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世功

鎖定
林世功琉球語:リンシコー,1842年-1880年),琉球國士族、詩人,久米村人。子敍春傍,童名加那,和名名城裏之子親雲上春傍。1865年,林世功被選拔為官生(官費留學生)。1868年,與毛啓祥、葛兆慶、林世忠一起,作為琉球國4名官生的一員前往清朝留學,入讀京師國子監。4年後學成歸國,官至世子師。1876年,琉球國王尚泰因日本逼迫斷絕中琉關係,遣林世功隨向德宏赴福州,向清朝求救。1879年得知日本吞併琉球的消息後,林世功等北上京師(今北京),多次向清政府請願哭訴,但無效果。1880年,林世功因抗議“分島改約案”而自殺殉國。
林世功通過自殺表達出四個意思:一是表達對日本侵略的強烈憤慨;二是表達對宗主國清朝的失望;三是表達對不能完成使命的歉疚;四是表達自己作為一個小人物在這種大的局勢面前的無奈。 [1] 
中文名
林世功
外文名
リンシコー
別    名
名城裏之子親雲上
子敍
春傍
加那
官生新垣
國    籍
琉球國
民    族
華人閩人三十六姓
出生日期
1842年2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廿四日)
逝世日期
1880年11月20日(光緒六年十月十八日)
畢業院校
國子監
主要成就
在華出版《琉球詩錄》等作品
自殺抗議“分島改約案”
出生地
琉球久米村
信    仰
儒教
代表作品
《林世功集》
性    別
師    傅
徐幹

林世功人物生平

林世功留學中國

1842年2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十二月二十四日),林世功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他是若秀才林奕保與鄭氏思鶴的次子。林世功出身閩人三十六姓,是明太祖洪武年間的福建移民林喜的後裔。 [2] 
林世功與其他久米子弟一樣,自幼在明倫堂學習漢語漢文,在1865年的官生科考試中金榜題名,與從兄林世忠以及首裏出身的毛啓祥、葛兆慶被錄取為赴宗主國清朝留學的官生。官生科考試難度係數極大,“考官不僅要考核考生的知識,還要考察考生的品德。久米村的選拔考試,初試為‘錄’——考察紀事和呈文的寫作能力,複試考察奏、諮、表文的寫作能力” [3]  ,林世功能通過這個考試,説明他已經到了出人頭地的程度。因為他出身林氏新垣家,所以人稱“官生新垣”。
1868年冬,林世功等4名官生前往清朝留學,並於翌年到達京師(今北京),入學國子監,這也是琉球國最後一批派往中國的留學生。在國子監期間,林世功的師傅是徐幹。林世功在國子監學習經史子集及詩賦文章,他的學業非常出色,在中國期間他的漢詩就以《琉球詩課》與《琉球詩錄》之名刊行於世。1873年夏,林世功畢業,隨貢使向德裕、蔡大鼎離開京師,踏上歸途。與他同時來華的毛啓祥死於入京途中,葛兆慶與林世忠也相繼去世,只有林世功一人學成歸國。

林世功再度來華

1874年,剛剛歸國的林世功就被任命為久米村詩文官話經書師匠,同年12月轉任久米村文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出任國學師匠;9月又擢為中城王子世子尚典的講解官。 [2] 
就在林世功平步青雲之時,琉球正面臨着來自日本的空前壓力,逐漸淪入亡國的深淵。林世功還在中國留學時,日本就在1872年將琉球國改為琉球藩,着手開始吞併琉球的進程。林世功在福州等待接貢船歸國時,日本以為八瑤灣事件中遇難的琉球人報仇為由出兵台灣,並在其後與清政府簽訂的北京專約中取得了“保民義舉”的大義名分,等於承認琉球是日本屬國。1875年,日本派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強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震驚琉球上下,使琉球處於風雨如晦、人心惶惶的亂象之中。儘管琉球據理力爭,反對日本要求,但仍是無能為力,與松田道之談判破裂後,只好派官員直赴東京請願。
另一方面,琉球國王尚泰擔心清朝過問此事,並且為了挽回國運,又派遣紫巾官向德宏以前往伊平屋島祈禱為由秘密出使中國,林世功以陳情通事的身份隨同前往。一行共19人,於1876年12月10日夜裏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港(今名護市許田地區的湖邊底)出發,在伊江島遭遇颱風,險些觸礁沉沒。在經過八重山羣島之後,他們於1877年4月12日到達福州,與滯留福州的貢使毛精長會合,被安置於柔遠驛。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將尚泰的密信呈給閩浙總督何璟,並提出直赴京師請願。經何璟上奏後,清廷才知道了琉球所發生的一切。然而,清政府反應消極,認為琉球價值不大,但出於保住宗主國的架子,故對日本只能“以情理二字相駁詰”,也不準向德宏等入京,令其通通回國。 [4]  日本利用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於兩年後悍然實施“琉球處分”,在琉球設沖繩縣,將國王尚泰、世子尚典等琉球王室成員挾至東京軟禁,琉球滅亡。

林世功入京哭訴

當時,向德宏、林世功等並未應清廷要求而回國,而是留在福州。他們是從漂海來閩的琉球難民那裏聽到了亡國的噩耗,接着又得到了世子尚典要求他們北上求救的密函,於是向德宏於1879年6月先行北上,到天津謁見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到1876年9月29日,林世功、蔡大鼎、毛精長等人也從福州北上,直赴京師求救。林世功代毛精長所撰的《由閩北上實錄》對此過程記載道:“……丙子年,國王特遣陳情使紫巾官向德宏、都通事蔡大鼎、通事林世功等,捧齎諮文,詣閩告急……嗣後本國官吏先後抵閩報稱,日本遣派兵廢藩為縣,奪據王城,甚則執去國王、世子,囚官虐民,甚狀不忍盡述,當即疊次哀懇大憲,迅賜拯救。惟念在閩守候多年,竟致國滅主辱,若不晉京請救,難期再造邦國。因欲稟請閩憲,又恐多需時日,緩不濟急,而況未必允准,不如薙髮改裝,密為北上。業於己卯年八月十四日率同蔡大鼎、林世功,大文李文達,茂才蔡以正,傳譯通事謝維垣,驅使篤實之人陳學誠,從人仲村渠,三更時分坐駕河船,萬壽橋放棹,次日黎明到馬尾,轉搭海定輪船,即日開洋,十七日至上海……二十七日移寓河北(天津)宏盛客店,即與紫巾官(向德宏)議事……九月初二日,河北啓程……初五日四十里至都(北京),由沙鍋門(廣渠門)進城,寓西河沿福來客棧。” [5] 
林世功及蔡大鼎、毛精長等人在1879年10月19日到達京師後,就積極展開救國活動,與在天津向李鴻章請願的向德宏相互呼應。從1879年10月23日到1880年11月18日,他們共9次向總理衙門禮部請願,呼籲清朝討伐強暴的日本,幫助琉球復國,但清廷只勸他們儘快回福州。他們甚至還在百官上朝必經的東華門守候,碰到大臣就跪着向他們哭訴,許多清朝官員深受感觸,但只得安慰他們不要哭出聲,免得日本人知道。官員毛澄賦詩道:“彈丸吹桂榑桑枝,三十六家歸路遲。龜揹負橋迎冊使,龍涎染殿引朝儀。飛章北渡求援夜,長跪東華請命時。容得包胥連日哭,當年豈不畏吳知?”另一官員楊道南賦詩道:“開國中山海上漚,扶桑東望戰雲愁。龍涎春貢經三佛,鼠尾雲開望七洲。秦地有人思破釜,漢庭何日急同舟?淒涼馬齒垂垂盡,三楚累臣一哭休。”此外,林世功等還寄希望於神佛,他們每月朔望都會去正陽門關帝廟祈禱國運回轉。 [5] 

林世功自殺殉國

就在林世功等想盡一切辦法復國時,清政府正在與日本進行針對琉球的秘密外交。原來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斡旋,日本想出了一個“分島改約案”,即將琉球南部的先島羣島讓給中國;作為交換,中國修改《中日修好條規》,給予日本片面最惠國待遇。清政府有意接受,並試圖在先島羣島恢復琉球國,因此清朝總理衙門和日本駐華公使宍户璣便就“分島改約案”於1880年8月至10月展開八次談判。林世功、毛精長、蔡大鼎等人已聽到了關於“分島改約案”的風聲,他們於1880年9月28日向總理衙門遞交反對分割琉球的請願書,稱先島羣島貧瘠不能立國,請求恢復琉球全境。 [6]  但這無濟於事,總理衙門還是於10月21日同日方草簽了分島改約的協定。其後清廷內部圍繞該案發生爭論,林世功似乎也察覺到了。他感到必須以死來拯救琉球國運,於是在1880年11月20日(陰曆十月十八日)以個人名義向總理衙門呈遞了一封請願書,寫道:
“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謹稟,為一死泣請天恩,迅賜救亡存國,以全臣節事:竊功因主辱國亡,已於客歲九月,隨同前往進貢正使耳目官毛精長等改裝入都,疊次匍叩憲轅,號乞賜救各在案,惟是作何辦法,尚未蒙諭示。昕夕焦灼,寢饋俱廢,泣念奉王命抵閩告急,已歷三年,敝國慘遭日人益肆鴟張,一則宗社成墟,二則國王、世子見執東行,繼則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請救所致,已屬死有餘罪,然國主未返,世子拘留,猶期雪恥以圖存,未敢捐軀以塞責,今晉京守候,又逾一載,仍復未克濟事,何以為臣?計惟有以死泣請王爺暨大人俯準,據情具題,傳召駐京倭使,諭之以大義,威之以聲靈,妥為籌辦,還我君王,復我國都,以全臣節,則功雖死無憾矣!謹稟。” [5] 
除了請願書以外,林世功還給蔡大鼎、毛精長等人留下一段遺書,寫道:
“此稟並無與人牽涉之語,雖遞無妨,祈諸公裁奪施行。如曰無補於事,不必投遞,則功亦末如之何。雖然,與其事後遞稟,有名無實,曷若事前以死請救,以全臣節哉?再,功謂奉主命告急,五載於茲。乃上不能救君,下不能存都,何以覆主命,何以對國人?世子如問父王,又將何以為對?此功所以捐生請救也,伏望諸公憐其愚而宥其罪。臨命痛哭,箋此謹白。” [5] 
當日上午,林世功自殺殉國,留下絕命詩(辭世詩)二首:
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
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老淚憶兒雙白髮,又聞噩耗更傷神。 [5] 
他死後,清朝官員被其打動,嘆曰:“此誠忠臣也!實屬可憫。”遂賜銀二百兩,於他殉國兩天後埋葬於通州張家灣 [5]  後來“分島改約案”果然沒有簽署,但琉球也沒能復國。

林世功文學成就

林世功非常擅長作詩。他在國子監留學時,不僅蒙師傅徐幹的指點,還私淑於另一名清朝大儒孫衣言。林世功的詩作被贊為“詳雅有中朝館閣氣象”、詩意“新穎絕倫”、“音節壯闊格律渾成”、“語語雅切亦細密亦大方”。 [7]  林世功的詩以《琉球詩課》和《琉球詩錄》之名刊行於中國。前者多為上課時所作的試帖詩,價值不高;後者則是林世功自由發揮作品,共計82首,附上老師徐幹的評語,其內容包括吟詠北京名勝風物、思念故鄉親友、歌頌中琉友誼、留行送別等,體裁不僅有格律詩,也有古詩。從《琉球詩錄》可以看出林世功的詩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沖繩學者上裏賢一認為林世功“詩文中所見的他是平穩而沉着的,一反其激烈的行動”,“林世功的悲憤慷慨之氣不僅沒有特別強烈,反倒在性格上恰恰相反,至少從詩文中所見的林世功是一位懷有温和性格的人”。 [8]  台灣學者楊仲揆則認為林世功的詩歌造詣超越了蔡温程順則蔡鐸等過去琉球的任何漢詩詩人,即便在清朝士人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惜以琉球亡國,子敍壯烈殉國,客死他鄉,未得回國弘揚文教,綰領一代風騷,時耶命耶?” [9] 

林世功軼事典故

林世功朝鮮交流

1872年秋,朝鮮使臣樸珪壽一行曾造訪國子監,與林世功偶遇筆談,雙方答詩酬唱。林世功作的兩首詩分別是:
帶礪同盟列外藩,圜橋此日接高軒。舊邦曾説傳箕子,異地相逢紀薊門。共喜筆譚詢土俗,不須菊蕊泛金樽。我來請業持節,咫尺均沾聖主恩。
鯫生問字謁成均,三見皇華夙因。腹有詩書人不俗,交無新舊意相親。東南海外同修貢,四百年前昔結鄰。笑語猶欣萍水遇,秋風莫憶故鄉蓴。 [10] 
遺憾的是,朝鮮使臣與林世功唱和的詩及他們的筆談內容已失傳。儘管如此,此事仍堪稱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交流的一段佳話。

林世功遭到質問

據説林世功在福州向清朝閩浙總督何璟求救時,何璟向他詢問琉球現狀,並特別問及琉球自國難以來有幾人殉國,林世功無言以對,深受刺激,大感恥辱,因而萌生了以死殉國的念頭,為他在北京的自殺埋下伏筆。 [11] 

林世功墓地被毀

林世功自殺殉國後,清政府認為林世功是琉球國的忠臣,下賜200兩銀子,厚葬於通縣張家灣立禪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立禪庵村)。此處為客死北京的琉球國人士墓地,共有14座琉球人(均為久米村人,琉球土著一般實行風葬火葬)墳塋,林世功為倒數第二位入葬者(最後一位為1889年下葬的王大業)。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有日本人來此調查,而後林世功等琉球人的墳墓被仇日的村民當作日本人墓拆毀泄憤,只有王大業的墓碑還保存着。直到80年後,立禪庵村的琉球人墓地仍然沒有任何修復的跡象。 [12] 

林世功歷史評價

林世功正面

林世功之死被大多數琉球人所稱頌紀念。如蔡大鼎認為他“死有重於泰山”,並説:“其忠至大,而兼孝弟,則不可得而名矣”。1881年3月,清政府下令重開琉球談判,力保琉球社稷,並命沿海各省加強武備。蔡大鼎聞説後大喜,並寫道:“此事專出自保護敝國之至意,此豈非林子敍死稟之力哉?” [5] 
沖繩學的先驅伊波普猷評價林世功説:“姑且不論事情的成敗與否,林氏的自殺,確是給當時人們帶來了衝擊。連稚齡兒童和販夫走卒都對官生新垣的名字朗朗上口。但是隨着日本思想的浸潤,事情也就漸漸被遺忘了。” [13] 
戰前沖繩歷史學家東恩納寬惇則謂:“我國久廢武事,專修事大之禮,以彌縫安寧為國是。士氣為衰,偷於安逸,作娛小康之風。當其時節,至如願為國家所殉者,殆無可望。……節義久亡,以偷生為其事而爭之者,蓋利己耳,而墨守之處則惟因襲,此仍無具眼達識之士使然。當斯之時,(林世功)獨引使命之責,加之當其正副使節晏如而俟百年河清之時,以一裨役之身,為大義名分而死。噫,林氏世功乃琉末一志士也夫!暫不可論其成敗,然若雲誤其名分之根本,噫!則又何謂耶?” [14] 
主張琉球獨立的人士更將林世功視為民族英雄,如為琉球復國的來台灣的琉球人蔡璋評價林世功“受着琉王的密命,重渡中國,無非為挽救國家而奮鬥,恪尊‘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之義,移孝作忠,以死明志,尤令我們今日深感琉球復國責任重大。” [15] 
中國也對林世功給予高度評價,林世功殉國之時,清朝官員就稱讚他為忠臣。台灣學者楊仲揆評價林世功説:“吾人於百年之後,展讀林世功的死前遺稟遺啓與絕命詩,但見其忠悃哀切,從容就義、視死如歸之堅強情態,知其哀毀之頃,已不暇計及文詞之樸實淺俗。尤可佩者,本來為臣死國,可歌可泣,可風可傳,一般人或將其揚厲鋪張,裝模作樣,表現出一副壯烈殉國的姿態,以沽世譽。而林世功乃默默然以堅定而平凡的步伐,走向死亡,真正做到視死如歸。不獨絲毫不覺得意而反覆説明,充分表現自己之渺小、誠懇與卑微。在絕命詩中,尤其充分表現為子不能盡孝的自罪情緒,可算是最偉大的平凡人。” [16]  大陸學者謝必震則評價説:“人們雖對林世功殉國的壯舉讚頌不已,然無力迴天的趨勢已成定局,可憐報國無門的愛國志士林世功,終究抱恨終天,享年僅四十歲。但不管怎麼説,琉球的歷史因為他有了那麼醒目的重重一筆。” [17] 

林世功負面

日本及堅持親日立場的琉球人則對林世功持負面評價,認為他是抗拒時代潮流的頑固分子的代表。如戰後沖繩學者仲原忠善説:“在日本,以德川氏為頂點的幕藩體制已經垮台,並清算封建制度,推行絕對君主制。但在琉球王國解體的過程中,其士族及與其同階級的大部分久米村人卻熱衷於反對運動,林世功為了從事反對運動,於明治九年偷渡福州,並向北京政府提出請願書。明治十二年,一接到廢藩置縣終於實施的消息之後,就急行至北京,得知事不可為,隨即引刃自盡。當年四十歲的林世功所表現出的純情,或許有其可愛之處,然而其對時局的無知,實在不能不令人為之感到詫異。” [18] 

林世功個人作品

林世功所作詩文被日本學者輿石豐伸輯為《林世功集》並加以譯註,於1999年出版。
參考資料
  • 1.    揭秘1880年在北京揮劍自殺琉球第一義士林世功  .鳳凰網.2013-05-17
  • 2.    《那霸市史》資料編第一卷六,《家譜資料二(下)》,第969頁。
  • 3.    真境名安興.《沖繩一千年史》:沖繩新民報社,1974年:第382—383頁
  • 4.    《清季外交史料》卷15,第11—13頁。
  • 5.    蔡大鼎:《北上雜記》。
  • 6.    西里喜行編:《琉球救國請願書集成》,第68—74頁。
  • 7.    林世功等著,徐幹評、孫衣言序:《琉球詩課》,參見《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彙編》下。
  • 8.    上裏賢一:《詩文所見之林世功的行動與精神》  .琉球大學學術信息庫.2000-03
  • 9.    楊仲揆.《琉球古今談》: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90頁
  • 10.    林世功等著,徐幹評、孫衣言序:《琉球詩錄》,參見《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下。
  • 11.    山裏永吉.《沖繩歷史物語》:經草書房,1967年:第349頁
  • 12.    134年來 中國人虧欠琉球人一個國家  .鳳凰網.2013-05-17
  • 13.    伊波普猷.《伊波普猷全集》:平凡社,1974年:第442—443頁
  • 14.    東恩納寬惇:《尚泰侯實錄》,第430—431頁。
  • 15.    蔡璋.《琉球亡國史譚》:中正書局,1951年
  • 16.    楊仲揆.《琉球古今談》: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6頁
  • 17.    謝必震.《中國與琉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68頁
  • 18.    仲原忠善.《仲原忠善全集》卷一:沖繩時代社,1977年:第56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