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光明

鎖定
開光明,術語,開眼也。禪家之用語。大慧錄曰:‘江給事請開佛光明。’ 又名開光。佛像落成後,擇日致禮而供奉之,謂之開光。亦曰開眼,或曰開眼供養。佛説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
中文名
開光明
意    義
開眼
類    型
禪家之用語
性    質
宗教儀式

開光明開光的起源

開光是佛教術語,釋迦牟尼佛在《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中講:“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在《事師五十頌》中稱“開光”為“聖住”,“聖住”是非常標準的稱呼,意思是請佛和菩薩的化身與般若智慧安住於佛像內。嚴格來説,“開光”只適用於寺院落成、佛塔落成、佛像落成與安放、以及佛經安放等佛教活動上。依照佛教的傳統,寺院、佛塔和佛像落成後,要選擇適合的日子,舉行致禮儀式,以表示供奉、安住等意。 [1] 

開光明開光物品禁忌

佛教開光物品並非如有些人所説百無禁忌,而是要更加地恭敬。

開光明佛教術語

佛像落成後,擇日致禮而供奉之,謂之開光。亦曰開眼,或曰開眼供養。佛説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  禪林象器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

開光明開光的過程

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説法,《黑谷燈語錄》中説:“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説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説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説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説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同,所以主法者所説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説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鑑三世羣機。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説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着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唵阿吽”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唵”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吽”字安於心上。

開光明開光的表法意義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