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匡姓

鎖定
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而後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叔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中文名
匡姓
讀    音
kuāng、wāng、kuàng、qiāng
得姓始祖
匡句須
性    質
姓氏
現代名人
匡萃龍等
歷史名人
匡昕等

匡姓歷史發展

匡姓姓氏源流

匡姓源出有:
  • 源流一
源於上古匡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大別山西),建立侯國,是為匡侯。
周武王滅商時,古匡國亦被滅亡,故匡侯的王族後裔匡俗兄弟七人遷居於廬山(今江西九江廬山南障山),結廬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後裔子孫中,多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匡氏,世代相傳,是為廬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現的匡氏族人。在大別山地區、江西大部、湖北中東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湖南大部、四川東部、很多匡姓家族和以匡字命名的,比如匡寨、匡家莊、匡營子、匡河鄉等等,但是民間大多都是念qiang,近代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 源流二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叔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叔有個家臣名叫句須,後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鄉長垣西南部,一説今山東濟寧鄒城匡莊),即為匡邑的最高行政長官,史稱其為匡句須。傳到句須的孫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為姓氏,稱匡氏。  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諱,皆改匡氏為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趙佶認為民間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為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為康氏,是為湖南濛衡康氏。
北宋王朝滅亡以後,有的康氏族人恢復了祖姓,仍為匡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匡氏源流記載於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譜》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須為得姓始祖。
  •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初期,鄭國有個邑地稱匡邑,就是今河南周口市的扶溝縣,其時在當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匡氏,世代相傳,是為河南匡氏。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魏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省睢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為姓,也稱匡氏。 到北宋初年,為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為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為民姓中有主姓,大為不妥,遂令主姓改為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為匡氏。
  •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巫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巫匡,亦稱巫㑌、巫尩,也就是巫醫,是商、周時期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巫師。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傳。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wāng。
  •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親自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以法匡正諸侯”,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匡人之下配屬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在匡人、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匡人氏、司匡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匡氏者,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卝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卝人,亦稱丱人、眻人,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一種特別行業官稱,專職掌管採礦事務,後世乾脆白稱其為“礦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卝人之職,其實在殷商時期即有,其時稱作“司貨”,到西周時期按其職能改稱為“卝人”,春秋中期改稱為“礦人”。在卝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卝人氏、丱人氏、礦人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卝氏、丱氏、眻氏、礦氏等,再後有取諧音漢字為匡氏者,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匡氏最早將讀音作kuàng。
  •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塔喇氏,滿語為Tara Hala,漢義“曠野”,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塔喇氏族人數量龐大,後多冠漢姓為匡氏、白氏、唐氏等,今全國各地皆有分佈。
滿族、錫伯族匡氏,讀音皆作kuāng。

匡姓得姓始祖

匡句須。根據《風俗通》上記載,匡原來是一個地名,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句須曾擔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得姓,稱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匡氏起源於匡邑,是魯國匡邑宰匡句須的後人。先秦時期,以匡為名的地點另外還有二處:一處是是春秋時期衞國的一個地名,該地位於河北匡家大壩的西南;另外一處為當時鄭國之邑,位於今河南省扶溝縣。不過,這兩外以匡為名的地方,跟我國的匡氏家族沒有關係。匡氏發祥于山東,並且長久以來也稱盛於山東。望族居於晉陽郡,就是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後人奉匡句須為匡姓的得姓始祖。

匡姓各支始祖

匡德:明初由泰興蔣公橋遷丹陽仁濟沙之東鮎山。是為江蘇丹陽匡氏始遷祖。
匡仲實:元初居江西廬陵縣(今吉安泰和)燕子砶匡家畈,羅田始遷祖,子福一和福二,其孫匡文正,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因避兵隨父福一遷湖北羅田縣,後遷安徽六安縣齊雲山下適一衝(後之匡家衝)。其父後返羅田,譜以匡文正為始遷祖。是為安徽六安匡氏始遷祖。福二公遷新洲望仙橋西匡家崗,為匡家崗始遷祖,子文銘、文鐸和文鑣,文鐸公西遷黃陂匡家嘴,為匡家嘴始遷祖,文鑣公遷黃陂馬脊山匡家上壪下壪為該地始遷祖。
匡震隆:祖先本居山東平原,宋太平興國間遷江西新喻縣之西門。匡震隆在明洪武三年始遷醴陵縣之北鄉花橋。是為湖南醴陵匡氏始遷祖。
匡義宣:明永樂七年自江西泰和縣金華山遷居祁陽西隅永隆鄉泗水灣。是為湖南祁陽匡氏始遷祖。其孫匡添瑞生匡思明、匡思亮、匡思俊、匡思文四子,匡思明即支祖。匡思文和匡思亮一支遷至衡陽祁東縣,今祁東縣蔣家橋鎮有後人為匡思文和匡思亮所立墓碑。
匡(康)珣:濛衡康氏祖。宋初與梁灝同榜進士,官為袁州(今江西宜春、萍鄉一帶)都使,號十七客都使。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諱,攜子孫後代易匡為康。
匡九公:日照、膠州、贛榆匡氏始祖。誥封武德將軍,生匡亨、匡福等五子,於元末遷居贛榆縣旗山下東口村(今匡口村) ,長子匡亨遷至日照城前村(日照市五蓮縣西城仙村),世居日照。次子匡福因抗倭有功封膠州守禦所正千户授武德將軍,由其長子世襲,長子德、次子貴世居膠州,其三子政、四子榮遷回贛榆守祖業。

匡姓人口分佈

歷史上匡姓的遷徙與分佈
明朝時,匡姓大約有1萬2千人。匡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山東為匡姓第一大省,佔匡姓總人口的29%。
當代匡姓的分佈與圖譜
匡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當代匡姓的人口大約有30萬,為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河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四川、山東,這8省大約佔匡姓總人口的96%。湖南為當代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匡姓總人口的36%。
匡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鄂渝黔桂、粵贛大部、福建西部、安徽西、南、江蘇中、南、山東東、南、河南西、南、陝西東、南、甘肅東部、寧夏、四川東部、雲南東段和西部、黑龍江、吉林北段、內蒙古東北,匡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3%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6.8%,居住了大約73%的匡姓人羣。在吉林大部、遼寧南端、山東中部、蘇皖大部、上海、浙江西部、江西東北、福建東部、廣東南端、海南北段、雲南中部、四川大部、甘肅南部、陝西中部、河南南部、內蒙古中西部,匡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0.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8%,居住了大約20%的匡姓人羣。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東省的鄄城縣臨沂郯城縣日照東港區、青島市膠州市,湖南省的長沙市、雙峯縣、醴陵市、常德石門縣益陽南縣婁底市、永州寧遠縣洞口縣、衡陽祁東縣、祁東縣、隆回縣武岡市、耒陽市、郴州桂陽縣,四川省的安嶽縣、瀘州市合江縣、巴中市、遂寧射洪縣,遂寧市大英縣、安嶽縣、自貢富順縣,江蘇省的徐州豐縣鹽城建湖縣江都市泰興市,雲南省的龍陵縣遼寧省的大連瓦房店,河南省的長恆縣、信陽市、南陽新野縣江西省的吉安吉水縣、泰和縣、九江修水縣豐城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佳木斯市,湖北省的漢川市、監利縣、黃陂市、潛江市,河北省的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東光縣,內蒙古自治區的海拉爾市,陝西省的鎮安縣,貴州省的思南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清河縣,台灣省,緬甸,泰國等地,均有匡氏族人分佈。

匡姓傳統文化

匡姓郡望堂號

  •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省太原市),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幷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任城:任城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為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一。
  •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晉陽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亦稱仍國堂、任國堂、邿國堂、濟寧堂。
鑿壁堂:漢朝匡衡,幼時家貧好學,因無錢買油用燈,乃鑿壁偷鄰居家的燈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學問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時為丞相,封樂安侯,所以又稱“樂安堂”。
樂安堂:同鑿壁堂。
敦睦堂
解頤堂
佑啓堂
培本堂
太和堂
經畲堂
敦厚堂
一本堂:江西濛潭匡易康氏
崇本堂:江西分宜花園匡易康氏

匡姓家譜文獻

江蘇無錫匡氏宗譜十八卷,(清)匡士燮等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民國)匡維藩等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江蘇省南京市圖書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
湖南醴陵花橋匡氏房譜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經畲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匡震隆。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東魯雷澤匡氏族譜,(清)匡海晨、匡其昌修,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匡氏續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匡逢向等纂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解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雲陽仁濟匡氏家乘十二卷,(清)匡啓仁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樂安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江蘇省雲陽市圖書館。
江蘇丹陽匡氏重修家乘十二卷,(清)匡安庚等主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樂安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匡德。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醴陵匡氏房譜二卷,首一卷,(清)匡光斐等倡修,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經畲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匡震隆。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匡氏宗譜十三卷,首一卷,(清)匡其仁纂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
匡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晉陽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明]匡世隆。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寧遠匡氏三修族譜[義宣派下仕貴支譜]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郴桂匡氏宗譜,(民國)匡炳麟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佑啓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江蘇匡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資陽匡氏六修族譜三十一卷,首兩卷、末三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晉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遼寧師範大學圖書館
安徽六安匡氏宗譜三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國)匡良玳總纂,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厚堂鉛印本。注:始祖為[元]匡仲實,始遷祖為[元]匡文正。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湘潭淦田(株洲)匡氏四修續譜五卷,(民國)匡學珍等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培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祁陽匡氏思明公四修支譜十二卷,首四卷,(民國)匡良欽等主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太和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匡義宣,先祖為匡添瑞,本支祖為匡思明,先祖為匡思亮、匡思俊、匡思文。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丹陽匡氏重修家乘二十卷,(民國)匡漢隆等主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樂安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匡德。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匡家堂匡氏六修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婁底湄水匡氏六修族譜[才玉]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婁底湄水匡氏六修族譜[良達]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婁底湄水匡氏五修族譜[良達]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錫山匡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十~十八卷。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
湖南匡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晉陽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譜,(民國)康和聲修,民國年間鉛印本。注:該支康氏本姓匡氏。宋朝袁州路都使匡繤避宋太祖諱,易匡為康,開康文舉、康文才、康文弼三宗。注:先祖為[宋]康文舉、康文才、康文弼,始祖為[元]康藴學,先祖為康履常、康履禎、康履善。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楊梅莊匡氏六修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廣東省廣州市楊梅莊。

匡姓字輩排行

晉陽郡易匡為康氏珣公後排輩
即蒙潭始祖珣公(匡(康)珣,宋初與梁灝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鄉一帶)都使,易匡為康)後第二十四世起:
"時元生孫德,曾受祖之佑
繼起華國才,天朝載錫光
永思宗澤茂,家道世榮昌
先賢貽哲訓,忠誠正紀綱
修齊治平守,創極理鴻章"。
江西修水匡氏字輩
良士從先聖 盛時重俊英 才全徵學至 德立樂功成
東海傳經遠 修江衍教清 文章光尚國 世代顯書聲
河南潢川匡氏字輩
家貞偉國建,學士啓忠賢
河南光山匡氏字輩
天王朝士 建國志宏 永世勝祖 自成大業
四川某支匡氏字輩
明定逢清,世頌麟振,敬修先澤,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聲名遠大,千載顯榮。
重慶合川匡氏字輩
德成古本家,治國有良才,文明延世澤,林鳳應田懷。
湖南祁東匡氏字輩
義仕添思永 必文景昌廷 萬壽保元其 國正民良定
守宗代增光 作成羣俊彥 秉簡上玉堂 宏緒循祖訓
恭和啓吉祥 孝友傳家策 清廉致四方 善餘多美慶
德厚享安康 修身開壽域 恩澤頌超償 憲典恆克紹
翰墨廣生香 才高維造化 勳烈丕昭彰 英雄豪傑挺
榮華福祿揚 鼎興隆盛業 綿遠振朝綱 (共115輩)
湖南益陽匡氏舊字輩
祿福惟時雍,松國正昌隆,賢良詔上封,英才常蔚起,明哲耀先宗。新字輩:修齊至治平,科技雅章精,丕顯宏民澤,累遷增祖榮。
湖南雙峯匡氏原字輩
學通朝法,武應夢明,景賢才元,安繼再發,文堯太祖,良臣佐國。重修字輩:定逢清世,頌肇麟振,敬修先澤,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聲名遠大,萬載顯榮。四修字輩:時際昌盛,禮樂淑陶,詩書誦讀,業廣功高,謀求廷□,益贊皋賡,泰運長慶,海宇昇平。
湖南株洲縣匡氏字輩
仕登朝邦,道學允章,紹成宗澤,世錫榮昌。
湖北黃岡某支匡氏字輩
國家興隆,子孫永久,基緒克紹,先明慎守。
湖北漢川某支匡氏字輩
晉陽垂裕遠,奕禩萃人賢,經濟師周召,文章仿固遷。
山東臨沂蒼山匡氏字輩
繼貴文明金 連德信傳祥
湖南常德匡氏字輩
常德匡氏之堂號為晉陽堂,晉陽系今山西省太原一帶。常德匡氏族譜首修(約1623年)字派為:貴秉升儀時;洪大子國正;應志仁義紹;開光明景運。二修(1892年)續字派為:丕顯承先業;培植德澤長;克昌傳有本;榮慶耀家幫。五修(1996年)續字派為:龐魁鼎盛世;金文書晉陽;漢博碩仕舉;振天佑朝綱。
四川省富順縣板橋匡氏字輩
文章華國祚,詩禮振家聲。大義承宗武,休光紿景明。
常懷山長志,永篤桂林情,榮德徵餘慶,雲初自泰亨。
山東省膠州膠東鎮匡氏字輩
家傳百世辛,紹乃永華普
四川合江縣匡氏字輩
與承統佔智,乃世崇萬學。
朝法思維首,其道啓光華。
文尉繼先胤,德賢惠榮章。
宗泰定臻福,明倫家吉昌。
儒林貴朝廷,文章裕厚昆。
詩書傳國泰,禮約振家聲。

匡姓宗祠對聯

  • 四言通用聯:
源自匡邑;望出晉陽:全聯典指匡氏的源流和郡望。
結廬得術;鑿壁偷光:上聯典指周武王時期的匡俗,字子孝,相傳生下來就有神靈,成年學道,得神仙術,隱居在南障山,結草廬而居。定王曾派人去徵召他,卻只見草廬。當地人便叫此山為“匡山”,又叫“廬山”。下聯典指西漢時期的東海人匡衡,字稚圭,少年時家貧而好學,曾鑿開牆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成年後善於解説《詩經》,人説:“匡説詩,解人頤。”元帝時,歷官博士、給事中、太子少傅、御史大夫、丞相,封樂安侯。
號呼蘇母;詩説解頤:上聯典指南朝齊國的匡昕,有至姓,母亡經日,昕莽還號叫,母即蘇,時稱孝感。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匡衡,善説詩,諸儒為之語曰:“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頤。”
結廬體國;鑿壁偷光:上聯典指周朝時期的匡裕兄弟結廬於南障山中,邦人遂呼其山為“匡山”,又曰:“廬山”。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匡衡幼家貧好學,鑿鄰壁偷光讀書。
疏傅宸極;讀借鄰光:全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匡衡幼家貧好學,鑿鄰壁偷光讀書事典。
  • 五言通用聯:
倒履傳佳話;結廬見壯心: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經學家、丞相匡衡。他善於講《詩》。一次他與別人講《詩》時,相互駁難,別人被説得啞口無言,只好慌忙地倒穿着鞋溜走了。時人有“匡説《詩》,解人頤”諺語流傳。下聯典指周代匡侯後裔匡俗七弟兄在廬山結廬而居,為匡氏奠基立業之事。
  • 七言通用聯:
河東元帥傳名遠;齊國將軍建樹多: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名將匡才,以軍功卓著,晉沂邳河東元帥。後戰死。下聯典拽戰國時齊國名將匡章,又稱匡子、章子。屢立戰功,卓有建樹。
精通醫術名中外;善於説詩解人頤: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名醫匡愚,字希賢,精於醫術,曾隨三保太監鄭和三次三使外國,以名醫家聞於當時。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經學家、丞相匡衡事典
軍功炳炳武德將;政績赫赫安樂侯:上聯指明·匡福(1333-1399),原籍江蘇贛榆。元末官河南行省參政,辭職隱居。張士誠聘以元帥不就,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以戰功授山東沂州守禦所百户,四年升萊州副千户,十四年授武略將軍,率軍在山東沿海抗擊倭寇,多次大敗倭寇,屢建奇功,使“東萊之人不復知有寇”。後以老病請致仕,升為膠州守禦所正千户,由其長子匡德襲其職,移鎮膠州,匡福被膠州匡姓後人尊為始祖。下聯:匡衡。
  • 八言以上通用聯:
蘭州固美、孟瀆尤佳、百世遷居名勝地;鑿壁引光、借書傭力、一朝封拜樂昌侯:此聯為匡氏宗祠“安樂堂”堂聯
祠址已三遷,水秀山明人傑地靈名永著;樂安傳一脈,瓜綿椒衍祖功宗德澤長流:此聯為匡氏宗祠“安樂堂”堂聯。

匡姓姓氏名人

匡章,戰國齊將領。
匡衡(?―約前32年),西漢臣、經學家。
匡鹹,西漢臣。東海承(今山東嶧城)人。匡衡之子。因家學淵源,深明經術,歷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為左馮翊。其家代有為博士之人。
匡昕,廬陵人(今江西永豐)。著名南朝齊國大孝子。性至孝,母病亡多日,其泣哭哀號,母竟甦醒,時人以為孝感所致。
匡才邳州人(今江蘇邳州)。著名金、元期間將領。原仕金為武略將軍、邳徐兵馬都巡使。金國滅亡後,率部降蒙古,守邳境。後領軍攻宋,破五城,授沂邳東河監軍,進沂邳東河元帥兼建武軍節度副使。後宋朝大軍大入境,匡才戰死。
匡福,山東膠州人。著名明初將領。元朝時期曾任河南行省參政,後投靠朱元璋,為騎尉,從征戰,守東海,擊倭有功,授武德將軍,世守膠東
匡翼之,山東膠州千户所人(今江蘇贛榆)。著名明朝大臣。明成化年間進士,巡按貴州,授南京御史,改北京御史,奉旨清理陝西軍政,除積弊。他彈劾不避權貴,忤劉瑾,出為四川副使,孤身舌戰,平息少數民族起義,官終廣東按察使
匡源(1815―1881),清臣、學者。字木如,號鶴泉,膠州郭家莊人。清道光進士,繼任翰林院編修,曾先後任江西、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
匡肯構,1940年2月生,湖南雙峯縣人。高級畜牧師。
匡奕珍,男,1961年9月生,江西萬安人。大學文化。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商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內貿易部教材委員會委員,山東製冷冷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職業學校經貿類專業教研中心秘書長。
匡峯,男,生於1976年,山東臨沂籍人,EMBA,職業經理人。社會兼職曾任“各界文學聯誼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影藝術學會”會員,“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科教書社”特約撰稿人。
其他匡姓名人有春秋時隱士匡裕;漢大臣匡昌;名士匡國策;明大臣匡文貞,醫學家匡愚,學者匡如桐;清大臣匡開益等。近當代匡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匡裕民、匡斌,政治家匡吉,數學家匡繼昌,力學專家匡震邦,物理專家匡定波匡光力,通信專家匡鏡明,電子專家匡龍海,海洋學家匡國瑞,地球化學專家匡耀求,生物學家匡達人,動物學家匡溥人,植物學家匡廷雲,建築設計專家匡湧、匡振鶠,中藥學家匡海學,醫學家匡培根匡調元匡琴芳,心理學家匡培梓,教育家匡互生匡亞明,哲學家匡萃堅,歷史學家匡珊吉,社會學家匡長福,編輯家匡繼先,作家匡文立,美術家匡劍,書畫家匡亞夫,作曲家匡天齊,攝影師匡樹山,戲劇演員匡冰穎,籃球運動員匡魯彬等。

匡姓人口普查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匡姓排名第27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