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侯惇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鎖定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淵之族兄,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大將。
夏侯惇14歲時,從師學習,有人污辱他的老師,被他殺死,由此以勇氣聞名於鄉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曹操與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任奮武將軍,夏侯惇為司馬。曹操為兗州牧時,夏侯惇為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曹操東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後夏侯惇隨曹操征討呂布,收復兗州諸城。其間兗州之戰,夏侯惇左眼為流矢所傷,戰後,任陳留、濟陰兩郡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不久,調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後,夏侯惇為曹操鎮守後方,立下功勞,升伏波將軍,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隨曹操東征孫權,曹操留他和曹仁張遼帶兵屯駐居巢,以防吳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樊城,夏侯惇隨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摩陂,被授予前將軍。曹操死後,魏文帝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幾個月後,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惇在大旱時期,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百姓受益。其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其曰:“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全    名
夏侯惇 [1] 
別    名
盲夏侯 [39] 
元讓
諡    號
忠侯 [38]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逝世日期
220年6月13日
主要成就
魏國開國元勳
官    職
濟陰太守、大將軍
爵    位
高安鄉侯

夏侯惇人物生平

夏侯惇早年經歷

夏侯惇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夏侯淵族兄。勇猛善戰,十四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因此以烈氣而聞名。曹操舉兵時,夏侯惇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1] 
初平元年(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夏侯惇曾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還賞識過河內人韓浩。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1]  [40-41] 

夏侯惇東征西討

《三國演義》虛構的“拔矢啖睛” 《三國演義》虛構的“拔矢啖睛”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徵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當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而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荀彧提前勒兵設備,並召夏侯惇前來。夏侯惇率軍隊輕裝前往救援,正好與呂布的軍隊相遇,雙方交戰。呂布軍退回,於是呂布趁機進入濮陽,突襲獲得夏侯惇軍隊的軍用物資。夏侯惇到達鄄城的同夜,與荀彧誅殺數十個謀叛的人,眾心才得以穩定。 [2]  [42] 
呂布又派將領假裝投降,那些假降的人趁機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寶貨,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驚惶恐。夏侯惇的部將韓浩於是指揮軍隊駐紮在夏侯惇軍營門外,命令士兵諸將按兵不動,各個軍營才安定下來。韓浩又説:“你們這些兇殘的叛逆者,居然敢挾持大將作為人質,你們還想活嗎?且我身負討伐叛賊的使命,難道會因為一個大將而放任你們嗎?”又哭着對夏侯惇説:“當奈國法何!”隨即召集士兵準備攻擊劫持人質者。劫持者害怕地連連叩頭,説:“我們只求給些錢財,讓我們回去罷!”韓浩痛斥劫持者的行為,將他們全部殺了。夏侯惇免於一死。曹操聽説了這件事,對韓浩説:“你的做法可以作為萬世之法。”於是發佈法令,今後如有劫持人質的,連人質一同消滅,不要顧忌人質,因此以後再也沒發生過劫持人質事件。 [2] 
夏侯惇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曹操回軍後,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呂布,卻被流矢射傷左目 [4]  ,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但夏侯惇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 [3]  後復領陳留太守。在任時舉衞臻為計吏,並命令帶着夫人出席宴會,衞臻認為這是末世才有的敗俗之舉,不合正禮。夏侯惇憤怒,把衞臻抓了起來,但沒多久又把他放了。 [4]  [43] 
後來,夏侯惇領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4]  [32-34] 
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形成了一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 [4] 

夏侯惇戰功卓著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派遣中郎將高順和北地太守張遼進攻劉備。夏侯惇受命援救劉備,但被高順等人擊敗。沛城最終被攻破,劉備妻子再次被擄,劉備單身逃走。 [5-6]  [44-45] 
後來,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10]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葉縣。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擋,駐軍於博望的劉備火燒自營退卻,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與于禁追擊劉備,留李典守後。最後,夏侯惇被劉備伏兵所敗,幸而李典來救,劉備才撤退。 [7]  [51-52] 
建安九年(204年),鄴城破後,受任為伏波將軍,領河南尹如故,受權能簡單從事,不用拘於制度。 [10] 
建安十年(205年),高幹反叛曹操,當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河東人衞固在陝津阻攔新任太守杜畿上任,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但夏侯惇還沒到,杜畿已經繞路成功上任。之後衞固與張晟張琰高幹等合兵一處,侵犯河東郡縣。曹操又派張既去關中徵調馬騰等將領,都歸鍾繇節制,鍾繇出兵進攻張晟等,大獲全勝,斬殺衞固、張琰等人,赦免了其餘的黨羽。 [8-9]  [47-48] 
建安十二年(207年),夏侯惇因前後功勞封邑增加一千八百户,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户之高。 [10] 
夏侯惇與田疇是好友,曹操打算給田疇封侯時,曾讓夏侯惇勸諭田疇,但田疇始終不願接受。 [46] 
建安十八年(213年),夏侯惇與荀攸等人共勸曹操進位魏公。 [54] 
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惇跟隨曹操討伐漢中張魯。當時曹操攻打陽平關不利,準備撤軍,派夏侯惇、許褚呼喚山上的士兵回去。結果曹操的前軍在夜間迷路,闖入並佔據了敵軍別營。夏侯惇得知此事後,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於是回軍攻破陽平關。 [49-50]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十月,曹操征討孫權 [12]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退走。三月,孫權派遣徐詳向曹操乞降,曹操回軍。於是,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等人屯兵在揚州境內的居巢,防衞孫權。並賜予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下令道:“魏絳憑着與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 [11-12] 

夏侯惇格外禮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地區爆發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13]  蜀將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 [14-16]  曹操大軍到達摩陂,夏侯惇也前往摩陂。曹操召夏侯惇同車,對他倍加器重,可以自由進入曹操的卧室,諸將的待遇都無法與他相比。後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17] 
據《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惇勸曹操進位,他對曹操説:“天下人都知道漢朝國祚已盡,新的朝代即將出現。自古以來,能夠為民除害,為百姓所歸的人便是萬民之主。如今殿下戎馬征戰三十多年,功德著於百姓心中,為天下人所依歸。應天順民,又有什麼好疑慮的呢!”曹操説:“‘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如果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 [53] 
曹瞞傳》及《世語》則記載,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認為應先滅蜀,蜀地平定了則江東自會歸服,二方既定,然後遵循的道路,登基稱帝,曹操聽從這個意見。 [18]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三月已卯日(4月23日 [37]  )拜夏侯惇為大將軍,但在四月庚午日(6月13日 [36]  )夏侯惇便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追諡夏侯惇為忠侯 [38]  ,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 [19] 
青龍元年五月壬申日(233年6月7日 [35]  ),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20] 

夏侯惇軼事典故

夏侯惇清儉尊師

夏侯惇雖然常在軍旅,但卻親自迎接老師從業學習。品行清儉,有多餘的財產則分施給眾人,不以權謀私,家中也不置備產業。 [58] 

夏侯惇不受漢職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授予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漢朝官職,便上書自陳不應該不行臣下之禮,希望曹操封他魏官。曹操説:“我聽説君臣之間關係,最高的是君主以臣子為老師,其次是君主以臣子為朋友。臣子,是貴德之人,區區一個魏國之臣,足以讓您屈尊擔任嗎?”可夏侯惇依然強烈請求,最終曹操答應了他的請求,拜其為魏前將軍。 [21] 

夏侯惇人物評價

夏侯惇 夏侯惇 [22]
曹操:“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23] 
曹丕:“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23] 
段默:“伏波與先帝有定天下之功。” [23] 
司馬炎:“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 [24] 
陳壽:①“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23]  ②“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 [23] 
檀珪:“夏侯惇魏氏勳佐,金德初融,亦始就甄顯,方賞其孫,封樹近族。” [25] 
羅貫中:“開疆展土夏侯惇,槍戟叢中敵萬軍。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氣喚雙親。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將逆賊吞。孤月獨明勘比倫,至今功跡照乾坤。” [55] 
袁守定:“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氣之一道,夏侯惇為陳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26] 
王歆:“元讓當時雄將,惜乎傳記不詳,五之一而云劫質事,顯韓浩也,五之一而云楙。楙實庸懦之人,不意名將之子,便墮凡俗,是將門不得兩傳耶?略從粗窺,武則掃蕩醜類、綏靖地方,文則勸課農桑、併為軍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豈梁沛間真有帝王氣耶?”

夏侯惇家族成員

夏侯惇先世

夏侯嬰的後代,父祖名竟皆不詳。 [1] 

夏侯惇弟弟

夏侯廉,夏侯惇弟,因夏侯惇的功勳顯著,朝廷封夏侯廉為列侯。 [57] 

夏侯惇族弟

夏侯淵,字妙才,夏侯惇族弟,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徵西將軍,封博昌亭侯,於定軍山之戰戰死,追諡愍侯。 [23] 

夏侯惇

夏侯充,夏侯惇長子,嗣侯。
夏侯楙(máo),字子林,夏侯惇次子,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與曹丕甚有交情,任安西將軍
夏侯子臧,字子臧,不遵禮度,數次被夏侯楙責備,曾參與構陷夏侯楙。
夏侯子江,字子江,不遵禮度,數次被夏侯楙責備,曾參與構陷夏侯楙。
夏侯惇還有五子,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

夏侯惇

夏侯廙(yì) ,夏侯充之子,繼嗣。
夏侯惇還有二孫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

夏侯惇曾孫

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繼嗣。

夏侯惇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56] 

夏侯惇藝術形象

夏侯惇民間形象

夏侯惇畫像
夏侯惇畫像(16張)
明代羅貫中所撰小説 [27] 三國演義》第18回寫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戰時迎戰呂布部將高順,高順敗逃,夏侯惇從後追趕,不料遭另一名敵將曹性射箭偷襲。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聲便匆忙用手拔箭,卻不慎連着眼珠子拔了出來。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睛塞進嘴巴吞嚥下去;然後又挺槍縱馬,上前殺了曹性報回一箭之仇。 [27] 
雖然《三國演義》書內多有杜撰創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一事理應純屬虛構。但是由於這段情節精密緊湊,不單止直接描繪出夏侯惇的勇猛無懼,更側面映襯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的傳統孔儒觀念,因此一直深受説書人或普遍讀者的喜愛,久而久之即成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説,由是更加強了民間認為夏侯惇剛烈強悍的印象。

夏侯惇戲曲形象

中國傳統戲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藍色為主,做成三塊瓦臉,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紅條,代表其左目受傷。

夏侯惇影視形象

夏侯惇的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3
電影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史德才
1993
電視劇
關公
樊志起 [31] 
1994
電視劇
巴拉珠爾 (羣雄逐鹿)
魯建國(赤壁鏖戰)
段澤生(三足鼎立)
1996
電視劇
葉飛
1996
電影
張緒成
1999
電影
《一代梟雄曹操》
張緒成
2004
電視劇
2010
電視劇
三國
李夢成
2011
電視劇
2013
電視劇
曹操
2016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羅浩然 [30] 
2020
電視劇
《三國志新解》
阿部進之介
參考資料: [28-29]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 2.    《三國志》:太祖徵陶謙,留惇守濮陽。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佈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復慾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顧質。由是劫質者遂絕。
  • 3.    《魏略》: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 4.    《三國志》: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 5.    《資治通鑑》:呂布復與袁術通,遣其中郎將高順及北地太守雁門張遼攻劉備。曹操遣將軍夏侯惇救之,為順等所敗。秋,九月,順等破沛城,虜備妻子,備單身走。
  • 6.    《英雄記》:建安三年春,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
  • 7.    《資治通鑑》: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等追之。裨將軍鉅鹿李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聽,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裏,兵大敗。典往救之,備乃退。
  • 8.    《資治通鑑》:會白騎攻東垣,高幹入澤。畿知諸縣附已,乃出,單將數十騎,赴堅壁而守之,吏民多舉城助畿者,比數十日,得四千餘人。固等與高幹、張晟共攻畿,不下,略諸縣,無所得。曹操使議郎張既西徵關中諸將馬騰等,皆引兵會擊晟等,破之,斬固、琰等首,其餘黨與皆赦之。
  • 9.    《三國志》:太祖遣夏侯惇討之,未至……會大兵至,幹、晟敗,固等伏誅,其餘黨與皆赦之。
  • 10.    《三國志》: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户,並前二千五百户。
  • 11.    《三國志》: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賜伎樂名倡,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 12.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治兵,遂徵孫權,十一月至譙。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 13.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
  • 14.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15.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16.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 17.    《三國志》: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卧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 18.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 19.    《三國志》: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月薨。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諡曰忠侯。
  • 20.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
  • 21.    《魏書》: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
  • 22.    題跋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3-08-24]
  • 23.    《三國志·魏書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09]
  • 24.    《晉陽秋》:泰始二年,高安鄉侯夏侯佐卒,惇之孫也,嗣絕。詔曰:“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 25.    《南齊書·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10]
  • 26.    (清)袁守定·《圖民錄》
  • 27.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4-22]
  • 28.    尹君正加盟《蓋世英雄曹操》傾情詮釋夏侯惇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8-24]
  • 29.    三國志新解  .豆瓣[引用日期2022-04-13]
  • 30.    少兒也三國 第二季:三讓徐州 片尾演職員表第20分53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09-12]
  • 31.    關公  .豆瓣[引用日期2023-01-24]
  • 32.    張慶柱著.三國演義人物譜,2,曹魏政權[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6.11.第598頁
  • 33.    宋璐璐編著.三國十二名將[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07.第103頁
  • 34.    王書良等總主編;馮男主編.中國文化精華全集,7歷史卷1[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03.第439頁
  • 35.    《三國志》:(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
  • 36.    《三國志》:(延康元年四月)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
  • 37.    《三國志》:(延康元年三月)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
  • 38.    《三國志》:諡曰忠侯。
  • 39.    《魏略》: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 40.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温、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 4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韓浩者,河內人。及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浩至中護軍,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魏書曰:韓浩字元嗣。漢末起兵,縣近山藪,多寇,浩聚徒眾為縣藩衞。太守王匡以為從事,將兵拒董卓於盟津。時浩舅杜陽為河陰令,卓執之,使招浩,浩不從。袁術聞而壯之,以為騎都尉。夏侯惇聞其名,請與相見,大奇之,使領兵從征伐。】
  • 42.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興平元年,太祖徵陶謙,任彧留事。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布既至,邈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眾疑惑。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説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 43.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夏侯惇為陳留太守,舉臻計吏,命婦出宴,臻以為"末世之俗,非禮之正"。惇怒,執臻,既而赦之。
  • 44.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
  • 4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
  • 46.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太祖猶欲侯之。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疇揣知其指,不復發言。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顧乎!"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 47.    卷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48.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49.    《資治通鑑·卷六十七》:秋,七月,魏公操至陽平。張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衞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橫山築城十餘裏。初,操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説"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嘆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陽平山上諸屯,山峻難登,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軍食且盡,操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夜迷惑,誤入張衞別營,營中大驚退散。侍中辛毗、主簿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惇前自見,乃還白操,進兵攻衞,衞等夜遁。
  • 50.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曰:"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説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嘆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陽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故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侍中辛毗、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惇前自見,乃還白武皇帝,進兵定之,幸而克獲。此近事,吏士所知。"】
  • 51.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 5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5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 54.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十八年……【魏書載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後三讓。於是中軍師王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
  • 55.    夏侯惇拔矢啖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56.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57.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惇邑千户,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
  • 58.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