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璟

(清末大臣)

鎖定
何璟(1816年-1888年), [12]  字伯玉,號小宋。清廣東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小欖人。清代道光道光進士。 [13] 
何璟歷任編修、御史、給事中,曾彈劾辱國之廣東巡撫柏貴,陳海防戰守要略。咸豐十年(1860年),出為安徽廬鳳道。同治二年(1863年)遷按察使,與捻軍作戰。同治四年(1865年),遷湖北布政使。同治九年(1870年),擢福建巡撫,後調山西、江蘇,署兩江總督。 [13] 
光緒二年(1876年),授閩浙總督,治台灣海防,調集輪舶,增募兵勇,建築炮台。光緒九年(1883年),命總兵張得勝防沿海要地,提督孫開華防颱、澎。次年,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被召至京,部議革職。光緒十四年(1888年),病逝。 [13] 
(圖出自 [1] 
伯玉
小宋、筱宋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香山縣小欖
出生日期
1816年(嘉慶21年)
逝世日期
1888年(光緒十四年)
主要成就
兩江總督閩浙總督福州將軍
主要作品
《春秋大義錄》,《通鑑大戰錄》
《奏議十五卷》
《事餘軒詩》
本    名
何璟
祖    父
何文明
父    親
何曰愈
何耀章和何翰章

目錄

何璟生平

1816年(嘉慶21年)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小欖。祖父何文明;父親何曰愈;生有兩子何耀章和何翰章。
1833年(道光十三年)以監生資格參加順天鄉試。
(圖為何璟書法對聯 [2]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第十四名舉人。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中進士,殿試居二甲第五十三名,選翰林院庶吉士。
1850年至1853年(道光三十年至咸豐三年)授翰林院編修。
1852年(咸豐二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1853年(咸豐三年)以記名御史授江南道監察御史。
1857年(咸豐七年)十一月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但向侵略者屈膝求和的廣東巡撫柏貴不僅未受譴責,反得署理總督,一時間輿論大譁。
何璟上疏,請求籍沒葉名琛家產,並將柏貴從重治罪,以平民憤。
英軍在廣州過冬後,陸續北上大沽口,清廷倉惶失措,何璟連上八道奏疏,説明戰守要略。
認為天津和上海是戰略要點,應多築碉樓、墩台,安列炮位,在港口埋下木樁,多派兵丁守護,嚴禁民船出海。
並建議組織沿海百姓、調集弁兵、民團抵禦外敵。練舟楫、利器械、備火攻。命英人限期退出省城,不遵則督師進剿。
還主張把英國與法國、美國、俄羅斯等區別對待,准許正當商業往來,以集中打擊英軍的侵略氣焰。
1858年(咸豐八年)英法聯軍攻佔大沽炮台。何又多次上折,主張在天津、上海等海口加強防守,而在廣東發起進攻,認為這樣就可迫使英人回救香港,天津英 船將不擊自退,氣餒求和。
1859年(咸豐九年)五月升户科給事中。
1860年(咸豐十年)轉工部掌印給事中。針對各部官員升遷的弊端,主張應先補資深者; 按勞績保舉,以改變外重內輕局面,稍遏奔兢之風。其建議被採納實行。
1861年(咸豐十一年)三月,何璟記名以道員用,九月,出任安徽廬鳳道。
1862年(同治元年)入曾國藩軍總辦營務處。
1863年(同治二年)署安徽按察使。
1864年(同治三年)江寧克復,因功加布政使銜。九月實授安徽按察使。十月兼署布政使。
1865年(同治四年)授湖北布政使,1866年(同治五年)就任。正逢黃陂縣水災,百姓紛紛逃亡到江漢一帶,社會動盪。何璟上疏朝廷,求得30萬兩白銀賑濟款,並通令各州、縣積穀備荒、度災。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曾國藩着手裁撤湘軍。何璟時任護理巡撫,吸取前兩次裁撤霆營發生兵變的教訓,主張秘密行事。由於思慮 周密,事情得以順利進行,還順勢平定了蘄水的叛亂。
1867年(同治六年)護理湖北巡撫。當時捻軍正謀劃攻打安慶,巡撫喬松年領兵駐壽州,何璟留居省城。為免書信往來不便,調度貽誤戰機,何璟改變做法,與總兵喻吉三見機行事,共同擊退捻軍。省垣收復後,見文案凌散,何璟親自擬定13條章程,使事務有章可循。率兵鎮壓捻軍因功,賞戴花翎。
1868年(同治七年)何璟裁減54所釐捐分局小卡。
1869年(同治八年)調山西布政使。
奏請以楊嵩生補閩省閩安協副將 奏請以楊嵩生補閩省閩安協副將
1870年(同治九年)迭任福建巡撫,旋調山西巡撫。當時甘肅的回民起義尚未平定,何璟到河曲、保德、吉州、鄉寧一帶巡視,多次上疏請求加強防守。
1871年(同治十年)調任江蘇巡撫
1872年(同治十一年)二月署兩江總督兼署辦理通商事務大臣 [3]  。時內務府籌辦同治帝大婚(冊立皇后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要準備大批供賞賜用的緞匹。何璟以鉅款難籌,奏請酌減,朝旨命減半簡辦,節省經費100萬兩。
1872年(同治十一年)十月丁父憂, 回籍守制。
1876年(光緒二年)九月入京覲見光緒帝,即授任閩浙總督,賜紫禁城騎馬。
1877年(光緒三年)十二月後兼署福州將軍。
上任後,針對福建軍力較弱的情況,與兩江總督沈葆楨協商,增調總兵宋國永率領的兩營兵力到閩設防。同時籌辦海防。
1878年(光緒四年)五月福州發大水,何璟連續7晝夜督率賑濟災民工作,自己帶頭捐賑銀2000兩為官紳作榜樣。洪水退後,他主持疏通洪塘江,基本上消除了水患。
1879年(光緒五年)兼署巡撫。鑑於海事不靖,日本正圖謀吞併與台灣相近的琉球,何璟建議將長江水師的船政局輪船調至基隆合操,每日派船巡視各港口,以便隨時應急。
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交涉事起,清法戰爭,法軍向駐越南山西的清軍發起進攻。由於中法談判陷入僵局,法國所索未遂,便組成以孤拔為艦隊司令的遠東艦隊,竄至福州、基隆。何璟鑑於閩、台地區兵力不足,增募兵勇,在五虎門、福寧、海口、廈門、興化、泉州、漳州、台北、台南、澎湖等處佈防。
兩江總督左宗棠遵旨派撥副將楊在元率湘淮軍四營渡台協防。
何璟因楊在元熟悉台灣形勢,令其暫署台灣鎮總兵,偕同將軍穆圖善、巡撫張兆棟共同佈置戰守機宜,並上疏從閩海關及藩、鹽二庫中撥款,以濟軍需。
(圖為光緒9年12月18日,軍機處檔摺件,奏請以楊嵩生補閩省閩安協副將。典藏單位:台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4] 
1884年(光緒十年),清廷委任侍講學士張佩綸為會辦福建海疆 事宜欽差大臣,
七月初三日抵福州,何璟即將海防事宜交張佩綸專決。
七月十三日開始,孤拔率法軍艦陸續開入福州馬尾港,日夜監視福建水師,作進攻福建水師和馬尾造船廠的準備,還揚言要攻取福州。時清廷尚未對法宣戰,何璟在不平等條約束縛下不敢阻其開入。
七月十五日,何璟、張佩綸等就此電京請示,指出法人實有佔據要害、先發制人之意;如果朝廷決意宣戰,請於復絕法使之先,預授機宜,命中國軍隊首尾合擊,水陸並舉,較為得計。而朝廷下旨嚴令謹守條約,切勿生釁。何璟等又屢次奏請南、北洋水師增援。清帝允准,而控制這兩支水師的曾國荃、李鴻章卻不派艦應援。何璟又與張佩綸等奏請堵塞閩江口、向停泊馬尾的法軍艦發動先發制人的進攻,但清廷樞臣並不以為然。
八月初五日,法軍進攻基隆。
八月二十三日中午,何璟收到法國法國駐福州領事下的宣戰書,何璟急忙將這個消息轉告了船政大臣何如璋,但何如璋竟然對福建海軍將士封鎖消息,提出24日再開戰的請求,遭到拒絕後,他才將這個消息通知了福建水師。由於何如璋耽誤了太多時間,使得福建水師根本來不及準備,法艦已先開炮 [5-7]  。福建水師的9艘艦船和馬尾船廠均被擊毀。何璟因戰敗被即行革職。回粵歸裏後,晚年在粵應元書院講學。
1888年(光緒十四年)病故,享壽72歲。 [8-10] 
(圖為文魁名匾,光緒壬午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理福建巡撫 張兆棟;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總督 何璟;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福建提督學政宗室 昆岡,尺寸193X83cm。 [11] 

何璟著作

著有《春秋大義錄》,《通鑑大戰錄》、《奏議十五卷》、《事餘軒詩》10卷。 [8-10] 

何璟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