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虞朝

鎖定
虞朝 (公元前2095年~公元前2067年;公元前2064年~公元前2025年),傳説中夏朝之前的朝代,由虞舜接受唐堯禪位後所建。首都蒲阪(今山西永濟 [1]  。“虞朝”即史書上説的“虞”所統治的時期,虞舜姚重華,出身於今山東諸城地區的有虞氏部落;故而所建朝代便被稱為“虞朝”。
接受虞舜禪位之後,將虞舜之子商均封在“虞”地(今河南商丘虞城縣),建立虞國;承嗣“有虞氏”之號,後來春秋時期的陳國、戰國時期的齊國田齊)的歷代君主以及西漢末年的新朝建興帝王莽皆為虞舜之後裔。
中文名
虞朝
外文名
The Yu Dynasty
時間範圍
公元前 2095年 至 2067年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蒲阪(今山西永濟
主要城市
蒲阪(今山西永濟)、虞城(今河南商丘虞城縣
政治體制
中央集權化部落聯盟制度
國家領袖
虞舜
商均
主要民族
華夏族
開國君主
虞舜
末代君主
商均
興亡時間
公元前2095年----公元前2067年;公元前2064年----公元前2025年(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
興亡時間依據
三皇五帝年表
所處文化層
山西龍山文化時期
相關文化遺址
山西龍山文化遺址
紀    年
虞舜元年----虞舜67年
相關墓葬
湖南寧遠舜帝陵、商均墓
相關神話傳説
孝感動天、堯舜禪讓、大禹治水

虞朝國號

陶唐王朝,是上古時代唐堯建立的王朝,後世之人經常把唐朝與虞朝並稱,史稱“唐虞”。

虞朝歷史

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史稱陶唐王朝。
《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武功的傳説,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説:“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徵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説:“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大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説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説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從兩個女兒那裏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説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唐堯去世後,陶唐王朝宣佈告終,虞正式建立虞朝,史書把唐堯禪位後的二十八年稱為“唐虞之際”。
虞朝,是唐堯死後建立的王朝,他繼承了唐堯時期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國家的體制,都是延續着唐堯時期的制度。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皋陶、棄、伯益、夔、、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大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説重視孝道,舜的傳説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説的典範。孟子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説:“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説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
據説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虞朝後世影響

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2] 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3]  《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4] 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
時間作為上古中國中原地區的一個治世,唐虞在很多史籍中指代唐虞執政的那段時間。 《論語·泰伯》中記載“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記載“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宋劉過《沁園春·壽》詞中有“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

虞朝後世考證

經查最新的永濟方誌,清光緒12年(1886年)蒲州知府事贏杜崧年《續補永濟縣誌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來經天緯地之人,歷代層見迭出,昭著史冊,目河中為人文之蔽”。既然稱説虞帝,可見認為就是一個朝代。

虞朝上古時期

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
有虞氏上古時代的一個方國或部落,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古史傳説中著名的聖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領。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説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
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股腦兒歸於“神話傳説時代”。現今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説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説與虞屬原始社會説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説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虞朝春秋以前

古史辨派的核心理論是“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層累造成的第一層意思是,“時代愈後,傳説的古史期愈長”,“譬如積薪,後來居上”。最初,顧頡剛先生認為孔子時已有堯、舜。後來,他的弟子們又對這個説法加以修正,説《論語》中提到堯舜的幾章都不可信,春秋以前的文獻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為宣傳禪讓説而添加出來的,實際上堯、舜不過是“上帝”的分化,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

虞朝戰國以後

據此,他們斷定春秋以前人心目中只有夏商周的“三代”概念而絕無“虞夏商周”的四代概念或“虞夏商”的三代概念,古籍中凡是以虞為朝代名的記載都是戰國以後的晚出之説。“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雖有合理成分,但以堯舜為上帝的分化卻顯然是混淆了歷史傳説與神説的界限。説虞代是戰國人所造更屬武斷。
因為吳國也叫做虞國,所以這個虞國叫做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河南虞城至山西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也有人認為,虞國是陝西省隴縣地區西周時期矢國的後代。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説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説:“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説:“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朝虞夏商周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而且多是轉述春秋時人的對話,我們不能因為這兩部書成書戰國時代便斷定其中所記春秋時人的對話統統是戰國時人的假論。況且,“三代”是一個隨時代遷移而變動的概念,春秋時人基有西周已亡而東周仍存的事實,當談話須要分辨周亡或周續的不同角時,就曾經分別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

虞朝皋陶六德

皋陶謨》是《尚書》、《虞書》中的一篇。皋陶,是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就是謀。《書·皋陶謨》:“日嚴祗敬六德,亮採有邦。”按,“六德”即“九德”“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中的六種。皋陶提出“九德”,作為宮人的道德基本準則。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 虞 夏 文章,則有皋陶 六德。” 明 唐順之 《廷試策一道》:“ 禹 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廣知人之旨也。”

虞朝左傳記述

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着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説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虞朝相關記載

春秋時期有個諸侯國叫吳,因為吳國也叫做虞國,所以這個虞國叫做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河南虞城、山西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也有人認為,虞國是陝西省隴縣地區西周時期矢國的後代。

虞朝帝王世系

第一任 舜
第二任 商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