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包胥

鎖定
申包胥(生卒年不詳),一説羋姓,一説姜姓,申氏,名包胥。 [22]  又稱申鮑胥、王孫包胥 [16]  棼冒勃蘇 [9]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大臣。 [1] 
申包胥少時與伍子胥為好友。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伍子胥父兄,伍子胥出逃時對申包胥發誓要覆滅楚國,申包胥隨即許下興楚誓言。 [3]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伍子胥帶吳軍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國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裏,派人責備伍子胥。 [7]  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 [9]  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逃賞隱居。 [15]  約楚惠王十年(前479年),越吳笠澤之戰前夕,申包胥出使越國,與越王勾踐商討伐吳之術。 [16] 
此後申包胥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全    名
申包胥
別    名
申鮑胥 [1] 
王孫包胥 [16] 
棼冒勃蘇 [9] 
一説羋姓,一説姜姓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主要成就
向秦國借兵救楚

申包胥人物生平

申包胥送別伍員

申包胥少時和伍子胥是好友。 [4]  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昏庸無道的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想要除掉太子建太傅——伍子胥的父親伍奢,便召伍奢及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即伍子胥)入宮,企圖將其一起殺害。伍尚入宮而與伍奢同死,伍子胥卻出奔並立志為父兄報仇。 [3] 
伍子胥臨走前,對申包胥説:“我一定會覆亡楚國。”申包胥答道:“努力吧!你能覆亡楚國,我一定也能復興楚國。”申包胥在此關頭,鼓勵伍子胥努力復仇,同時也沒有忘記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4] 

申包胥哭秦救楚

申包胥像 申包胥像
伍子胥輾轉奔波,來到吳國,為公子光重用,併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為吳王闔閭,並獻“擾楚疲楚”之計,對楚國進行輪番攻擊。而這個時候,楚國令尹子常為政,雖然誅殺了費無極,但是貪得無厭,對外欺凌小國,使楚國陷於孤立被動。 [29]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國聯合唐、蔡兩國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孫武等為將,連戰連勝,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吳軍進入郢都後,大肆搶掠、姦淫婦女,給楚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5-6]  而伍子胥搜尋楚昭王,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屍”三百才停手(春秋穀梁傳》作鞭墓 [28]  )。申包胥逃到山中,派人去勸誡伍子胥説:“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我聽説:‘雖然人多可以勝天,但天公降怒也能毀滅人。’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實在是傷天害理到極點了。”伍子胥對來人説:“你替我告訴申包胥説:‘我年事已高,已到了日暮途窮的地步。因為報仇心切,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 [7] 
影視作品中的申包胥
影視作品中的申包胥(2張)
申包胥跟隨楚昭王逃到隨國境內。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年),稍稍安全後,楚昭王就派時任新造尹的申包胥去秦國請求援軍(一説申包胥是自行決定求援)。當時的局勢,只有秦國與晉國有實力幫助楚國擊敗吳國。但晉國與楚國長期爭霸,吳國也是晉國扶植起來削弱楚國的;而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並且楚秦在春秋時期為對抗晉國而長期保持聯盟關係,因此也就只有秦國有實力、也能夠幫助楚國復興。於是,申包胥揹着乾糧出發,越過高山峻嶺,渡過深水溪谷,鞋子穿爛了,腳掌磨破了,褲子破了,露出了膝蓋;走了七天,到了秦國的朝廷,踮着腳跟翹望,希望得到秦哀公的幫助;日夜哭泣,希望得到秦哀公的同情。經過七晝夜,也未能面告秦王。他就這樣,滴水不進,以致頭昏眼花,氣絕暈倒,不省人事。 [2]  秦哀公知道後來不及繫好衣帽就跑來看他,左手捧着他的頭,右手給他灌水,申包胥才慢慢甦醒過來。面對秦哀公的問詢,申包胥陳述了楚國的困境:“吳、楚兩國現在柏舉交戰,吳國連攻三次,進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隨,百姓流離失所。敝國君王特派我來報告楚國面臨的亡國大禍,並且請求援救。吳國就像大豬、長蛇,一再吞食中原國家,為害從楚國開始。如果楚國就此滅亡,那他們接下來就會侵吞君王的土地了。如果仰仗君王的威福派兵鎮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君王。”秦哀公一再要他起身,他一直不起。秦哀公説:“我聽説,萬乘大國的君王,如果得罪了志士,國家就會危險,如今就是這樣。”於是秦哀公親賦《無衣》,答應救援楚國。申包胥叩頭九次,然後才坐下。秦軍於是出動。 [8-9] 

申包胥功成拒賞

秦哀公派出戰車五百乘(一説千乘),讓子蒲(一説子滿)和子虎帶領,出邊關,向東挺進。在子蒲要求下,楚軍先與吳軍交戰,以方便秦軍觀察吳軍情況。然後秦軍在稷(今河南桐柏縣東)與楚軍會合,追擊吳軍至沂(今湖北鄂城縣東),大敗夫概所率吳軍。 [9-10] 
接下來,楚國人民同仇敵愾、殊死戰鬥 [11-12]  ,秦楚聯軍又多次擊敗吳軍。越國也趁機偷襲吳都,夫概見勢不妙,而闔閭留楚不去,便引兵回國自立為王。 [13]  闔閭在內憂外患之下,不得不退兵回國平亂。楚昭王得以回到郢都,楚國復國。
楚國曆經艱難,終於成功復興,申包胥也踐行了“興楚”的誓言。楚昭王論功行賞,準備封給申包胥五千户。 [14]  但申包胥卻辭謝了賞賜,説:“我是為了國君,不是為了自己。國君已經安定了,我還追求什麼?而且我也恨子旗鬥成然,難道又要去學子旗貪得無厭嗎?”於是申包胥逃走歸隱來躲避楚王的賞賜。 [15] 

申包胥晚年使越

申包胥雖然“逃賞”,但是沒有忘記自己對楚國的忠誠。在近三十年後的笠澤之戰前夕(約前479年),他出使越國。申包胥先是以激將法,分析吳國正盛,試探越王勾踐伐吳的決心,再問勾踐何以戰,最後點出“智、仁、勇”三策,教勾踐滅吳之術。這些教誨對於勾踐滅吳有較大的幫助。 [16] 
其後申包胥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申包胥主要影響

申包胥面臨楚國危在旦夕的局面,毅然長途跋涉前往秦國請求援兵,並用七天不吃不喝日夜哭泣的舉動打動了秦哀公,使秦國發兵救楚,讓楚國轉危為安。申包胥的這一事蹟保全了楚國社稷,也弘揚了忠君愛國的精神。 [9]  除此之外,申包胥還參與了楚國聯越制吳的行動,出使越國溝通滅吳事宜,對越國滅亡吳國有推動作用。 [16] 

申包胥歷史評價

莫敖子華:勞其身,愁其思,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9] 
宋玉: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世之不固。 [19] 
范雎:昔者楚昭王時而申包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户,包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於荊也。 [14] 
庾信: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20] 

申包胥人際關係

先祖
一説申包胥為楚國公族,以申縣地名為氏。 [21] 
一説申包胥為申國公族後裔。申國滅亡後,部分族人世宦於楚,以國為氏。 [22] 
後裔
申姓 [17] 包姓鮑姓 [18] 

申包胥人物爭議

關於申包胥的身世與族屬歷來有兩種説法。梁玉繩吳師道黃丕烈楊伯峻等學者依據申包胥在《國語·吳語》中又稱“王孫包胥”,判斷申包胥出自羋姓,為楚國公室之後,故而可以稱王孫。他們進一步指出,申包胥的另一別稱“棼冒勃蘇”中,“棼冒”是楚國先君蚡冒之音譯,“勃蘇”為包胥之音譯,故而申包胥即楚蚡冒之後。
錢大昕、田成方等學者則認為,申包胥出自姜姓,是申國公室之後。他們認為,“棼冒”二字為“楚申”的形近字體,“棼冒勃蘇”實為“楚申包胥”;且范雎以申包胥祖墳“寄”於楚自比,説明申包胥應當是楚國的異姓貴族。 [22] 

申包胥史料索引

左傳·定公四年》 [23]  《左傳·定公五年》 [24] 
國語·吳語·勾踐滅吳夫差自殺 [25]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1]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26]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27]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    《左傳·定公五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戰國策·楚策一》:“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鴻烈·修務篇》曰﹕“申包胥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皆其明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表示此事太過誇張,以人的生理而言,“七日不飲水,不能生存。”
  • 3.    《左傳·昭公二十年》:費無極言於楚子曰:“建與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問伍奢。伍奢對曰:“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王執伍奢。使城父司馬奮揚殺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奮揚。奮揚使城父人執己以至。王曰:“言出於餘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對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餘。’臣不佞,不能苟貳。奉初以還,不忍後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無及已。”王曰:“而敢來,何也?”對曰:“使而失命,召而不來,是再奸也。逃無所入。”王曰:“歸。”從政如他日。   無極曰:“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不然,將為患。”王使召之,曰:“來,吾免而父。”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闢,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歸。奢聞員不來,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殺之。   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他志。餘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
  • 4.    《左傳·定公四年》: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
  • 5.    《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 6.    《春秋穀梁傳·定公四年》: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
  • 7.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8.    《左傳·定公四年》: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 9.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昔者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棼冒勃蘇曰:‘吾被堅執鋭,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秦王聞而走之,冠帶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蘇乃蘇。秦王身問之:‘子孰誰也?’棼冒勃蘇對曰:‘臣非異,楚使新造盩棼冒勃蘇。吳與楚人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使下臣來告亡,且求救。’秦王顧令不起:‘寡人聞之,萬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謂也。’遂出革車千乘,卒萬人,屬之子滿與子虎。下塞以東,與吳人戰於濁水而大敗之,亦聞於遂浦。故勞其身,愁其思,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 10.    《左傳·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概於沂。
  • 11.    《春秋穀梁傳·定公四年》:昭王之軍敗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憂無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賢也!以眾不如吳,以必死不如楚。”相與擊之,一夜而三敗吳人,復立。
  • 12.    《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鬥。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卻吳兵,復楚地。
  • 13.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吳王闔閭)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闔閭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
  • 14.    《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昔者楚昭王時而申包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户,包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於荊也。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為有外心於齊而惡睢於魏齊,公之罪一也。
  • 15.    《左傳·定公五年》:王賞鬥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鬥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鬥懷。子西曰:“請舍懷也。”王曰:“大德滅小怨,道也。”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遂逃賞。
  • 16.    《國語·吳語·勾踐滅吳夫差自殺》: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勾踐問焉,曰:“吳國為不道,求殘我社稷宗廟,以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請問戰奚以而可?”包胥辭曰:“不知。”王固問焉,乃對曰:“夫吳,良國也,能博取於諸侯。敢問君王之所以與之戰者?”王曰:“在孤之側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使貧富皆利之,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猶未可以戰也。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眾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越王曰:“諾。”……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敢訪諸大夫,問戰奚以而可?
  • 17.    《元和姓纂·卷三》:申,姜姓。炎帝四嶽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元舅也。時有申公巫臣、申包胥、申亥,韓有申不害。
  • 18.    沈榮金編.姓氏來源[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31,237
  • 19.    《楚辭·九辯》: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世之不固。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
  • 20.    《藝文類聚·卷三十八·庾信》: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 21.    蔣波.楚人申包胥與包姓淵源小考[J].中原文化研究,2013,1(04):127-128.
  • 22.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164-166.
  • 23.    左傳 定公四年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4.    左傳 定公五年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5.    國語卷第十九·吳語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6.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7.    戰國策卷十四 楚一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8.    《春秋穀梁傳·定公四年》:庚辰,吳入楚。日入,易無楚也。易無楚者,壞宗廟,徙陳器,撻平王之墓。
  • 29.    《左傳·定公三年》: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於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與。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之,弗與。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與謀,請代先從者,許之。飲先從者酒,醉之,竊馬而獻之子常。子常歸唐侯。自拘於司敗,曰:“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棄國家羣臣。請相夫人以償馬,必如之。”唐侯曰:“寡人之過也,二三子無辱。”皆賞之。蔡人聞之,固請而獻佩於子常。子常朝,見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禮不畢,將死。”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沈,曰:“餘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晉,以其子元與其大夫之子為質焉,而請伐楚。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