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幹

(東漢末年幷州刺史)

鎖定
高幹(?~206年),字元才,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圉鎮)人。東漢末年幷州割據將領,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將軍袁紹外甥。
高幹出身陳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秀出。早年聯合荀諶遊説韓馥讓出冀州牧。袁紹平定河北後,以為幷州牧。官渡之戰時,在西線配合作戰。因曹操早有準備,沒有實質進展。袁紹死後,袁譚袁尚曹操大戰於黎陽郡時,聯合郭援攻打平陽郡,為馬騰為首關中將領所敗,郭援為龐德所斬。袁尚敗走中山後,出降於曹操,仍為幷州刺史。建安十年,興兵反曹,固守壺關,成功抵擋樂進進攻。得知曹操親征後,留下別將守城,親往匈奴呼廚泉求救,沒有成功。引兵攻略河東郡,屢為鍾繇張既所敗。
建安十一年(206年),高幹投奔荊州劉表,在途經上洛時,被上洛都尉捕斬。
全    名
高幹
元才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陳留圉
逝世日期
206年
主要成就
遊説韓馥讓出冀州;抵擋住樂進
官    職
幷州刺史

高幹人物生平

高幹效力袁紹

高幹,字元才,陳留圉人。出身於東漢望族陳留高氏,高氏數世節孝清名累積成為一種政治資本,在士林中享有聲望,與汝南袁氏聯姻。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為奪取冀州,採取逢紀反客為主的謀略,借公孫瓚雄兵造勢,派高幹、辛評荀諶郭圖張景明等人共同説服韓馥出讓冀州牧予袁紹,從此高幹在袁紹帳下效力。 [1]  [13] 
後來,袁紹任命高幹為幷州刺史,與袁譚袁熙各掌一州,高幹總共奉命治理幷州有七年之久,治績卓越。在此期間,他呼喚堂弟高柔到河北; [2]  並招致四方遊土,四方遊士多歸附於他。 [17]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高幹為袁紹提供糧食和士兵補給。 [3] 

高幹河東大戰

高幹 高幹
官渡決戰之後,袁、曹雙方攻守之勢互易。倉亭、黎陽,袁氏一直在防守,卻抵不住節節潰敗。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去世,袁尚繼位,袁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抵禦曹操的北伐。九月,曹操徵之,連戰,袁氏不利。面對東線巨大的壓力,袁尚亟待打開新的戰線來緩解壓力,於是派高幹與自己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及南匈奴單于欒提呼廚泉共攻河東,並與關中諸將馬騰等聯合出兵。曹操派鍾繇對抗,鍾繇派張既勸説馬騰支持,傅幹也勸馬騰幫助曹操。馬騰成功被説服,並派馬超龐德率精兵一萬多人,與韓遂軍共同救援鍾繇。鍾繇趁郭援渡河時攻擊,大破郭援軍,龐德更將郭援斬首。南單于見郭援被殺,自動投降,高幹退保幷州。 [14-15]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包圍鄴城,牽招被袁尚遣至上黨,督運軍糧,未回而袁尚已經敗走中山。牽招認為幷州左有恆山作為天險,右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擁兵五萬,北邊有強大的胡人,所以勸高幹把袁尚迎過來,聯合起來應付時變。高幹非但不用其計,反欲加害。牽招聞訊,偷偷潛去,牽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處,轉而投奔曹操。 [4] 
同年,曹操攻克鄴城,高幹以幷州投降,依然擔任幷州刺史。 [16] 

高幹對抗曹操

建安十年(205年),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在獷平攻打鮮于輔。八月,曹操率軍救援獷平。 [18]  高幹見曹操後方空虛,於是舉幷州叛曹。 [19] 
不久前,高幹向名士仲長統訪問當時之事,仲長統説:“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卻沒有做大事的才幹,喜歡招攬士人卻不善於選擇人才。這就是您要十分戒備的事情。”高幹向來自視很高,沒有采納仲長統的意見。 [17] 
高幹起兵後,擒拿上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 [19]  [23]  並密謀派兵襲擊鄴城,但被荀衍發覺,襲鄴城的兵士全部被誅殺。 [5]  曹操派樂進李典率軍征討,高幹回到壺關城堅守,在高幹的頑強固守下,樂進終究不能攻克。 [6]  [20] 

高幹壺關決戰

火鳳燎原裏的高幹 火鳳燎原裏的高幹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親征壺關,過羊腸坂。 高幹聽聞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壺關,加上本來的樂進、李典軍,自料兵勢上不能相抗衡,遂出壺關城,留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單于求救,但單于拒絕了高幹的請求。 [21]  [23]  當時曹操下令“城拔,皆坑之”,壺關城中將士因此拼死抵抗,致使曹軍連月不能攻下,後來曹操聽從曹仁的建議,收回了命令,壺關淪陷。 [22] 
高幹起兵期間,曾進入河東郡濩澤,當時張白騎攻打河東東垣,上黨諸縣殺長吏,弘農郡也劫持曹操所置的太守,河東人衞固範先、弘農人張琰皆響應高幹。而杜畿與衞固等公開決裂,赴張闢拒守,數十天得到四千餘兵。高幹與衞固、張晟等聯兵一同進攻杜畿,不下,只好略河東諸縣,又一無所得。此時,張既西徵馬騰等兵馬,與鍾繇軍會合。鍾繇率諸將與高幹等戰,高幹再次敗在鍾繇之手,衞固等伏誅。 [7]  [24-25]  (注:《三國志》並未記載此事發生在何時,《資治通鑑》則稱此事在205年 [26] 
壺關陷落後,高幹進退失據,只能帶着幾個騎兵南下,打算投靠佔據荊州的劉表 [8]  [23]  卻被上洛都尉王琰嚴幹捕殺。 [21]  [27] 

高幹人物評價

謝承:“才志弘邈,文武秀出。” [9] 
仲長統:“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 [10] 
范曄:“素貴有名,招致四方遊土,士多歸附。” [10] 
朱學勤:“高幹通曉文事武略,在河北地區聲望頗高,他總共奉命統治幷州七年之久,治績卓越。最後以孤軍防守壺關,獨戰曹操大軍七,八個月,是個非常傑出的武將。”

高幹家族成員

高幹先祖

高固,生活於王莽時代。 [29] 

高幹祖父

高賜高慎之子,高式之弟,曾任東漢司隸校尉,此見謝承《後漢書》。 [29] 

高幹父親

高躬,曾任蜀郡太守,此見謝承《後漢書》。 [29] 

高幹從弟/從子

高柔,高幹的從弟或從子。曾依附高幹,後跟隨曹操,魏國太尉,封安國侯。 [28] 
(注:《三國志》記載高柔是高靖的兒子,高幹的從弟。但《陳留耆舊傳》記載高固生高慎,高慎生高式高昌高賜,高式生高弘,高弘生高靖;謝承《後漢書》又記載高幹是高賜之孫;若把兩書結合,則高柔是高幹的從子,與《三國志》衝突。 [29] 

高幹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高幹主要出場與《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和《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兩回裏,袁紹官渡戰敗後,高幹引兵至冀州助戰,袁軍再敗倉亭,高幹也被箭射傷,奉袁紹之命回到幷州,收拾人馬。 [11]  不久,曹操擊潰汝南劉備,回師平定河北,高幹又率軍到黎陽參戰,然而屢戰屢敗。高幹仍回幷州,據壺關口死守,曹操派遣樂進李典張燕攻之而不能下,於是親自率兵前往,派遣袁氏舊將呂曠呂翔詐降,高幹中計而丟失壺關,奪路逃到匈奴地界,遇到左賢王,請求左賢王出兵相救,但遭到拒絕,於是南下投奔劉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殺。 [12]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會董卓入關,紹還軍廷津,使外甥陳留高幹及所親潁川辛評、荀諶、郭圖等説曰:“公孫瓚將燕、代之卒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其鋒不可當。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懼,曰:“然則為之奈何?”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過人,又孰與袁氏?”曰:“不如也。”諶曰:“袁氏一時之傑,將軍資三不如之勢,久處其上,彼必不為將軍下也。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彼若與公孫瓚併力取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彼必厚德將軍,瓚亦不能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性怯,因然其計。
  • 2.    《三國志》:柔從兄幹,袁紹甥也,在河北呼柔,柔舉宗從之。
  • 3.    《為袁紹檄豫州》:幷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
  • 4.    《三國志》:建安九年,太祖圍鄴。尚遣招至上黨,督致軍糧。未還,尚破走,到中山。時尚外兄高幹為幷州刺史,招以幷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帶甲五萬,北阻強胡,勸幹迎尚,併力觀變。幹既不能,而陰欲害招。招聞之,間行而去,道隔不得追尚,遂東詣太祖。太祖領冀州,闢為從事。
  • 5.    《三國志》:太祖之徵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謀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
  • 6.    《三國志》:堅守進別徵高幹,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後。乾等還守壺關,連戰斬首。幹堅守未下。
  • 7.    《三國志》:會白騎攻東垣,高幹入濩澤,上黨諸縣殺長吏,弘農執郡守,固等密調兵未至。畿知諸縣附己,因出,單將數十騎,赴張闢拒守,吏民多舉城助畿者,比數十日,得四千餘人。固等與幹、晟共攻畿,不下,略諸縣,無所得。會大兵至,幹、晟敗,固等伏誅,其餘黨與皆赦之,使復其居業。
  • 8.    《資治通鑑》:曹操自將擊高幹,留其世子丕守鄴,使別駕從事崔琰傅之。操圍壺關,三月,壺關降。高幹自入匈奴求救,單于不受;幹獨與數騎亡,欲南奔荊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斬之,幷州悉平。
  • 9.    謝承後漢書曰:幹字元才。才志弘邈,文武秀出。
  • 10.    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5]
  • 11.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5]
  • 12.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5]
  • 1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臣松之案英雄記雲:"袁紹使張景明、郭公則、高元才等説韓馥,使讓冀州。"然則馥之讓位,景明亦有其功。其餘之事未詳。】
  • 14.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袁尚拒太祖於黎陽,遣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幷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單于取平陽,發使西與關中諸將合從。司隸校尉鍾繇遣既説將軍馬騰等,既為言利害,騰等從之。騰遣子超將兵萬餘人,與繇會擊幹、援,大破之,斬援首。幹及單于皆降。
  • 1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讎?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張既説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司馬彪戰略曰:袁尚遣高幹、郭援將兵數萬人,與匈奴單于寇河東,遣使與馬騰、韓遂等連和,騰等陰許之。傅幹説騰曰:"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袁氏背王命,驅胡虜以陵中國,寬而多忌,仁而無斷,兵雖強,實失天下心,可謂逆德矣。今將軍既事有道,不盡其力,陰懷兩端,欲以坐觀成敗,吾恐成敗既定,奉辭責罪,將軍先為誅首矣。"於是騰懼。幹曰:"智者轉禍為福。今曹公與袁氏相持,而高幹、郭援獨制河東,曹公雖有萬全之計,不能禁河東之不危也。將軍誠能引兵討援,內外擊之,其勢必舉。是將軍一舉,斷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將軍。將軍功名,竹帛不能盡載也。唯將軍審所擇!"騰曰:"敬從教。"於是遣子超將精兵萬餘人,並將遂等兵,與繇會擊援等,大破之。】斬援,降單于。語在既傳。
  • 1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初,袁紹以甥高幹領幷州牧,公之拔鄴,幹降,遂以為刺史。
  • 17.    《後漢書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年二十餘,遊學青、徐、並、冀之閒,與交友者多異之。幷州刺史高幹,袁紹甥也。素貴有名,招致四方遊士,士多歸附。統過幹,幹善待遇,訪以當時之事。統謂幹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納其言,統遂去之。無幾,幹以幷州叛,卒至於敗。
  • 18.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年……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為列侯。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攻鮮于輔於獷平。秋八月,公徵之,斬犢等,乃渡潞河救獷平,烏丸奔走出塞。
  • 19.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幹聞公討烏丸,乃以州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關口。
  • 20.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遣樂進、李典擊之,幹還守壺關城。
  • 21.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一年春正月,公徵幹。幹聞之,乃留其別將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單于,單于不受。公圍壺關三月,拔之。幹遂走荊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斬之。
  • 22.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河北既定,從圍壺關。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連月不下。仁言於太祖曰:"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將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引日久;今頓兵堅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太祖從之,城降。
  • 23.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高幹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遣樂進、李典擊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徵幹。幹乃留其將夏昭、鄧升守城,自詣匈奴單于求救,不得,獨與數騎亡,欲南奔荊州,上洛都尉捕斬之。
  • 24.    《三國志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其後河東衞固作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併為寇,繇又率諸將討破之。
  • 25.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其後幹復舉幷州反。河內張晟眾萬餘人無所屬,寇崤、澠間,河東衞固、弘農張琰各起兵以應之。太祖以既為議郎,參繇軍事,使西徵諸將馬騰等,皆引兵會擊晟等,破之。斬琰、固首,幹奔荊州。
  • 2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7]
  • 27.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魏略:……嚴幹字公仲,李義字孝懿,皆馮翊東縣人也。馮翊東縣舊無冠族,故二人並單家,其器性皆重厚……幹以孝廉拜蒲阪令,病,去官。復舉至孝,為公車司馬令。為州所請,詔拜議郎,還參州事。會以建策捕高幹,又追錄前討郭援功,封武鄉侯,遷弘農太守。】
  • 28.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7]
  • 2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也。父靖,為蜀郡都尉。【陳留耆舊傳曰:靖高祖父固,不仕王莽世,為淮陽太守所害,以烈節垂名。固子慎,字孝甫。敦厚少華,有沈深之量。撫育孤兄子五人,恩義甚篤。琅邪相何英嘉其行履,以女妻焉。英即車騎將軍熙之父也。慎歷二縣令、東萊太守。老病歸家,草屋蓬户,甕缶無儲。其妻謂之曰:"君累經宰守,積有年歲,何能不少為儲畜以遺子孫乎?"慎曰:"我以勤身清名為之基,以二千石遺之,不亦可乎!"子式,至孝,常盡力供養。永初中,螟蝗為害,獨不食式麥,圉令周強以表州郡。太守楊舜舉式孝子,讓不行。後以孝廉為郎。次子昌,昌弟賜,併為刺史、郡守。式子弘,孝廉。弘生靖。】柔留鄉里,謂邑中曰:"今者英雄並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於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諸君避之。"眾人皆以張邈與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柔從兄幹,袁紹甥也,【謝承後漢書曰:幹字元才。才志弘邈,文武秀出。父躬,蜀郡太守。祖賜,司隸校尉。案陳留耆舊傳及謝承書,幹應為柔從父,非從兄也。未知何者為誤。】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