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匡吉

鎖定
匡吉(1929年1月-2020年10月14日),原名周智明,出生於廣西東蘭。1947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區縱隊綏賀支隊第二團政治服務員、中隊長。1949年10月後,任德慶縣悦城鄉鄉長,德慶一區區長,德慶三區區委書記,德慶縣委執委、縣公安局局長,粵中行署公安局辦公室副主任,高要專署公安處副處長(代理處長),高要地委工交辦公室主任,肇慶鋼鐵廠廠長,肇慶地委辦公室主任,肇慶地委工交部副部長,肇慶市委副書記(代理書記,縣級市),肇慶地區經委副主任。1978年9月後,任雲浮硫鐵礦建設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兼指揮、黨委書記、總指揮長。1983年4月,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曾兼任省經委主任;1992年1月,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2004年9月離休。匡吉是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2020年10月14日,匡吉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 [1] 
中文名
匡吉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西東蘭
出生日期
1929年1月 [3]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4日
畢業院校
香港達德學院肄業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匡吉個人事蹟

匡吉青年學生時期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滿腔熱情,追求真理,嚮往光明,在學生時代就開始為黨工作。
1946年,積極參加柳州“反飢餓、反內戰、要和平、要民主”羣眾運動和高中罷課運動,在柳州地下黨的領導下,和進步同學結成“兄弟會”,宣傳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醜惡嘴臉,被國民黨反動派追捕後,通過地下黨的幫助,轉移到香港進入中國共產黨與左翼民主人士合辦的達德學院學習。
1947年底,回到廣東參加粵桂湘邊區縱隊綏賀支隊,參與了反圍剿突圍鬥爭,維護了兩廣航運通道,震懾了敵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隊給養不足的難題。德慶縣解放後,參與了德慶縣人民政權的建設,開展土地改革、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為重建家園,恢復和發展當地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不懈努力,與當地羣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到肇慶工作後,和市裏相關領導組織羣眾建設星湖風景區,同時引進人才成立了儀器儀表公司及配套服務企業,推動建設儀表城。
1978年,他擔任雲浮硫鐵礦黨委書記、總指揮長,率先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計件工資制等責任制,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礦山與花園式礦山的新理念,在改善生活環境和加強職工羣眾文化生活建設方面狠下功夫。在此期間,他提出以雲浮硫鐵礦貸款建設三茂鐵路,加快了鐵路建設進程,為雲硫礦石外運提供了便利,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為國家節約了進口硫磺外匯。
1983年,他擔任省政府領導後,先後分管工業、交通、能源、通訊、基礎設施、外事、人事、監察、旅遊、勞動和省政府辦公廳工作,見證了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的基礎設施建設歷程。他積極推動我省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大膽實踐、勇於探索,發揮廣東人文地緣優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參與了廣東多項“全國第一”的項目建設,為廣東開始改革開放作出巨大貢獻。他參與推動建成全國第一個核電站——深圳核電站,研究解決廣東能源不足的問題,提出西電東送的構想,為日後的西電東送工程貢獻了智慧;以“以路養路”的方式,修建了全國第一條中外合資的高速公路;他推動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抽水蓄能電站——從化電站,研究提出了“能源開發,電力先行”的開發廣東電力基本思路;他推動建成了全國第一條地方鐵路——廣梅汕鐵路,協調鐵道部和相關市縣,籌集資金建設三茂鐵路,構築完善全省運輸網絡;他推動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手機移動通信基站,參與打造了“神州第一波”。同時,他大膽改革計劃管理體制,大力改革投資機制,通過貼息貸款、減免税收、允許企業自銷產品的辦法使企業留足發展資金,通過技術改造獲得發展後勁,從而盤活了以韶鋼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他開發僑鄉資源,走中外合資的路子,對當時廣東經濟擺脱困境,使廣東經濟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以在廣州舉辦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推動建立廣東移動通信公司,解決了通信技術落後的問題。他大力推進廣東工業、交通、能源、通信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通過韶鋼和廣鋼的改革,沙角B廠、衡廣鐵路複線、虎門大橋、惠州殼牌等重點項目建設,解決了許多長期制約廣東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匡吉同志
匡吉同志(3張)
在擔任廣東省政協領導期間,他積極協助省政協主要負責同志,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切實履行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為開創全省協商民主工作新局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負責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工作,組織開展關於廣東省鄉鎮企業地位作用、經營機制、技術進步和山區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專題調研,為推進我省制定出台優化鄉鎮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提供了重要參考。 [1] 

匡吉個人評價

匡吉同志擔任省政協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執行省委、省政協黨組的各項決策指示,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帶頭遵守政協章程,善於發揚民主,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深受廣大政協委員的歡迎和尊敬。 匡吉同志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仍懷着對黨和事業無限赤誠之心,關注黨和國家的事業,關注廣東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關注貧困山區和革命老區百姓的脱貧致富。他經常深入基層,訪貧問苦,調查研究,為省委、省政府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匡吉同志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在大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對黨和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堅持原則、顧全大局,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求真務實、任勞任怨、心繫羣眾,為羣眾辦實事、解難題;他襟懷坦蕩、無私無畏、平易近人、謙和低調,受到廣大幹部和羣眾愛戴;他淡泊名利、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嚴於律己,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1] 

匡吉個人口述

我出生的這個地方叫廣西東蘭縣大同鄉(現劃規坡峨鄉)弄蘭村,是一個深山峽谷之中的村落,祖祖輩輩靠刀耕火種的原始勞作維持生計。從我懂事起,我的爺爺就已經失明,需要人牽着才能行走。因為饑荒,爺爺把家中的一塊亂石之中的土地“典當”給了三十里外的一户有錢人家。兩年後,爺爺提出要贖回,這家人卻堅持契約上寫的是買斷。爺爺一氣之下要我牽着他,足足走了兩天,來到縣政府向縣長告狀。爺爺向縣長哭訴了因為失明不識字被欺騙的過程,感動了縣長,地沒有要回來,但倒得到了一筆錢作為補償。這件事情後,爺爺語重心長地對我説,沒有文化,不識字,就會受人欺負,顛倒黑白,要我無論如何要吸取這個教訓,傾家蕩產也要讀書學文化。嚴格意義上説,是爺爺這一席話,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村裏沒有學校,只有一個縣城來的人辦的一所私塾。我在這裏接受了不到一年的啓蒙教育。後來我父親帶着我走了兩天來到當時的河池縣九圩鄉,在這裏讀了一年半的小學。那段時間,我借住在一個親戚家,從家裏背來玉米,到山上去撿野菜、打柴,自己煮稀飯。後來河池縣初級中學招生,我考進了這所學校。將近畢業的時候,日本軍隊打到了河池,校長、一些老師和學生都被抓走了,我跟着我的一個語文老師,翻山越嶺,走了三天三夜,才到了東蘭,又經過十幾天的跋涉到了百色。百色當時是後方,百色中學仍在上課,我這個語文老師就在百色中學任教了。我就在他家幫他照顧孩子。這一年春節過後,我考上了都安高中。這時廣西的桂林、柳州、南寧等主要城市都被日本人佔領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軍隊從貴州都勻、廣西河池等地撤退,我和都安高中的同學韋勳尤轉學到柳州高中插班。韋勳尤同志去世前曾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當年就是學校裏的共產黨員,高中期間一直是他在生活上給予我幫助。就這樣,我在都安高中讀了一年,在柳州高中讀了兩年。1946年,以我們柳州高中為主,發動了一次大、中學校和商業界“反飢餓,反內戰,要和平,要民主”的羣眾運動。發動者是我們學校的幾個共產黨員,我也積極參與了組織。當天晚上,國民黨軍警就對我們學校進行了包圍抓捕。我們幾個同學就此離開了柳州高中,最初的目標是去讀新加坡南洋大學,途經香港的時候,看到香港達德學院的招生廣告,當時達德學院匯聚了郭沫若、茅盾、千家駒、侯外廬、呂振羽等一批著名學者。因為也沒有錢再去新加坡,我就報考入讀了達德學院。回顧我的求學經歷,就是因為當年爺爺的一番話,鼓勵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讀書學文化,最終走上了革命道路。 [2] 
參考資料
  • 1.    匡吉同志生平[N].廣州日報,2020-10-22 (A12).
  • 2.    張頻主編.東蘭,有理想的土地.桂林:灕江出版社,2016:405-408
  • 3.    匡吉同志生平  .深圳特區報[引用日期2022-11-23]