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

(古代京城)

鎖定
南京為復都制體系下“位於南方的京城”的意思。
唐代以成都為南京不到三年時間。 [1]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應天府(今商丘)為南京。 [2-5]  遼代,以北京為南京。金代,以開封為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京師應天府(今南京)改稱為南京,作為留都
中文名
南京
別    名
南都
行政區類別
京城
地理位置
中國

南京東漢南京

東漢南京即今南陽,曹植在《漢二祖優劣論》將稱南陽為南京。

南京唐代南京

成都 成都
唐代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到成都避難。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唐肅宗李亨駕回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十二月稱南京,為府。 [6]  與當時的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北京太原並稱。所以在唐代有“揚一益二”之稱,謂天下繁華,揚州為第一,益州次之,益州即指成都。
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罷京。歷時不到三年。 [6] 

南京宋代南京

宋朝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五代時稱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為南京。下轄寧陵、宋城、谷熟、下邑、虞城、楚丘六縣。宋朝的南京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宋朝的南京地處大運河通濟渠(汴河)咽喉要道,四通八達。宋朝州郡辦學始於南京應天府(商丘) [7]  ,南京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濃厚的興學重教氛圍 [8]  ,應天書院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宋朝最高學府之一。 [9] 

南京遼代南京

遼代南京 遼代南京
遼代是古代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政權,共有五個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府)、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合稱“五京”,其中南京城規模最大。
按照《遼史·地理志》記載,南京城周長36裏,城牆高3丈,寬1.5丈。城有8門:東為安東門、迎春門,南為丹鳳門、開陽門,西為清晉門、顯西門,北為通天門、拱辰門。其中有兩條貫穿城市的大道:一條為東西向,聯通了清晉門和安東門,它是廣安門內、外大街的前身;另一條為南北向,聯通了拱辰門和開陽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鬧市口大街南段、長椿街、牛街加上右安門內大街北段,也就是10路和626路公交車從“長椿街路口北”到“南櫻桃園路口北”所走的路徑。遼代時,南京城有30萬人,包括了漢、契丹、奚、渤海、女真等民族。南京城內劃分了26個“坊”,各坊有圍牆、坊門,門上有坊名,以此管理城內居民。據《契丹國志》記載,南京城“大內壯麗,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於其中。僧居佛寺,冠於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水甘土厚,人多技藝”。
遼代南京城基本上是沿用唐幽州城,只是重修了城牆,並沒有進行大規劃的改造。 [10-11] 

南京金代南京

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開封府,定開封為金代“南京”,以“南京”開封府作為他南下侵宋的基地。金正隆六年(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曷蘇館猛安完顏福壽等人與南京留守司軍隊共同發動政變,擁立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烏祿)為帝,改元大定,這就是金世宗,金世宗稱帝后下詔廢黜完顏亮皇帝位;隨後完顏亮準備佔據江南,與金世宗完顏雍對抗;金正隆六年十一月,他在瓜州渡口集結的水軍叛亂,亂軍將完顏亮殺死,當時他年僅40歲。金世宗完顏雍遷都燕京(今北京),開封府仍為南京。
金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三月,蒙古軍隊進逼金中都北京。金宣帝遣使請和,並以衞紹王的女兒為岐國公主,嫁給成吉思汗,並獻納金帛及童男童女500人、馬3000匹,成吉思汗才下令退兵解圍;當年五月,金宣宗唯恐蒙古大軍再來,加上財用不足,乃決定南遷南京開封府。金宣帝完顏殉貞祐二年(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七月遷都至金南京開封府後,立即遣使告知南宋皇帝。南宋皇帝採納臣下意見,廢除進貢金代皇帝歲幣,雙方由此引發戰爭,連年不斷。
金代定都南京開封府18年。

南京明代南京

明朝永樂十九年正月(1421年),明朝朝廷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由京師改稱南京,將今天的安徽、江蘇、上海二省一市的範圍合稱為“南直隸”。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將明代南京(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將應天府改稱江寧府

南京渤海國南京

歷史上位於我國以及朝鮮半島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也設過“南京”。這個“南京”故址在今朝鮮咸興,其具體地址有兩種説法,一是位於今咸鏡北道鏡城,一説位於今咸鏡南道北青郡新昌附近。 [12] 

南京保護情況

2022年12月,入選江蘇省2022年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13]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載曰南京,為府,上元元年罷京。土貢:錦、單絲羅、高杼布、麻、蔗糖、梅煎、生春酒。户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縣十:(有府三,曰威遠、歸德、二江。有天徵軍,本天威,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更名。)成都,(次赤。有江瀆祠。北十八里有萬歲池,天寶中,長史章仇兼瓊築堤,積水溉田。南百步有官源渠堤百餘里,天寶二載,令獨孤戒盈築。)華陽,(次赤。本蜀,貞觀十七年析成都置,乾元元年更名。)新都,(次畿。武德二年置。有繁陽山。)犀浦,(次畿。垂拱二年析成都置。)新繁,(次畿。)雙流,(次畿。)廣都,(次畿。龍朔二年析雙流置。)郫,(次畿。)温江,(次畿。本萬春,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更名。有新源水,開元二十三年,長史章仇兼瓊因蜀王秀故渠開,通漕西山竹木。)靈池。(次畿。本東陽,久視元年置,天寶元年更名。)
  • 2.    《漢書·地理志》雲:“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 3.    《左傳·襄公九年》記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 4.    《永樂大典·南京》條目引用《地理通釋》的記載:“南京應天府:閼伯所居商丘……隋唐為宋州。太祖以歸德節度使即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景德三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
  • 5.    《宋史》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 京城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週二裏三百一十六步。門曰重熙、頒慶。殿曰歸德。元豐六年,賜度僧牒修外城門及西橋等。京城周廻一十五里四十步。東二門: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門:南曰順成,北曰迴鑾。南一門,曰崇禮。北一門,曰靜安。中有隔城,又有門二:東曰承慶,西曰祥輝。其東又有關城,南北各一門。”
  • 6.    《新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載曰南京,為府,上元元年罷京。土貢:錦、單絲羅、高杼布、麻、蔗糖、梅煎、生春酒。户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縣十:(有府三,曰威遠、歸德、二江。有天徵軍,本天威,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更名。)成都,(次赤。有江瀆祠。北十八里有萬歲池,天寶中,長史章仇兼瓊築堤,積水溉田。南百步有官源渠堤百餘里,天寶二載,令獨孤戒盈築。)華陽,(次赤。本蜀,貞觀十七年析成都置,乾元元年更名。)新都,(次畿。武德二年置。有繁陽山。)犀浦,(次畿。垂拱二年析成都置。)新繁,(次畿。)雙流,(次畿。)廣都,(次畿。龍朔二年析雙流置。)郫,(次畿。)温江,(次畿。本萬春,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更名。有新源水,開元二十三年,長史章仇兼瓊因蜀王秀故渠開,通漕西山竹木。)靈池。(次畿。本東陽,久視元年置,天寶元年更名。)
  • 7.    宋 呂中 撰 《宋大事記講義卷七 真宗皇帝 建學》載:“祥符二年二月,賜應天府書院額。 州郡置學始此。”
  • 8.    北宋南京應天府士人及文化成就  .知網空間[引用日期2013-04-20]
  • 9.    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皇宋癖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澤注河漢,金革塵積,弦誦風布。乃有睢陽先生贈禮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奮於丘園教育為樂門。弟子由文行而進者,自故兵部侍郎許公驤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維,樞密直學士綸,並純文浩學,世濟其美,清德素行,貴而能貧。祥符中,鄉人曹氏,請以金三百萬,建學於先生之廬。學士之子,殿中丞,舜賓。時在私庭,俾幹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凟,時舉賢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職方員外郎吉甫,時以管記,以領其綱。學士書一而上,真宗皇帝為之嘉嘆,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學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記,前參予政事,陳公侍郎堯佐題其榜。由是: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輿魯堂,章甫如星,縫掖如支。講議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羲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 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佔,或鬱郁於時,或峻於層雲,或深於重淵。至於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禮樂製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説者,蓋玄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為卿大夫者,天下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先生者,亦不無矣。觀夫,二十年間,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宜觀名列,以勸方來。登斯綴者,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孜孜仁義,惟日不足。庶幾乎,刊金石而無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視此而興,濟濟羣髦,鹹底於道,則皇家三五之風,步武可到,戚門之光,亦無窮已。他日門人中,絕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陽先生者,當又附此焉。
  • 10.    北京的遼代古城遺蹟:神秘的“南京”城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3-04-20]
  • 11.    北京的遼代古城遺蹟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04-20]
  • 12.    成都開封商丘,它們曾經叫“南京”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4-08]
  • 13.    “江蘇省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出爐  .中國經濟網.2022-12-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