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試帖詩

鎖定
試帖詩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詩體,常用於科舉考試。也叫“賦得體”,以題前常冠以“賦得”二字得名。起源於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題目範圍與用韻,原均較寬,唐玄宗開元時始規定韻腳
中文名
試帖詩
最早來源
唐代
範    圍
科舉考試
屬    性
文學術語

試帖詩起源

試貼詩 試貼詩
以詩作為科考項目,並不始於清代,而是始於唐代。唐宋時期的試詩稱為唐律,一般用四韻、六韻,很少用八韻(每兩句為一聯,稱為上、下聯,下聯押韻,稱為一韻),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進士的項目之一。宋神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試帖詩一項被取消,元明兩代迄未恢復。
清代自乾隆朝開始,恢復試帖詩這一考試項目。但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它八股化了。我認為正確的説法應該是:以詩作為考試項目始於唐宋,而真正形成八股形式的試帖詩則始於清代。
宋仁宗時始規定題目必於經史有據。明及清初不試詩賦。乾隆二十二年(1757),於鄉會試加試五言八韻詩。格式限制比前代更嚴,出題用經、史、子、集語,或用前人詩句或成語;韻腳在平聲各韻中出一字,故應試者須能背誦平聲各韻之字;詩內不許重字;語氣必須莊重;題目之字,須在首次兩聯點出,又多用歌頌皇帝功德之語。試貼詩: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試帖詩格律要求

鄉、會試用五言八韻,童試用五言六韻。限用官韻,用的全是仄起格。
所謂仄起格,就是第一句的前兩個字用仄聲,第二句前兩個字用平聲,叫做“仄起平收”,簡稱“仄起格”,反之即為“平起格”,這實際只決定於第一句第二個字,因為第一句第一個字是可變的。詩的前兩聯全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以下第三四聯、五六聯和七八聯依次循環往復。因第一句不用韻,所以只用八韻,就叫做“五言八韻”。
除首聯和末聯不用對偶外,其餘各聯均要求“銖兩系稱”的對偶。在用韻方面,要嚴格遵守“八戒”,即出韻、倒韻、重韻、湊韻、僻韻、啞韻、同義韻和異義韻均不能用。

試帖詩文章結構

試帖詩所以採用八韻排律的形式,就是為了附合當時八股文的結構。每韻上、下兩句為一聯,首聯“破題”,次聯“承題”,三聯“起股”,四、五聯“中股”,六、 七聯“後股”,結聯“束股”。每聯一股,合成八股,正如文章的起、承、轉、合。下面我們就以幾首試帖詩作為範例,加以説明:
例一:驚雉逐鷹飛(王廷紹,嘉慶己未翰林)
百中虛文囿,蒼鷹掠地歸;(破題)
如何驚雉影,翻逐鷙禽飛;(承題)
色木罹羅避,心偏竄野違;(起股)
多因魂未定,不識計全非;
路問金眸疾,風捲鐵距威;(中股)
幾番愁側翅,一瞬失殘翬;
抱木猿猶轉,藏林鳥亦稀;(後股)
山樑無獵羽,好自惜毛衣。(束股)
例二:陰陰夏木囀黃鸝(李惺,嘉慶丁丑翰林)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破題)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承題)
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起股)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中股)
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後股)
楊柳三義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束股)

試帖詩破題和承題

科考命題,只是擷取前人詩中的一句,或擇取一個典故、一個成語。應試者如果不知命題的出處,也就無從着筆了。前面所舉例一命題《驚雉逐鷹飛》,出白庚信《冬狩行應沼詩》之“驚雉逐鷹飛,騰猿看箭轉”,例二命題出自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以上兩首詩的破題和承題,就是把命題的用字拆散分佈在第一、二聯內。第一聯把命題的用字抽用了一部份,所以稱做破題,因為是起了破整的作用;第二聯則將所餘各字湊合上去,所以又稱做承聯,因為起到了完整的作用。這很像清末民初盛行一時的“詩鐘”的嵌字格,與“碎錦格”的區別只是七言兩句與五言八句之分而已。我曾往北京詩鐘協會提出,詩鐘的來源是否即濫觴於應制詩破題的問題,因為當時作詩鐘遊戲的那些位前輩,全是出身於科舉的。
我們還應該説明,試帖詩的破題與唐宋的起首破題毫無關係,作法也完全不同。那一種破題是要求從意思上將題襯托出來,並不直接點題。今舉《六一居士詩話》的一段話為例“梅聖俞賦河豚詩云‘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食絮而肥;南人多以荻芽為美,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佳處”云云。可見彼破題非此破題。
嘉慶癸酉舉人楊庚,功名雖然不高,但其破題、承題卻頗有可觀,今摘錄他所作幾首試帖詩的前四句如下:
得劍乍如添健僕
覓得芙蓉劍,豪情乍覺舒;隨身添自若,此僕健如何?
綠楊花撲一溪煙
萬綠陰濃處,紛飛夾岸花,楊垂三月暮,煙撲一溪斜。
隔岸漁家盡綠楊
看盡垂楊綠,依依隔水涯,小橋通野岸,矮屋任漁家。
想君孤棹泊溪橋
溪上人家遠,橋邊客棹孤;想君當晚泊,別我正前途。
門垂碧柳似陶潛
五柳低垂碧,陶潛舊隱居,問誰門掩映,似此樹扶疏。
以上各例,可謂能手佳作。像這樣多字的命題,並不要求每個字全嵌在承、破題上。此外也可以用假借的方法暗中點出,如《霸橋風雪中,驢子背上》(王廷紹):
北風吹灞水,橋上雪飛時。吟客肩初聳,山公背最宜。
用驢的別名“山公”代替了驢子。又如《同學少年多不*》(路德,嘉慶己巳翰林):
轉眄雪泥隔,光陰急似梭。舊交同學在,新貴少年多。
用“新貴”代替了“不*”。

試帖詩運用典故

試帖詩除要求對仗工穩外,最難以掌握的便是用典,又叫做用事,就是要求所用之辭要有出處,或是歷史典故,或為前人用過的辭句。用典還切忌牽強、堆砌和冷僻,講究正用、借用、明用和暗用,要求“熟事用之生新,僻語用之無跡”,以至“連類比附”等等手法。但當時考官因不明考生“用事出處”,斥為“用事冷僻”而名落孫山的亦或有之。今仍以例一和例二兩詩的“用事”為例,亦可由此而見一般。
例一:驚雉逐鷹飛
文圃 《文心雕龍·風骨篇》:“未乏風骨,則雉竄文囿。”
蒼鷹掠地 蘇軾《祭常山回小獵詩》:“趁兔蒼鷹掠地飛。”
鷙禽 《易·通卦驗》:“鷹者,鷙殺之鳥也。”
例二:陰陰夏木囀黃鸝
百囀 賈至《早朝大明宮詩》:“百囀流鷹繞建章。”
雙襟 《法苑珠林》:“衲謱別雙襟同缺。”
風翦翦 韓徑詩:“側側輕寒翦翦風。”
避諱與抬頭
“避諱”很簡單,歷代皇帝和孔孟的名字,全不能寫出。
“抬頭”和我們日常書札的抬頭不同。日常書札對於平輩只用“平抬”,即空一個字;對尊長用“高抬”,也只是另起一行,叫做“抬一頭”;如高出一個字的位置,叫做“抬兩頭”。試帖詩遇到與皇帝有關的字時要抬兩頭,如果直接稱謂皇帝便要再抬一頭。現以嘉慶戊辰翰林劉嗣綰的試貼詩為例:
此間非捷徑,衢路
九霄通。
(《山中宰相》末二句)
客舫徑年別,仙查此日橫;
丹宸欣可接,
禁樹暖雲生。
(《楓落吳江冷》末四句)
笥腹痂同嗜,詩腸痼豈容;
聖衷精鑑在,多土盡陶鎔。
(《胸中左癖》末四句)
其中,“丹宸”(或“楓宸”)、“聖衷”都是直接指皇帝,所以比只涉及皇帝居處的“九霄”、“禁樹”要多抬一頭。其他如《—江春水濃於灑》中的“‘君恩’深如許”、《夢筆生花》中的“裳簪‘螭殿’”全要高抬一頭,而《木筆初開第一花》中的“盡日向‘蓬萊’”、《懶殘煨芋》中的“‘太平’潤玉燭”則只抬兩頭就可以了。如此範例,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