洋生態的良性循環。 [8] 
-
德國風力發電場與牡蠣養殖相結合
德國將海上風力發電場與海水養殖相結合,在風力發電機的塔架上安裝旋轉型牡蠣養殖網籠,進行牡蠣等貝類養殖,在周圍海面通過延繩養殖大型海藻,每個風力發電機周圍用於水產養殖的直徑可達100~300米。該養殖系統不但改善了風力發電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還增加了經濟效益,減少了人力、物力的資源浪費,重要的是養殖的海藻可以為網籠養殖的牡蠣提供充足的氧氣及良好的環境,而牡蠣的排泄物為海藻提供充分的營養物質,從而達到相互促進的生態養殖目的。 [8] 
-
山東乳山“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
牡蠣作為海洋生態環境中的消費者,以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為主要餌料。張瑞標等在“淺海貝藻生態養殖技術的研究開發”國家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提出“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該模式包含多種牡蠣生態養殖方式,如牡蠣-藻類混養和魚類-牡蠣-藻類混養等。在該模式中牡蠣起到關鍵的作用,它可以攝食魚類剩餘的小顆粒餌料,同時牡蠣及魚類的排泄物可分解為大量的無機氮和無機磷等,為大型藻類及浮游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該模式中多個營養層次可較好地利用海水養殖的有限空間,優勢互補,達到了生態養殖的目的。 [8] 
山東乳山“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 山東乳山“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
山東榮成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
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TMTA模式”),即在表層水中掛繩養殖裙帶菜、海帶或龍鬚菜等大型食用藻類,在中層水中掛籠養殖牡蠣等濾食性貝類或網箱養殖魚類,在底層水中養殖海蔘或鮑魚等,藻類、貝類和魚類的養殖比例為7∶2∶1。在該模式中牡蠣或魚類的排泄物為大型藻類提供了大量的營養物質,且牡蠣有濾水的作用,可濾除水中顆粒物,提高透明度,加大藻類對光的利用;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提高海水中的溶氧,避免牡蠣缺氧而致死亡;在最底層的海蔘和鮑魚等可以吸收牡蠣和魚類的排泄物,同時其本身所產生的廢物也可以隨海水流動而被藻類利用,形成完整的生態循環。“TMTA模式”不僅加大了對海洋空間的利用程度,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該生態養殖模式在2016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作為亞太地區12個可持續集約化水產養殖的典型成功案例之一,向全世界進行了推廣。 [8] 
山東榮成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 山東榮成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
廣東南澳牡蠣與龍鬚菜立體套養
南澳實行了太平洋牡蠣與龍鬚菜立體套養的生態養殖模式,該模式不僅有效利用了養殖單位水域面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使得太平洋牡蠣和龍鬚菜養殖形成良性的循環。太平洋牡蠣攝食浮游生物和小顆粒有機物,可去除海水中的大量懸浮物,利於龍鬚菜進行光合作用,太平洋牡蠣的排泄物也能作為營養物質被龍鬚菜吸收轉化;反之龍鬚菜等通過光合作用為太平洋牡蠣提供充足的氧氣,吸收多餘的氮和磷等營養鹽,為牡蠣的生長髮育提供良好的環境,將水中的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為牡蠣殼的生長提供原料。該養殖模式充分發揮太平洋牡蠣與龍鬚菜之間互補互利的原理,解決了海域單一養殖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構建了平衡的生態系統。 [8] 
廣東南澳牡蠣與龍鬚菜立體套養 廣東南澳牡蠣與龍鬚菜立體套養
浙江温州高效生態循環養殖系統
葡萄牙牡蠣為世界性廣泛分佈的經濟貝類,是世界各國海水養殖業重要的養殖對象。浙江温州將葡萄牙牡蠣和對蝦或黃顙魚的養殖對接,形成一套高效生態循環養殖系統,該系統為一相對封閉環境,整個系統最主要的營養物質流入為對蝦或黃顙魚的餌料。據研究表明對蝦在養殖過程中對人工配合飼料的利用率僅有35%左右,未被利用的營養物質會隨着對蝦排泄物和藻類殘骸一同排出。在高效生態循環養殖系統內,排出的尾水經過底棲灘塗貝類養殖區和生態淨化區後,通過砂濾作用再重新用於進行對蝦或黃顙魚的養殖。如果該系統整體淨化能力不足,那麼對蝦或黃顙魚養殖池排出的多餘營養鹽又會重新進入池內,惡化水質,甚至造成對蝦或黃顙魚的死亡,因此該系統的淨化能力不僅是系統正常運行的保障,而且還關乎養殖容量問題。而在此係統的生態淨化區吊養葡萄牙牡蠣,利用其良好的濾食性能不僅能夠去除水中的藻類和營養物質,而且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另外在該養殖系統中改變了傳統使用笨重固着基的養殖方法,養殖了單體牡蠣,減少了牡蠣固着基的搬運和收穫時牡蠣與固着基分離的困難。 [8] 
-

牡蠣擴展閲讀

  • 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太平洋牡蠣Pacific oyster)的測序、組裝與分析,這是第一個測序的軟體動物基因組,將有助於填補我們對於種類豐富而較少研究的軟體動物家族的瞭解空白。這一研究在線發佈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揭示了牡蠣對高壓環境的獨特適應以及貝殼形成的複雜機制。 [1]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短讀結合“分而治之”的fosmid合併策略測序並組裝了太平洋牡蠣基因組。這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開發的一種新方法,可用於研究具有高水平雜合性和/或重複序列的基因組。經過數據處理,組裝牡蠣基因組大約為559Mb,總共有大約28000個基因。 [1] 
隨着牡蠣基因組數據的深入發掘,有可能為有效改變牡蠣的生活習性,使其能夠更好地為人類所利用提供更廣闊的技術思路。例如,自然狀態下的牡蠣會固着在船舶和管道表面,造成船舶阻力增加、管道堵塞等,這種特性使牡蠣被列為海洋污損生物之一。通過搜尋牡蠣基因組有望能夠發現牡蠣附着變態調控通路中的關鍵受體,尋找經濟有效的藥物,誘導牡蠣幼蟲跳過附着過程,直接發生變態而成為單體牡蠣,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該問題的解決,將極大地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和國防。 [1] 
參考資料
  • 1.    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海水養殖動物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科學時報》社網站 科學網.2010-7-28 [引用日期2017-01-15]
  • 2.    董曉偉,姜國良,李立德等.牡蠣綜合利用的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04(04):62-65.
  • 3.    牡蠣科 Ostreidae  .中國自然標本館 CFH[引用日期2023-08-04]
  • 4.    鄭小東等.中國水生貝類圖譜[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3.07:419-424
  • 5.    齊鍾彥.中國經濟軟體動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03:194-195
  • 6.    李怡羣.渤海西部海域海洋軟體動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08:78-79
  • 7.    李軍德,黃璐琦,李春義.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 上[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206
  • 8.    於瀟, 盧鈺博, 劉嘉卓等. 牡蠣的生態養殖[J]. 水產養殖, 2020, 第41卷(4):1-3,7.
  • 9.    張熙, 肖玲, 宋春霞. 牡蠣殼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 水產養殖, 2023, 第44卷(1):14-17.
  • 10.    施恬1, 李東萍2. 牡蠣的營養價值及加工利用[J]. 中國水產, 2023, 第571卷(6):95-96.
  • 11.    【中國科學報】牡蠣科貝類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3-10-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