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引證解釋
編輯京師1、帝王的都城
《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1]
先秦:
- 《克鍾》銘文:“王在周康刺宮,王乎士舀召克,王親令克遹(yù)涇東至於京師,賜克田、車、馬乘。”(王國維等學者認為係指克從豳地至“京師”; [13-14] 一説此處“京師”在豳地; [18] 當代有洛陽當地報道稱系沿涇河至洛邑 [5] )
秦代:
漢代:
三國:
隋:
- 楊廣《還京師詩》:“東都禮儀舉,西京冠蓋歸。是月春之季,花柳相依依。”(標題中京師指大興城)
唐:
- 《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此處京師指長安) [9]
宋:
明:
清:
- 《睢州志·浮香閣軼聞絕句·袁楚雄(袁可立孫)》:“清,吳逆亂作,往來荊楚京師數年,投牒歸。”
京師2、天子的軍隊
- 《左傳·莊公十一年》:“京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 [11]
京師3、朝廷
- 《史記·儒林列傳》:“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
京師詞語引申
編輯中國歷史上,許多政權的都城都稱“京”。以“京”稱都城始於周朝建立之初;同時,“京”與“師”常並稱“京師”。
[12]
就這一詞彙初起時所指的地理範圍及其內涵,學界存在不同説法。通行説法認為:“西周時期,京、京師,指的都是鎬。”
[12]
但亦有學者主張,在先周和西周時期, “京師”僅是豳地公劉所都之地的專有地名,是對公劉之都邑的專稱,作為專有地名存在,並不具有後世之一般國都的含義,直至平王東遷、以京師指代成周洛邑之後,“京師”一詞才具有都城的含義。
[18]
也有文獻並指出京師與中國之間的聯繫,如《毛詩正義》有云:“中國,京師也。”
[15]
《詩集傳》亦收此説。
[3]
葛劍雄則就京師、中國的意涵及地理位置論述説:天子所住的“國”(京師)處於中心、中樞地位,遂被稱為“中國”;最初的“中國”只指周王所在的豐(在陝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和鎬(在陝西長安縣西北豐鎬村一帶)及其周圍地區。滅商以後,依據周人的習慣,將原來商的京師(殷,河南安陽市)一帶也算“中國”。
[16]
總而言之,關於“京”、“師”以及“都”的含義,各家説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周代的京、京師、都、等詞彙均指稱“王室居住地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後來,“京”“師”“都”這方面的含義一直延續下來。中國帝制時代的最後的“京師”,是北京。北京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國都,稱為薊;遼朝時成為南京,又稱燕京;金世宗起到1217年為中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永樂帝起為北京順天府。至清軍入關之後也在北京定都,稱“京師”。辛亥革命後,順天府由京師改為首都北京,此後名稱、地位屢經變動,直至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12]
此外,“京師”一詞也影響到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越南阮朝亦將順化稱為京師。
[22]
- 參考資料
-
- 1. 春秋公羊傳·桓公(元年~十八年)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9-02]
- 2. 京師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1]
- 3. 詩經卷之六 朱熹集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30]
- 4.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2]
- 5. 京 師 .洛陽日報[引用日期2020-03-09]
- 6. 漢書·卷三·高後紀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8-30]
- 7.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8-30]
- 8. 後漢書·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30]
- 9. 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地理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9-07]
- 10. 明史·志·卷十六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10-19]
- 11. 春秋左傳·莊公(元年~三十二年)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8-31]
- 12. “京”“師”“都”義考 北京何以稱“北京”-中新網 .中國新聞網.2019-07-15[引用日期2021-10-02]
- 13. 楊現昌.《國史金石志稿》所錄西周克鍾銘文校釋[J].語文學刊,2012(16):24-25.
- 14.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八《克鍾克鼎跋》:觀克鍾、克鼎出土之地,並克鼎中錫土之事,克之疆域蓋遠矣。克器出於寶雞縣南之渭水南岸,殆克之所都,其地南鄰散氏,蓋古之井地也。然其他邑又遠在渭北,北至涇水,殆盡有豳國故地。鼎銘雲“錫女田於蹲原”,此即《公劉》所瞻之溥原也。鍾銘雲“王親命克通涇東至於京師”,豳在涇側,自豳至京師,自應循涇水而下,則涇水之旁當有克都,而其他都乃在渭南。《詩》稱“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克之封地,乃與古公劉同矣。
- 15. 毛詩正義-卷十七 十七之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2]
- 16.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葛劍雄 .網易新聞.2009-06-25[引用日期2021-10-02]
- 17. 劉松來著.詩經三百首詳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6:281-282
- 18.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 2016年 第1輯 總第30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6:15-18
- 19. 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編委會 編;饒鑫賢 主編.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99
- 20. 遲文浚 主編.詩經百科辭典·下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1652-1653
- 21. 陳濤 主編.古漢語常用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 22. 孫文範 編著.世界歷史地名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3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